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第2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算了,说了你也不懂。”朱鼎渭欲言又止,他大致知道涿鹿商社来此的目的。
之前收到他们好几封信,都是劝告他,让他在今年春耕期间,一定要购买涿鹿山的种子来种,如此才能继续保持那超高的亩产,否则,勿怪言之不预云云。
哄小孩儿呢罢?这是朱鼎渭看到这些信之后的想法,他对田间地头之事也不算生疏,从来没有听说过种地还要有专门的种子的,不过就是想多卖些粮食,从自己这儿捞点银钱罢了。
对此朱鼎渭一直没做理会,尽管知道涿鹿山没有良田,卖的价也不错,但他还是心疼,还要让他继续当冤大头买粮,却是说什么都不肯了。
只是眼下对方找上门来了,这可咋办?
“那。。。王爷,这来人?”老宦官问道。
“算了,让他们进来罢。”朱鼎渭无可奈何地挥挥手,自己的把柄还在人家手里呢,而且对方那神出鬼没的手段也让他很是忌惮,人家白天见不到他,难道不会晚上再摸进来么。
这下朱鼎渭可就想错了,真正能飞檐走壁,不惊动任何人就跑进来的,除了志文,其他人还真没几个能做到,此次来大同的人之中,就是宋才捷也没有这个能耐。
志文不在,若朱鼎渭不见人的话,宋才捷他们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朱鼎渭没精打采地放下鸟笼,在丫鬟的服侍下换了身袍服,踱着方步往前厅去了。
“见过王爷。”拜见朱鼎渭的,是孙大夫和宋才捷,他二人没有功名,只能依足规矩见礼。
至于三个丫头,自然有人陪着她们在大同街面玩耍。
“免礼,起来说话。”朱鼎渭见对方给他磕头,心里总算舒坦了些,又吩咐上茶。
待分宾主落座,双方寒暄认识之后,朱鼎渭啜了几口茶,问道,“贵商社千里迢迢地来到大同,有何贵干啊?”
“回王爷。。。”孙大夫拱手道,此行在外是以他为主,宋才捷作为跟班站在一旁,兼着保镖,内里商量事情,则多是宋才捷做主,他人老又志不在此,都是按商议好的来行事。
“算了算了,你不说我也知道。”朱鼎渭抬手止住孙大夫,“不就是让我再买你们些粮食么?”
“那可不是粮食,而是种子。”孙大夫不卑不亢地说道,“要是没有我们专门提供的种子,可种不出。。。”
“种不出粮食来,对吧?”朱鼎渭有些不礼貌地将话打断,然后斜睨着孙大夫说道,“老孙是吧?这种话,你觉得,可信么?”
第521章 请王爷笑纳
“王爷您还真别不信,我们可是在山里试过的,没有小志的精挑细选,那一亩也就是百十来斤的量。。。”孙大夫不高兴了,据理力争道。
志文现如今在涿鹿山的威信可是非比寻常,全山上下里外的人,都听不得外人说他的不是,孙大夫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粮食这事儿上,就更不容置疑了。
“行了行了。”朱鼎渭冷哼一声,打断了孙大夫的话,没有继续争执,接着问道,“那。。。你们要卖多少粮食,不,种子给我呢?”
“王爷,我们可是一片好心。。。”孙大夫不忿,仍待继续分说。
旁边宋才捷轻咳一声,“孙伯,还是说正事儿吧。”
这代王信与不信,其实关系不大,愿意买种子就成,以他的性子,只要买了,就不会堆在房里发霉,定会全部种下去,以待获取最高收益。
眼下他既然松了口,就没必要继续同他争论了。
“那。。。行罢。”孙大夫心不甘情不愿地说道,“我们这回带来了二十万斤的种子,红薯土豆各一半,还请王爷笑纳。”
这个数量是宋献策特意考虑好的,差不多种四千亩左右的田地,到时候能收四百万斤的粮食,就算朱鼎渭其他田地的红薯土豆绝收,这个收成也能帮补些。
多了的话,朱鼎渭难免会为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一口回绝,连往下谈的机会都未必有,涿鹿山自己的压力也不小。
少了的话,收成少,用处就不大了。
“笑纳?”朱鼎渭冷笑了一下,能笑纳才怪,本想再说两句损话的,不过想想自己的把柄,终究不敢造次,“就不知这二十万斤的种子,要本王付出多少的代价啊?”
“五十斤能种一亩地,收成有一千斤,这个王爷是知道的,我们在保安州,一般是按二成五到三成的收获,来算种子费用的,也就是说,五十斤的种子,需用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的红薯土豆来换,如果是小麦高粱,可以酌情少些。”
孙大夫别看平常以行医为主,这些东西还是很熟的,涿鹿山收取种子费,向来是以粮食为主的,继续说道,“当然了,王爷与咱们交情匪浅,这价格么,可以再少些,两百斤罢,两百斤粮食换五十斤种子,王爷您意下如何?”
“也就是说,我要花八十万斤的粮食来换取种子了?”孙大夫话音刚落,朱鼎渭就将他的花销给算出来了。
孙大夫和宋献策两人都有些吃惊,暗暗算了一下,方才点头道,“没错,王爷还真是才思敏捷。”
“嘿嘿,这代价可不小啊。”朱鼎渭又不阴不阳地说着话,“本王虽然家大业大,可要养的人也不少,这八十万。。。”
他见今趟和自己谈判之人,方正刚直,少了些圆滑市侩之气,刚才自己话里话外已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不太情愿买种子,实在要买,你涿鹿山也得让点价,谁知这老家伙,每亩的种子费用只让了五十到一百斤,不得不把话说得再明了一些。
“王爷无需担心,”孙大夫笑道,“咱们此次前来,这些种子算是先赊给您,等本季的夏粮收了以后,再补交费用给我们,这点信用,相信王爷还是有的,您意下如何?”
孙大夫实际上还是没有听懂朱鼎渭的意思,只不过是把事先说好的,将种子赊与朱鼎渭的决定顺着话头说了出来,反正在保安州,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多了个知州的担保,面前这可是堂堂王爷,在孙大夫心里,还是很有可信度的。
“赊给我?”这下朱鼎渭有些意外了,虽然没有将种子价格压下去,但能拖后,延期缴付,也算是个不小的便宜。
但这与他对涿鹿商社的看法就有了些不同,难道他们不是拿着自己把柄,想要敲诈自己的么?这延期缴付种子费用,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算了,这帮人自己惹不起,能占些便宜就占些便宜罢,至于以后对方的盘算,等到了时候再说罢。
想到这里,朱鼎渭一直绷着的脸,终于挤出了一丝笑容,“多谢贵社大度,既如此,那本王就。。。笑纳了?”
“笑纳笑纳。”孙大夫笑道,“种子数量众多,进城不便,都还在城外放着,还请王爷派人前往,与我们交接一番,也好早日入库。”
此行很顺利嘛,接下来可以好好去逛逛药材了,塞外苦寒之地,需要准备些什么药才好呢?
孙大夫嘴里说着话,心思已经跑到药材上了。
“辛苦贵社了。”朱鼎渭道,“本王稍后就安排人出城。”
。。。。。。
无独有偶,辽东盛京的崇政殿内,一干后金权贵们,也在商讨与粮食有关的事宜。
“估计用不了多久,以范氏为首的八家粮商,就要抵达盛京了。”高坐正中的黄台吉说道。
殿内的诸大小贝勒贝子,都有些不明所以,这范氏商队向来是一两个月来辽东一趟,运来他们急需的粮食、青盐、布匹、铁器,甚至是甲胄兵刃,拉走他们在关内劫掠的金银。
这已算得上是惯例了,怎么值得在崇政殿谈及。
见在座之人没有几个领会他话里的意思,黄台吉暗暗摇头,这帮子人就是没几个有脑子的,“粮食是运来了,就是不知诸位手中还有多少金银珠宝,能换得多少呢?”
此话一出,这些留着辫子的大汉们,都苦了脸,黄台吉说的没错,自崇祯二年,也就是后金的天聪三年,他们在大明京畿一带打劫而来的财宝,已经开销得差不多了。
要说这些东西本来不至于这么不经花,可谁知道在会审阿敏那晚,莫名奇妙地起了一场大火,将他们从中原劫来的粮食烧得干干净净,打底的粮食没了,不得不用金银换粮。
偏偏整个北方连年大旱,粮价一涨再涨,而金银却不会自己下崽,花在粮食上的开销越来越大,不经意间,他们从大明劫来的金银已经不多了。
“那。。。大汗,你说咋办?要不咱们把商队的东西全都劫了?”有人问道。
第522章 何时出兵
黄台吉差点破口大骂,这是什么猪脑子,是,劫了这一次收获不小,那往后呢,往后谁还帮他们运粮,帮他们销赃?
没有理会刚才说话之人,黄台吉强压下怒火,径自说道,“金银没了,就想其他办法,兽皮、东珠、人参,相信诸位还有存货,就别藏着掖着了,都拿出来换粮,能换多少是多少,尽量多存些粮。”
抢来的东西没了,那就只能用自己的了。
代善人老成精,从黄台吉的话里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试探性地问道,“大汗,你是想。。。?”
这老狐狸,这么点味道也能嗅出不同来,黄台吉心里暗骂,点头应道,“大贝勒还真是厉害,没错,我打算今岁对南朝用兵,所以让大家多存些粮食,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抢西边啊?哪当然好了。”后金权贵们一听要对大明动手,都兴奋了,因为大明相对他们来说,偏西偏南,他们称之为抢西边。
“不知大汗打算何时出兵?”莽古尔泰按奈不住,抢着问道。
“那自然是得等春耕之后了。”黄台吉答道,虽然他们种地收获的粮食不多,但也聊胜于无,不能荒废。
“啊,不等秋收之后?”有那老成持重之辈问道,以往的后金,算是兵农两用,农忙时都需下田干活,是以他们出兵,大都在秋收之后,那时才有空闲抢劫,也有粮草保障。
黄台吉暗自摇头,正要解释,四小贝勒之一的济尔哈朗开口了,“前年从南朝掳来的汉人,难道你是白养着他们么?”
“对哦。”那些愚钝之人这才回过味来,从南朝掠来的大量丁口,已经解放了八旗下田劳作的人力,这意味着,后金可以全年都对外用兵了。
“那干嘛不现在就出兵?”又有人问道。
黄台吉恨不得一脚将此人踹翻,“刚才不是说了么,咱们粮草还不充裕,需得多攒些才是。”
“那有甚要紧,”此人还不服气,嘟囔道,“直接去明人的地盘上抢就是了。”
这下黄台吉连解释的力气都欠奉,冬末春初,正是闹春荒的时候,跑去关内这么游行一圈,能捞到多少粮食?那是得不偿失。
“既然出兵都没什么异议了,那大家就按我刚才所说,多换些粮攒着,散了散了。”黄台吉心气不顺,第一个站起来走了。
济尔哈朗随大流,跟着人群出了崇政殿,就要走出皇宫之时,一个宦官来到他身边,“贝勒爷,请留步,皇上有请。”
“哈哈哈。。。”济尔哈朗跟着宦官来到御书房门外之时,正听到黄台吉的笑声,听上去比刚才在崇政殿要开心得多。
“见过陛下,见过范章京。”进了书房,济尔哈朗先后与房中两人见礼,出了黄台吉,还有一人乃是范文程。
“小四,来了。”济尔哈朗的这身陛下,叫得黄台吉心情更好。
之所以叫济尔哈朗小四,不是按什么排行来叫的,而是因为他乃四小贝勒里的四贝勒。
说起来济尔哈朗也是个奇葩,他的父亲舒尔哈齐,他的兄长阿敏,在原来的历史上,都因为不甘臣服,先后被努尔哈赤和黄台吉斩杀。
偏偏这位仁兄,不但没有与父兄走到一块儿,反而忠心耿耿地替黄台吉及其子福临(顺治帝)效劳,有专家猜测,或许与他早年是被努尔哈赤抚养有关,但真实原因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在黄台吉重用汉臣之后,女真人中也是济尔哈朗第一个改口,不再称大汗,而呼陛下,深得黄台吉的信任与喜爱。
“陛下心情甚好,不知有何喜事,可否说给臣弟听听?”济尔哈朗问道。
“喜事倒没有,不过刚刚听到一个消息,甚为可笑。”说到这里,黄台吉又哈哈笑了几声。
“四贝勒,”范文程主动解释道,“西边有消息传来,说是那蒙人插汉部的首领林丹,居然移驻那什么。。。”
“达林台部,小四,你听说过没有,那林丹居然跑去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当真可笑。”黄台吉抢着把话说了。
范文程把林丹汗称为插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