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黑板上的经济学 >

第11部分

黑板上的经济学-第11部分

小说: 黑板上的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Φ热四鼙焕罡叱上嘀刑嵘侠矗得鞯背跻膊⒉换怠U饩褪蔷缘娜κ谷烁堋9衅笠当纠淳筒皇瞧笠刀钦囊徊糠郑裕笠蹈苡牍僭备苡邢嗤Α�
  郭中姚这类内部人控制了企业又不受监督就无恶不做了。在他们看来,吃喝玩乐、出国旅游,只是小菜一碟。这种现象与国外企业代理人沾点小便宜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不会使企业伤筋动骨,而前者可以腐败掉一个企业。企业领导人直接控制资源,搞起腐败来大概比官员钱权交易更容易一些。
  内部人控制的更大危险,还在于把国有资产化公为私。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国有资产私有化问题。这种私有化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公开的与隐蔽的。有偿转让、拍卖,或者变为股份送给公众,都是公开的私有化过程。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如国有资产低估等,但总体上还算公正。隐蔽的私有化就是把表面上仍称为国有的资产悄悄地给了私人。这是少数人对国有资产的公开掠夺,就像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过程中氏族酋长夺取原来属于公有的财产一样:这种私有化形式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以为公的幌子来为私,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国有财产变为私人财产:俄罗斯一些原来的党政官员正是通过公开私有化前的悄悄私有化变成了今日巨富寡头。这种悄悄的私有化是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使多数人变穷的原因,俄罗斯等国家尖锐的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正是这样形成的。
  中纺的领导人勾结省常务副书记严阵、原省人行副行长王义良、李高成的妻子吴爱珍等人就在进行这样的私有化。他们把中纺的资金拿去办什么特高特客运公司、青苹果娱乐城,美其名曰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云云,实则大获私利。类似这样用国有企业的资金、设备、人力办所谓“三产”或私人企业的事现实中屡见不鲜。说来国有企业仍然没被私有化,实际上这个“国有”只剩下徒有其名的壳子了,内中的优良资产早已被严阵这样开口闭口“党的利益”、“安定团结”之类大话的人私有化了。如果不幸发生苏东这样的剧变,“严阵们”就会由党的高级干部变为新富一族。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会暂时给一些人带来痛苦,但悄悄的私有化使人民承受了本不该那么多的痛苦。如果不是“严阵们”把中纺的钱拿去办自己的公司,中纺也不至于落到全面停产、职工十几个月领不到工资的境地:悄悄的私有化使原本已经困难的国企雪上加霜,富了“严阵们”,苦了广大职工。当读到中纺老工人马得成的孙女被迫当三陪女,青苹果娱乐城中卖笑的小姐都是中纺女工时,我不禁流下了泪。如果不是中纺被悄悄私有化,他们能沦落到这般田地吗?即使中纺被合资,或者被卖掉(公开私有化),工人也不会这么惨。之所以发生悄悄私有化,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郭中姚这样的人实际控制了企业。这时的中纺名义上还是国有企业,实际已成为郭中姚、严阵的私产了。私有化的危险来自内部人控制。这是企业领导人腐败的特殊性。官员还要钱权交易,企业领导人连交易这个环节都免了。
  其实像中纺这样的国有企业走到停产的地步从现象上看是由于郭中姚这类腐败分子,实际上主要还在于体制。国有企业国家所有、国家管理,政企合一,实际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而无企业之实质。行政领导可以让国企盲目扩张;可以随意拿走钱(省政府大厦中纺无偿交出1000多万),也可以让银行给你钱;可以为企业任命好领导(原中纺领导李高成);也可以给企业派一位坏领导(郭中姚);可以像市委书记杨成那样关心扶植企业,也可以像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那样向企业索取。企业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遇到什么样的领导人,这岂不危险吗?我们提了好多年“搞好国有企业”,无论什么领导人上来都要搞一下国企。动机不好的腐败领导不要说了,即使领导动机纯正人品特好,但今天命令企业“强强合并”,明天又给你出一个“好主意”,后天兴许还让你与一位外商合资。这样搞来搞去,结果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的;“国有企业改革长时期没有取得突破”。
  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反腐败,关键不在于选好人,而在于制定好制度。国企的出路在于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这个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方针。反腐败则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正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作者把中纺的希望寄托在李高成这样的清官身上。作者在《代后记》中为群众仍然津津有味地读《包公案》之类的书悲哀,但他写的李高成不正是新时代的包公吗?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实中没有李高成这样的英雄,也不是说李高成这样的人不重要。我们改革事业的成功要依靠千千万万李高成这样的人。但造就李高成这样的人,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还是制度。没有民主与法治,“李高成们”如何能有效反腐败?国有企业不走股份化的现代企业之路,“李高成们”又有什么用?读《抉择》深为李高成所感动,正如当年读《乔厂长上任》为乔厂长而夜不能眠一样。但20世纪80年代初的“乔厂长们”无法阻止国有企业以后的衰落之势,今天的“李高成们”也无法使中纺走出困境。
  当然,作者与我想的不一样,他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光明的尾巴:李高成及其他好领导先为中纺选出了一个好班子(“郭中姚们”当初不也是好班子吗?),省市委干部捐出了一个月工资(是否属于强迫集资?),中纺职工自己集资4256。8万元(十几个月未发工资尚能集资?),银行又准备贷款3000万(已欠近6亿债务,哪个行长还敢贷款?),再引进真正合资者(真巧啊!)。看来中纺走出困境没问题了。没有产权改革,没有政企分开,仍用以前的方法由李高成这样的好人搞了一下,中纺又可以再度辉煌了。又一个大团圆式结局,令读者见到了光明。
  我并不反对小说有个光明的尾巴。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由不知名的人给革命先烈夏瑜坟上送了一个花圈就是光明的尾巴。这表明尽管有愚昧的华老栓用烈士的血治病,但总有人同情革命者。这个尾巴加得好。但我并不认为《抉择》的这个尾巴好。其实像中纺这样的企业只有破产重组一条路好走。现实中也没听说过有哪个被腐败分子搞得如此困难,又欠债6亿元的企业,能靠一点集资和清查所有款项(作者设想有1。7亿之多)活过来,并有外商愿意与之合作。《药》中那条光明的尾巴没有脱离现实,《抉择》中这条光明的尾巴则是天方夜谭。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脱离真实的尾巴没有生命,也就不光明了。
  张平先生扎根于生活,把国有企业的问题写得真实而深刻,所塑造的李高成也甚感人,但艺术要高于生活。不能要求作家有经济学家那样的高论,但既然要写国企改革,有关理论还要学一点的。写小说的确要跟着感觉走,但如果再加点理性,感觉岂不更深刻,写出来的小说岂不更有启发性吗?
  当然,我认为《抉择》是部好小说,所以还自费买了一本,读了几遍。说这些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是希望张平先生以后的小说更好。
  (张平:《抉择》;群众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给孩子读什么书——《富爸爸;穷爸爸》批判 
  有朋友问我,给孩子读什么书?是读《富爸爸,穷爸爸》呢;还是读《魔戒》?我告诉他,给孩子读《魔戒》,千万别读什么畅销的《富爸爸,穷爸爸》。我还告诉他,千万别跟流行的时尚,别以为流行的就是好的,流行性感冒也是流行啊!
  给孩子选书的关键是要孩子从小培养一种正确的观念。我之所以推荐《魔戒》而不主张读《富爸爸;穷爸爸》就是因为前者给孩子以正确的观念;而后者给孩子的是错误的观念。
  《魔戒》是一本极好的小说。它不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给孩子一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观念。书中主人公弗拉多及其伙伴为了战胜邪恶的索隆;历尽千辛万苦把会给世界带来灾难的魔戒送到厄运山口毁掉。这种为正义而历经苦难的经历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种鼓励。他们那种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孩子幼小的心灵要用这种崇高的精神来熏陶。他们那张白纸上要画上这种高尚境界的蓝图。但《富爸爸;穷爸爸》却给孩子灌输一些“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错误的观念。说得严重点;这些观念也许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我总觉得,尽管现在是市场经济,金钱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还不能充满金钱的铜臭,要有一些理想化的、高尚的东西。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有过理想,想当一个科学家,人民教师;或者走遍全国的地质勘探队员。这些理想实现的并不多,但这种理想精神成为以后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柱,鼓励我们奋进与努力。
  尽管《富爸爸,穷爸爸》炒得十分火热。但我总认为是“儿童不宜”。这不仅是因为它的一些内容(如财务知识;投资等等)孩子难以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一些观念会给儿童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贯穿《富爸爸,穷爸爸》一书的中心观念是发财致富;金钱至上。这并不是孩子应该接受的观念。本书是“献给全世界的父母——孩子们最重要的老师”的;言下之意是由父母把发财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但这也不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东西。如果一个父母从小就教孩子发财(甚至把钞票贴在孕妇身上进行胎教),这样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呢?
  市场经济中金钱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但金钱并不是一切,也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人追求的是自由与幸福,没有钱当然不幸福,但有钱并不一定幸福。有学者指出,就一般情况而言,金钱带给人的幸福不会超过全部幸福的20%。市场经济中成功的人士不是以金钱为追求目标的人,而是有理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人。正如中国首富刘永好先生说的,人一生需要的钱是有限的;只有事业才是无限的。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仍在勤奋工作;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在做一番事业。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发财第一;金钱至上的观念;恐怕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到头来仍然是没钱。如果他有理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努力去做;钱是努力的回报;不去追求也会得到。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多少年被压抑的金钱欲极度膨胀,物欲横流,引发了无数罪恶。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人要树立爱钱的观念并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金钱。正确地对待金钱就是不像虚伪的古人那样;心里想钱,嘴里说什么“君子言义不言利”,但又不是金钱至上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市场经济中离了钱寸步难行;当然不该以赚钱为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钱决不是一切,在钱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孩子长大会知道钱的重要性,但如果从小接受的是金钱至上的观念,长大后很难正确对待金钱,难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市场经济中缺的不是对钱的迷恋,而是不为金钱所动的良知。让孩子爱钱不难,让孩子有良知不易。
  其实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家长也并不是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的观念。我们都知道;洛克菲勒让自己的五个儿子从小就干家务劳动来赚钱,并让这些孩子竞标做家务。他的这五个儿子以后个个事业有成。有些人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解释为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并身体力行——干什么活给多少钱,以为今后孩子长大也能像洛克菲勒的儿子那样有出息,殊不知结果是没有金钱刺激,孩子就不干活,使孩子从小就钻进了钱眼里,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其实洛克菲勒并不是要孩子知道为钱而工作,有钱才干活,而是让孩子知道必须勤劳才能赚钱,要竞争才能成功的做人道理。这些孩子出生在富豪之家,洛克菲勒不想让金钱腐蚀这些孩子,要让他们懂得钱来之不易,有付出才有获得,有竞争才能成功。这是他用干家务赚钱这种方法教育孩子的原因。这些孩子的成功也不是从小树立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而是树立了勤劳与竞争的观念。
  《富爸爸;穷爸爸》一类书从这种金钱至上又引出了一系列引起误导的观念。作者把一个文化低的人作为富爸爸,而把一个有博士学位当教授的人作为穷爸爸。无文化发财,有文化受穷是歪曲,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市场经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