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 >

第2部分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第2部分

小说: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而有喘与烦躁之别∶喘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 
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 
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 
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少阴烦躁脉微弱,恶风汗出不相当。 
(少阴亦有烦躁证,以脉微弱,汗出恶风为辨,不可服此。仲景立此方,即垂此戒,叮咛之 
意深矣。)热因寒用方堪救,误服青龙阳必亡。(少阴烦躁,当热因寒用,如四逆汤加猪胆之 
例,方可救其万一。若误服青龙,必召亡阳之祸,慎之。)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发热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者;并治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水 
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有加减法, 
另详余所着《古方余论》中。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小青龙加石膏汤
属性: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也。 
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二两。煮法同。强人服一升,虚人减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不渴呕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证,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诀也。其 
余下利与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备举辛温散水寒, 
兼 
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兼用酸苦以安肺,于麻、桂二汤内, 
不但留白芍之酸收,拘其发散之猛,再复五味、干姜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温 
散水寒,从阴出阳,庶几水从汗解而不伤阴,此发汗散水之圣方也。)溢饮水肿服之奇,发 
汗散水此所谓。(溢饮者,水肿也。水饮外溢于肌肤,旁流于四肢,故一身悉肿。然亦必有 
喘咳见证,用此发汗散水,其效乃奇。)肺胀烦躁加石膏,寒温并进斯为贵。(肺胀咳喘,多 
因水饮,而烦躁则挟热邪,故于小青龙汤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蠲,于法尤为密矣。)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甘草麻黄汤
属性:治里水脉沉,面目黄肿,小便不利。 
甘草(二两炙)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 
服一升。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麻黄附子汤
属性:治里水脉沉小者,属少阴也。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水从汗解斯方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 
即已。”)脉沉小者属少阴,温固必须加附子。(名麻黄附子汤)麻得甘草缓中焦,汗不伤阴 
厥有旨。(王晋三《古方选注》曰∶“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 
邪从表散。”深得厥旨。)水之为病殊多端,表里阴阳非一致。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 
当分利。单单腹胀最难医,青筋突起无生理。(旭高按∶前一方用甘草,内助土气,后一方 
用熟附,温固肾液,而外散水气,则皆君以麻黄。盖麻黄气味轻清,无微不入,故能透出肌 
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惟此能达之,故不特在表之风水 
可用,而在里在肾之水,咸可用之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即已。”而 
发汗之法,又各有浅深不同如此,可谓简而该矣。然又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见水病利小便一法,原不可缺,但以腰上半为阳,及一身 
悉肿者为表,当发汗耳。若单腹胀青筋突起,为土败木贼之候,难治。)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治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头不痛,但欲寐,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去节)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 
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无 
汗恶寒(与太阳同)头不痛,脉沉欲寐(俱少阴证)少阴殃。若无发热当温补,(用附子汤) 
反热邪犹连太阳。故用麻辛兼发表,温经熟附恐亡阳。(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 
,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 
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 
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属性:治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者。 
麻黄(去节) 连翘(各二两)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枚) 甘 
草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降注雨水,谓之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杏仁甘草梓皮凑,煮以潦水加姜枣,瘀热身黄功克奏。泄湿从 
阴出太阳,(此表里分解法。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 
虽从外之内,而粘着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杏仁、赤小豆泄肉里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 
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经云∶“湿上甚为热。”若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黄 
从汗解无留垢。缘其有表此方施,若无表证茵陈究。(本方使黄从汗解,茵陈蒿汤使黄从下 
解,乃有表无表之分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 
利不止者,为难治也。麻黄(二两半) 升麻 当归(各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 
十八铢) 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 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草苓冬姜术知,玉竹黄芩归与石,辛温寒润互兼施。厥阴错杂邪难 
解,阴中升阳用此宜。(此方升散寒润,收缓渗泄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麻黄、 
升麻名汤也。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 
归、术甘温,玉竹甘寒,缓脾胃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生津泄热之功,不能提出阴 
分热邪,故以麻、桂、升、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 
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颇难医。此乃伤寒之坏病,下 
寒上热涉危疑。(此乃伤寒之坏病,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证施治。病证之杂,药 
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又有此一格。)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浓朴麻黄汤
属性:治咳而脉浮者。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去节) 石膏(鸡子大一块) 杏仁(去皮尖) 半夏 五 
味子(各半升) 细辛 干姜(各二两) 小麦(一升) 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 
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浓朴麻黄汤石膏,细辛杏半味姜邀,还加小麦宜先煮,下气祛邪止咳标。小麦甘平缓心 
气,用医心咳法殊超。咳而心痛为心咳,仿此临时加减调。(《金匮》此方,不详见证,而但 
云“脉浮”。浮为邪气居表,固宜驱之外散,然观其药品,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 
或 
并附及之。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附〕心咳汤
属性:(旭高新制) 治心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北沙参(三钱) 石膏(三钱同薄荷头研) 牛蒡子(钱半) 杏仁(三钱去皮尖) 桔 
梗(五分) 甘草(五分) 麦冬(三钱去心) 半夏(一钱) 茯神(三钱) 远志(五 
分) 小麦(五钱) 水三盏,先煮小麦减一盏,纳诸药,煎至一盏服。(痰多加川贝母, 
咽喉肿痛去半夏,汗多加五 
心咳汤用北沙参,牛蒡甘桔石杏仁,茯神远志麦冬夏,小麦煎医心咳珍。(按∶五脏六 
腑皆令人咳,究不离乎肺经。此心咳一证,虽属心火上逆,以余验之,其始多由外感。夫外 
感温邪,必先肺卫而及心营,观经文“咳则心痛”句,义可推矣。逮至咳呛不已,震动心胞 
之火,势必上逆,而为咽肿喉痹。前人谓生脉散加茯神、远志,能治心咳,遵用不甚见效, 
余因参入开泄肺经之药,重用小麦煎汤代水,治之乃验。盖小麦甘平,为心之谷,缓心宁气, 
大有殊功,即从浓朴麻黄汤意化出,故附于此,以就正于当世。)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射干麻黄汤
属性: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 
射干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麻黄 生姜(各四 
两) 大枣 
射干麻黄汤细辛,紫菀款冬味夏朋,姜枣同煎疗肺冷,咳而上气水鸡声。酸收苦泄兼辛 
散,肺气宣通痰自平。(此治形寒饮冷伤肺之要方也。喉中水鸡声者,痰气出入而 咯也。 
由肺中冷,阳气不能宣其液,郁于肺而生声,乃复用《本经》主治咳逆上气之品,大泄阴液, 
宣通肺气。射干、紫菀,以苦泄之也,麻、辛、款、夏、生姜,以辛泻之也,五味子酸以收 
其正气,大枣甘以缓其下行,则射干、细辛、五味之性,从麻黄外达肺经,内通肺脏,泄肺 
之苦,遂肺之欲,补肺之正,温肺之阳,俾气道平而肺得阳和之致,自无 咯之声矣。)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古今录验》续命汤
属性: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咳逆上气, 
但伏不得卧,面目浮肿者。 
麻黄 桂枝 石膏 甘草 干姜 人参 当归(各三两) 川芎(一两五钱) 杏仁(四 
十枚)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几坐,(坐则升发阳气,足 
以敌邪外散。)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此亦唐人校订《金匮》附方,非仲 
景方也。然其方颇合仲景之旨,故选之。) 
《录验》续命(汤)麻桂姜,芎归杏草石参 。中风拘急(风邪入络)成风痱,(“痱”, 
废而不用也。)今古相传此法良。(方名“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也。)风入络中痰火壅, 
驱风自必佐清凉,兼调气血扶其正,络痹通而拘急康。(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 
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此方即从大 
青 
当归活血,甘草和诸药。盖邪风中人身痱,必由表虚,络脉弛纵,必由里热,故气宜固,血 
宜活,风寒宜散,络脉宜凉,自当内外施治,以辟邪风,非处方之冗杂也。)证既属风风药 
主,因人加减法当商,误投温补将邪敛,轻则偏枯重必亡。(凡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实, 
既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其中或有阴虚、 
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证加减之。即使正气内虚,亦宜于驱风药 
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今人一遇此证,即用参、地、桂、附 
等温补,将风火痰涎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必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 
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温补误之耶!)续命(汤)中风之祖剂,若无绝证用皆臧。 
口开眼合两手撒,直视摇头面赤妆,遗溺汗淋俱绝证,阴阳离决命难长。(续命为中风之祖 
方,苟非中脏之绝证,皆可治之。惟口开眼合,手撒鼻鼾,遗尿吐沫,直视摇头,面赤如妆, 
汗出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附〕小续命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中风 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厥阴风泄。此六 
经中风之通剂。 
防风(一两半) 生姜(五两) 桂心 麻黄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参 甘草 黄芩 防 
己(各一两) 附子(一枚) 水一斗二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