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33部分

寒门首辅-第33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宗师陈方垠虽然一直在用台阁体麻痹自己,但当他再次听到复有唐诗风骨的诗句时心中仍会迸发出无限激情。

    清新脱俗,言之有物这才是诗歌该有的功用!

    可以说从一开始,谢慎便摸到了大宗师的这处软肋,并设下了一个心理陷阱。不懂心理学的陈方垠陈老大人自然不明白这是谢慎布好的局,一头扎了下去。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要想让大宗师彻底认可自己,谢慎便需要在他心底刻下自己的印记!

    没过多久画舫便停靠在湖心岛的码头上,仍自沉浸在诗句之中的大宗师陈方垠是在陆渊陆按察副使的提醒下才意识到画舫已经靠岸。

    两位大员先后下了画舫,谢慎也和王守文跟了下去。

    此时紧靠土山的六角亭中,谢慎事先安排好的一众“演员”早已就位,就等着谢慎凳高相聚。

    这其实也是一场豪赌。谢慎早先从陆府管家贵方那里打听到大宗师和陆按察副使对翠湖情有独钟。这次大宗师按临绍兴是必定会去见同年好友的,故而谢慎赌他们一定会去翠湖游赏!

    在得到大宗师抵达陆府的确切消息后,他也第一时间叫谢丕前去通知一众“演员”。

    此时应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吧!

    。。。。。。

    。。。。。。

第六十七章 诗香胜荷香

    (求收藏,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国利陆、紫曦墨兮、人傻钱多i的打赏~)

    韩晅,谢丕和一干余姚籍的士子早已在土山顶上的重檐石亭等候多时。

    这座土山完全是由翠湖淤泥堆积而成,高度虽比不了巍峨五岳,但站在山顶也可以俯瞰翠湖全景。

    谢丕见画舫靠了岸,心中直是大喜。

    “韩大哥,你看!大宗师他们来了!”

    韩晅感慨道:“慎兄端是料事如神啊。既天意如此,今日你我也当把握住机会才是。”

    谢丕连连点头,心中满是对谢慎的感激。

    以谢慎的才华要想单独接近大宗师肯定有的是机会。可他却费尽心思给众人提供了一个能够在院试前面见大宗师的机会,这份恩情自然是要记下的。

    十余人在石亭内吟诗作赋,品茶赏景。戏台子已经搭了起来,就等名角上台了。

    这边大宗师陈方垠和按察副使陆渊并排走在前列,谢慎和王守文跟在稍后的位置。这之后则是一众仆从护卫。一行人浩浩汤汤的朝土山而去,架势确实有些吓人。

    踏着重重台阶登上山顶,两位大员抬头一看,一众学子已是捷足先登,不由皱起眉来。

    谢慎连忙上前道:“大宗师、陆大人,学生本是想在这湖心岛土山上举行诗会,却是与二位大人的行程冲撞。要不我们另寻地方吧。”

    韩晅、谢丕等余姚籍的学子也纷纷走出石亭来与二位大员见礼。

    “叔德,他们年轻人好斗文,若是因为你我二人扫了兴总归不美。不若你我便将就一番好了。”

    在登上画舫之前大宗师陈方垠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谢慎在画舫上一连作出的三首诗词让陈方垠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爱屋及乌,陈方垠对这诗会也就生出了一些期待来。

    谢慎见时机成熟,便上前一步拱手道:“还请二位大人为本次诗会做个评判。”

    陈方垠现在对谢慎颇有好感,提出这个请求并不算突兀。

    这次先发声的换成了陆渊。

    陆按察副使淡淡道:“在陈提学面前本官便不班门弄斧了。”

    谢慎的心思陆渊如何不知。这少年心思缜密,善于布局,他说出请两人为诗会评判不过是给自己面子罢了。陆渊可不想这个时候去和陈方垠抢风头。

    谢慎又满怀期盼的望向大宗师,他已经替大宗师把路铺好,就看其本人的意思。

    陈方垠颇为受用的捋了捋胡须道:“既然如此老夫便帮你们作个裁夺罢。”

    “大宗师、陆大人快请上座!”

    将两位大员让至上首,谢慎总算可以出一口气了。

    “还请大宗师赐个题目。”

    既然请陈方垠做诗会评判,题目自然要由他来定,不然他老人家岂不是会很没面子。

    陈方垠点了点头道:“便以咏荷为题吧。”

    方才他被谢慎的三首咏荷诗词勾起了兴致,便索性以此为题,看看其他余姚学子才气如何。

    历朝历代对荷花的歌咏都不少,这也算是个大众题目了。

    只见韩晅迈出一步道:“学生便先抛砖引玉罢。”

    他端视翠湖良久,终是吟诵道:“一湖山水半池香,芙蓉仙境倚亭旁。暖风醺得采莲女,金鳞一出彩衣凉!”

    谢慎暗暗点头,他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个韩晅还是颇有才学的,这首诗作的极妙。前两句交代场景,视角应该是个湖岸上赏荷景的翩翩公子。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但后两句却是带灵气,‘暖风醺得采莲女’一出,平静的画面立刻生动起来,公子微醺之际,暖风吹来神色一震,却见得湖中一身材曼妙的采莲女荡舟而来。一只锦鲤跃出水面,溅湿了采莲女的彩裳。。。。。。

    “好诗!”

    谢慎由衷的赞扬了一声,接着说道:“韩兄珠玉在前,给诗会开了个好头。谢某正好作出一首诗来,想向韩兄讨教。”

    谢慎闭上双眼,缓缓吟道:“平湖夏色十分饶,醉卧亭阁逸思飘。水国荷香浮录醑,夕阳帆影逐金飚。岸边属玉惊人起,天际蛾眉共客招。歌罢采莲归路晚,塔西云树正迢迢。”

    其实这么早站出来吟诗本不是他的计划,可诗会这种东西会把文人墨客那种斗文的情绪激发出来。

    一诗吟完,谢慎便向大宗师望去。

    陈方垠听过少年在画舫上所作的那三首诗词对他的才华已经没有任何怀疑。只是少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数首佳作,确实让陈方垠有些惊讶。

    吟完诗后谢慎便坐回到亭中,谢丕和王守文也依次作了一首诗来,但都没有韩晅,谢慎诗作的灵气。至于旁的余姚学子,绞尽脑汁憋出几首诗来却皆是平庸无奇,让陈方垠大失所望。

    他本以为这场诗会会是群雄争霸,最后却变为谢慎和韩晅二人相争的局面。

    意兴阑珊的大宗师摆了摆手道:“汝等诗作,当属谢慎最佳,韩晅稍次之。这前两名应该毫无争议。至于这第三名嘛。。。。。。”

    陈方垠略作沉吟,沉声道:“便定为谢丕吧。”

    评判裁夺出本次诗会的三甲,又训导诸生几句努力进学、温书的话,陈方垠意兴阑珊的转向陆渊,叹声道:“老夫有些困乏,叔德,我们便回去罢。”

    诗会之后往往就是年轻人的酒宴,一把年纪的陈方垠自然没有什么兴趣。

    谢慎和众学子恭敬的把大宗师和陆大人送上了画舫,算是松了一口气。

    这次诗会布置的很完美,让每一个余姚学子都有向大宗师表现的机会。谢慎、韩晅自不必说,谢丕也被大宗师定为诗会第三。王守文的诗作虽没有得到大宗师的嘉奖,但毕竟也跟着谢慎出了风头,给大宗师留下一个还不错的印象。

    其余的那些同乡本也找不到拜谒大宗师的门路,这诗会便算是他们的及时雨。

    这么看来倒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了。

    不过既然要演戏就要演的像一些。眼下诗会还是得继续,至少得等到大宗师和陆按察副使的画舫靠岸他们才能唤船家来接乘。

    。。。。。。

    。。。。。。

第六十八章 国士无双

    (求收藏,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布拉1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推荐票支持,爱你们!)

    经过一日的折腾,谢慎与众好友离开翠湖返回陆府时已是日暮时分。

    好在二丫小萝莉早已经给少年们准备好了饭菜,倒也不至于叫他们饿着肚子。

    科举之路,难于上青天。起初谢慎以为这句话有夸大的成分,但当他成为了亲历者,才领悟其中奥义。

    科举的难不是难在八股文章、儒家经义,而是难在人情世故、难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隋炀帝大业元年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近千年的发展使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相较于九品中正制,科举自然更公平,但绝不是说它没有空子可钻。如果说九品中正几乎堵死的寒门子弟的上升阶梯,科举便给他们开了一扇窗,但也仅仅是一扇窗而已。

    最明显的就是县试、府试、院试三场初级考试了。由于这三场考试是不糊名的,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只要他们作的文章不是太差,上榜就不是什么问题。当然,若是遇到刚正不阿的考官,也会偶有马失前蹄的情况,但那毕竟是少数。

    再往上走,乡试、会试虽然更为公正,但暗中比拼人脉的时刻却到了。寒门子弟缺乏人脉,即便最后进士登科,除非文章真的超凡脱俗,否则名次也不会太好。

    这也是谢慎急着结交拜谒大宗师的原因。如果只考虑院试,以他县试、府试双料案首的身份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想要继续往上爬,便要搭上大宗师这根线。提学官已经是他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接触到的最高等级官员了,通过提学官认识到更多朝中重臣是他唯一的选择。

    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业师,就如同水中浮萍,始终没有根基。

    小萝莉将饭菜端上摆好,几个少年便围坐一桌吃了起来。

    诗会上他们都顾及着仪态,根本吃不到什么东西,饿了一天面对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自然都是狼吞虎咽了起来。

    “唔,这蒸饺确实好吃,慎贤弟你也尝尝。”

    转瞬的工夫,王守文便将一盘蒸饺吃了大半,直是叫谢慎哭笑不得。

    “你慢些吃,又没人跟你抢。。。。。。”

    谢慎拿起筷子吃起了汤面,相较于蒸饺他还是更喜欢面条。

    “这位陈提学之前从未在六部谋过要职,陛下却毫不犹豫的委任他为浙江提学官。你们可知为何?那是因为他是徐阁老的人。陛下对徐阁老极为恩宠,自然也信任徐阁老推举出的人。”

    王守文吃归吃,可却不忘调侃一番陈方垠陈老大人。

    听到这里,谢慎皱眉道:“你说陈提学是徐阁老的门生?这话可当真?”

    王守文好不容易就着茶水咽下包子,一拍桌案道:“慎贤弟这话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不信任王某?”稍顿了片刻,王守文继续说道:“别的事情我不敢说,可这朝中官员的履历我还是说的上一二的。家父与徐阁老也算交好,在京师的时候亲耳听徐阁老提起过这位陈提学。”

    谢慎连忙道:“守文兄你别误会,我不过是有些惊讶罢了。”

    王守文白了他一眼道:“这有什么好惊讶的,徐阁老举贤不避亲,莫说这陈提学是他的门生,便是他的亲族,只要真的有才华,徐阁老也会毫不犹豫的向陛下举荐。”

    谢慎点了点头,心中颇是有些激动。在弘治朝提及徐阁老,自然就是在说一代名臣徐溥了。

    就在去年也就是弘治五年,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八月,内阁首辅易主。在内阁任职十八载的政坛不倒翁刘吉刘阁老致仕,徐溥徐阁老自然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被陛下委任为新首辅。

    要说这徐阁老的前任刘吉,可真算是一个政坛奇人了。此君自成化十一年入阁参与机务以来已经在内阁待了十八年,首辅也当了足足五年。若仅仅如此倒也没什么,可此君有一个外号‘刘棉花’,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成化一朝是大明吏治极为混乱的一段时期。明宪宗朱见深是个玩心很重、生性惫懒的人,常年不理朝政,对于官员谏言自然也不怎么听得进去。

    上行下效,内阁的阁老、六部的大员们自然也就不怎么愿意做实事。故而当时便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

    官员集体怠政懒政,当然也是有别的原因的,不能只让明宪宗背锅。当时的内阁首辅是万安,此君是靠巴结受宠的万贵妃上的位,据说还因为向明宪宗上奏疏时趁机夹带敬献****而受到了赏识,人品自然可见一斑。

    万阁老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对于权力看的很重,作为次辅的刘吉、刘珝为了不引万首辅嫉恨便是是暂避锋芒。而暂避锋芒最好的办法便是躲到内阁,不问政事。

    尸位素餐久了,刘吉难免会遭到言官弹劾。不过此君脸皮足够厚,就全当做没听见。“刘棉花”的外号也就因此而来,这位刘阁老也实在是太耐弹劾了。。。。。。

    后来弘治帝继位,其余两位阁老相继倒台,唯有刘棉花继续留任,原因就是此君看准时机摇身一变成了忠臣直臣,得到了弘治皇爷的赏识。

    但赏识归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