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青天侠义传-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的帮助。
赵祯即使再年轻,脾气再好,也是当今天子。他的决定不可能轻易改变,从方才两个人一进门,赵祯的每一句话现在想来都是有用意的。甚至再往前想一想,或许是在他们第一次跟皇帝见面的时候,这位少年天子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公孙策是在何时被放弃,被当做牺牲品的?包拯几乎不敢再想,再想下去,他就会觉得赵祯实在可怕了。
公孙策盯着包拯的眼睛,逼着他立刻离开大殿。包拯无奈,最终只能一跺脚,一狠心,转身离去。看着包拯走后,崇政殿的大门被牢牢关上,公孙策的身体仿佛刹那间丢失了仅有的力气,摇晃得更加厉害了。
赵祯的心中也略有不忍。然而他明白,作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此时他说什么都会让公孙策觉得虚伪。他是皇帝,可以一句话就轻松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对于公孙策这样心怀报国之志,又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年轻人,自己方才的处置几乎是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断了前程,对公孙策来说或许比死都要痛苦。作为一个让别人这样痛苦的人,赵祯就算再不好受,又有什么资格说出来呢?
想到这里,赵祯索性硬下心肠,对公孙策道:“接下来我要问你几个问题,你可以坐下回答。”
公孙策皱了皱眉,慢慢转过身,面对赵祯,淡淡地道:“不必了,陛下请问。”
赵祯点了点头,却没有理会公孙策,相反,他自己转回身,回到了高高在上的御座,坐下之后才问道:“公孙策,你方才说你知道朕为何要下这样的旨意贬斥与你。现在我想听你说说。记住,要说你心中真实的想法。”
公孙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淡淡的苦笑,他仰起头看着赵祯,突然高声答道:“陛下这样做决定,实有高瞻远瞩之意。虽然表面上是在贬斥公孙策,而实际上是在谋划大宋未来十年的政局。”
赵祯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他点了点头,“很好,继续说下去。”
公孙策此时心中仿佛有一团烈火在燃烧,他忘记了顾虑,也不在乎接下来他的话会引来什么后果。他看着高高在上的天子,突然放松了下来,声音清亮,侃侃而谈:“恕臣直言。在陛下登基之初,大宋政坛的格局是太后,八王,太师三方把持。虽然皇帝贵为天子,却一直被这三方势力架空手中的权利。太后与皇上的利益一致,但是却更加看重自己的娘家人。八王和太师都忠于陛下,却因为忌惮太后,更因为不愿意放弃各自手中的势力,不断争斗,对陛下推行的政令更是横加阻拦甚至屡屡出言不逊。
当时陛下年幼,无力与这三方抗衡。然而如今陛下亲政已有一年的时间,这种情况却依然没有任何好转。陛下长大了,心智能力都足以坐稳这大宋朝的江山,然而这三方势力也正是如日中天。太后身体安泰,八王与太师更是在朝堂上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陛下想要推行政令,对旧制加以改革,却步步维艰。陛下虽然年轻,却是一位胸中有大志向的君主。想必陛下这一年以来,一定是时时为此事感到头痛吧。”
说到这里,公孙策停顿了片刻,抬起头深深地看了赵祯一眼,突然笑道:“打破僵局需要有非常手段。就在此时,陛下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玉辰宫突然闹鬼,而且一下子把太后,八贤王和远在襄阳的襄阳王三方势力都搅了进来。而最妙的是,因为这桩案子,陛下发现了包拯这个愣头青。他初入官场,什么都不懂,只凭着一股不畏强权的勇气将这个案子一查到底。最后搬倒了太后,甚至将襄阳王的狼子野心暴露于皇上的面前。
包拯帮皇上打破了僵局,使皇上收回了把持于太后手中的权力。虽然他是八王举荐的人才,但是经此一役,他必定会成为皇上的心腹。而接下来的几年,皇上要逐步收回把持在其他大臣手中的权力,更需要一批像包拯这样的人才为您所用。因此,您一定会重用包拯。”
公孙策说完这一番话,再次停顿了下来。赵祯却微微皱了皱眉,不解地道:“我方才是问你我为何这样处置你,你却一直在跟我说包拯。公孙策,你是否听明白了我的问题?”
公孙策微微一笑,“当然听明白了。我之所以会反复提到包拯,正是因为包拯就是造成皇上您决定如此处置我的原因。”
赵祯没有答话,而是静静地看着公孙策,等待着他的下文。
公孙策道:“其实皇上之所以会如此处置我,原因也很简单,不过是为了平衡而已。首先,这场官司最大的输家是太后,但是太后毕竟是皇上的母亲。她多年来对皇上有养育之恩,却被包拯与我的举动逼得后半生不得不常伴青灯。皇上抬一个贬一个,是想让太后心里好受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在后宫,而是在朝堂之上。太后虽然退了,但是追随她的那些势力还在,他们不可能立刻全部归附于皇上,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跑到太师,八王,甚至是襄阳王的阵营当中。从今以后大宋的政治格局便从太后,八王,太师的三足鼎立变成了皇上,八王,太师,襄阳王的四方格局。在这四方格局之中,皇上现在是最弱的,但是相信要不了多久,皇上就会变成最强的一方。甚至太师和八王很快就会归附于皇上,四方格局变成了两方争霸。草民斗胆猜测,陛下与襄阳王之间迟早会有一战。而包拯,就是陛下的先锋官。至于公孙策——”
说到这里,公孙策轻轻一笑,“不过是时机不对,陛下不想锋芒太过,太早引起多方势力的警觉而已。陛下想要徐徐图之,不想让襄阳王早有准备,也不想让太师八王认为陛下已经不再信任他们,而大量重用自己的年轻班底。您重用包拯,却打压草民。是想让他们知道,即使太后不再主政,您还是要依仗他们那些老臣,像公孙策这样投机取巧的年轻小子,只要一冒头,就会被打压下来。这样一来,陛下大力提拔包拯的举动也就不那么显眼了。毕竟包拯立了大功,应该奖赏。而公孙策想要一步登天,放浪狂悖,险些丧命,也会让那些老臣松了一口气。再加上我与襄阳王这五年来的恩恩怨怨,如此处理,更会让襄阳王得意很久。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或许今天处置一个公孙策,便会让襄阳提早几年平定也说不定。如此说来,皇上您果然是深谋远虑,令人佩服。”
公孙策说完这番话,心中已然觉得痛快了很多。他仰着头看着赵祯,笑道:“草民说完了,可以走了吗?”
赵祯点了点头,一张年轻的脸上神情整肃,他看着公孙策半晌,将对方脸上的每一个表情都仔细端详。之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公孙策,其实你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聪明睿智,又为人正直,你的胆子也很大。尤其是听了你方才的一番话,忍不住会让人觉得,放弃你,贬斥你这件事,我是不是做错了?”
说到这里,赵祯盯着公孙策的眼睛,轻轻摇了摇头,“不,我没有做错。公孙策,其实你方才说的那些都对。你的心思细密,算对了朕的满朝文武,预言了大宋十年之内的朝局,可是你偏偏少算了一样,那就是朕的胆量。朕并不怕打草惊蛇,也并不怕那些大臣联合起来跟朕斗法。说句不孝的话,朕连太后都不怕,何必去怕他们?朕既然敢为大宋重用一个包拯,又如何不敢再提拔一个公孙策?
公孙策,其实朕不怕那些跟朕不是一条心的人。因为杀了他们,朕不可惜。朕之所以不去杀,是因为朕不忍,因为朕知道他们并不是反对朕,而是不信任朕的能力。朕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看明白,跟随朕才是正确的选择。
朕不怕他们,但是公孙策你知道吗?朕怕的反而是你,或者说是像你这样愿意从一开始就追随朕的人。因为你们真心待我,我自然也要真心待你们。如果你们有朝一日背叛了我,我不可以因为不忍就不杀你们,因为那是我犯的错,我必须亲手去修正它。朕虽然是皇上,却并不认为自己不能犯错。但是有些错可以犯,有些却不可以。因为那会动摇这个国家的根基。
公孙策,你知道为何我不敢用你吗?就是因为你太聪明。包拯也聪明,但是包拯的聪明完全用在处理问题上。他最大的特点是做事认真,却从不考虑做人的问题。他不畏强权,并不是因为他不害怕,而是因为他专心于处理一桩案子的时候,他的眼睛只盯着真相,而无暇去考虑其它。我想,有朝一日若是朕犯了案子,包拯应该也会毫不犹豫地向朕讨要真相吧?
这样的人,朕反而不怕。因为朕知道,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可以相信。因为他只对事,不对人,大多数的时候他会忘记朕是一个皇帝。而公孙策,你不同。你太聪明了,在任何时候你都懂进退,知轻重,你洞悉人心,永远都不会犯错。你这样的人站在朕的面前,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你说的话。因为我不知道你哪句话是在对我说,哪句话是在对皇上说。
但是你又太聪明,不为我所用,万一投靠了他人,对朕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麻烦。其实我想过杀了你,但是因为你是包拯的朋友,杀了你他必然要跟我离心。因此我不杀你,但是也不能再让你做官。你跟襄阳王是仇人,肯定不会去投奔他,而大宋朝除了他以外,其余的臣子没有任何一个敢许你高官厚禄。这样,朕也就放心了。”
说完这番话,赵祯突然站了起来,转身往大殿后面走去。一边走,他一边轻轻地道:“出宫去吧,包拯应该还在宫门口等你。公孙策,你这么聪明,回去该说什么,你心里应该有数,就不必我再下旨了。”
第15章 。落幕(11)()
赵祯说的一点也没错,公孙策在宣德殿呆了多久,包拯就站在宫门口等了多久。一看到公孙策走出来;急的在原地团团转的包拯就飞一样地冲了过去;一把抓住了公孙策的手。
“阿策!你怎么样了!”
公孙策听见了包拯的声音;他茫然的眼睛往包拯的脸上看了看;眼珠轻轻滚动了一下,又瞬间错开。他挥开了包拯的手,大步往前走去。
看着公孙策白得仿佛宣纸一样的脸色;包拯心如绞痛;急忙快步赶上。
“阿策,你到底是怎么了?皇上留你到底为了什么?他都跟你说什么了?阿策;你跟我说啊;你不要这样不说话,你这样太让我着急了!”
包拯追上公孙策,拉住公孙策的胳膊。公孙策再次挣脱;包拯再次追上。如此反复几次;公孙策终于发火了。他猛然站定;回头紧紧盯住了包拯的眼睛,厉声喝道:“包拯!包大人!我现在不想说话,尤其不想跟你说话!你可以让我自己静一静吗?”
包拯被公孙策一嗓子吼得呆住了。看着包拯这幅样子,公孙策的心中更是忧愤交加,燥火难忍。他最后狠狠地瞪了包拯一眼,转身大步就走。包拯刚往前跟了两步,就听见公孙策咬牙道:“你不要跟着我!一切等回镖局再说!”
放公孙策自己走回万通镖局,包拯是一万个不放心。因此公孙策在前面走着,他就在后面远远地跟着,保持着让公孙策无法察觉的距离。就这样,两个人一走一跟,走了大半个时辰才走回万通镖局。此时时间已经再次来到了午后。一回到镖局,公孙策就把自己关进了房门,包拯想要进去跟公孙策说话,更是从一开始就吃了闭门羹。
他站在公孙策的门外急得团团转,害怕公孙策心眼窄再想不开,万一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好。另一方面他也猜到了皇上大概会跟公孙策说什么。像包拯这么聪明的人,将前前后后的形势这么一分析,就把赵祯的心思猜的□□不离十了。他知道公孙策这次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且还有怨不能诉,现在一定是五内俱焚,痛苦不堪。
包拯知道公孙策一向骄傲敏感,现在他最不想见的人可能就是包拯了。想到这里,包拯只能垂头丧气地蹲在公孙策的门口对手指,满心焦急却无能为力。
就是这个时候,白玉堂正从展昭的房间走出来,溜溜达达地来到包拯他们的院子里。远远地他就看见了包拯蹲在公孙策的门口,好像一只看门的大黑狗一样,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白玉堂只觉得好笑,决定逗弄一下包拯,就从兜囊之中掏出了一块墨玉飞蝗石,冲着包拯的头巾打了过去。
包拯不会武功,自然没办法躲过白五爷的偷袭。飞蝗石扑地一声将包拯的头巾打掉,又借着力道打到了公孙策的房门上,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包拯被这可石头吓了一跳,他猛然抬头,立刻发现了白玉堂。顾不得摸一把自己的头发,包拯的第一反应是小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