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天津的临时委员会加强了舆论攻势;频频在各大报纸发表文章;一一列举门卡之祸害;甚至连哪方高人在中间收取了巨量好处都一一列出。
这还不算完;王大俊充分发挥商人们精于计算的优势;估计了天津的税基规模后;将改制前;改制后朝廷可能得到的利润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朝廷得到的钱粮将远远超过改制前。
此等言论;自然被朝廷视为妖言惑众。不过;在对付此等妖言上;朝廷有天生的劣势;堂堂大明朝廷;总不能与反贼公开辩驳吧?
更何况;天津发表的言论数据详实;论据充分;想要驳倒;还真是一件难事。
天津;一下子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满清小朝廷一直盯着南方的动静;天津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皇太极自然知道。
事实上;皇太极知道得比林纯鸿还要早。
最初;皇太极抽丝剥茧;判断这起事件与林纯鸿无关;纯属大明内乱。
皇太极兴奋不已;马上冒出了出兵抢掠大明;趁机捞一票的想法。
满清小朝廷这几年日子非常难过。
随着南芬炼铁的规模越来越大;满清小朝廷暂时摆脱了缺乏钢铁的苦楚;军队装备上了一个台阶。
不过开矿挤占了大量劳力;满清这边粮食一直不足;时时刻刻面临着断粮的危险;皇太极不得不加速改革;将所有包衣从亲戚手中夺出;分配土地;令其生产粮食。后来;皇太极甚至令一部分披甲人解甲归田;从事生产。
随着贸易开通;南方的商人犹如潮水一般涌入旅顺;带来了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以及茶叶;书本;棉布;毛纺织品等必须品。而满清方面所能拿出的交换品非常有限;除了铁材;东珠;人参;兽肉;羊毛等物之外;其余货物极为有限。
满清贵族拼命追逐南方运来的奢侈品;迅速陷入穷奢极欲的生活中。也是;拼死拼活打仗;不就是为了享受?
白银;黄金等硬通货迅速流失。满清小朝廷虽然通过掌控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整个辽东却陷入了缺乏金银等硬通货的窘境。
缺乏硬通货;必然的后果就是市场萧条;税收减少。
皇太极不得不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捞取粮食;金银和人口!大明内乱;可不就是最好的机会?
正当皇太极厉兵秣马;准备伺机南下时;又接到了王大俊在天津组织大局;开始与朝廷谈判的消息。皇太极明白;林纯鸿已经暗暗插手天津事务;很可能与朝廷来一次激烈碰撞。
皇太极更是兴奋;准备劫掠的力度更大。
正当整个满清小朝廷陷入狂热中时;皇太极忽然收到了紧急军情:驻扎在济州岛的金吾军团主力乘船抵达旅顺港;郑福林令军团进兵;将复州控在了手中;隐隐有威胁盖州之势。
与此同时;西边的张凤仪虽然率领骑步军及弓兵返回了东胜四城;一帮仆从军却舍不得离开;将活动范围扩散至锡林格勒;西拉木伦河一带;四处劫掠;隐隐有威胁辽西之势。
林纯鸿用实际行动告知皇太极;若满清小朝廷胆敢异动;必将遭到两路大军的打击。
皇太极愤恨难平;想来想去;觉得金吾军团虽然向盖州进兵;只要能派出万余重骑;足以被牵制住。至于辽西的威胁;皇太极压根没放在眼里。
他知道;宣府不在林纯鸿的手中;张凤仪的武卫军团想要从西边进兵;粮草;军辎必须从陕西接济。这一路几乎有数千里之遥;粮草;军辎转运之艰难可想而知;大规模用兵绝不可能。
更何况;林纯鸿与朝廷龌蹉不断;会不会尽力解救朝廷还在两可之间。
皇太极深思熟虑;决定趁机捞一票。
第六百九十章 光禄大夫()
最高级光禄院在扬州成立;经推举;黄宗羲成为理事长;下面还设有十二名理事。
既然机构已经成立;光禄大夫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相比较顾问权;光禄大夫们更为看重质询权。毕竟;按照皇帝陛下已经批红的相关律法;一旦光禄大夫提出质询;相对应的政府;司法;监察机关必须做出回应。
不过;科举出身的光禄大夫们还是觉得非常尴尬。他们最想质询的;当然是安卧荆州的林纯鸿;可是;一旦他们向荆州发出质询;岂不是变相地承认了荆州才是大明的中枢?
不得已之下;他们为了发挥自己的价值;向朝廷发出了一系列质询。
光禄院的成立虽然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背书;但包括皇帝陛下在内;几乎所有官员都未意识到需要对光禄院发出的质询需要回应;有的甚至对光禄院这帮家伙指手画脚颇为不满;满口抱怨之声。
因此;这些质询石沉大海;无人理会。
至于其他一些光禄大夫则没有任何顾忌;接连向荆州发出了数道质询。
比如;归安茅元仪质询荆州都督府;长江南北诸多重镇城墙皆已残破;为何都督府从未组织修缮城墙。
茅元仪可不是一般人;曾是辽东经略使杨镐之幕僚;后来为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时任副总兵;率领舟师守护觉华岛。觉华岛失陷后;获罪戍边;后来返回故里。这次被推举为光禄大夫。
都督府认真答复道:战争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火炮成了当前军队的标配。按照以前城墙的修筑方法;无法抵御火炮的轰击。若要抵御火炮;非得如襄阳一般修筑棱堡。
然而;修筑棱堡需要耗费巨资;鉴于当前长江南北并无实质威胁;不修也罢。
……
黄宗羲;黄道周等人觉得向荆州发出质询不妥;向茅元仪等人发出严正警告。如茅元仪;郑梦帆等辈则大不服气;辩解道;朝廷不尊法度;不能履行中央的职责;不向荆州质询向哪里质询?
双方吵成一团;各不相让。
黄宗羲;黄道周等人见这样不是办法;想来想去;提议就禁止向荆州发出质询议题进行投票。
茅元仪;郑梦帆虽然坚决发对投票;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捏着鼻子认可了这一提议。
投票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三百多票赞成;一百多票反对;禁止向荆州发出质询的议案得以通过。
林纯鸿知道投票结果后;对此一笑置之;并未放在心上。倒是黄宗羲觉得一人一票的办法非常公平;又能避免无休止的争吵;遂将投票制度固定化;但凡有争议的议题;都采用这个办法。
王大俊这次亦被推举为光禄大夫;有了这个身份;王大俊当然要充分利?分利用。于是;王大俊向朝廷质询:天津的商人;本为大明之子民;因地方官横征暴敛;遂采用了激烈的手段。既然商人们已经答应按照规矩纳税;为何朝廷直欲剿之而后快?
同时;天下人都认为地方改制能增加朝廷的收入;为何朝廷执意不从;非要以增设门卡关税的方式盘剥子民?
王大俊的质询;同样石沉大海;没有人理会。
……
朝廷一再藐视光禄院的质询;让最高级光禄院形同虚设;急坏了黄宗羲一帮人。
最高级光禄院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向荆州发质询;不许;向朝廷发质询;不理;最高级光禄院成立有何用?
正当黄宗羲一筹莫展时;光禄大夫黄道周;倪鸿宝;杨廷麟三人却离开了扬州;乘船往北;最终抵达京师。
这三人被称为〃三翰林〃;文章;风骨皆享誉天下。
只见三人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径直来到长安右门外;拿起大大的鼓槌;敲响了登闻鼓!
登闻鼓已有数十年未响;隆隆的鼓声震动了整个京师;就连宫内朱由检的心脏;也随着鼓声扑通扑通乱跳。
按照规矩;登闻鼓响;所涉案子由都察院审理。
当都察院接过三人的诉状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三人状告大明皇帝及大明朝廷!
这还了得!
都察院将三人扣留;立即报至朱由检处。
朱由检看了诉状;一时大怒;正准备将三人下诏狱;却被曹化淳阻止。
曹化淳只说了一句话:皇上忘了嘉靖朝囚禁海瑞一事?
朱由检猛然醒悟;心道:差点被这帮沽名钓誉之徒算计了!朱由检强压住内心的火气;吩咐都察院放人;不用理会这帮狂徒。
朱由检自认为放了黄道周三人一码;三人却丝毫不领情;声称:都察院不审理完结此案;他们绝不离开都察院一步。
左都御史王道直对三人呲之以鼻;厉声喝问道:〃汝等三人;既然状告大明皇帝和大明朝廷不尊法度;就应该知晓大义在何处;却又为何委身于民贼;至光禄院任职?〃
黄道周冷笑回应道:〃皇上批红成立光禄院;我等至光禄院任职;如何就是委身于民贼?〃
王道直瞠目结。';!'舌;哼哧半晌;继续说道:〃既然未委身于民贼;就不应该在朝廷处境艰难的时候来添乱!〃
杨廷麟驳道:〃天子;朝廷理应遵守法度;既然设立了光禄院;就应该按照法度办事;对质询进行解释;回应。我等为大明江山而来;如何成了添乱?〃
……
王道直根本说不过〃三翰林〃;又无法将三人轰走;只好上报朱由检。
朱由检本就愤恨难平;接报后;直欲狠下心来;不顾后世之声誉;将三人直接下诏狱。
正在这时;陈奇瑜求见。
朱由检颇为倚重陈奇瑜;只得强压着怒火;将三翰林一事先放一边。
陈奇瑜进来后;委婉向朱由检点明:前段时间最高级光禄院通过禁止向荆州发出质询议案;此事足以说明;光禄院心向朝廷;朝廷可以信之;甚至可以倚之。
而且;光禄院左右不过是发出质询而已;朝廷及各级地方官府费点事回应一番;也碍不了什么事。
现在;〃三翰林〃不惧刑罚;敲响了登闻鼓;无非想树立律法的权威;想用律法套住林纯鸿这匹野马。
〃三翰林〃为朝廷的长远做打算;非但无藐视君上之罪;反而是大明的大忠臣!
陈奇瑜的眼光非常毒辣;一下子看出了黄道周等人的终极目的;说得朱由检心服口服。
朱由检虽然急躁;但并不笨;待陈奇瑜说完;他叹了口气;道:〃恐怕律法也套不住笼头;最终还得靠拳头说话。〃
陈奇瑜回道:〃终究是一条路;姑且一试吧;没准关键时候就起了作用。〃
……
第二日;朱由检令朝廷各部门认真答复光禄院的质询;并且规定;以后凡是光禄院的质询;都必须认真答复;若有推诿者;严惩不贷。
〃三翰林〃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欣然走出都察院;返回扬州。
至于各部门答复质询;倒没什么问题;大明官府;办实事的能力不强;推诿的本事倒是一流;三下两下就把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甚至推到了老天爷身上。
质询又没有要求官员必须怎么做;只要有答复;便可以交差;光禄大夫们再不满;又能如何?
别的质询好答复;唯有王大俊的质询最为特殊;无法归到任何部门;最终送到了周延儒手中。
堂堂大明首辅;阴差阳错之下;居然要答复反贼的质询;这算什么事?
这王大俊身为朝廷认可的光禄大夫;却位于反贼窝中;到底是光禄院的制度出了问题?还是朝廷认定天津商人为反贼出了错误?
周延儒当然认为光禄院的制度出了问题。于是;他并未答复王大俊的质询;而是发函至扬州;令光禄院取消王大俊的光禄大夫资格;并责成光禄院修改制度;保证不再出现此类笑话。
最高级光禄院理事会寸步不让;认为内阁无权对光禄院命令;责成;并且顽固坚持;光禄院相关律法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批红;若要修改;则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光禄大夫同意;然后报请皇帝陛下批红。
这已经涉及到立法权的问题;非周延儒所能解决;答复王大俊一事不了了之。
不过;此事引起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一帮有识之士的深思。
自秦汉以来;立法权就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表面上归属于皇帝陛下;实际操作中却把持在行政机构手中。而且;关于国家基本层面的律法;一般由太祖;高祖;太宗之类的说了算;后世很难更改。
比如;现行的《明大诰》就由朱元璋亲自编撰;通行于世的《大明律》也由朱元璋主持编撰。
事易时移;大明的情况已经与朱元璋时代截然不同;很多律法不合时宜;却仍然被顽固地坚持着。
而且;黄宗羲还敏锐地发现;自从林纯鸿崛起之后;大明几乎一日三变;除了一轩本层面的律法;其余律法都面临着无法跟上时代的问题。
林纯鸿颁布了无数的律法;几乎都由监察府制定;并未得到皇帝陛下的背书;现在也大行于世。
这种状况;显然是应急之策;无法保证华夏大地的长治久安。
黄宗羲等一帮人开始思索;立法权到底应该掌握在谁手中;应该以何种方式来保证律法不会落后于时代?
第六百九十一章 兵抵天津()
满清鞑子厉兵秣马,关辽一线及洪承畴吓得够呛。
洪承畴根据经验判断,鞑子这次的行动不同寻常,动兵规模恐怕不会小于崇祯十一年的那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