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511部分

明末风暴-第511部分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等情形,我们儒门唯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方密之所为,化实为儒,纳儒入实,自此再无纯粹儒家,儒学只是实学所包括的百家中的一条支脉另一条,则是我们自己恪守正道,坚守本心……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坚持自我……”

    “究竟怎么做,卧子兄,你就别兜圈子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子龙吸了口气:“我们现在势穷力窘,不可能执掌天下。但是俞济民此人做事,多留一分余地,连我这个朝廷安插去夺他权的人都容了下来,这些年我除了领他一份薪水之外,便是编书校对,他也没有为难我。因此,只要我们不要与之直接对抗,暂且隐忍,便会无事。”

    陈子龙的话让冒辟疆与吴伟业对望了一眼,因为这几乎与方才侯方域所言如出一辙。可是他们又觉得,陈子龙与侯方域并不是一类人。

    “况且,我这些年在新襄也算有所心得,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尚实务去清谈。”陈子龙又接着道:“我决意向俞济民申请移民于海外,招募流民,以我儒家圣人之道教化之。俞济民能以新襄一地而泽被天下,我就不能以海外一隅传承道统乎?”

    “什么?”

    冒辟疆与吴伟业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二位莫要误会,我没有与俞济民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我便是身居海外。也是俞济民治下之民,但是,若我们能做到白手起家,象俞济民那样建起一座繁华城池,自成一套体系,必为俞济民所重视,这可以证明。我等儒家正统,亦能治国,那时再昂然归来。何愁俞济民将我等儒生弃若弊履?”

    对冒辟疆和吴伟业来说,这个说法倒是新鲜,但今天以来。他们听到各种各样的言论都多了,整个儒林,随着俞国振入主金陵都陷入心惶惶之中,每个人都从各自的理解角度,对此发出自己的评论,《风暴集》最新一期中,便有不少尖锐的争论。

    这是一个两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思想大动荡的时代,现实逼迫儒林不得不做出思考。必须承认,能在万千读书人中脱颖而出的,终究是这个时代比较聪明的人物。在激烈的动荡来临之前,他们或许因循守旧不思变通,但当风浪真的到了,他们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各种各样选择的都有,各种各样言论的都有。

    “俞济民岂会让我等如意?”

    “我与俞济民深谈过数回。二位知我深受大明皇恩,却最终未曾为大明死节,反倒食起了周禄,原因便是我知道,俞济民有容人之雅量,此人器量之大。古来无人能及。以上皇崇祯为例,换雄才大略如魏武、唐宗之辈,只怕也不会象俞济民一般,优礼厚遇。我这有一本书,如今市面上尚未发行,只是印了发给一些华夏军略委员会的高级官员,乃是上皇亲手所著,二位请看。”

    陈子龙说着便从自己的箱子里翻出一本书来,那书如同新襄一贯的风格,装饰得甚为精致。新襄的造纸术经过这近二十年的研究、发展,如今造出的纸张种类之丰富,让读书人甚为欢喜,而这种适合彩色印刷的封壳纸让书籍也变得更为漂亮起来。

    这本书的底色乃是半边朱红半边明皇,封面的几个字,别个认不出来,吴伟业却是一眼认出:“这是上皇御笔!”…;

    “正是。”

    “我的前半生……作者朱……”

    看到这又是充满新襄白话气质的书名,吴伟业一时无语,倒是冒辟疆,将之念了出来,不过发觉作者署名中是崇祯的本名,他只念了一个姓便没有再念下去了。

    “此书之中,载着当初上皇如何由信王而得大宝,又如何以雷霆之威擒下魏忠贤,其中还有大量内容,都是与东林有关。”陈子龙说到这,免不了摇头苦笑:“说实话,看了此文之中,我也觉得,东林……有些事情做得实在是不象话。”

    “东林再不象话,也总是正人君子,胜过那些首尾两端的小人。”陈子龙话声才落,吴伟业与冒辟疆还没有回话,门外突然传来这样的声音,紧接着,门被人愤怒地推开,黄宗羲站在门前。

    他戟指陈子龙,因为气愤,他的胸膛起伏得甚为激烈:“陈卧子,若不是今日来此,还不知道你竟然是这等人物!枉我想来寻你商议大事!你就去舔新君的脚尖吧,我黄太冲今日起与你划袍断义!”

    说完之后,他拔出腰间所悬之剑,当袖一挥,半块袖子应声而裂,然后黄宗羲将那袖子扔在地上,转身便走,竟然不容陈子龙分辩一语。

    陈子龙唯有苦笑。

    “太冲,黄太冲,何必如此!”吴伟业与冒辟疆要去追,却被陈子龙拉住。

    “人各有志,黄太冲向来敬慕其父,容不得别人说东林半个不字,他与俞济民的矛盾,是真正不可调和啊。”

    “可是他这样下去,俞济民忍他一次两次,还能忍他无数次不成?”

    “唉,良言逆耳,你们上去劝有用么,而且我们越是去劝,只怕他闹得就越凶。我这些时日为了孙晋之事奔走,在华夏军中听得一些消息,总之对他甚为不利,前日我就劝他暂时离开,我愿意替他安排,让他去耽罗见上皇,结果却被他一顿臭骂……”

    这些事情,是吴伟业与冒辟疆不知道的,看到陈子龙这模样,他们知道,只怕陈子龙与黄宗羲的交情就此断绝了。当初志同道合,如今分道扬镳,一念及此,便让人心生感慨。

    “这本书都已经印刷,想必俞济民会履行诺言。请上皇还京。俞济民能容下上皇,自然也能容下我们这些儒林的孤魂野鬼,若我们真能做成事,他想来也不会拒绝我们重新入主政坛。”

    被黄宗羲这一闹,陈子龙再回到原先的话题上,多少就有些提不起精神来。见吴传业与冒辟疆仍是一脸不解,陈子龙低声道:“我与俞济民有过面谈。俞济民说了,他不会阻拦我们,但也不会给我们什么优待。不过我们的安全,自有华夏军保护。”

    “等等,卧子先生。我弄糊涂了,你说细些吧。”

    “我在新襄读了徐霞客先生的笔记,南海有的是岛,其中婆罗洲为一大岛,方圆有数省之地,岛上土民,多愚顽无知,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登临此岛。如今此岛上诸国,尽奉华夏为宗主。不禁华人迁居。我欲在此择一临海平阔肥美之地,筹建新城,招募百姓前往囤垦,一来教化当地土民,二来保存传承我儒家正统。三来若是我等正人充盈,必能使之三年成邑,十年富足,到那时咱们的声望也积累足了,俞济民岂会使明珠长时蒙尘?”

    “卧子先生,你说的倒是容易。俞济民当初南下时,是拿着卖种珠之术的数十万两银子南下的,而且彼时天下动荡,招揽流民极易。如今咱们一没钱,二没人,如何去做?”…;

    “钱财的事情,大伙凑上一凑就是,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奔走富豪,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山,徽州的徽商,咱们都可以去问问。人么……想来还是有些人不愿意在俞济民治下的,到时带这些人走就是。”

    “地点呢,地点也不可不谨慎!”

    “就在婆罗洲西北角的山口洋附近。”

    选择山口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里是华夏海军南北巡航时的一处中转站,陈子龙当过地方官,又在新襄呆了这么多年,可不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纸上谈兵货色。他很清楚,如果在这里建成一座港城,那么华夏海军就多了一处补给基地,俞国振必然乐于顺水推舟助其成事。另外,往来的海军将士,他们的消费能力可不低,而且还能给自己的新城提供武力保护。根据陈子龙的了解,平均每两个月,海军将士就要经过山口洋一次,这对于周围的土著,将是极大的震慑。

    “只有这些……怕是召不得多少人,故土难离啊。”沉吟了一会儿,吴伟业喃喃地道。

    冒辟疆倒是很激动:“我愿去,卧子先生,我去助你!”

    “多谢贤弟,梅村说的也是正理,所以我正在拟一份计划书。”

    “计划书?”

    “俞济民若有什么新的方略,必先拟计划书,将此项方略的优点缺点有利不利尽皆罗列,不夸大不虚饰不讳言,让人权衡利弊,我见了觉得这确实是治政所需,便暗中揣摩学习其一二。”

    陈子龙说这个的时候,心中对俞国振的敬佩又上升了一些,俞国振那边什么事情都讲究章法,那种拍着脑袋决定工作的事情,不是完全没有,但已经降到了最小。在俞国振看来,预先做计划,就是让事情有秩序,而秩序才是稳步成长的关键。

    一片混乱带来的永远只会是破坏,而不会是建设,那种认为打翻了旧世界自然就有新世界的想法,若不是幼稚,便是别有用心。

    “若有此计划书,倒是可以尝试,吴某不才,愿为卧子兄奔走宣告此事!”

    “正须二位出力。”陈子龙叹了口气:“当初圣人言,道不行将浮槎于海外,如今我们,可当此语了。”

    “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为卧子鼓吹奔走去,最重要的是要筹钱,我看可以这样,请各处豪商认捐一部分,再请愿意随迁的诸人集一部分,亦如当初天如谋划周阁老起复之事,各作一股,到时若有所收益,必有回报,如何?”吴伟业又建议道。

    “正当如此,听闻西夷有什么东印度公司,我们这般……算是南洋公司吧?”陈子龙随口说了一句。

    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的这一句,在历史上会写下怎么样的一笔。

    (感冒还没好,又在看八卦,所以晚啦~为了看八卦,还把自己很少用的微博翻了出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加关注,新~浪,圣者晨雷2012)(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六七七、钟山风雨起苍黄(一)

    金陵城在很短的时间热闹起来。

    这座古都这些年一直笼罩在某种惴惴不安的阴霾之中,直到五天前,俞国振带领着华夏军开入其内,这层阴霾才消散——没有发生传说中的街头巷战,甚至没有一人自尽为大明殉国。五年前的统一计划颁布之后,所有人对这一刻都有所准备,因此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那些该做的早已经做过了。

    黄宗羲怒气冲冲地走在长街上,为了表示自己对于俞国振的反感,甚至连原本可以极大节约脚力的三轮车他也不搭乘。仿佛这个选择,就能象不食周粟饿死的那两位殷商世子一样,让自己的气节流传千古。

    但他知道,如果什么都不做,他的气节根本不可能留传千古。

    身后的人群中,毫无疑问有俞国振派来的探子,黄宗羲知道俞国振手中有这样的组织,就象是大明有厂卫一样。只不过俞国振的探子只有侦察权,却无缉拿捕人的权力——唯有司缉所才拥有这种权力。

    “俞国振当真是聪明,与古时的独夫民贼比,他更奸恶,竟然知道要将权力分散约束……但约束皇权的,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应该是士大夫的相权,以贤相佐明君,以直臣事天子,这才是平衡之理,一个好的皇帝,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呆在自己的后宫中负责生儿育女便成了,国家大事,交由士大夫……”

    别人都以为黄宗羲与俞国振的矛盾在于俞国振轻视东林,而黄宗羡的父亲就是东林六君子之一。唯有黄宗羲自己知道,自己敌视俞国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两人治政理念的不同。

    俞国振不愿意将权力交到以东林为代表的士林手中,而黄宗羲此时已经有“非君”之念:他认为皇帝乃是天下万恶之源,以天下男女财富供一己之欢心,实在没有存在的价值。

    “总得做些什么,不过在那之前,倒是先得将身后的尾巴甩了。”黄宗羲如是想。

    他顺着街走。看到两边的街市都开始张灯结彩,心里就越发不痛快。这些都是为五日后的俞国振登基仪式而准备的,据说到时要弄得甚为热闹,这两天从上海一船又一船地运来人和物资。天下尚未大定,奢糜之风便起,俞国振固然雄才伟略,却终究跳不出帝王的圈子。

    来到一处卖成衣的店铺前,黄宗羲假作是在查看衣料。借助店中的穿衣镜观察身后的“尾巴”,发现几个可疑人物都直接经过,并没有停留下来。

    “倒是狡诈,俞国振被人称为鱼精,没有说错,便是底下的虾兵蟹将。也是一个个如此!”

    黄宗羲并没有因为未曾看到跟踪的而掉以轻心,他向店主人问了一声,只称腹内内急,求着茅房一用。那店主人倒是热心的,不仅带着他入了后门,还引着他到茅房,只不过这茅房却非同一般,乃是按着新襄样式建成的冲水蹲坑。

    “咦,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