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

第2部分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第2部分

小说: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书评:不止是“宇宙诞生自大爆炸”(2)

2010…1…28 21:13:03 本章字数:1091

《大爆炸》一书讲的是对宇宙起源的探索,这里会提出许多合理的假定,又有不少本来是使用深奥的数学工具加以严格定义的违背常识的奇妙概念,诚如本书翻译工作的组织者、我国着名天文科普专家李元先生所指出的,我们这些外行读者这本书的对象是很难完全读懂的。不过,对于这类介绍科学前沿的“尚未完成的理论”(假说)的科普图书,所谓“读懂”,本来就不应该是指毫无质疑地全盘接受“就是这样”的所谓“定论”。就这类科普书的宗旨而言,读者如果具备有基本的天文学知识,还是应该和可以读懂的。这本书封面书名上方有一行提示语“引爆的不仅仅是眼球,还有思想”,点出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这本书中的许多精美的天体图片足以让读者眼睛发亮,所介绍的许多违背常识的事物、现象和观点也足以让以前没有接触过宇宙论问题的读者目瞪口呆,然而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意图却是希望“引爆读者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外行人不必拘泥于一时难以准确把握的个别概念和个别推理链环,对于研究者进行探索的方法和思想脉络还是可以大体理解的。至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一旦得以“引爆”,冲破牢笼,该会有多么大的威力。

此书作者在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对宇宙起源研究方法乃至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通俗概括,也可以说是对于如何阅读这本书的一种提示,非常重要,不可忽略,故摘引如下:

“大爆炸理论(更准确地说,是一套理论)如其所说,仅是一种理论。我们对于所居其中的宇宙进行观察与得到的事实证据,需要创建思想的模型与之拟合。在天文学中,不断有模型被采纳,或被抛弃。因为远未找到所有事实,所以如果几年内我们这本书还不需要大规模重写的话,会令人感到很新鲜。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故事是出自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模型。”

作者在这里指出科学研究需要“事实证据”,同时也需要运用理性思维“创建思想模型”,并提醒读者,“在天文学中,不断有模型被采纳,或被抛弃”。事实上,在科学上,从来没有什么“唯一正确”、“亘古不变”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仅“远未找到所有事实”的尚未完成的理论(“假说”)是如此,即使已经完成的理论(如相对论和量子论)也仍然必须不断接受新的检验。这段文字的最后特别提醒,这本书所介绍的大爆炸理论是“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模型”,表述了科学是人所从事的活动和“模型”是人所得到的认识的观点,也就重申了科学成果得到承认是通过“同行评议”的规则,否定了某些人以为“科学成果”可以是自我标榜,或者是需要依靠“权威”担保、媒体“炒作”的那种误解。

正文 书评:不止是“宇宙诞生自大爆炸”(3)

2010…1…28 21:13:04 本章字数:1029

“引爆思想”当然不是狂思乱想。本书引言“天空的诱惑”的最后一段话对于什么是科学思维以及在科学思维中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好的说明:

“……为了解释一个观测事实,就需要提出某种理论,通常会用这个理论做出预测。这个预测可以通过新的观测进行检验。如果预测被证实,那么我们得到了一个‘好’的理论,反之,我们必须重新予以考虑。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使用最经得起当前实验天文学检验的理论来构建宇宙历史的模型”。

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提出一个理论所依据的观测事实是什么,这个理论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可以通过新的观测接受检验的结论,万不可混淆了事实和理论(假说)。以这种方式阅读,我们对于书中的论证,有的认同,有的质疑,就能够保持思想活跃,“引爆”自己的思想,从中获益,加深自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例如这本书中曾提到的“平行世界”,那是从宇宙是一个超过三维的空间的假定提出的一种假说。“多维空间”,简直就像是科幻小说中的遐想,十分玄妙,难以想象。其实,这个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的丽莎·兰道尔(发表“翘曲额外维模型”)自己就承认,“我本人不具备想象我们所构建的这种图象所必需的那种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她又说:“‘眼见为实’,这种想法有时是对的。但是,有时候也必须要摆脱‘眼见为实’这种成见。可以说,就整个物理学而言,这是必须放弃的成见。我们谁也没有直接看见过原子或者夸克,然而,种种检测技术都已经证实了它们确实存在。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不能囿于眼见为实的成见,抽象思维的重要性吗?”事实上,研究宇宙论的科学家在进行抽象思维时更多用到的工具是数学,而不是形象。再如,媒体关于彭罗斯和霍金一起发表“奇点定理”的报导,非常简单地将其结果概括为他们发现了“宇宙诞生自一个奇点”(奇点:质量集中在大小为零的一个点上,因而密度为无穷大)。然而,彭罗斯本人就曾对他们的理论的意义进行过澄清:“奇点这个词给人印象好像本身暗示了什么,其实,那不过是‘这个数学模型用在这里不很合适’的意思。”对于有的媒体称“彭罗斯博士和霍金博士证明了宇宙中真实存在着密度无限大的点”的那种说法,彭罗斯则说,“太遗憾了。面向大众的解释的确常常就是这样写的。……不过,我的真正意思其实是‘需要有新的理论’。”由此可见,媒体的过于简略的猎奇报导是很容易产生误导的。甚至有研究者指出,出现伪科学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类失败的“科普宣传”。

正文 书评:不止是“宇宙诞生自大爆炸”(4)

2010…1…28 21:13:06 本章字数:1051

因为工作关系,我在上世纪70年代曾对我国科普书的出版做过一个星期的调查,发现我国科普图书的出版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形成我称之为的“三大永恒主题”,即生活类、生态类和天文学类。这天文学类,按说同普通人的生活关系最小,为什么也能够成为科普教育的主题而且得到读者的喜欢呢?我的经验是,我阅读天文学科普书是记不住诸如“土星有多少颗卫星”那样的死知识的,但是我总是能够从三个方面得到思想启发。第一是见怪不怪。在天文学领域我们会知道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事物和现象,甚至是完全违背我们日常经验常识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和现象,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会使我们养成一种开放的态度,能够比较理性地接受那些起初并不理解,而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新观念。第二是理性思维或者说理论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威力。我们人类用眼耳鼻舌身来感知周围的事物,然而所能达知的范围十分有限,这就必须使用工具来延伸我们的感知范围。但是,用工具获得的信息必须解码,即必须利用理性加以合理解释,才能够被我们正确感知。比如说望远镜,我们今天都相信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月球表面的那些阴影是月面上的环形山,其实这也并非不证自明,当400年前伽利略发表他的用望远镜看到的结果时,也是有许多人怀疑的。至于说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宇宙大爆炸的一项观测证据,就更需要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了。第三是科学没有终极结论。在天文学表述的结论中,常能看到“根据××理论”,“据认为”之类不下最后结论的留有余地的话。人活不过百多年,人类文明不过几千年,活动范围也基本上被限制在地球上,同天文学的大时间和大距离尺度相比,简直就是渺小之极。人类面对自然和宇宙不能自大,“征服自然”已经是自不量力而且已经自食苦果,而要完全了解自然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或者再经过若干代人就能够完成的事情。科学结论既不是单纯的“眼见是实”,也不是只靠“逻辑思辨”取得的结果,更不是无须事实证明的“信则灵”,即使已经确证是正确的结论,也还仍然需要接受检验。科学总在前进,已有的科学认识终将被未来的新认识所替代,这是人类具有的在认识论意义上“认识的无限性”的体现,也表现了人类对自己能力的真正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之,我们阅读《大爆炸》一类天文学科普书,能够预期的最大收获是能够“引爆思想”。

王鸣阳,资深编辑,原科学出版社编审,我国着名科技翻译家。主要译着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剑桥大学丛书》《科学世界》《起源》等数十部。

正文 书评:为宇宙立传(1)

2010…1…28 21:13:08 本章字数:1099

为宇宙立传

李元

宇宙是什么?天体是什么?成千上万颗星星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远古的人类和星空最亲近(那是夜晚没有灯光照耀的世界),但他们并不了解星星和日月的运行和变化。人类自文明诞生以后逐渐发展了科学技术,但对宇宙的了解仍然有限。400年来无数的望远镜和各种科学仪器指向天空,对天体进行观测、搜索、计量、摄影、分析、研究。直到人造卫星上天,太空时代来临,各种科学探测器飞出地球,从太阳系里发回许多信息、照片、资料,又有多种空间望远镜飞上太空全面扫描各类天体,给人类带来无限惊喜,展示给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和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等待人们去研究。还有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又在哪里?它们又是什么?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能量、作用几何?近年来更引人注意的是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态和地外文明更是人们的兴趣焦点。虽然地球上的事物演变已经千头万绪,十分复杂,但天上的事,也不能忽视,我们需要去仰望星空,因为地球是宇宙的一员,我们不能不去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大爆炸宇宙通史》这本书,正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以大尺度的宏观规模去读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就是宇宙演化的全部历史。这本书也是我看到过的这方面的最佳读物之一,它的作者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既深入又浅出地把宇宙的故事娓娓道来,更让人高兴的是当今世界的天文科普大师帕特里克·摩尔也是作者之一,那就可知本书的质量和分量了。

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当然也不是轻易就能读懂的,读者起码要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

在我们银河系中的太阳系里,生命偶然诞生在地球上,又经过漫长的年代终于有了高级智慧生命人类(在宇宙间难道只有地球人最聪慧吗?天晓得!谁又敢说?)。人的个体不大,寿命最长也不过百十来岁,但是通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探索特别是借助望远镜发明400年来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广度和深度及其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所以2009年被联合国宣布为国际天文年。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协力,才能有足够的研究成果提供给科普作家写出这类宇宙演化史的着作。就以本书为例,作者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和能手,甚至还有科普大师,他们能把如此复杂而漫长的以十亿年百亿年为尺度的宇宙演化史,通俗有趣地纳入这本不太大的书中。如果能通晓这本有趣的宇宙史的话,你就会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探索宇宙的意义。在人类短促的科技发展道路上,居然能从一百几十亿年前的创世时代跨越到文明昌盛的现代,而且还能展望几十亿年以后的未来图景,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

正文 书评:为宇宙立传(2)

2010…1…28 21:13:13 本章字数:1368

本书的作者之一是帕特里克·摩尔,他是令人尊敬的把一生全部献给天文学的传播和发展的当代科普巨人之一,不止在英国,在全世界他都是一位科普明星!1995年我去参观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着名的5米直径的海尔望远镜时,天文台的展厅中播放的生动说明就是帕特里克·摩尔亲自讲解的。5米巨镜不但是美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级的科技成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里程碑,而介绍这架观天巨镜的人,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的帕特里克·摩尔!在20多年前我曾有幸和他通信,得益良多,也从他和他的朋友处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他一直独身生活,进行了大量科学活动,编着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天文科普书刊,他也是BBC的明星。他身材魁梧,但要把他所有的编着书刊都叠加在一起,肯定要超过他的身高好多,可以说是着作超身。他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并会作曲。他今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