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的古典风情如梦蝶恋花-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到简文帝不能不想起他的哥哥萧统,就是那个编撰了著名《文选》的昭明太子。这兄弟俩的审美观也和他们的命运一样截然不同。混乱的魏晋和王朝更迭如走马灯般的南朝,人如草芥,幻生幻灭。能有一方山水静心读书已要感谢上天。梁朝短暂的承平岁月如金子一般宝贵,汉文化的血脉就在他们的手中流传。其中的南梁因为以萧统和萧纲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更呈一时之盛。刘勰、钟嵘、徐陵、江淹等,才俊辈出。虽然只有短短的的五十五年,但南梁以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当得起一个盛世。在整个乱糟糟、闹哄哄的南北朝,以太子身份招贤纳士,读书著说的萧统如一株卓然独立的嘉木,芳香高洁之气熏染得整个江南一片清雅。他喜好山水,聪慧好学,喜欢诗文,立为太子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游南朝各地后定居在镇江的招隐山,不问朝政,一心编书。萧统崇尚雅正,选择作品的标准是“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这就像他的为人,隐居处身边没有一名女嫔,以左思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自遣,心性淡薄志向高远。而他的弟弟萧纲则完全不同。萧纲为人也仁厚,却极喜爱当时流行的吴歌艳诗,他的名言是: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兄弟俩的文学观和审美观完全不同,萧纲对当时人模仿古人写作深为不满,主张吟诗应该有真性情,他写下许多缠绵婉媚,流连哀思的艳诗,后人称为“宫体”。这也是兄弟俩分别编撰了《文选》和《玉台新咏》两部诗集,而在作品选择上有那么大差异的原因。
萧统早逝,没有看到后来国破家亡,父兄惨死的悲剧,而萧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侯景之乱中,他被侯景派人用装满土的布袋压在头上窒息而死。平心而论,萧纲的许多五言“宫体”作得不错,身为帝王常怀同情之心,那句立身与为文的话未尝没有道理,如果他生在晚唐或北宋,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写小令的高手,风头不会输给冯延巳和花间词人们。
还是说我们本节的词牌吧。鹊踏枝头,蝶恋花容,本是自然现象,民间的情趣和士大夫的审美也不见得就有高下,如活泼生动的农家女儿嫁入深宅大院,就这样,《鹊踏枝》变成了《蝶恋花》,从此这一曲中的惜春悲秋、凄怆怨慕也越发地精致旖旎、怅惘低徊起来。
欧阳修也喜作《蝶恋花》,后人一直将他的词和冯延巳的搞不清楚,其实究竟是谁作的今天对于我并无多大的区分意义,两人处境和政治心情本来就相似: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喜欢的还是苏轼的《蝶恋花》,师出一门,一辈高过一辈: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到了宋代文人的手中,再不是简单的酬酢应答之作,词的格律内容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词牌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词人们也越发地讲究起来。一种曲调和格律有不同的名称,或一个名称有不同的变体都是宋人对词这种文学体裁做出的探索和丰富。以苏轼这样的天才和高蹈的情怀,对词下功夫成就自不同常人,识人辨珠的本领也不一般。他就发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创的一曲《忆仙姿》的妙处: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又是一个乱世。五代十国是晚唐最黑暗的时期,藩镇军阀掌权的朝代更替频繁,长的十几年,短的就只有几年。南唐冯延巳在陪太子李璟读书的时候,北方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后梁的手中夺了天下。年轻时候的李存勖胆略绝人,骁勇善战,北退契丹,东灭燕,又灭梁,有勇有谋,英勇善战,当时有“生子当如李亚子”的说法,亚子就是李存勖的小名,可见他的英武。而且他自小就通音律,作战的时候,士卒们齐唱他自撰的曲子词,“人亡其死”。可见那是一些极其鼓舞斗志的豪情壮词,可惜这些词没有流传下来。
可是这个行武出身的皇帝一旦登了皇位入了宫,立刻声色犬马起来,而且玩出了新花样。作曲是他的强项,随便写个《忆仙姿》《阳台梦》这样的新曲是他的拿手好戏。不光作曲,他最喜欢的是看戏演戏,那是一种从唐中期开始出现的表演形式,当时叫做“戏弄”,演出“戏弄”的演员要“涂面”,比如,戏里的人物暴躁易怒,演员就要把自己的脸涂成大红色,这也是后来舞台上脸谱的雏形。李存勖酷爱这种表演,经常亲自“自傅粉墨”登台演出,通宵达旦,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粉墨登场”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这来的。庄宗李存勖称帝后,宠爱宦官、伶人,再加上他还有一位见利忘义的皇后,没多久后唐也就亡了。可见皇位有时真不是好东西,毁起人没商量。
皇帝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李存勖的小令却非常清雅婉丽,粗犷之人有清思,也算人性复杂多样的一证了。苏轼觉得这首“曾宴桃源深洞”曲调清婉,只是名不雅,就取其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给这一曲取名《如梦令》,并填了两首词,怀念黄州那一片可以自由躬耕的清远之地。其中之一为: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从此这曲小令有了词牌中最轻灵柔美的名字:《如梦令》。而在我看来,疏离的月色,暮春的落花与夜阑时的迷蒙,是词之女性化特征最集中而传神的表述,那几乎是我想起宋词的时候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幅画面。后来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可以说把这个词牌的好处发挥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其二她曾在那百花的深处逢着扑蝶的人,她曾在那微醺的春夜梦到一滴冰冷的泪。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听到他们浅吟低唱的曲调中无休无止的忧伤,看到生命如流水潮涨潮落,他们的词句仿佛新墨未干,只是搁下了笔,出门去了……
虞美人与沁园春
夜晚不可避免地来临了,这是楚王和虞姬的最后一夜。他们的故事从这一夜开始也在这一夜结束。而她已经跟随了他七年。
从他在吴中揭竿而起,他的英武就成了她一生的魔障,她笼罩在他夺目的光芒下,心甘情愿地跟随着他。看他在新安杀了二十万秦兵,看他在洛阳烧了秦宫,大火三月不熄,看他追杀了楚怀王,眉毛都没有皱过一下。可看到部下生病,他会难过得流泪,他在鸿门执意不杀刘邦,在广武楚汉对峙,他居然像个天真的孩子对刘邦说,因为我们争斗天下,百姓不得安宁,不如我们两个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如何?后来签订了鸿沟之约,他马上放了他的老父和老婆。他夺了咸阳秦宫中的无数美人,但把她们都分给了那些各怀心腹的诸侯。
唉,他是人是魔?虞姬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搞懂过这个男人,南征北战中他只带着她。是因为她美吗?对,她不仅美还会舞剑,一边唱一边舞,歌是楚地自小就唱熟的曲调,词是她每次临场发挥的即兴之作,而舞更是随心而动,一柄越女剑让她舞得英气勃勃,缠绵跌宕。他爱她舞剑,常常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后让她舞剑给他看,有时他会在大帐闪烁的烛火中,在虞姬的歌声中沉沉睡去,微微卷曲着身子,手里还抓着一把金缕小刀。他是那么年轻,蓬勃的生命力,不熄的火,那样一种红色,壮阔简单到没有杂色,他的身上有天生的贵族气。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战斗就是他的目标,他只需要一场接一场的胜利,他为战场而生也为战场死。
哎,虞姬,你再为我舞一曲吧。反正你听外面已尽是楚声。他们唱的是罗敷曲还是越女歌?还是我来唱吧,虞姬,我为你唱垓下歌。他歌她和,剑风凛冽,歌声凄怆。突然,飞旋的软甲中殷红的血如桃花绽放,虞姬是秦末战乱中突如其来的一抹红,点缀在血雨腥风之中,盛开旋即凋谢。英雄美人的故事样本就此定型。
唐人照样不会放过这样好的故事,照例是教坊里常演不衰的保留曲目。太平岁月人们忘记痛苦的过程总是很快,帝王也愿意看到这样的前朝演绎,表面上是替天行道的天赋皇权,私底下未尝没有把自己比汉王,跟他比谁更狠,刘邦还只是在危难中置老父和老婆不顾,把儿女推下车,而太宗可是亲手杀兄屠弟。他们目标明确,绝不会心慈手软,楚王,不过是笑谈。你没有成王,那么多人白杀了,虞姬也是白死。
《虞美人》早先有三种曲调,后来以李煜那首著名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为韵体正声,因为太有名了,这一曲也被后人叫作《一江春水》。想来当年乐人们演唱霸王别姬那一幕时一定是顿挫生姿,缠绵悠远,才会有这样长短错杂,促节曼声,音律起伏,汪洋恣意的曲调,这样的曲调只合等着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无尽之思。后来苏轼有一首《虞美人》,其中就受到了后主词中愁似东流水的影响,而更翻新意。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历史总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刘邦建立的大汉朝经过王莽乱政,光武帝复兴,直至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乱世中英雄再次出世,这次不光是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戏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洗去血腥屠戮,尸流成河的底色,我们津津乐道其中的故事,称之为精彩、生动。那个被曹操挟持以令诸侯的汉献帝像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淹没在那个群英荟萃,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可怜的少年青年时代在奔波与屈辱中渡过,生命中惟一愉快安静的日子是跟一个叫“沁园”的地方连在一起,跟一个叫伏寿的女子连在一起。
沁河穿越太行山,与它东边的丹河突然邂逅,拥抱在一起,孕育出无垠的竹海,在修武一带,扯起长江以北最壮阔的竹林长幔。当年汉明帝刘庄带着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游竹林,见这里竹阴蔽日,公主流连忘返,明帝就在沁河旁建了一座园林,赐名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东汉初年的几位皇帝大多仁厚,那时的汉宫中有一种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温厚和瑞之气。可惜,这样的盛况也只是昙花一现,识理贤明的皇后阴丽华和马明德最怕出现的外戚干政和宦官当道的局面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公元一九六年四月的一天,豫北大地微风轻拂,麦穗初黄。远远驶来一辆牛车,车上坐着两个少气无力的少年,那是献帝和伏寿。这时的汉献帝,已经十六岁了。二十岁的伏寿,美丽而憔悴,她紧紧地搂着她的表弟皇帝。小皇帝被董卓逼出洛阳流落在外,已经一天半没有吃饭了。突然,他们眼前一亮,沁园到了。这个美丽的栽满了翠竹和梅花的园子曾一度被外戚窦宪夺去,到这时已几易其主。可现在这里是他们最好的栖身之地了。这是他们成婚以来最安全轻松的日子,皇帝身体强健起来了,皇后也怀孕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小皇帝也不是一味沉缅,他是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下决心要除掉曹操,伏寿始终是他有力的支持者,这里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气节。事败后,伏皇后被关进大牢,幽闭而死,而献帝从此不再与曹操对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滚滚而下,现在我们说那是历史的选择,古人说是天意。这天意究竟在哪里,冥冥中没有人知道,谁比谁更适合更恰当永远没有比较,无从知晓。
沁园的春天依旧年复一年,可人却再也不复归来。这里还曾经是著名的“竹林七贤”饮酒下棋,抚琴长啸的地方,自然成了历代诗人发怀古幽思的好去处,后来唐人有诗咏沁园,韩愈就有“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的句子。
最早用《沁园春》填词的是北宋的张先,就是那个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郎中,可是他这首《沁园春》用典过多,有些曲折难懂。
倒是苏轼有一首,清新婉转十分可人。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