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我主沉浮-第3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整个的莒州,变得乌烟瘴气,就连那些想不到多少办法的寻常百姓,也咬牙离开这里,都说故土难离,若不是被逼到没有办法,谁会选择离开。
百姓对官府的痛恨,已经达到了几乎就要爆发的地步,就连那些已经离开本地的商贾,在家中遭遇到洗劫之后,对官府也是咬牙切齿,一些进入大都的有关系的商贾,想着找到好的关系自保,可惜他们的对手是左丞相阿合马,作为商贾是不可能翻盘的,于是一些已经进入到大都的商贾,选择离开大都,前往开封府,这等于是商贾挑选拥护大明王朝了。
这些情况,大元朝廷左丞相阿合马是清楚的,虽说不是特别清楚其中的细节。
不过阿合马可不会插手其中,他的任务就是收取钱财,莒州几个官员的调整,这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事情,最近一段时间,阿合马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能够收取赋税的地方在逐渐缩小,可朝廷的开销愈发的多起来,特别是此番的征伐,皇上御驾亲征,钱粮方面是必须要得到保证的,所以阿合马想方设法增加了赋税,尽量的集聚钱财,保证大军的开销。
阿合马的举措,也得到了末哥亲王的支持,现如今最大的事情,就是保证大军开销的事宜,其余的事情暂时放一放,尽管说有很多人不满意了,可这没有什么,都是寻常的百姓和商贾,这些人若是做的过分了,那就让军队去镇压,反正钱粮是需要拿出来的,末哥有些时候什么认为,既然朝廷遭遇到如此的情况,那这些商贾应该是拿出来全部的钱财支持,要知道没有朝廷的庇护,这些商贾能够做什么生意啊。
阿合马本来是在中原其他地方加大征收赋税的力度,可末哥亲王居然示意,大都也需要征收赋税,由此来保证大军的开销。
这样的决定,阿合马还是感觉到吃惊的,这些年以来,阿合马想方设法从地方上收取赋税,可两个地方他是没有动的,那就是漠北草原与大都,这两个地方轻易不能够动,毕竟诸多的权贵都云集在这里,特别是那些蒙古权贵。
若是不经意得罪了那些蒙古权贵,就算是阿合马得到了皇上的信任,也难免遭遇到算计,朝中的事情阿合马是非常清楚的,有些蒙古权贵是绝对不能够得罪的,不要说他阿合马,就算是皇上,在处理蒙古权贵事宜的时候,都是很小心的。
可合丹亲王的命令已经下达,阿合马也没有办法,只能够执行。
阿合马也清楚,朝廷已经是捉襟见肘,差一点就要揭不开锅了,随着战事的眼神,以往蒙古铁骑依靠征伐筹集钱粮的情形,已经很少见了,毕竟这样做不能够保证粮饷的供给,万一这粮草出现困难,则天上的神仙都无法挽回溃败的局面。
其实这么多年,为了能够维持蒙古大军的开销,阿合马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诸多的商贾和百姓,已经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必然会导致下面的动荡,好在蒙古铁骑异常的骁勇,没有谁敢于明目张胆的造反,故而阿合马增加赋税的政策能够持续的推行下去,可现在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了,大量的无法承受赋税的商贾,陆续的离开大都,离开燕京和大名府等地,前往开封府城,或者索性到四川等地去,这就导致阿合马能够受到的赋税大幅度的减少。
这一次情况更加的糟糕,近四十万的大军出征,需要的粮草数量巨大,阿合马已经竭尽全力保证大军的开销,但很多时候,还是愁得睡不着觉。
隐隐的,阿合马也是担心的,所谓竭泽而渔,若是这样的情形长时间的持续下去,没有谁能够忍受,一旦各地出现动荡的局面,则局面更加难以维持。
故而末哥亲王下达了命令,阿合马也是很注意的,在漠北草原征收赋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漠北草原不稳定,而且还有海都麾下的大军虎视眈眈,剩下就是在大都征收赋税了,阿合马要求各级官府,征收赋税之时,详细核实商贾的身份,若是没有什么依靠的商贾,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增加赋税,若是背后有关系的商贾,暂时不增加赋税。
大元朝廷不断增加赋税的事宜,吴邵刚是清楚的,情报署也是重点搜集这方面情报的。
获取这些情报,倒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也不需要耗费多大的气力,更不需要冒多大的风险,不过吴邵刚对于这些情报是异常重视的,每每接到这方面的情报,都看的很是仔细,而且还会做出专门的标记。
大元朝廷为了维持征伐所需的开销,不惜对百姓课以重税,甚至到了不顾百姓死活的地步,这本来就是末世的征兆,以前蒙军也时常的征伐,但没有因为税赋的繁重出现什么问题,那是因为蒙军每每攻陷城池,都会屠城,都会毫不客气的予以盘剥,这从一方面补充了军饷的开销,加之大宋羸弱,大量的财富被蒙军抢夺,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明军的强悍和强硬,让蒙军已经不敢随意的劫掠地方了。
征南大军在南方征伐的过程之中,曾经劫掠了大量的财富,当时的阿术可谓富可敌国,可惜的是,这些财富全部都落入到吴邵刚的手中,包括大量的粮草,有了这些钱粮支撑,进入山东的三十万大军,可以维持好长的时间。
吴邵刚可不会因为大规模的征伐,就无限制的增加百姓的负担,特别是两淮、京西路和荆湖路等地百姓的负担,这些地方的百姓遭遇到战火的侵袭,需要的是官府的帮助,继续盘剥知会让他们走投无路。
南方相对稳定,四川、陕西、山西与河南等地,更是风平浪静,反观大元朝廷占据的地方,百姓已经是怨声载道,故而战斗厮杀尚未开始,大明朝廷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四章 终极一战(5)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中旬,正是酷暑季节,吴邵刚亲率的明军,驻扎在莒县一带,而忽必烈亲率的蒙军,则是驻扎在沂水一带,双方谁都没有发起主动的进攻,似乎都在等待对方首先发起进攻。
僵持的局面暂时维持,莒州也被一分为二,莒县靠南的地方,悉数被明军掌控,各级的官府也悉数都归顺大明朝廷,而沂水以北的地方,依旧为大元朝廷所掌控。
酷热的气候,对于军队来说,消耗是很大的,不仅仅是军士的消耗,还有战马的消耗。
相比较来说,吴邵刚一点都不着急,明军的补给运输线早就建立起来,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了莒县,提供大军的开销,而保证军士以及战马的吃喝,成为了吴邵刚要求最为严格的事情,为了防止运输线遭遇到蒙军的进攻,所有的物资都是从两淮进入到海州,运往莒县的,如此蒙军就算是想着劫持,也是望洋兴叹,要知道绕道两淮进攻,除非蒙军军士个个都是神仙,否则尚未抵达两淮,怕就要遭遇覆灭的命运。
忽必烈却有些承受不住了。
正是秋收季节,朝中的末哥亲王以及左丞相阿合马,正在拼命的征集粮草,供应大军的开销,可问题是大军的人数太多,消耗太大,战马加上军士每日里的消耗是惊人的,一两个月的时间还好,若是时间再长一些,恐怕末哥亲王与阿合马在没有多少办法了。
大元朝廷从未一次性出动如此多的大军,就算是征南大军,当时的总兵力也不过十五万人,而且征南大军的很多开销,都是通过在南方劫掠获取的。
蒙古铁骑的军士,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喜欢携带大量的粮草,这源于他们作战的习惯,以前蒙古铁骑在草原作战的时候,没有携带粮草的习惯,都是就地取材,携带的粮草能够维持三五天的时间,就算是顶天了。
不过蒙古铁骑的移动速度非常快,有时候强行军,每日最高能够达到六百里到八百里地,凭着闪电般的速度,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击垮对手,从未获取必须的开销。
可现在不一样了,蒙军与明军对峙,蒙古铁骑闪电般的速度,暂时不能够发挥作用。
如此一来,百姓就遭殃了,田地里的庄稼,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全部都被蒙古大军劫掠,而且百姓还要负责到田地里面收割,尔后将收割的粮食一粒不剩的交给蒙军军士。
可以预料的是,莒州、济南府、泰安府、密州、益都府以及淄州一带的百姓,年底和来年春耕季节,将陷入到绝境之中,家中没有粮食的百姓,肯定活不下去。
不仅仅是寻常的百姓,就连那些士绅富户,此刻也难免遭遇到劫掠,家中的粮食被大军强行的征收,若不是这些士绅富户藏起来家中的钱财,恐怕来年也没有粮食吃了。
大元朝廷控制的山东各地,已经变得乌烟瘴气,到处都是怨声载道,甚至有百姓因为偷藏粮食,被蒙军军士毫不留情的斩杀。
无数的百姓开始逃离家园,这里面也包括士绅富户,可惜他们想的太简单了,蒙军军士岂能够让他们轻易的离开,官道上面设立了诸多的关卡,不准任何人离开本地,蒙军的军官很清楚,这些人若是大量的离开,必定涌向河北一带,大量的蒙军都集中在山东了,地方驻扎的蒙军军士数量不足,若是这些人到河北去作乱,那蒙军的后方就难以稳定了。
忽必烈很清楚这一点。
对于百姓的境况,忽必烈一点都不关心,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有过,那个时候屠城,在村镇大肆的劫掠,几乎造成千里无人烟的局面,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忽必烈担心的还是粮草供给的问题。
近四十万的大军,而且有精锐的十五万蒙古铁骑,消耗太大了,仅仅依靠朝廷,真的是无法承受的,长时间这样拖下去,恐怕不需要征伐,自身就要被彻底拖垮,故而守在沂水等待明军的进攻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发起主动的进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打垮明军。
忽必烈做事情异常的果断,一旦下定了决心,马上就会发布圣旨。
当然,身经百战的忽必烈,做事情是有把握的,派遣出去的斥候,早就将莒州的情况侦查清楚,明军驻扎在莒县一带,兵力也是很多的,莒县县城已经被明军占领,蒙军若是贸然开进,前往莒县与明军作战,会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
不过想要明军移动作战,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拖延时间对于蒙军是最为不利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握好时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一举打垮明军。
思虑再三,忽必烈做出了决定,大军朝着莒县的方向开进。
合丹、哈必赤以及兀良合台等人,对于皇上做出的决定,也是完全赞同的,若是长时间与明军在莒州对峙,这样的情况,对于蒙军来说是很不利的。
近四十万的大军,分为了前军和中军两个部分,前军有哈必赤统领,一共五万人,忽必烈则是坐镇中军,合丹负责指挥大军行军。
前军主要由新附军组成,有少量的蒙古铁骑,而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距离,大约五十里左右,若是遇有特殊的情况,前军与中军之间的最远距离,不能够超过百里地。
忽必烈丝毫不担心前军遭遇到明军的突袭,相反他还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
选择哈必赤作为前军的指挥官,这也是忽必烈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哈必赤从未与明军交手,内心对于明军是没有丝毫畏惧的,兀良合台与合丹两人就不一样了,一个曾经惨败给明军,甚至被明军生擒,一个与明军交手数次,可就是没有能够获取到胜利,这两人内心都是有阴影的,一旦去统领前军,则会产生前怕狼后怕虎的情况。
哈必赤就不一样了,遭遇到明军的进攻,必定会拼死的抵抗,绝不会轻易的退缩。
忽必烈需要的就是拼死抵抗的指挥官,哪怕明知不是明军的对手,也顽强坚持。
唯有这样,才能够为中军争取到时间。
忽必烈的计划是很明确的,严格的说,前军算是诱饵,抛出五万人作为诱饵,足见忽必烈的决心和魄力,多次研究明军作战的部署,忽必烈发现明军习惯于从弱到强,首先剿灭相对较弱的对手,从整体上削弱对手的实力,接着才会发起总攻,而且明军习惯采用围城打援的方式,也就是说蒙军前军遭遇到进攻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明军负责抵御驰援的蒙军,一旦阻隔了蒙军的驰援,那前军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明明知道和清楚明军每一次作战的安排,忽必烈偏还要如此做,这不免让人感觉到奇怪,合丹亲王与兀良合台都提出了异议,而且是直接提出来的,两人在这件事情上面倒是认识一致,都建议近四十万大军整体前进,那样明军绝不敢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