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 (节选) >

第3部分

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 (节选)-第3部分

小说: 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 (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过去的历史以很快的速度离我们远去的场景。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当经过木星的时候,听到的是几年前的广播节目。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捕捉到木星附近的光线,可以听到的应该是十几个小时前的广播,因为光到达木星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不管是从科学上、从哲学上,还是从历史上,我们都在不停地问,我们是谁。在这里我们会反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而存在。得不到答案的人生,将注定一生孤独空虚。在《接触》中,外星人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们决不是宇宙中惟一的生命体,我们在几亿年之后都不会灭亡,我们还可以进步。这可能是已经作古的卡尔·萨根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是他对我们的期望。

4。《生死谍变》

  更为荒唐的是从玩具里面释放出来的沙林毒气竟然是白色的烟雾。大家都知道,几年前日本奥姆真理教成员在东京地铁里释放的毒气正是这种沙林毒气,它应该是人眼看不见的无色气体。显然是为了激起观众的紧张感而故意让它变成白色。 

  虽然只要在几秒钟之内将阿托品注入心脏,就可以消除VX的危害,但是扎的位置准不准是非常重要的。要是像电影中考斯比那样直接用注射器往胸口上扎的话,是相当危险的。你必须要小心地避开肋骨,扎中里面的心脏才行。 

  在《生死谍变》中,有一个柳仲源(韩石奎饰)为了追踪李芳姬和其他OP队员一起进入韩国要员被杀现场的情节。柳仲源一行带着夜视镜在昏暗的建筑中搜索,发现了被李芳姬杀害的政府要员的尸体。在这里,姜帝圭导演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那就是OP队员们竟然打着手电筒走来走去。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中有人用手电筒照尸体的脸,事实上像电影中这样带着夜视镜再看到灯光的话,韩石奎的眼部会就受到强烈的伤害。 

  所谓夜视镜,就是将周围微弱的光线反复增强,使人可以在黑暗的地方也能看到东西的尖端军事装备。夜视镜是利用一种叫做光电放大器的仪器制成的。光电放大器是利用〃光电效应〃将收集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在经过放大之后,又重新被还原成光信号。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而获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人们可能都会以为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奖是因为他提出了相对论,但是因为那时没有明确的实验证据,所以无法给他授奖。 

  根据〃光电效应〃原理,当光子撞击金属板的时候,金属板内部的电子就会以与光子速度成正比的一定速度释放出。如果像晚上的月光那样极其微弱的光线照射到金属板上的话,金属板就会释放出低能电子流。当这样的电子流经过电磁场的时候,电子就会加速,从而提高自身的能量。再让这些加速的电子撞击荧光板,电信号就可以转换成较强的光信号。那样的话,就可以获得足以刺激我们视网膜细胞的较强的光线。将这样的光电放大器平面排列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像电视一样的平面图像了。 

  现在韩国军队使用的夜视镜是使用已久的旧式夜视镜,甚至看到路灯也可以致盲。而最新的夜视镜一般都具有自动调节光量的功能,即使是遭受光线照射也可以保证眼睛不受伤害。影片中荒诞的地方是戴着夜视镜还带着光源这个情节本身。使用夜视镜的理由是因为如果使用光源的话就有可能将自己暴露给敌人,是为了可以在无光条件下观察敌人或周边环境。一旦有灯或是手电照着的话,就根本没有理由使用夜视镜。不久之前,听说在拍摄《生死谍变》时就已经知道〃戴着夜视镜打手电〃是错误的了,但是据说是为了场景构成的完整,没办法才加进去的。 

  有夜视镜出现的比较有名的场面要数影片《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的最后一段。变态杀人狂〃野牛比尔〃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同FBI特别调查员克拉丽丝(朱迪·福斯特饰)展开了最后的决斗。野牛比尔因为戴着夜视镜,所以即使在漆黑的地下室里还是可以看到克拉丽丝。正当杀人狂魔悄悄地向她走近的时候,她凭借自己的感觉向他开了枪。这一情节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在这令人无法忘记的场景中,透过夜视镜看到的克拉丽丝瑟瑟发抖的情景更增添了影片的紧张气氛。 

  关于夜视镜,在影片《爱国者游戏》(Patriot Game)中,导演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比《生死时速》技高一筹的场景。IRA恐怖组织为了杀死美国海军士官学校教官杰克·莱昂(哈里森·福特饰),偷偷地潜入了他的居所。恐怖分子们切断了整栋房子的电源,在黑暗中展开了杀人游戏。他们戴着夜视镜到处搜索杰克和他的家人。但是杰克重新恢复了电力,并躲在地下室等待恐怖分子的到来。恐怖分子一进入地下室,杰克就突然打开了电灯。因为恐怖分子都戴着夜视镜,突然出现的强光当然对我们来说只是一般的光线使他们的眼部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应该是只有熟知夜视镜性能的海军士官学校的教官才能采用的方法。 

  另外我要指出的一点是:韩国OP队员们在辨识朝鲜暗杀组织头目朴武英(崔民植饰)的身份的时候,有一个从远处拍摄朴武英的照片的场景。经过了几次处理之后,崔民植的脸就变得清晰起来。这样的场面在好莱坞的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在影片《国家的敌人》(Enemy Of The State)中,有把与杀人事件有关的录像带中的人脸图像加深扩大,最终罪犯的面目清晰地显现出来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能够开发出那样的一种技术,一直是从事〃图像处理〃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的梦想。但是不管数字技术怎样发达,这样的事情从原理上来说不可能。因为随着画面的扩大,构成画像的单位粒子也会随之扩大,因此必然导致画质相应下降。这么一来画面虽然看起来比以前大了,但是并不会变得清晰。如果不在画面中添加新的元素,我们将不得不考虑到图像的大小和解析度。图像处理技术都只是起一些消除边上不清楚的部分或增加画面的明暗对比的作用,从而使图像看起来更加鲜明。但是要想像电影中那样使很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这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最后,在《生死谍变》中还有一件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尖端装备,那就是OP总部的身份确认及保安系统。这是利用手背静脉血管的分布形状确认人员身份的保安系统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利用静脉血管分布确认身份的保安系统的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空军在制作飞行员手套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手掌的形状、厚度以及长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之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对4000多人的手掌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的手掌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他们据此研制出了手掌辨识系统。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该系统曾用于运动员村的出入保安工作。这一辨识系统的问题是处理量小,使用不便,而且错误率高。 

  之后,科学家又发现手背上的静脉血管的分布形状和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我们在《生死时速》中看到的保安系统就是根据这一发现制作而成的。方法是用对人体无害的红外线照射手背,将血管与其他部分的对比度调到最高,然后对静脉分布进行辨识。 

  为什么利用手背静脉血管分布辨识系统制成的保安系统会在《生死时速》中出现呢?我们无法知道真正的理由,我们只知道手背静脉血管分布辨识系统对韩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韩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该系统进行开发的国家。我猜想是不是因为这个理由这个系统才会在电影中出现的,从电影中的场景来看好像确实是这个原因。

5。开钻探机的大叔们开着宇宙飞船拯救世界

  1997年12月,影片《天地大碰撞》(Deep Impact)正在紧张拍摄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票房大大提高的事件。国际天文联盟宣布:发现了一颗被命名为〃1997XF11〃的小行星,经计算该行星将于2028年10月27日到达离地球约39000千米的地方(相当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1/10),如果这次计算存在误差,或者小行星的轨道不稳定的话,就有可能撞到地球,因此届时应该用核弹对该小行星进行攻击。消息一发,举世震惊。翌日,美国宇航局经过精密判读,判明是〃计算错误〃(实际上应该是100万千米)。这虽然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但是地球与小行星的碰撞不仅仅是一个荒唐的推测,更给了人们一个探求事实的机会。 

  地球和小行星相撞的几率到底有多少呢?1980年,在美国宇航局支援下的宇宙监视工作组(Space-Watch Workshop)中,科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一年内发生使全世界人口减少10%、使人类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的碰撞的几率会有多大呢?从一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科学家中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美国宇航局最终将其定位于30万分之一。这个数字是一年中地球与小行星发生撞击的几率,要是我们还可以活50年的话,就要在上面乘以50。(活的时间越长,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死亡的几率就越大?!) 

  一定会有人觉得这个几率是非常低的。为了给他们做个参考,我在这里要告诉他们:每年因飞机事故而死亡的概率约为七十五万分之一,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概率约为五千分之一。1993年,英国的专业经济周刊《经济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保守的推测是二百万分之一,也有一家晚报曾经登载过某位科学家做出的推测:每10亿年一次。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确切的数字应该是多少,而是存在人类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亡的可能性这一事实。所以《天地大碰撞》并不仅仅是一部荒唐的剧本。 

  如果地球真的和小行星或者彗星相撞的话,其破坏力究竟会有多大呢?几年前有一件很有说服力的事件。1994年7月〃舒梅列克-雷比〃彗星与木星相撞。当时彗星的21块碎片与木星发生了连续的碰撞,撞击在浓密的气体形成的木星的大气中,造成了一个相当于两个地球大小的巨大空洞。 

  将那时的爆炸威力与核武器比较一下的话,你会更加吃惊的。天文物理学家汤姆·盖莱尔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为基准,对小行星的撞击进行了计算。根据他的计算,半径100米的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投在广岛的原子弹。作为参考,二战时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万3千吨TNT炸药。如果小行星的半径再扩大的话,爆炸的威力就会以几何级的倍数增长。 

  1998年全球热映的两部电影《天地大碰撞》和《世界末日》,究竟哪一部拍得更好一些呢?虽然评价两部电影孰优孰劣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就对科学技术描写的真实性这一点来说,在我个人看来,《天地大碰撞》得分可能会更高一点。 

  首先,《天地大碰撞》的剧本是以优秀的科幻小说为模版改编而成的。该片是以当今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C。克拉克〃的小说《天神之锤》(The Hammer Of God)为原稿改编而成。虽然很多情节都有所变动,但是情节设定、和彗星相撞的有关部分,还有为了阻止相撞人类所作的努力等等都与原作相同。 

  其次影片对彗星的描写很精彩。1994年与木星相撞的〃舒梅列克-雷比〃彗星的发现者舒梅列克夫妇和很多科学家都为影片提供了科学上的咨询。虽然《世界末日》也曾咨询过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世界末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小行星版《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首先,影片在情节的设定上有些牵强。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小行星距离撞击地球只有18天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从为了阻止灾难的发生,将开石油钻探机的司机们训练后送入太空这一点来看,影片倒更像一部喜剧片。如果能在18天之内教会钻井工人们驾驶太空挖掘机的技术,那真的可以算是航天史上最先进的教育方法了。 

  影片对小行星的描写也乱七八糟。虽然没有区分小行星和彗星的明确的标准,但是大部分的小行星体积比较大,轨道也比较稳定,形状一般都是圆形的。但是在《世界末日》中出现的小行星却完全不像小行星,对小行星上重力的描写前后也不一致。虽然小行星的重力因各自的质量大小而各不相同,但是在同一颗小行星上重力应该一致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