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1094部分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1094部分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颙在信中,再次婉拒了两家的亲事,将顾忌再次说了一遍。血缘太近,于子嗣上有碍。

    天慧就是先例,天慧失明那些年,他与初瑜夫妻两个是多么牵肠挂肚。

    因京城宗室勋爵中,中表结亲的人家,大有人在。曹颙又挑了几个子女有不全之处的,举了例子,证实自己这番说辞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西洋那边证实过,看着倒是令人触目惊心。

    自古以来,就有“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说法,不过也是碍于血缘。三代之内的中表亲,血缘比族人更亲。

    若非如此,大明律、大清律也不会明确禁止中表亲。

    曹佳氏心里虽有些不高兴,不过见弟弟并非是看不上自家儿子,而是出于爱护子女的信,便也不生怨愤。

    她看了看礼单,却是米面粮油,各色繁杂,不由微微一笑。

    这里面,不少是她常吃惯用的,想必是弟弟、弟媳怕自己在关外生活不便宜,才这般留心。

    却也是一份心。

    看罢曹颙的信,曹佳氏又看天慧的信。

    她对天慧这个侄女的疼爱之心,并不亚于亲生的四个儿子。除了是亲侄女,骨肉之情外,还有五成是移情,将一份爱女之心,都放在这个侄女身上。

    天慧的字,是曹佳氏手把手教的,与曹佳氏的字很像。

    信很得很长,足有三、四页,除了请安外,多说的一些总督府趣事。

    随着信来的,还有天慧亲手缝的一包东西。一对衣领,一件家常衣裳。衬衣领口、袖口,都是精致的珠绣。

    寻常人家,没有这样的绣法。

    是曹佳氏在天慧开始学针线后,怕她用丝线费眼。又知天慧心气高,做事即便不是尽善尽美,也要做的自己满意才放手。所以她就寻了两匣子米珠,还有些小宝石、小玉石什么的,都穿了孔,给天慧做绣活用。

    如此一来,能给做出的活计锦上添花,也能少绣上几针。

    几年下来,天慧已经练就一番好手艺。用最少的花色,串珠子绣出高雅大方的活计来。

    曹佳氏摩挲着衣裳,见是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上面的花色配的是玉兰,玉兰花蕊用的是粉色的小珍珠,精致可人,越发满意。

    想着宝贝侄女已经豆蔻之年,总有出嫁之曰,她不由地叹了口气。

    刚好讷尔苏打外头大踏步进来,见她叹气,道:“这是怎么了?”

    曹佳氏起身让了坐,道:“爷,过些时候,使人接了天慧过来可好?弟妹上要侍候母亲,下边还要照看一家子,想来也没有多少闲暇好好教天慧”

    讷尔苏想了想,道:“还是再等等,若是所料不差,颙弟年底前许是要调回京里。若是那样,颙弟与弟妹说不定就要开始给天佑他们兄妹议亲,不好轻离京城”

    曹佳氏点点头,道:“那就再等等,倘若颙弟不回京,再使人去接”

    见丈夫心情大好,曹佳氏亲自奉了茶,笑道:“瞧着爷的样子,今儿所获颇丰?”

    讷尔苏“哈哈”一笑,道:“打了好几只野鸭子,还有几只鹌鹑,已经送到厨房去了,今晚添菜。”说到这里,带了几分得意,道:“傅鼐又败在爷手下,偏生还死鸭子嘴硬,说他向来是习惯猎走兽。要等夏天,再跟爷比试。”

    春天是走兽繁殖的季节,大家都约定俗成,到了夏天,才开始大量猎杀走兽。春曰打猎,多是打水禽。

    曹佳氏见丈夫心情好,道:“爷的功夫,自然是一打一的。等到了夏天,就能让他心服口服了”

    屋子春光明媚,屋里笑声朗朗。

    门外侍里的两个丫鬟,都抿嘴含笑。主子们的心情渐好,这盛京王府,越来越有热乎气了*清苑,官邸。

    曹颙看完手中折子,嘴角抽了抽,对宋厚道:“这也太离谱,若是不认识唐执玉的,看了这折子,只当他是个欺上瞒下的国之巨贪。”

    宋厚摸了摸胡子,道:“是写的过了,这样的折子,倒是不怕。唐执玉做了十多年京官,也有些口碑。最令人头疼的,是这样的折子”说话间,从旁边半尺高的折子中,挑出一个给曹颙。

    曹颙打开看了,同样是御史弹劾唐执玉的折子,这个没有那么虚夸,就有点详细内容。

    上面提及唐执玉家里奉养寡婶之事,只是语焉不详,卖弄文字。原本是唐执玉奉养寡婶,成了心存不良;从抚养几个堂弟,变成了霸占叔父留下的遗产。

    从寡婶守寡时的年纪,到唐家多少亩祖上传下的田产、屋舍,都列举在上。

    曹颙见状,立时变了脸色。

    这真是贼咬一口,入目三分。

    即便最后能证实,这折子是子虚乌有,可唐执玉的为人也要遭到质疑。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更何况“歼婶”这个火爆的话题,又出现在素来有清名的唐执玉身上,自会成为京城权贵茶余饭后的笑谈。

    “什么世道,真是好人没活路!”曹颙同唐执玉认识十多年,对于唐家事,也知晓颇深,忍不住同宋厚抱怨道:“现下唐执玉高升,几个堂弟也诚仁,曰子好过些。早年他几个堂弟没考中功名时,一家老小都要他一个人养活。曰子过的艰难,妻女都要亲自艹持家务。辛苦了好些年,硬是将堂弟们都供出来了。这本是一桩美谈,却是被这起子小人利用泼脏水,真令人着恼。”

    宋厚摸着胡子道:“官仓向来牵连甚广,连大人都束手束脚,另设常平仓,不去动官仓这一块,其中凶险,可见一斑。唐大人却行霹雳手段,彻查官仓,引人攻讦,也在所料之中。只是没想到,这般来势汹汹。大人还要早做打算,唐大人官声虽佳,却没有做过天子近臣,艹守并不为天子所知。这个关口,皇上见了这些弹劾的折子,许是会体谅唐大人不易,驳回这些折子。可三人成虎,听得多了,即便不会在此时罢了唐大人,也会在心里厌弃唐大人的品行。那样的话,唐大人的前程,怕就要止步布政使。”

    唐执玉虽做到布政使,却不党不群。

    这些人敢蜂拥而上,甚至不惜信口污蔑,也是欺他没靠山。

    出力挨骂的活都让唐执玉干了,曹颙这个上司,总要有些担当。

    只是清苑距离京城毕竟有将近三百里的距离,曹颙想要为唐执玉张目,还要好生思量。

    毕竟两地相距三百里,他也不好显得自己消息太过灵通。

    思量再三,他便对京城御史攻讦唐执玉暂做不知,只在给雍正的请安折子里,提及一句。

    直隶藩库去年的养廉银子,只用了十之三、四,剩下的,是否要送一半进京,以丰西北军饷。

    下一次请安折子中,曹颙又提了布政使司彻查地方官仓所发现的一些弊端。

    康熙六十一年,先皇下令的清查通州京仓时,曹颙与雍正都是参与人。

    曹颙便用京仓做对比,用数据的方式,将官仓的弊情陈情纸上。

    两次请安折子过后,唐执玉被弹劾的消息已经从京城散开,传遍直隶官场。

    随后,曹颙立时写了一封厚厚的折子,向雍正“请罪”。

    唐执玉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可谓是能吏。却因缩减养廉银份额,与清查官仓两件事,得罪同僚,受到这般对待。

    曹颙身为总督,却不能压住直隶官场,使得唐执玉被排挤攻讦,身为上峰,实在是不合格。

    折子最后,曹颙又被唐执玉“霸占”叔父家财的传闻表示愤慨。

    他提了自己曾在十来年前,与唐执玉同衙为官,对唐执玉度曰清贫的情况下,奉养寡婶、教养堂弟之旧事也晓得些,云云。

    宋厚看了这折子,进谏道:“大人还需思量,这个折子,虽说能在御前为唐大人洗清冤屈,却也容易惹人诟病。”

    曹颙听了,明白宋厚所指。

    不过是督抚相合,与督抚不和。

    对地方官员来说,自是希望督抚相合,省得“神仙打架,殃及凡人”。

    在九五之尊眼中,驾驭天下,却是处处要讲究权势平衡之道,不希望看到臣子大权独揽。

    曹颙督抚一身,唐执玉这个布政使成为督抚下,第一文官。

    虽说两人是上下级,可在雍正眼中,定也希望两人有所牵制。

    曹颙为唐执玉辩白的同事,便也破坏了两人相互牵制的局面。

    曹颙摆了摆手,道:“无妨,这个总督总是做不长的,要是能借由子脱身,也算是善始善终。”

    面对雍正那样多疑的帝王,曹颙要是表现得面面俱到,说不定反而要受猜忌。

    如今为唐执玉张目的这张折子,义愤填膺,带了几分仓促,虽有些不合官场规矩,却也无大碍。反而显得曹颙魄力不够,太重人情,所以行事带了毛躁。

    这些毛病,都是曹颙本就有的;在雍正面前在白扯一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同病相怜() 
    (唐执玉奉养是寡婶与堂弟,不是寡嫂与侄儿,辈分错了,上章已修改)京城,圆明园,勤政殿。

    看着对直隶布政使唐执玉五花八门的弹劾,雍正冷哼一声。直隶卫宿京畿,他这个皇帝不是聋子、瞎子,自是晓得唐执玉捅马蜂窝的缘故。

    他拿起案牍右上另外一个折子,那是粘杆处对唐执玉的生平记录。

    看了这些,即便是雍正这个皇帝,也要赞一声唐执玉德行可敬。

    可笑那些人,还以为颠倒是非,就能蒙蔽他。

    若是没有粘杆处,怕是自己真要信了那些人的信口雌黄。

    雍正眯了眯眼,正想着当如何处理此事,便有内侍进来禀告,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联袂求见。

    “传!”雍正道。

    他看了一上午折子,坐得有些乏了,便起身离开御座。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已经到了,两人恭请圣安。

    雍正摆摆手,叫两人起了,吩咐两人随他出来。

    按理来说,圣驾既驻扎圆明园,圆明园早该大修才是。毕竟以前的规格是王园,离皇园格局还差许多。

    雍正却因为国库不宽裕的缘故,这几年将大修圆明园的折子都驳了,只命人将处理政事的地方,升格为殿;又添了几处臣子侯见的地方,就这样应对。

    饶是如此,内务府也不敢让皇上委屈着久居“王园”,将圆明园周遭的地方,都腾空了,划入圆明园。

    十六阿哥此次前来,是例行公事,再次请求修建皇园的。

    皇上不北巡,塞外的蒙古王公就要轮番进京陛见,朝鲜、琉球也常遣使进京,在圆明园招待外藩,有伤朝廷体面。

    雍正一边走,一边听十六阿哥禀明来意。

    他眉头微皱,面上有些犹豫。

    前几年的时候,每次接见内外藩王,多是在宫里。就算赶上在圆明园,为了朝廷体面,也专程移驾畅春园。

    一个帝王,为了几个内外藩使臣,折腾来折腾去,也是失身份。

    十三阿哥在旁听着,晓得雍正的顾虑,顺着十六阿哥的话,道:“是啊,皇上,修园子之事不能再拖了。如今户部不比前两年,也有些富裕,这修园子又不是一年两载就能完工的。”

    自己这两位弟弟,一个把着内库,一个把着国库,既是他们两个都说能修园子,雍正的眉头便舒展开来,道:“不必大兴土木,只捡那紧要地方,修建一两处即可。”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晓得他节俭,都躬身应了。

    说话间,几人走到一块御田前。

    雍正带了几分得意,指了指这御田道:“你们瞧瞧这个!”

    “咦?这是麦子?”十六阿哥弯下腰来,看着这已经绿油油的麦苗,诧异道:“这不是当春分后播种,小暑前后才收割么?怎么瞧着这麦子,现下就已经抽穗了?”

    十三阿哥在旁,道:“皇上,莫非这就是曹颙提过的冬麦?”

    雍正点了点头,道:“正是此物,去年听曹颙提起,朕便让他使人送了些种子进京。去年九月初播种,由几位农官在这边每曰记录长成情况。听他们说,这麦子,端午节前后便能收了,比普通麦子早收两个月。以往麦田里,收了麦子,只能重些白菜、萝卜什么的;提前两个月,就能再种一茬庄稼。”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看着眼前这半亩地的麦田,都有些移不开眼。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即便不事农桑,可看着眼前这绿油油的麦子,也让他们生出几分喜悦。

    “如此,京城也能同江南似的,一年种两茬庄稼了!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真是天佑大清,使百姓不再受无粮之苦。”十三阿哥已经转过身,冲着雍正跪下去,难掩激动之色,道。

    气氛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