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有时还奖赏那些能提出和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即使这些意见没有被采纳。操平定河北后,袁绍的儿子袁照、袁尚远投沙漠,西奔乌桓而去,操准备追击。曹洪等人认为,如果大军虚国远征,后方敌人可能会乘机袭许都,恐怕大军救应不及,建议回师勿追,但曹操坚持西进追击。击败二袁后回到出发地,重赏提不同意见的众将,并对他们说: “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第三十三回)并让他们且不要因为这次意见没有被采纳,以后提意见感到为难。这里,操并没有自我吹嘘,而是充分肯定了相反意见的合理性,给予众人以奖赏,鼓励他们以后再提意见。
曹操的奖励是多种多样的,他能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以不同的奖励。操在邺郡庆贺铜雀台建成时进行比武活动,搞了一次人人获胜、人人有份的物质奖励。曹操在移驾许都的途中,李傕领兵阻挡,曹操手下虎将许褚连斩二将,挫敌败兵,曹操抚许褚之背曰: “子真吾之樊哙也!”(第十四回)他以历史名将喻许褚,对许褚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奖励,他曾以这种方式奖励多人。关羽为曹操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即刻铸印送关羽,这是以爵位赏有功之人。与这种立刻兑现的情况不同,曹出兵攻袁术时路过徐州见到吕布,操封吕布为左将军,吕布大喜,操许诺还都之时换给印绶,但这个印绶,直到吕布被俘殒命,也没有再被提起。
曹操在运用赏罚的手段时,常常是奖赏频繁,赏多于罚。部下一有军功,他就及时给予高度的评价,作为对部下的精神鼓励。除抚背赞许褚外,又如荀彧从袁绍处投奔曹操,曹操见其才能出众,当即称赞说: “此吾之子房也。”(第十回)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徐晃奉命解救曹仁,他孤军深入敌围,大获全胜。操见到徐晃军队整齐,即称赞说: “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第七十六回)他常把部下比作历史上有所作为的某一名人,这既是一种奖励,又是一种期望。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领导人对部下的这一比拟,会使部下在潜意识中把自己认同于这位名人,从而模仿名人的风格。这种人物比拟式奖励对部下性格影响的内在性和持久性是其他手段所难及的。操还常对初见面的人以适度地赞扬作为联络感情的手段,袁谭曾派辛毗出使于曹操,操与之言语投机,即当面感叹: “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第三十二回)曹操得了荆州,即抚慰荆州名士蒯越说: “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蒯越的字也。”(第四十二回)同时封给蒯官爵。由于对方来自敌人集团,这种适当地赞扬就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消除了双方的思想隔阂。
曹操频繁使用奖励手段,但对部下的惩罚却十分谨慎。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从绍军遗下之物中捡到后方人士暗通袁绍的书信一束。操身旁的人建议按信逐一核对,杀掉写信之人,操回答说: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第三十回)让人将书信烧掉,不再追问。可以想像,如果要罚,就会搞得自己内部人心惶惶,不利于以后的建设与恢复,从长远的观点看,不罚比罚要好得多。奖励会使部下增强自信心,惩罚会使部下对领导人产生畏惧心理,惩罚过多会使领导者与部下的关系紧张,因而应慎用之。
曹操赏罚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把奖罚作为教育部下的一种手段,而不仅仅是作为对实施对象以前行为的评价。通过奖,他启发部下应该怎样做人;通过罚,他警戒部下不应该怎样做人,从而使他为部下设定的理想人格在部下身上逐步内在化。曹操特别敬佩关羽“事主不忘其本”的忠义精神,这不正是他希望自己的部下所具有的精神吗?于是他在关羽归降期间厚加奖赏,超常标准地对待。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即封存操平日所赐之物,留书离去,操得知此讯后对手下人讲: “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第二十七回)关羽不接受曹操的任何礼物,因此,曹操对关羽勉强放行,以此作为关羽可以接受的最后的礼物。他就关羽离去一事教育部下说: “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希望他的部下能对他忠心耿耿,虽百折不易其志。袁绍的谋士沮授被曹操俘获,明确表示不降,曹操留沮授于军中,以礼厚待,授却在营中盗马准备回到袁绍一边,操怨而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曹操后悔地说: “吾误杀忠义之士也!”(第三十四回)令厚礼殡殓,建坟安葬,并在墓上题: “忠烈沮君之墓”。袁绍谋士审配被操俘获后大骂曹操,曹操对他讲: “卿忠于袁氏,不容如此。今肯降吾否?”(第三十二回)审配坚决表示不降,请求速斩。临刑前,他面向城北的袁绍之墓而跪,表示对袁绍的忠贞。曹操将审配葬于城北,以慰其忠义之魂。袁谭被操所杀后,曹操将其首级挂于北门外,传令敢有哭者斩之。青州别驾王修曾因谏袁谭被逐,见袁谭死并知曹操之号令,竟前来哭丧,曹操问他是否不怕死,王修回答说: “我生受其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于世乎!若得收葬谭尸,受戮无恨。”(第三十三回)操遂命令王修收葬谭尸,并授王修以官职。
曹操对袁绍谋士许攸的态度就有所不同。许攸少时曾与曹操为友,后为袁绍谋士,官渡之战中向袁绍献奇计,未被采纳,又受审配迫害,投往曹操,向曹操献计先断袁绍乌巢之粮,致使袁绍败绩。许攸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立下了绝大功劳,后来因为戏谑许褚,被褚杀掉。曹操知道后狠狠地责备了许褚,厚葬了事。曹操对许攸被杀,并没有过多地追究责任,并且对这样立有大功的人,死后的处理远赶不上沮授,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许攸背叛故主,无忠义之名,曹操极不愿意在他的军中表彰这样的人物。
马腾曾与曹操门下侍郎黄奎勾结伺机刺杀曹操,不想黄奎之妾与奎的妻弟苗泽私通,苗泽探得马腾真情,告与曹操,操设法捕获了马腾与黄奎全家并斩杀之。苗泽向曹操表示,他不愿加赏,只求得黄奎之妾为妻,操笑着答道: “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第五十七回)令将苗泽、黄奎之妾一同斩首。
还有一次,操夺取汉中时,急攻张鲁不下,后来打听到张鲁手下谋士杨松贪受贿赂,遂暗中使人以金帛送之,结为内应,杨松为曹操夺取汉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操平定汉中后,厚待张鲁,却将杨松斩首示众。操并不过分注意对各人以前功过的肯定,而是要通过奖罚的手段告谕部下: 对主上忠贞不贰的人,即使死了,也能得到好的结果,而卖主求荣的人是决然不会有好下场的。这对部下是无声的但却十分高超的教育方法。
惟才是举
和刘备相比较,曹操在用人上少有亲疏之别,他惟才是用,因此他的选才面比刘备要宽,这是他的事业更为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在一生征战中,时时留心人才,一发现人才,就尽量地要收为己用。操初遇许褚,见其威风凛凛,心中暗喜,遂安排典韦用计收服,使许褚成为典韦之后的第一心腹爱将。操移驾许都时路遇杨奉、韩暹拦截,操见杨奉手下武将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及见与许褚交锋,武艺超群,更加喜爱,召谋士商议道: “徐晃乃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召之。” (第十四回)后派人招降徐晃。操平定汉中时,张鲁派西凉勇将庞德迎敌,操早知庞德威名,一知庞德来迎战便有心收归之,他先选张郃等四员大将轮战庞德,然后收买张鲁谋士杨松内中作梗,最后设计俘获庞德,使其感恩归降。许褚曾是山寇,庞德曾随马超杀伤过曹操人马,但他们是人才,操仍愿收归使用。操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也临时使用那些靠不住的人。如操夺取荆州准备下江南时,需要训练水军,于是封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侯并兼水军都督。谋士荀攸提醒操说,二人乃谄佞之徒,不应给予高官显爵。操密告荀攸道: “吾岂不识人!只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第四十一回)操用人的指导思想在于: 只要一个人有所特长,而这种特长又能为自己的目标服务,那么,不管这个人以前是怎样、以后会怎样,就目前来讲,都可以任用。
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辱及曹操祖先。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人劝操杀之,操怜其文才,赦其不死,命为从事。蔡邕之女蔡琰曾被北方部族于战乱中掳去,在当地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爱其才,使人持千金去北方,从左贤王处赎回,使其与董祀结婚。操初遇刘备,就结为知己;招降关羽,厚礼待之;一知徐庶,就设计诱之;与董昭相见一席话,就拉着他的手说: “凡操有所图,惟公教之”(第十四回);夺取冀州,就让人遍访当地贤士,等等。总之,曹操爱才,礼贤下士,是他领导观的一大特色。他曾作诗抒发自己的胸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四十八回)他用高山的气魄和大海的容量来勉励自己,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操曾带兵与孙权军队对阵,见对方排列整齐,军容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由衷爱才又希望占为己有的心情溢于言表。
曹操过分爱才,也因此而对自己不利。如刘备投靠时他否定了程昱的建议,未斩杀或扣留刘备,致使刘备成为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当阳长坂坡赵云冲入军中单骑救阿斗,他在山上望见赵云十分勇猛,心中喜爱,传令各处务要活捉赵云,不许放箭伤害,因此被赵云斩杀军中名将五十余员而走脱。尽管如此,曹操人才观对其事业的积极作用还是异常大的,他的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依赖于人才。没有曹操的爱才之心,就没有曹操创立的功业。
曹操还善于团结人才,争取那些与自己有思想隔阂的人归顺自己。关羽降操后,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曹操待之为上宾,处处关怀备至,结恩于关羽。虽然关羽最终离去,但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后来又义释华容道,毕竟还是报答了曹操。官渡之战时,袁绍大将张郃、高览被逼投降了曹操,当时有人提出,二人投降,未知真假。曹操回答说: “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第三十回)他一见二将就赞扬说: “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封二人为偏将军及侯爵。后高览早死,张郃成为曹操集团的骨干,在防御孔明兵出祁山的过程中屡建大功。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并不要求一开始就对自己忠心耿耿,允许保持一定距离,反倒倍加关怀,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争取过来必有大用。
在曹操身边,有一大群谋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刘晔、满宠、司马懿等,组成曹操的“智囊团”。每当需要决定大计方针时,他总是先让谋士们充分地发表意见,或者主动征求谋士们的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意见或吸收某些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决断。曹操是比较能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领导人,一方面,他让大家参与决策,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不像诸葛亮那样遇事不与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绍那样遇事没有主张,一任谋士们争论,无所决断。
曹操是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接班问题的当权者,他对这一问题的考虑是较早的。在打败袁绍、西击乌桓之后,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伤心,并对众官说: “诸君年齿,皆孤等辈(你们的年龄都跟我一样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对部下,是很注意年龄层次的,尤其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因为年轻的一代是自己事业长盛不衰的保证。在选定接班人时,他对卞太后所生的四个儿子进行了全面考察,告诉身边的人: “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第七十八回)这里他用三项指标去衡量: 德、才、体。曹植有才无德,曹彰无才,曹熊多病;只有曹丕符合标准,可以接班。在这一问题上,他能排除个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标准去衡量选择。
有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其嫉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