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梁高僧传 >

第24部分

梁高僧传-第24部分

小说: 梁高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⒅十演九折:〈般若无名论〉分九重问答,故曰九折,合第一宗「开宗」,统称十演。
  ⒆寰中:语出《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注:「环中,空也。既契环中,则应理天下,无不通也。」
  ⒇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语出《老子》。《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但此中之「王」字,至宋范应元本即改为「人」字;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亦作「人」字。
  (21)三乘:三乘在佛教典籍中说法很多,一般作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乘)三乘。

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译文
  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祖先世代都是官宦人家,其父曾为广戚县令,为官清廉,被乡里称为「善人」。道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颖悟非凡,其父知他不是普通根器,甚是疼爱,后来巧遇沙门竺法汰,道生遂离俗出家,从学于竺法汰。出家之后,道生专心道业,精研经典、义理,常能自得胜解。十五岁时,已自登讲座,析理明晰,论议清雅,言辞圆润有如珠玉,虽是当代之硕学名儒,也不能与之相抗敌。到了二十岁时,学识更加渊博、宏富,见解更为超群出众,而神气清和,自然澄穆。
  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道生进入庐山,静修七年,佛教学问及修持的基本功夫更加深厚、扎实,经常以为「慧解」是入佛之关键所在。故钻研群经,并博览众论,虽是万里求法,却不辞丰苦。后来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众僧,对他之神悟都极表赞叹。后来止住于青园寺。该寺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建立,本为种青之处,所以称为青园寺。因道生是一代法匠,就请他住在该寺。宋太祖文皇对他很钦敬、推崇,后来太祖设斋会时,亲自与诸僧众就地用宴。由于宴会时间较长,僧众们都担心日已西斜,不宜再食。太祖曰:「日正中耳。」道生曰:「白日丽天,天言正中,岂得非中?」遂取钵便食,大家就跟着他吃了起来,过后,大家都赞叹他善于随机应化。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名流,都崇敬其风教德操,纷纷向他问道参学。
  竺道生因精通经典义理,又能融会贯通,悟得许多言外之理,乃叹道:「所谓现象者,乃是用来表达真意的,若得真意则可忘却现象之局限;语言是用来表诠真理的,契会了真理则可以弃除语言之束缚。佛经自传来中土后,由于译者受到各种条件之局限,因而大多拘泥于文字语句,很少能融会贯通,获得其圆融妙义。如果能获得其圆融妙义(『取鱼』),就不必执着于文字语句(《忘筌』),倘能如此,才可与之谈论大道。」于是,竺道生校阅内书外典、研讨真俗二谛义理,探究因果报应之思想,乃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厘清旧说,妙得真义。但那些执着文句之学僧,对道生之说法很不赞成,诋毁、攻击他的舆论纷纷而起。
  又,起初六卷《泥洹经》先传至京都(今南京),竺道生乃剖析经理,深入探究,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当时大本《涅盘经》还未传译,他孤明先发,虽是独创之见,却得罪了当时佛教界的众僧。于是守旧之学僧都指斥他的说法是邪见谬论,讥讽、批评之声四起,并把他驱逐出佛教界。竺道生于大众中正言厉色发誓道:「若我所说违背经说,请于现身即得恶疾;若我所说与佛教之实相义不相违背,愿谢世之时,登狮子座。」说完就扬长而去,到四处游化。起初,到吴之虎丘山(位于今苏州),不长时间,就有数百学徒从之受学。那一年夏天,雷震青园寺佛殿,龙升于天,光芒四射,就把该寺改为龙光寺。当时的人都赞叹道:「龙既已飞去,道生之学不久必定盛行于世!」他后来去了庐山,过着隐居静修的生活。山中的僧众,都很敬仰他。
  后来,大本《涅盘经》传到南京,果然说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与他原来所说的完全契合。自得新经之后,竺道生就开席讲经,于宋元嘉十一年(公元四三四年)十一月,在庐山精舍,大开法席,神色开朗,声音宏亮,反复论议,妙尽义理。前去听法的人,无不欢喜赞叹。法席将散,忽然见尘尾(讲法时所用的拂子)纷然落地,他竟然在法座上端身正坐而圆寂,颜色与生前无异,就像入定一般。僧俗二界都极是赞叹,远近之人全为之悲泣。于是当时发起驱他出佛教界的京都诸僧,都惭愧得无地自容,并改弦易辙,纷纷赞叹、服膺于他,其神鉴一至于此。后来,他就葬在庐山。 
  起初,竺道生与慧叡及慧严、慧观同学齐名,故当时的人评论他们说:「道生、慧叡天真秀发,慧严、慧观思想深邃,慧义精勤而进,寇渊隐德潜光。」此中,道生、慧叡独领天真之誉,故其悟性秀出群伦可想而知。起初,关中僧肇开始注《维摩诘经》,世全赞叹不已。道生则更发深旨,弘扬新典,及诸经义疏,都被世人视为珍宝。王微把他比做郭林宗,乃为之立传,表彰其功德。当时的人都以竺道生倡一阐提也有佛陆,也能成佛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所立之顿悟成佛、善不受报等义,后来也得到佛教界的推赞服膺。宋太祖曾经阐发竺道生的顿悟成佛义,沙门僧弼等发问诘难,太祖乃叹道:「若能使竺道生复活,这些人又怎能发难于我呢?」 
  后来,龙光寺又有沙门宝林,起初往长安受学,后来祖述道生所立诸义,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游玄生。他曾著有《涅盘记》、注《异宗论》及《檄魔文》等。宝林的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著有《金刚后心论》,亦祖述道生之义。近代又有释惠生,亦住于龙光寺,素食终生,擅长众典,并工于草隶,当时的人以同寺相继,号曰大、小二生。
原典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①人,寓居彭城②。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辽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儁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詶抗。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羣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还都止青园寺。寺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生既当时法匠,请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后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③,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 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言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④人皆得成佛。于是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言竟,拂衣而游。初投吴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号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山中僧众,咸共敬眼。
  后《涅盘》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生既获新经,寻即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朗,德音俊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悟悦。法席将毕,忽见麈尾⑤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道俗嗟骇,远近悲泣。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鉴之至征瑞如此。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叡公及严、觐同学齐名,故时人评曰:「生、叡发天真,严、观洼流得,意义修憉悙进,寇渊于默塞。」生及叡公独标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羣士矣。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典,及诸经义疏,世皆宝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此语有据,顿悟不受报等,时亦宪章。宋太祖尝述生顿悟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初经长安受学,后祖述生公诸义,时人号曰游玄生。著《涅盘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著《金刚后心论》等,亦祖述生义焉。近代又有释惠生者,亦止龙光寺,蔬食,善众经典,兼工草隶,时人以同寺相继,号曰大、小二生也。
注释
  ①钜鹿:今河北平乡。
  ②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③风猷:即风教、德业。
  ④一阐提:又作闸提、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等,意为断尽善根之人。
  ⑤麈尾:用麈尾毛制成的一种拂尘工具,魏晋名士清谈时常手执麈尾,后来,僧侣说法、讲经亦常手持麈尾。  

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
译文
  释慧严,俗姓范,豫州(今安徽)人,十二岁为儒生,博读诗书,十六岁出家,又专心致志研读佛典,到「而立之年」,已逼览群经,精通佛法,四处弘法,远近闻名。听说罗什在关中,又前往受学,得益很多,后又回到京都(建康),住在安安寺,甚为宋高祖所推重。后来高祖远征长安,要慧严与他同行,慧严曰:「施主此行,志在平定天下,贫道乃方外之人,不敢从命。」宋高祖屡请,遂与之同行。到宋文帝年间,与文帝关系更为密切,经常以佛法请示之。……当时颜延之著《离识观》及《检论》,帝令慧严辩其异同,往复终日,帝乃笑曰:「你等真不亚于昔日之支遁、许询。」慧严后来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见多识广闻名,有一次他问慧严:「印度等西国所用何历?」慧严曰:「印度夏至之日,中午时旦正挂中无影,因此有『天中』之名。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中土之一尺,十两等于此地的十二两,以辰月为岁首,……」后问婆利国来的人,果然同慧严所说一样。
  《涅盘经》初传至宋地时,译文颇流畅,而品数不足,初学之人难以理解其整体思想。慧严乃与慧观、谢灵运等,依据早先已译出的《泥洹经》版本,增加品目。凡是文字太过质直者,也统统加以修治,才开始有好几本流行,慧严就在一天夜里梦见一个人,形像很高大,厉声对慧严说:「《涅盘》尊经,为什么加以政治?」梦醒之后,慧严颇感不安,就召众僧,商议收回以前版本之事。当时某些有识见的人就说:「这可能是为了告诫后人,如果《涅盘经》确实不应改治,为何实时托梦。」慧严以为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不久,就又梦见神人对他说:「你因尽心翻译佛经,大力弘扬佛法,日后必定能见佛。」慧严于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卒于东安寺,世寿八十一。
原典
  释慧严,姓范,豫州①人。年十二为诸生②,博晓诗书,十六岁出家,又精练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风声四远,化洽殊邦。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后伐长安,要与同行。严曰:「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见弘赞问佛法……时颜延之著《离识观》及《检论》,帝命严辩其同异,往复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将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