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北洋军阀-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在中国的中印战争结束后,以色列送很多迫击炮给印度。印度目前是以色列的最大军火出口国,年交易额达20多亿美圆。在预警机问题上,故意涮中国,使中国的预警机开发至少延后5年,以色列的违约金也就是不到合同总价款规定的20%。
完全没有根据的天方夜潭。黑龙江对面俄罗斯倒有个犹太自治州。首比罗比詹。比罗比詹地名来自流经这里的比罗河和比詹河,1928年定为犹太自治州。斯大林想把全苏联的犹太人都迁到这里,但没办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在这里的犹太人都走了。现在比罗比詹人口不到十万,主要是俄罗斯人,还有朝鲜人。
是由】。
这是俄罗斯的“友谊”()
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在日本占领武汉以后,斯大林认为中国事实上已全面亡国,因此加大了对远东中国人**力度,把远东的十多万世代居住的华侨和二十多万中国客商劳工,安上各种罪名:如社会危险份子,有害份子,日本特务,分别判刑数年到十多年。幸运的被发配远离日本占领地的中亚无人烟地区的青山脚下,更多的发配到西伯利亚的高寒地带去服苦役。海参崴这样的城市,华侨一个也不准居留。
斯大林对远东华人赶尽杀绝
十月**前,海参崴、双城子、伯力、海兰泡,中国人的店铺林立。据莫斯科一位汉学家去年在联合国《世界华侨史》广播文稿中的研究资料:十九世纪中叶,海参崴有一千三百多家中国商店,而俄罗斯才有一千一百多家。“中国人常常骑马把商品卖到周围和偏远的农村。中国货价便宜,很受当地人欢迎”。大批华商、华工从海兰泡入出境,到海参崴、伯力附近城镇经商或做工。
“每年仅季节性临时工过境的就有二三十万人。一般是夏季来做工,冬季返回”。“他们一个人一个月可以挣十五至二十个金卢布,能工巧匠多一倍钱,俄海关允许带回中国一半。。。。。。”一九三一年九一八起,苏联对远东边界看管加强了,主要防控中国人进出,利用苏联抗日。日本全面侵占中国,斯大林更不客气了,对几十万华侨、华工的迫害与希特勒当年迫害犹太人几无二致。
苏共当年对中国男青年迫害尤其严酷。我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叫赵福昌的青年,住在距离伯力近五十公里的农村,到伯力买东西,被苏联大兵不由分说地抓走。塞进一间已关押了三十多名中国人的临时牢房。审问时逼他承认是“日本问谍?赵答:“不是。我早就在这里住,还有妻子。“。审问者根本不听,挥手带回去。经一位朝鲜人翻译指点:“不承认就会被枪毙。”第二天提审,赵便承认是日本特务。并编造为日本人刺探伯力的苏联空军数量。由于“态度好”,被从宽判刑十年,发配到北纬六十三度的北极圈的雅库茨克。这里夏季两、三个月没有黑夜,冬季两三个月无白昼,气温低到零下五六十度。外来人约有一半不久就死去。赵福昌仰仗青壮年,耐受力强,活了下来。“刑满”回到了伯力,一九六六年谢世。
十多年前,笔者在外兴安岭的结雅斯科附近农庄,遇到了三位中国老人。其中一位已八十岁了,是烟台福山县人,叫张德魁,见到我们两位中国人哇哇大哭,“可见到祖国亲人了”半个世纪没有看到从中国来的人他们是一九三八年从海参崴被清理赶出来的。“家口”老婆孩子给轰到哪里去了,是死是活?
他们都不知道。他们八名中国男人,被发配到这高寒地带,密林深处,那五人已先后故去,现在只活着他们三人。我向他们说,中苏关系改善了,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你应当回老家看看。张说:“老家不可能有人了哇。。。。。。”我心里很酸楚,依依惜别。好在苏联女人多,这些人都有了老婆孩子。
**老党员回忆斯大林迫害华人
**早期党员河南人马员生,一九二六年被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及列宁学院学马列。与董必武、王若飞是同期同学。但是一九三、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年几次“肃反”屡屡被捕判刑。原因是他曾经称赞过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托被斯大林搞掉后,就追查同情者。他坐了苏联三十年的牢,一次次被判刑流放,直到一九五五才回到中国。后经董必武帮助恢复党籍,在富拉尔基东北重型机床厂担任技术处处长。一九八七年出版了一本真实生活的《旅苏记事》,群众出版社“内部发行”。该书中写道:“一九三九年夏,一批中国人约有一百多,坐船路过农场到沃尔索特去,也因水浅,停在岸边,他们的未来得和我一样。谈话中知道他们大部份是从海参崴来的。
据说,日本占领武汉后,苏联开始对在海参崴附近一带的中国人进行大规模拘捕,许多人被判刑八年、十年,还有十五年的。都给网上各种罪名。”“过了不久,又发来一小批女犯人,有人告诉我,中间有两个中国女人。我很奇怪,便怀着好奇心去找她们。据她们说,一个中国人叫黄南波,一个朝鲜族中国人姓朴,曾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和日本人打过仗。年龄很轻,都是二十多岁一九三七年被派到莫斯科学习,一九三八年忽然被捕,说她们是侦探,判刑到这里。”“一个五十多岁的山东老头郭金玉,他从山东来到东北黑河地区金矿做工,夏天到呼玛山上顺黑龙江向下流放木排,他押运的木排被冲到苏联边界。被捕后,也以“侦探嫌疑”判刑八年。这个人又瞎、又聋、又哑,俄语一句不会。竟然也被判为“侦探”。”
是由】。
第一章 北京城()
第一章北京城
早春的这一天,苍凉的北京城下走过来一个年轻人。//。 //
这个身高一米七七左右,穿着黑色西裤白色衬衫,外面一套黑色西装,手中拎着个外国真皮公文包,比较健壮,一双小眼睛滴溜溜乱转,对着周围一切充满了好奇。外人一看,这人头发很短,身高在这个时代算是大高个,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全然不惧站在门口收税北洋士兵。
今年袁大总理刚刚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防止南方的那些革命党捣乱,心有不甘,北京城里驻扎的都是北洋第三镇的精兵。一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手中的式德国毛瑟枪。不过再勇武的兵卒,在这个洋人猖狂的年代也是要低人一头,尤其是这些洋大爷。看这个年轻人,留着精神的平头,定然不是刚刚剪了辫子穿上洋装的国人了。
一般剪辫子的国人此时都留着阴阳头,就如同这些北洋的士兵一般,一个个带着大盖帽,留着阴阳头。
这人脸色红润,高大,走起路来趾高气昂,定然是小东洋了,国人哪有昂着头走道的,这膝盖,早就跪习惯了。
“虎娃别看,小东洋专吃小孩脑子,别看,再看吃你!”一个大妈忙护住自己好奇的小孙子,跑开了,一旁蹲坐在地上的几个穿着灰色大褂的干瘦人,头上因为刚刚剪断辫子不久,都留着阴阳头的车夫,听到大妈的话愤愤地看着他,却低下头不说话,小声地说什么。
众人纷纷议论看来这个年头东洋人真的惹不起,上些天听说东郊使馆区那边,有个走路的人就被东洋人什么武官大白天的骑马撞死了。市民就去北京衙门府告状,可是北京衙门府虽然接了状子,却不敢宣判。后来还有个律师不服,非要追究到底,也因为这事儿被东洋人的浪人打成了瘸子,北京政府一个屁也没放。虽然民国了,可是跟大清朝也没啥区别,见到洋人就没胆子。
走到城门口,一个北洋士兵背着枪走过来,操着一口子山东味的语调说:“你……”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问这个东洋人了,便挥挥手,道:“过去,过去吧。”
“官长,不公平,凭啥要俺们交入城税?他不要交,他不交,俺们也不交。”几个在门外等着进城的年轻后生叫道。
这个北洋士兵一听这捣蒜话,脸色一变,大刺刺地走过去,一脚将那喊叫的年轻后生踹倒在地,骂道:“干你娘的!洗洗你狗眼,这是上头规定,你懂什么?外交!什么外交冲突——老四,告诉他,啥是外交冲突。”
另一个北洋士兵叼着烟卷走过来,挠着脑袋想了半天,忘了官长怎么说的了,啥是外交冲突来着?忘了,反正官长说,别惹外国人,死了也白死,于是说:“几个土包子懂什么,你们几个说话的,今天交双份的入城税。”众人一阵叫喊,几个士兵刚刚举枪,大家忙不说话了,一个个低着头忍受双份的入城税。
穿西装的年轻人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这场闹剧,慢悠悠地走进北京城,刚刚进城一个缠着白毛巾一脸焦黄的年轻人拉着一辆车跑过来。这是个北京城的车夫,早春大冷的天,还穿着短打打扮,时不时的跺跺脚,他忙弯腰低眉顺眼地说:“哭你去挖,哭你去挖,东洋大爷儿,您这是要去哪?您懂中国话吗?”
穿西装的年轻人见状哭笑不得,你们还真把我当成小东洋了,便笑着说:“我是中国人,不是东洋人,你骂人不带这么骂的。”
“啊?这位爷,您是中国人啊,哈哈,看您穿的这么光滑,真是……您一定是大老板上车,上车,您去哪?”车夫谄媚道。
“去北平最大的当铺,我要赎回几件东西,车夫大哥,拜托了。”年轻人礼貌地说。
“这位爷,瞧您说的,真是有文化的高人,您瞧好,我快腿马三肯定给您拉到。”马三看着人这么客气,顿时有种被人尊重的幸福感,连弯着的腰都挺了挺。他说着放下了车,年轻人坐上了车,这种人力车,坐上去还真是很特别,身体向后一靠,半躺在椅子上,就像是太师椅,很是舒服。
这马三人虽然长得一副吸大烟的模样,可是腿脚利索真不是吹的,以一种固定频率跑着,既不快也不慢。看来是拉洋车的老把式,知道怎么体力,怎么才能让自己跑的更远。
“马三,跑的不错,老把式了吧?”这年轻人随口问道。
“可不是咋的,从前朝光绪年,我就在北京拉洋人,我可是全北京第一批拉车的。”马三很是骄傲自己的职业一样,北京爷们爱聊,这拉车的,一面跑着一面也跟年轻人聊起北京的事儿,什么大清三请袁世凯,什么白衣少年刺杀载沣,什么国会打架秘闻,什么北洋兵暴乱等等,听的这年轻人感觉马三更像是导游一样。看来,北京人适合当导游,也不是徒有虚名的。
马三大概跑了半个小时到了北京什刹海前街,据他说这里有个叫做何宝斋的古董店,它的隔壁就是何宝斋开的何氏当铺,一些人先去鉴定完古董,再跑到前面当了。当然,这何氏典当只是北京四大当铺之一,论规模论年代都不是最好,可胜在他和古董店是一个东家,来回顺手,一些家藏古董希望典当的,都会跑到这里,不至于店主欺客。
“马三,在这儿等着,今天你的车我包了,一会儿给大爷带到六国饭店,今天你的活我们包了。”年轻人说道。
“大爷,这……”马三有点不情愿,可是想想对方应该是有身份的人,再加上自己家炕上躺着的病中妻子,还是且等一会儿吧,万一人家出来打赏的多呢。再说这日头这么热,也不差那俩钱了。
“接着。”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上面写着外文,马三也看不懂,年轻人说道:“这是巧克力,你这一块糖可是价值一块大洋,送你了,等你回家给你孩子分分,当小费了。”
“谢大爷儿打赏,谢大爷儿打赏。”
年轻人走进何宝斋,一个四十多岁的长褂子戴眼镜头戴瓜皮小帽的掌柜先生见状就走了过来,先一个抱拳作揖热情地说:“这位爷,您这是来买古董的还是赎当?”
年轻人也笑学他的样子作揖,说道:“非也,我是来典当的。”
掌柜先生摸不着头脑,这位爷说的是哪国的话,怎么听不懂啊,不是小东洋吧,看着打扮和这身行头,像,就像那小东洋的人。可是看身高,又不像了,小东洋哪有这大高个的。
“可能是哪个前大清朝大员家的少爷,这装束,一准就是留过洋刚回来的样子,今天可得好好宰一宰这位肥羊了。”掌柜先生心里想着,忙回身吩咐伙计叫道:“小六子,给这位爷倒茶。”又低头笑道:“不知这位爷典当何物?我们何宝斋对于古董鉴定要说全北京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的。”
年轻人又摇头说道:“古董什么的没有,不过有些东西你们应该要的吧。”说着从公文包中掏出一块亮晶晶的手表,说道:“这种表是我从国外带回来的,名字叫浪云手表看,全是外文。”
第二章 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