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定义 作者:大江健三郎-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文库)
由于编辑和出版社领导的努力,这个小小的然而自信堪称具有重要意义的书,即将稍微
改变外形而出版英译本。它将在5月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之前完成,使来自外国的众多参加
者,以及从事与文学相关工作的知识分子们都读到它,既然如此,我觉得自己必须在这个座
谈会上谈一谈这个短篇集的特点。
收进这个集子里的优秀短篇《空桶》的作者,是在长崎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林京子。她
是我国文学事业中代表今天的新兴力量的作家,曾经发表了批判“原子弹法西斯”的文章。
还有与这位作家齐名颇有才华的年轻作家的文章。有的文章说,希特勒残杀犹太人是可憎
的,紧接着便说,用法西斯主义那一套管理人民也许是最好的方法。我想说,这就是我国文
学状况的一个侧面,您,特别是在欧洲经历过法西斯主义时代的知识分子们作何感想?请您
先读一下林京子的作品,然后再予以思考。
我国年轻的文学家们对于语言的定义,有时表现得迟钝和不准确,其程度令人吃惊,这
也是我国特有的。比如法国、德国、波兰的作家们,对于法西斯主义一词从不暧昧地使用,
所以能够期待他们作出应有的反应。
不过我最热烈期望的是,谈论一番向来对政治语言彻底地沉默寡言,或者说沉默并凝视
的作家井伏鳟二的短篇《杜若》具有的强烈信息。请先读翻译的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东
西方不同角度表达对井伏鳟二的看法,我梦想如此这般活用座谈会的时间。既然翻译的作品
业已准备就绪,我以为那的确是化为现实的梦。
井伏鳟二的《杜若》,从提示温和的然而轮廓鲜明的形象开始,它是文库版本大约20
页的短小作品。写的是战时一位为躲避轰炸而回到故乡福山市近郊的人的经历,用“私小
说”的写法作了生动的记述,于战败后第6年创作的。
广岛市区被炸不久,我在福山市近郊的朋友家看到杜若花盛开。单瓣,紫色。停战命令
刚刚发布,也就是刚过8月中旬。往常,这个季节的杜若已经结了鲜绿色略长的和尚头式的
子房。原来此处盛开的是迟开的杜若,它长在离其他杜若群生的地方稍远的地方,从挺立于
水面的剑状叶子中抽出绿茎,上面顶着一朵扭着弯弯的花苞。开头,我是站在朋友家厢房的
二楼上看它,以为水面上漂的是点心包装纸什么的。
为什么把广岛市区的被炸和杜若花怒放这种只有横向联系的事象并列在一起呢?读罢小
说如果找到两者之间牢固架起的想象力之桥,对于这短篇的理解就算是成功的。
小说紧接方才所说的开头,从广岛市被炸当天在福山市的所见所闻,说到福山市本身曾
经被炸的经历,并且叙述了当时就被原子弹炸死的知友的子弟,以及某某被炸当时没有死,
但是蒙受着巨大痛苦等等传说和对此而发的感慨。接着也谈了作家自己战败之后立刻得了胃
病,后来转为不眠症,被动员去分配军队的贮存物资,这部分在叙上略带喜剧成分。摆脱了
这些被指派的杂活,希望返回东京的作家,到朋友家里去谈别的事,当天晚上居然没犯不眠
症,睡得很好。“天亮时醒来,打开窗户一看,看到眼下的水池里有异样的东西。打开电
灯,延长电线让灯光照着池子的水面。我不由得目光旁视立刻关上电灯,也关上了窗子。漂
在水池水面上的确确实实是人。杜若丛生于水池的一角,离杜若不远的位置漂着紫色纸片或
者别的什么。仰面朝天漂在水面上的人的脸接近那紫色的东西。
那人体是怎么回事,对于它的说明是通过对话进行的。于是立刻叙述起杜若的怒放。
“听说是个半疯状态的姑娘。在广岛工厂干活时已经是半疯了,后来遭到轰炸便回到福
山来,回来这天又挨了炸。听说又挨了踢又挨了踹。”/我从窗户里俯视那水池。那是一个
大小一亩左右的长方形水池,从和它并行的小河中把水引过来,那水仿佛落进它旁的小水
溪。就在这落水口周围丛生着杜若,离这些杜若不远处有一丛单独生着双股叶的,抽出的茎
上开着紫色的花。通常此时杜若的子房已是见老的季节,所以尽管是怒放的花,然而却是花
朵发干而且有些僵硬。难怪我初看时分不清是纸片还是别的什么。/我问:“那杜若被什么
所迫才绽开的?”/木内说:“是啊,这个季节那种花居然开了,可真把我搞胡涂了。”
这样的回答之后,似乎阻拦作家提出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杜若和被水淹死者的话题一
般,把话题一转便结束了小说。木内说:“那杜若花和这杜若花有云泥之差。因为时代不同
了所以开花也不同了。这花开的也真够混帐。”
混帐的花,混帐这个形容词,如果用外国话来说就是dbCsurde,也可以译成没有道
理。因为时代不同了这一句,非常明显指的是原子弹轰炸以及此前的连续轰炸,以致地方城
市被大火烧毁,也指现在谈话的人生活的时代没有道理,借谈话的一小段包括多种意义的技
巧,我以为这是作者特意写进去的。
这杜若怒放,是诉诸人类精神的表层与深层的,要想读懂符号的意义,再举一个怒放的
例子大概是有效的。这就是渡边一夫把生活于法国15世纪前半期和16世纪前半期各该时
代市民们的日记翻译出来,并且以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译的两本书:《乱世日记》(195
9年出版)、《泰平日记》(1960年出版)。特别是前者,写圣女贞德出现前后的市民
日记的一段,渡边一夫是这样写的:
“1423年将近年末的时候,黄色地丁怒放,人们大吃一惊,日记上业已记下。前边
也有同样的记载。笔者理所当然地感到这真是‘发狂的季节’。”
随后,渡边一夫看到1429年左右畸形儿出生的记述,他接着说:“看得出1429
年简直是发狂的一年,也许是我只看到发狂的事。话虽如此,这个《日记》的作者曾在两三
个地方特意记下了那时以前,战火不绝的悲惨的隆冬之中,地丁怒放的事。使人感到,日记
作者似乎心有所期然而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抱着不安的心情,并且察知怀疑者藏于内心的梦幻
一般。本来,这也许是唯我独有的妄想。任何时代都会有某些发狂的事,就人来说,也许天
生就这样的毛病:总觉得自己生活的时代最疯狂,末世末日观也许就是人的脾性。”渡边一
夫这本书出版之后,年轻的历史家对于上述叙说给予批评。批评的内容主要说:日记本来是
年代记式的恬淡文章,然而渡边却故作高深。地丁的盛开,畸形儿的诞生,和历史联系起来
究竟有什么意义?写日记的市民不过是把发生的事记下来而已。畸形儿诞生,或者家畜畸
形,看看《泰平日记》上也曾提到的围绕“弗赖贝格的牛犊”的天主教会与马丁·路德的笔
战,就完全明白,这样的事情在历史的脉络上蕴藏的巨大意义是明显的。这就是说,前面那
位当时还年轻的历史家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未免过于欠缺。但是,渡边一夫对于那些批评仍旧
以宽容大度的态度给予回答。如果以感情移入而论,完全如此。而且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
他说,地丁的怒放,畸形儿的出生,圣女贞德出现,把这些相继而来的叙述联系起来读下去
的过程之中,尽管这些事确实没有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他自己对于日记的作者移入感
情,于是就把那些事联在一起了。
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我愿郑重地说,渡边一夫的“感情移入”
是完全正当的。我的长子是个看起来像长着两个脑袋,至少出生的时候只能认为畸形的异常
婴儿,现在他已克服了畸形给他带来的障碍活下来,和我生活在一起,他成了我生活中重要
的一个部分,因为他的出生,使我对于诞生畸形这件事人的内在意义充满实感。时隔不久,
我在墨西哥城过教师生活的时候曾看到波萨达的版画。波萨达是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墨西
哥大动乱时期从事版画工作的版画家。他对于重大事件、奇奇怪怪的事件,快速制作版画以
代替新闻照片作报道,而且也用短诗的形式给叙述事件的出版物作插图。
波萨塔扎根于墨西哥的大众艺术,他以画形骸的人物为其独特风格而著名,以这种形骸
人物加上政治批评与社会讽刺,把地震一类的天变地异,作描写现实的报道。而且也描写了
游击队活动、政府当局的镇压、暴力活动、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反革命等等,描写得很
具体。某一条街的人全被杀光的大屠杀,某一执行死刑的场面,他完全以民众的想象力把它
表现出来。而且,除此之外,波萨达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描写农妇诞生畸形婴儿,甚至生出
大晰蜴,也就是说诞生畸形一类的场面。
由此可见,波萨达想象力的表现以及这个表现的规模,在数量上很大。而且在民众想象
力包容的世界里,类似地震那样的天变地异,民众的力量无力左右军阀发动的政变,革命、
反革命,人类的智慧依然无力避免。以人类力量无力控制的比如异常诞生等等。他把这些全
都联系在一起,并加以结合。可以武断地说,人们内心已经把这些结合在一起了。如果用渡
边一夫喜欢说的话来说明,那就是在人这个小宇宙里有个联系。他的意思是说,人本身就是
一个小宇宙,通过宇宙观、世界观、人类观形成一个根。被现在的广大群众,也就是黑西哥
从前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激烈动荡的动乱期的民众所接受,并决定他们的生存态度。
以波萨达明确的表现和墨西哥民众的接受为引线,来看一看生于15世纪乱世的巴黎的
一位市民日记,当把它作为直抒胸臆的日记来看的时候,能明明白白地从中看到什么呢?日
记的作者和彼此经历与环境相同的市民们一起,怀着吃惊与疑虑的心情看着大量的地丁花盛
开怒放。植物生长过程的异常、非其时的盛开,不论它多么小,也不能不说是显示了季节运
行不正常的一个标准。季节的运行与秩序,是由绕太阳旋转的地球决定的,更具体地说,就
是由绕地球旋转的太阳的旋转决定的,所以,季节的异变,其根源全在太阳运行的异常。
本来,太阳以及整个太阳系并不是经常地显现令人瞩目的异常,不过,太阳的黑点一旦
增加就会影响地球的气候,所以上述那样理解也不能一概称之为非科学。15、16世纪的
西欧,正是占星术大兴其道的时代。地上的地丁远非其时的盛开,季节运行错乱,太阳和太
阳系的运行造成整个宇宙的异变,如此等等,人类把这些当作非常值得瞩目的事件,难道不
正是人的自然反应么?
换个说法那就是宇宙论式的或者宇宙感觉式的异常感受。同时和人等于小宇宙这句话相
关,从远古起人就把自己身体看作具体而微小的宇宙。从雅可布·伯麦①和斯韦登伯格②为
媒介,投影于布莱克③的欧洲秘教思想中可以看到,反过来把人体看作巨大的宇宙的一部
分。其次是把人内心世界中,人的智慧与力量控制不及的暗处作为另一个宇宙,也就是女性
的胎内。准备诞生神秘的生命的胎内,这一另一个宇宙与天空的宇宙相照应,两者中间便是
人的现实世界。也就是人的历史场地,而这个场地上现在仍有战争的灾厄。我以为,人们把
以这种形式形成的同一切局面联系起来的感受方法与思考方法代代相传下去,乃是自然而然
的事。
①伯麦(BoDhme,Jdkob,1575—1624),德国神秘思想家——译注。
②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Emanue,1636—1772),瑞典哲学家——译注。
③布莱克(Blake,willian,1757—1827),英国诗人——译注。
如果回到井伏鳟二的小说上来,那么,那上面提示的杜若怒放所象征的意义,自然就十
分清楚了。原子弹,其规模之大,堪称天灾加战争的大灾难。原子弹当然是人扔的,但是从
挨炸的民众的角度来说,它是比大地震还厉害多倍难以逃避的灾难。那个经历过原子弹轰
炸,再挨一次空袭的“半疯的姑娘”便是明证。把这惨遭厄运以致陷于病态的小小心灵,同
原子弹轰炸这样类似天变地异般的灾难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媒介,井伏鳟二用杜若花作了
极好的提示。难道我们不是必须明确地说,这错季盛开的紫花才是从大至宇宙论小到人的内
心,一以贯之的荒唐、可笑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