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 >

第33部分

庄子译注-第33部分

小说: 庄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儿句意思为:天道是神妙莫测的,但它的功能作为不能不显示出来。
(10) 累:劳累。庄子认为:任自性而成德,不须操心费力去追求。
(11) 会:相合。恃:依靠。
(12) 薄:迫近,接近。不积:不有意积累。
(13) 应:相应合。讳:同违,回避之意。
(14) 辞:推辞。
(15) 轻:轻意滥甲民力。
(16) 因:循也。指循物之性加以利用而不抛弃它。
(17) 莫足为也:物性不同,功用多种多样。如蜣螂转九,蜘蛛结网,出于天然。庄子认为,性
中有的,不学而能,性中没有,下可强为。
(18) 无自而可:不通达大道,不管从哪里都行不通。
(19) 有为而累吉:有意作为而又操心费力的,就是人为。
'译文'
轻贱而又不可不加以利用的,就是物;地位低下而又不能不顺从其性的,
就是民;微细而又不能不去作的,就是事;粗疏而义不能不加陈述的,就是
法;疏远而又不能不执守的,就是义;亲爱亲人而不可不推而广之的,就是
仁;奉行礼节仪式而不可不加以积累的,就是礼;顺性而又不可不加以提高
的,就是德;恒常统一而又不可不随时更新变化的,就是道;神妙莫测而又
不能不显示作为的,就是天。所以圣人观察天道顺乎自然而不协助,任性成
德而不费力追求,出处进退合乎道而不须有意谋划,与仁相合不以此自恃,
与义迫近而不有意积累,与礼应合而不有意回避,与世事接触而不推辞,与
法齐一而不乱行,依赖于民而不轻易使用民力,顺物性加以利用而不抛弃。
对于物不可违性强为,又不可不为。不明达天道之人,多么可悲呀!什么是
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力而劳累的,是入道。处
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问相去甚
远,不可以不明察。


天地
'题解'
《天地》以篇首二字名篇。本篇与《天道》、《天运》为一组,主旨在发挥无为而
治的政治理想。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庞杂。表述方式有议论、有对话、有寓言故事,丰富
多彩,层出不穷,又能大体围绕中心。一般分为十五段。
一段,提出天德是无为,远古之君顺应天德,无欲无为而万物自化。为全文的总纲。
二段,无为应当“刳心”,清除有意的思虑、追求。提出无为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十个方面
及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三段,讲述“王德之人”,也就是与道合一的君主所表现出的神妙
莫测和无穷功能。四段为寓言故事,以黄帝丢失玄珠而象罔独能找到,寓意屏除智巧聪明,
无心乃能得道。五段,许由告知尧,聪明睿知,反映敏捷,有超人之才的啮缺,如果让他
治理天下,会带来极大危险。说明治是乱之先导,只有无为可以配天为君。六段,华封人
提出圣人因任自然,与天为一,超越有无,悠游无迹。七段,伯成子高批评禹治天下,行
赏罚,后世之乱从此开始,极言有为之害。八段,描述宇奋生成的基本线索,认为人的形
神德性来自虚无之天道,所以要返于虚无,达于玄德。为无为而治提供哲理的液据。九段,
孔子与老聃对话,提出技艺智巧只能“劳形怵心”,“忘己”才能“入于天”。十段,将
闾葂与季彻对话,提出想通过有力政治达到,‘帝王之德”,如同螳臂当车一样不能胜任,
而使自己处于危境。圣人治天下在于灭去“贼心”,达到“独志”,一切皆出于自性。十
一段,通过汉阴丈人的言行和孔子的评论,否定一切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认为机械会助
长“机心”,破坏“全德”。主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优游世俗生活的浑炖氏之道。
十二段,谆芒与苑风对话,通过介绍圣治、德人、神人,描述无为而治由低向高发展的不
同情景。十三段,门无鬼与赤张满稽对话,描述“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有仁、义、忠、信之实,而茫然不知的原初淳朴状态,十四段,讲述世人迷惑于有为之见,
终生不觉悟。无为之道不被理解,作者也只能放弃不加推究,任其自然吧。最后一段,指
出声色嗅味取舍,从外面和里面摧残人的自然本性,杨墨之徒不知,反以为得道愚蠢之极。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1)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2)
;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3)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
(4)
,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5)
。以
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
(6)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7)
,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
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8)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
上治人者
(9)
,事也;能有所艺者
(10)
,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
(11)
,义兼
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
(12)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
而万物化工
(13)
,渊静而百姓定
(14)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
(15)
,无心
得而鬼神服。”
'注释'
(1)均:均等、相同之意。其化均:天地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均等的。
(2)其治一也:治之义指循性自得,不靠外力强制,与一般意义的治不同。意力万物虽然众多,
但循性自得,自足其性这一性质是一样的。
(3)原:本也。原于德:以德为本。德即自性与道的合一,以德为本,对万物不加干预,则万物
无不任性自足。成千天:天即自然。君无为,使民物自生自成,自足其性,则是成于天也。
(4)玄古;远古。指三皇以前行无为而治的至德之世。
(5)天德:自然之德。
(6)言:名称。前篇《在宥》最后一段讲,道有天道和人道,天道是主。人道是从,天道无为而


尊,人道有为而累。以天道来看待君,君就应当行无为而治,君无为也就名实相合而归于正。
(7)分:名分、职分。君臣各有不同的名分和职责,二者各自循名责实,尽其职分而下相乱,则
君臣之义分明。
(8)泛观:博观一切事物。万物之应备:能博观万物,按物性加以裁制利用,则万物可供应用者
无不齐备。
(9)上治人者:居上位统治人民的人。
(10) 艺:技艺,指有某种专长、特长。
(11) 兼:统属、支配之意。技兼干事:完成一件事需多种有专长之人,这些人要服从统一筹划
安排。在各个环节上为统一事业尽力,而不能各行其是,任意妄为,就是技兼于事。事兼于义,行事要
合义,受义支配。
(12) 畜:养也,亦即治理、管理之意。
(13) 万物化,万物循其本性,自行生化。
(14) 渊静:与《在右》篇“渊默而雷声”之“渊默”义同,形容得道之君主深沉静默的仪态。
(15) 《记》一种古代传记之书,具体所指无考。一,指大道。毕:完成。
'译文'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
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
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
已。用道来看待名称,则天下君主行无为之道而归于正;用道来观察名分,
则君臣各按其名分尽职责,则君臣之义大明;用道来观察才能,则天下之官
皆得其人而事治;用道来博观万物,则物尽其用而供应齐备。所以贯通天地
的,是德;通行于万物的,是道;居上位统治人民的是使臣民治事台宜;能
力有所专精的,是技艺,技艺应当统属于事,行事要受义支配,义统属于德,
德应合于道,道合于自然,所以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自己没有私欲而使天
下人富足,行无为而治,任万物循性自行生化,深沉静默而百姓安定。《记》
这本古书说:。“通达大道则使万事成功,心无贪欲则鬼神敬服。”
夫子曰:“大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1)
!君子不可以不刽心焉
(2)
。无为为之之谓天
(3)
,无为言之之谓德
(4)
,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
谓大
(5)
,行不崖异之谓宽
(6)
,有万不同之谓富
(7)
。故执德之谓纪
(8)
,德成之
谓立,循于道之谓备
(9)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10)
。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
其事心之大也了
(11)
,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12)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
(13)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
以为己私分
(14)
,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
(15)
。显则明,万物一府
(13)
,死生同状。”
'注释'
(1)洋洋乎:广漠无涯的样子。
(2)刳(kū)心:刻为挖空之意,如割木为舟。割心不是把心挖掉,而是把心智,也就是有意的
思虑清除干净,保持心之虚静。
(3)无为力之:任物循性自化,不加外力干预。
(4)无为言之,即不言之言,用沉默无言显示物之真实本性,即是德。
(5)不同同之:能透过事物千差万别的外在形式看到它们本质的玄同齐一。这就是大,大即道也。
(6)崖异:偏执怪异,不随俗。宽:宽容。


(7)有万不同:拥有千差万别之物。
(8)执:持守,纪:纲纪,持守德性就是把握了道之纲纪。
(9)循:遵循,备:完备。
(10) 挫,扰乱之意。完:道德完美。把外界之毁誉、荣辱、是非、得夫混同如一,一样看待,
下因这些扰乱心志的宁静,就是道德完美。
(11) 韬:包容蕴藏。
(12) 沛乎:流动无滞碍,为:与。逝:往,指万物运动变化之趋势、趋向。
(13) 不利货财:不贪求货物钱财。
(14) 拘:揽取。私分:犹私有也。
(15) 为己处显:自以为处在显要出众地位。
(16) 万物一府:混同物我,万物齐一的一种意识境界。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盖和承载万物的,辽阔广大而无边际。君子不可不虚
静其心去效法它。任物循性自化,不加外力干扰就是天,用静默无言以显示
物性的本来状态就是德,对民物普施慈爱和恩惠就是仁,能透过事物千差万
别的外在形式看到它们的玄同齐一就是大,行事不偏执怪异就是宽容,拥有
千差万别之物就是富有。所以说持守德性就是把握了纲纪,道德修养完成就
是自立,遵循大道去作就能完备,不被外物扰乱心意的虚静就是道德完美。
君子明白上述十个方面,就是包容万事心量广大之人,自如无碍地与运动变
化的万物合一。如果能这样,就可任黄金藏在深山里,宝珠藏在深渊中,不
贪求货物钱财,不喜保守富贵;不因长寿而乐,不因夭折而哀,不因通达而
觉得光荣,不因穷困而觉得耻辱;不收取世上全部利益为己私有,不因作天
下之王而自以为处在显赫地位。不自以为显赫而彰明,万物与我齐一,死生
本无两样。”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
(1)
,谬乎其清也
(2)
。金石不得无以鸣。故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3)
。万物孰能定之
(4)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
(5)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
(6)
,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7)
。故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
(8)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9)
,非王德者邪!荡荡乎
(10)
!忽然出,
勃然动
(11)
,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
(12)
,听乎无声。冥冥
之中,独见晓焉
(13)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14)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15)
,神
之又神而能精焉
(16)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
(17)
,时骋而要其宿
(18)

大小、长短、修远
(19)
。”
'注释'
(1)渊:幽深静默。居,不动也。
(2)漻(liáo):清澈透明。
(3)考:敲击。
(4)万物孰能定之:此句意不甚明,据上下文推断,其意是说,金石由道秉赋鸣的性质,但何时
得鸣还有赖于敲击,这敲击条件的出现谁能确定呢。万物从道那里获得自性,而要自性显现出来也要
不同条件,这些条件谁能确定呢,下面接着讲“王德之人”如何如何,可见是把“王德之人”作为使
民物自性得以显现的条件。
(5)素逝:素为自然素质。本性,逝为往也。素逝即按自性运行。耻通干事:以通达事务为耻辱。


(6)本原:指大道。知:智慧。神:神妙莫测。
(7)采:代也,引申为状害之意。心志表现出来,形之于外,就有物来状害它。为了保持心的本
来面目,就得明道立德加以存养。待德立道明之时,就能自行主宰而下被外物役使了。
(8)生非德下明:德是自性的完美表现,人为外物牵累,迷失自性而糊涂迷惆,必须立德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