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将血 >

第595部分

将血-第595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又重申一遍,景帝依然是心动不已,完全没有老生常谈那样的反效果,而赵石趁热打铁,又接着说回到新军的事悄上来,言道:,“国武监草创,诸事多艰,若能不改初衷,持之以恒,即便不另立新军,十年二十年之后,臣敢断言,军中将校,定会以出身国武监为荣,军中诸般兵法韬略,也定然皆出于国武监所授,而国武监也定然能为军中之中流砥柱”,这一番话,赵石说的斩钉截铁,毫无滞碍,信心之强大,甚至让景帝也悚然动容。接着,赵石继续道:“但陛下想过没有,当今正逢乱世,诸国林立,北方胡虏占我河山,役我百姓,实汉唐以来,我汉家之大耻,陛下即存雄心壮志,又时有岁月匆匆,时不我与之叹,何不允微臣另立新军,非要拖延至十年二十年之后,行那盛世春风化雨之道?

    若陛下能允了此事,臣敢立下军令状,不出五载,定还陛下一支百战不殆的铁血雄师”,

    直到华灯初上,宫门快要落锁之时,赵石才口干舌燥的出了宫门,一国之帝王,果然不是那每好糊弄的,即便是心动,对于新军之事也没再金口御言的许诺什么,只道了一句,容朕想想,再做计议。不过赵石也不着急,他知道,这事不是小事,用句老话说,这是军国重务,哪里能那么轻易的决断?皇帝陛下肯定也不会只听他的一面之词,是要找人商量的,而能商量的人,也就那么几位罢了,枢密院的几个,兵部的几个,他只希望,议决此事的时候,他能在场,也好让李承乾之流耳中暗中阻挠。

    当然,半年多未见,这涉及到他而又攒下的事情还真不少,回头就说到了靖佳公主出宫就府的事情上面,而虽然景帝对靖佳公主宠爱的很,但相比较前面两件事,却只能称之为小事了。

    而那位公主殿下还算脑子没有坏掉,没将赵石牵扯进来,只说要在承恩湖畔建自己的公主府,理由也找的不错,照皇帝的话来说,就是那边地近行宫,风光秀美,又在国武监左近,还有西山大营在,安危自然无虞,虽说公主离京居住,有些出格,但西山皇陵不远,伴着居住,还可尽些孝道云云。

    显然,对于靖佳公主的选择,景帝是满意的,里面不可言喻的一些东西,景帝也是明白的,满意之余,自然对这个妹子更是多了几分怜惜和纵容。

    这不,不但将督造公主府的事情交给了香侯府,且还明谕赵石,命其合工弃官吏一起,在承恩湖畔寻一处绝佳所在出来,尽快破土动工,别要误了公主佳期。

    反倒是让赵石有些纠结的关于王虎弄出来的事情,景帝只字未提,之后就是问起国武监诸事了,说到这个,赵石就更有话说了,从国武监初建,到现在初现模样,娓娓道来,一些新鲜举措,一些生员趣事,再有一些其中艰辛,想到什么说什么,也没多少顺序,更没多少顾忌,不过这种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过程,也最是吸引人的,却是听得景帝兴致大增,不时莞尔失笑,又或是抚掌而叹,一直临到掌灯时分,才意犹未尽的让赵石辞了出去。

    这次入宫,说不上什么收获,也没有在宫中留宿留饭,但相比之前任何一次陛见,气氛都要融洽。

    赵石能清晰的感觉到,和他这里忙的焦头烂额相比,皇帝陛下是真的清闲下来了,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朝政平稳,政务也差不多理顺了,所以下面的人做的多,反而是居于九重的皇帝有了清闲的时光这是好事,他只希望,这位正当盛年的皇帝别闲过了头儿,像那位长生殿上的君王一般,弄得晚节不保才好!~!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七十一章 伴驾() 
景兴六年五月间,大秦景帝下诏改元,“咸宁”景兴六年这一年,也就成了咸宁元年,毋庸置疑,改元走了不得的国家大事,年号的变更,使华夏历史上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年号,也使得历法有些混乱,远不如后世历法那么简单明了。

    但在这个时代,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每一次年号的改变,都昭示着一个国家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比如开疆拓土,比如鼎草旧政,又比如国家中兴,等等等等。

    而对于如今的大秦来说,自平灭后蜀以来,皇帝陛下便已有了改元的念头,之所以一直拖延到现在,不过是因为战后诸事繁冗,朝廷上下忙碌一片,实不宜行那改元之事,但到了景兴六年,朝廷政事终于渐渐缓和了下来,皇帝陛下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决定改元。

    这不但是昭示着一个新的开始,而且也有夸功的意味在里面。

    不过话说回来,改草年号虽是国家大事无疑,但实际上,改元之事对于大秦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既定的朝廷政事不会因为改元而有所变更,而延及到百姓身上,就更无所谓了,是景兴还是咸宁,对于百姓来说,不过是年头算起来有些麻烦,再多的影响也没多少。

    而对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从改元的这一天开始,凑折什么的落款就得注意了,若是不小心还按照旧有年号写上去”碰上皇帝陛下或中书重臣们心情好,到也不算什么,但要真较真起来,却是免不了吃挂落,轻则i斥,重则丢官罢职也是有的,所以不能不慎重。

    不过朝堂上永远不乏聪明之士,从景兴到咸宁,年号中的每一个字眼都透着别样的味道的,恍如说景兴两个字,当今陛下未登记之时,便赐号景王,所以初登基时,年号中有个景字,而景兴的意思就再明显不过了。

    到得现在改元咸宁,什么是咸宁?只抠字面的意思”谁也明白,咸宁咸宁,暂时安宁,这不但清晰的显示出了今后几年大秦的方向,也稍微流露出了皇帝陛下的勃勃野心,几乎是明白的告诉大秦臣民,安宁是暂时的……

    对于朝臣们来说,这绝非是字面功夫,像正德一朝”皇帝陛下力主朝政平稳,所以主政三十年,却从未曾有改元之举,到了儿子这里,却只五年余”便改了年号,可以说,主政之风是截然不同的。

    而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便能摸准今后的脉络,就像是后世的新闻联播,平民百姓瞧着腻歪”但官场中人却瞧的津津有味儿,因为那里有许多关乎他们前程的政治风向,只有咂摸准了”在应景的时候,才能站对位置,才能更好的进步,这里面的学问多着呢,非是身处其中,自然也就无法品咋其中三味……

    “咸宁,咸宁……这一晃,就已经是十年了啊……

    落日余辉洒在连绵的宫墙上,反射出淡淡的金光,让这威严所在又添了几许别样的风礀,赵石高大的身形立在宫门不远处,喃喃的嘀咕了几句。

    自三月里入宫陛见之后,情形就变了许多,隔三差五,皇帝陛下就要召他入宫伴驾,而他这里,也有意的开始断断续续参与朝会,皇帝陛下的恩宠总是变幻无常,但也逃不过群臣的眼睛,所以这两个多月以来,朝会之上,得胜伯,羽林中郎将一旦出现,便很是引人注目。

    加之三次有得胜伯参与的朝会,总会有那么一次两次散朝之后,留下年轻的大将军,随驾入宫,许多朝臣羡慕之余,却是明白,看来得胜伯虽说去了羽林中郎将那等的闲职,但这恩宠却是越来越盛了啊。

    不过得胜伯的来历没人不知道,人家数年间便从一小小兵卒到得今时今日之地位,功劳虽也不小,但若没当今狴下宠信,一力简拔,哪里有得胜伯今日?

    所以啊,这恩宠就不必说了,而今这等景象也不必太过大惊小怪的,到是和得胜伯素有间隙的另外一个陛下心腹之臣,好似不知不觉间,落后了一步,估计心里正难受才对。

    不提朝臣这幸灾乐祸的心理,今日赵石入宫伴驾,却是小有不同,改元之后,又要广选秀女入宫,近些日子,宫内也有要晋升妃嫔的传闻传出来,而看上去,皇帝陛下的兴致也是极好的。

    而今日伴驾的也非是赵石一人,还有已经晋为礼部郎中的前翰林待诏李士芳李大人,还有大学士,参知政事王文轩王大人,其余还有两位,皆是礼部重臣,其间所谈之事也就不言自明了。

    一半天下来,赵石话没说几句,弄的他还有那么几分不自在,文官武将,天然就尿不到一壶里去,不说职责不同,说话的方式就差异巨大,之乎者也的,武将们听着就烦,而武将们的言行举止,文官们又怎会瞧着顺眼?

    所以赵石这回是看着实实当了一回陪衬,不过他现在却还有着个国武监督学的身份,国武监又是在礼部辖下,想彻底把自己划到武将行列里,就算他自己答应,旁人估计也不答应的。

    都开始办学了,还能是纯粹的武人吗?办学在文人眼中,那是一件顶顶神圣的事情,就像有人曾言,圣人可为师,余子碌碌,授业而已,在这里的圣人可非是单指孔孟那种无人可及的存在,而是宽泛了许多,指的却是那些自开格局之辈,开宗立派的算,著书立说的也算,当然,开办书院,得享大名的也算。

    而办学,无疑是这里面最便宜的一种途径了”也就是说,现在就算文理不通有如孩童,年纪轻轻嘴上没毛,甚至连字都写不好,但人家确确实实的掌管了一间学府,在文人眼中的地位立马就不同了。

    所以,办学在文人眼中那是地道的盛举,而有史以来,像赵石这般”以一介武夫的身份来办学的,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感情就有此复杂难言。

    赵石也知道,自国武监祭酒,镇北大将军折木清故后,礼部那里曾向景帝推举过国武监祭酒,却被景帝驳了回去”国武监祭再之位一直空悬至今”这不光让礼部一般文官中的文官们有些疑惑,赵石则问于南十八,陈常笀两人,南十八道了一句,非他,帝王术尔。

    等细一解释,赵石也就明白,国武监乃圣上钦点”而又给了他一个督学的头衔,但说到底,国武监到底能办成什么样子,估计皇帝陛下心里也不托底,而这国武监的一应章程”几乎都出自赵石之手,之前上面有一个折木清,还算名正言顺,等到折木清病故,这国武监祭酒的职位也就颇费思量了。

    换个什么都不懂的文人来,未免把这国武监办坏了”武人?能压住赵石的现在又有几个?

    至于将赵石提为国武监祭酒,皇帝陛下估计又不愿意,这里面的意思不好说”有为这个心腹之臣着想的意思在里面,一旦国武监办不成”只要赵石不是国武监祭酒,也就还有转圜的余地不是?

    除却这一层意思,估计也有提防的味道在里面,反正,皇帝陛下这里模棱两可,国武监祭酒的职位也就悬在了那里……

    这些都是闲话,回到正题,面对年轻的国武监督学,礼部的两个大臣到也没多说什么,但那位参知政事王大人却多说了两句,细节不谈,在皇帝陛下面前,也说不出什么多余的来,但知瞧那架子,也就能让人清晰感觉到训导的意思。

    换句村俗些的话来说,那就是倚老卖老,提携后进的意味很浓,换个旁人也就罢了,但对于赵石来说,他那些之乎者也的夹道理真不如不说,心里不以为然,但却也没表现出不耐烦来。

    不过人家王大人年纪胡子都一大把的人了,不但有倚老卖老的资格,而且心思也不会真那么简单,在这位年轻的大将军面前稍微摆了摆架子,转头就将话题拽到了国武监上面,着实在景帝面前夸了两句,绕了一圈下来,赵石才听明白,王老大人是觉着去岁国武监招收落第士子的主意不错,今岁不妨效法之,国子之学,为国养才,责无旁贷嘛。

    当时赵石没明白过味儿来,毕竟浸淫官场日短,与人家那等宦海沉浮了一辈子的老臣比起来,心眼儿跟不上是常有的事情。

    但他可不笨,过后仔细一想,鼻子差点气歪了,合着那位老大人是根本没理会国武监到底想教出怎样的学生来,就是想着显示一下中书的权威之外,再顺便欲为士子们开一条金光大道出来。

    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人家王老大人估计真还没瞧得上国武监,说的虽是堂堂皇皇,但落第士子?那是什么动物?

    那是科考上的失败者,这样的人再由国武监接手,***,把国武监直接当成垃圾桶了。

    要说王老大人估计也是临时起意,绝对没有半点针对他赵石甚或是国武监的意思在里面,但就按照官场中人的思维定式来了这么一下,颇有后世一些官员“拍脑门”舀主意的风范,而见缝插针之老道,也是让人无话可说。

    这回是真真让赵石见识了一下老奸巨猾是什么样子,而这等来自参知政事王老大人的大招,赵石彻底晕了,春风得意的李士芳李郎中在旁边偷笑,两位礼部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