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战争故事100篇 >

第102部分

世界战争故事100篇-第102部分

小说: 世界战争故事100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不断加强,并广泛订立了军事同盟。 

     1964年,在阿拉伯各国的支持下,丧失家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立了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7年5月22日,埃及总统纳寨尔在阿拉伯国家 

的要求下,宣布封锁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行,导致了第 

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亚喀巴湾是位于西奈半岛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一个狭长海湾。在埃及收 

回苏伊士运河后,亚喀巴湾已成为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以色列 

商品进出口的命脉。所以以色列立刻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并推出“独眼将军” 

达扬为新任国防部长,达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左眼。但仍不失为优 

秀的军事将领,也是第一、二次中东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指挥员。 

    6月5日,当各种和平努力未能奏效后,以色列在埃及、约旦和叙利亚 

三国边境同时发起进攻。阿拉伯世界的十三个国家立即对以色列宣战。从表 

面上看,双方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以色列的人口不过是阿拉伯十三国的 1 

 /42,土地仅及其1/500,军队和装备的数量也远远低于阿拉伯国家。以色 

列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打对抗战、消耗战,以色列必败无疑,所以它 

采取了突袭快攻闪电战法。5日凌晨,以色列空军成功地偷袭了埃及、约旦 

和叙利亚的空军基地,使这三个国家损失了数百架战斗机,基本上失去了制 

空权。接着,30万以色列陆军以坦克为先导,向西越过以、埃边境,进入西 


… Page 383…

奈半岛,占领加沙走廊,把埃军撵到苏伊士运河对岸,完全控制了亚喀巴湾; 

向东攻入约旦,占领约旦河西岸大部地区,并攻陷了圣城耶路撒冷;向北则 

攻占了叙利亚的战略要地戈兰高地。开战仅三天,以色列已占领了比其原领 

土大三倍的阿拉伯领土! 

     联合国自6月5日起召开紧急会议,但争论的结果只通过了要求双方停 

火的决议。以色列立即表示欢迎。丧师失地的阿拉伯国家自然不甘心失败, 

但承受不住战争压力的约旦在7日接受了停火;8日,埃及停火;9日,叙利 

亚停火。到12日战事完全平息。 

     历时仅6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使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领土利益,并且 

拒绝从被占领土上撤军。结果撤军问题成为国际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吵, 

年复一年达不成有效的决议。这无疑是在海湾地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此 

后阿、以双方摩擦不断,并终于在六年之后,爆发了第四次中东之战——“赎 

罪日战争”。 

                                                                     (雪冰) 


… Page 384…

                           同室操戈的“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局势动荡多变, 

局部战争和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竟达四十多起,成为世界上最动乱不安的地 

区。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世界交通枢纽,维系着东西方 

交通的命脉;同时,中东地区石油储量极为丰富,约占全世界储量的2/3, 

而年产量也几乎占全世界总产量的 1/4,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局面下,世 

界各种力量都在伺机插手中东事务;由于中东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的发源地,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也非常尖锐,而历史遗留的边境纠纷,更经 

常成为中东国家之间武装冲突的导火线。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的“圣战”,就是在这一系列复杂背景下爆 

发的,并且成为中东地区除阿、以冲突之外持续最长、消耗最大、损失最惨 

重的一场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兰教“兄弟”,但双方所属教派不同。伊朗是什 

叶派教徒掌权,而在伊拉克掌权的则是逊尼派。什叶派的重要圣地纳贾夫、 

卡尔巴拉都位于伊拉克南部,伊朗什叶派的宗教领导人非常希望能得到这一 

地区,同时,两国还存在着长期未决的边界争端。 

     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伊朗和伊拉克在阿尔及尔签订新 

的边境协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作为界河,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 

则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300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伊拉克,并停止对伊拉克境 

内库尔德族反政府武装提供支持。然而,1978年伊朗内部动乱时,伊拉克驱 

逐了长期侨居伊拉克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没想到一年后霍梅尼取得了政 

权,他对伊拉克的驱逐耿耿于怀,重新支持库尔德族反政府武装,并提出向 

伊拉克“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口号。 

     1980年9月4日,两伊在北部边界地区发生炮战,边界冲突升级。9月 

中旬,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一些两国有争议的边界地区。17日,伊拉克总统萨 

达姆·侯赛因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撕碎了他亲手签订的阿尔及尔协定,宣布 

收回阿拉伯河主权。22日上午,伊朗炮兵向阿拉伯河上悬挂伊拉克国旗的船 

只开火;两小时后,伊拉克出动空军轰炸伊朗军事目标和石油设施,装甲部 

队越过边界进入伊朗领土。 

     两伊战争从此爆发。 

     战争的第一阶段是在伊朗境内进行的。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军队5个 

师共7万人、1200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发起攻击。伊朗则出动飞机轰 

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石油基地。 

     联合国安理会于9月28日通过决议,要求双方停火,接受调解。霍梅尼 

当即拒绝。10月4日,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但因局势明显对伊拉克有利, 

伊朗仍不接受。战事继续发展,到10月下旬,伊拉克军队在伊朗境内南部推 

进了90公里,北部推进了20公里,占领了十余个城镇,约2万平方公里土 

地,并完成了对石油港口阿巴丹的包围。由于雨季到来,加上战线拉得过长, 

伊拉克感到兵力不足,开始由进攻转入全线防御。 

     1981年1月5日,伊朗在南线发起反攻,希望能解阿巴丹之围。双方进 

行了一场有400辆坦克参加的装甲大战。伊朗虽一度突入敌方前沿阵地,但 

伊拉克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 Page 385…

     双方又进入相持阶段。 

     同年9月末,伊朗发动阿巴丹战役,突袭包围阿巴丹的伊拉克军队,将 

敌入赶回卡伦河西岸,赢得了开战一年来的首次胜利。几天以后,伊朗军队 

又发动布斯坦战役,收复了阿拉伯河岸的重镇布斯坦。 

     伊拉克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它原以为乘伊朗内乱之际,通过武力速战速 

决,可以逼迫伊朗订立城下之盟,彻底解决两国争端。然而,由于战争带有 

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伊朗人民奋不顾身地投入保卫祖国的“圣战”,反 

而消除了内部纠纷,达到了空前的全国统一。而伊拉克士兵长期在异国作战, 

又遭到了意外的强烈抵抗,土气低落,并没能充分发挥装备优异的长处。 

     1982年3月18日至29日,伊朗在胡齐斯坦省向伊拉克军队发动了一次 

大规模进攻,将伊拉克军队赶出了这一地区。接着,伊朗又发动“圣城”战 

役,于5月24日收复了霍拉姆沙赫尔。 

     至此,战场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折,伊朗军队开始占上风。6月10日, 

伊拉克再次宣布单方面停火,10天后又宣布从伊朗境内撤军,并于29日宣 

布撤军完毕。然而,伊朗不愿意放过这难得的良机,他们乘胜追击,将战火 

燃烧到了伊拉克。针对伊拉克的停火要求,伊朗提出了一系列结束战争的条 

件:伊拉克必须承认自己是侵略者;萨达姆总统下台;赔偿伊朗1500亿美元 

的战争损失等。伊拉克自然不会接受这些条件,于是战事又起。此后几年中, 

伊朗相继发动了“斋月”战役、“穆斯林伊本。阿基勒行动”、“回历一月” 

行动、“曙光1一9号”行动、“胜利1一9号”行动等50余次战役,使伊 

拉克领土战火纷飞,再无宁日。不过,由于双方军事力量大体相当,战线基 

本呈现胶着状态,没有太大的起落。 

     1988年,伊拉克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度组织大规模反攻。到7月份, 

基本上收复了全部失地。7月16日,萨达姆宣布主动撤出伊朗的德赫洛兰地 

区,再次呼吁伊朗领导人结束战争。第二天,霍梅尼突然表示接受停火。历 

时8年的漫长战争终告结束。 

     然而,两国紧接着又在谈判桌上展开了马拉松竞赛。伊拉克声称对阿拉 

伯河整条水道都拥有主权,伊朗则强调应执行阿尔及尔协定;伊朗提出伊拉 

克应从所占伊朗领土上全部撤军,伊拉克则要求先清理阿拉伯河水道;伊拉 

克提出立即释放和遣返全部战俘,伊朗则表示撤军是交换战俘的先决条 

件…… 

     谈判持续了两年仍无丝毫进展。直到1990年8日,伊拉克出兵吞并科威 

特后,两伊关系才出现真正的转机。伊拉克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于 8月15 

日宣布与伊朗“全面和解”,重新接受了阿尔及尔协定,从伊朗领土上全面 

撤军,释放了所有的伊朗战俘。萨达将姆8年的“战争成果”,一夜之间拱 

手让给了伊朗。 

     一场“圣战”结束了。 

     然而,另一场同室操戈的“圣战”又开始了。 

                                                                    (雪冰) 


… Page 386…

                                赎罪日战争 



     1974年6月某日的午夜,在苏伊士城的上空,回荡着海关大楼的报时钟 

声,寂静的夜晚充满和谐的气氛。 

     距海关不远的一座三层楼的建筑里,埃及军队总参谋长沙兹利中将正凭 

栏远眺。他刚开完高级军官的作战会议,下达了即将开始的战役的作战命令, 

心中的激动尚未完全平静。众多的参谋人员站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只有他 

的助手、作战部长阿利德上校立在右侧。“将军,你还是先休息一下吧!” 

上校对沙兹利说。沙兹利抬了一下右手说:“不,给我一挺咖啡吧!”他回 

过身来不无感慨地对上校低声说:“别无选择,我只能在斋戒与赎罪的时刻 

同时进行祈祷和战争。”上校挺了下身子答道:“你是对的。”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战争将要到来,他们和平时一样在梦乡中微笑。就 

连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士兵,他们在巴列夫防线沙垒的后面,也和他们的同胞 

一样,进入了神圣赎罪日的祈祷中。按照宗教的习俗,他们停止了进食和一 

切活动,只是虔诚地向上帝忏悔赎罪。 

     而此刻,在运河的西岸,阿拉伯人虽在过斋戒月,祈求和平、祈求真主 

保佑,但他们的军队正准备投入战争。阿拉伯各国首脑们酝酿已久的复仇计 

划——从以色列入手中寺回25年来3次战争中丧失的国土。计划,今天就要 

付诸实现。埃及士兵们早已整装待发,他们正在默颂古兰经,迎接战争的到 

来。 

     时间像苏伊士的河水,缓缓流淌,当钟楼上的时针指向下午2时,秒针 

在12的数码上定格的瞬间,从以色列的防御工事中,传出了“轰!轰!”两 

声巨响,两股黑色的烟柱夹带着运河的沙粒直冲天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 

对峙多年的局面打破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之战的帷幕拉开了。 

     早在8个月之前,在埃及首都开罗,所有阿拉伯国家军队的首脑都聚集 

在联盟大厦里,他们都是将军,年龄在40到50岁之间,是阿拉伯当代贵族 

和政治界的精华,为了商讨未来战争的共同战略,他们走到一起来了。 

     在数百名将军中,有一个人情绪特别好,谈笑风生,精神抖擞,他就是 

沙兹利中将。他个儿瘦高,外表刚毅,留着刷子样的短发,穿着粗呢料的埃 

军制服,在军人气派中又透出几分儒雅的气质。他在说话时,常露出一副雪 

白的牙齿,十分引人注目,他是这次会议中最活跃的人物。 

     会上,各国将军对如何攻破以色列防线的问题始终提不出最佳方案。“我 

方如何渡过运河?渡河时如何对付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