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将血 >

第1347部分

将血-第1347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勤辎重,从秦军南下,一直到樊城之战,都没见任何短缺。

    从虏获的秦人刀箭来看,材质上,已然超过宋军许多,钢刀式样新颖,利于劈斩。与宋军钢刀对斩多时,而不折断。

    而在箭矢上,更非宋军可以比拟,射程更远。箭头更加锋利坚固,而秦军各部,尽都拥有三棱透甲箭,对宋军水军,造成了极大杀伤。穿透盾牌,如入腐木……

    而且,因为战场选择的合适,最为可怕的秦军骑军并未出现在战场上,不然的话,情形还会更加糟糕。

    如此种种,宋军何以与之争?

    困守襄阳的岳东雷,思量再三,终于向新皇进言,详述死守襄樊。联结南唐,以扼秦军南下的方略。

    大秦成武十三年冬,南宋向南唐派遣了使臣,许称臣之诺,欲与南唐为盟。

    南唐争议再三,接受了南宋的建议,因为秦人已有一统天下之意,守江必先守淮,即便南唐君臣暗弱已久,但这点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如此。到了大秦成武十四年,唐宋达成合议,会盟于江上,签订盟约。共御西秦。

    大秦成武十四年夏,成武皇帝闻听消息,虽然已有预料,但依旧大怒,令夔州赵方部攻南唐水军。

    夔州赵方部,早已枕戈待旦。只因时机未到,不曾出兵罢了。

    此战,目标很明确,不会因帝王之怒,有任何的改变,只是多了一个借口罢了。

    夏末,赵方趁河流暂缓之机,率大小战船数千艘,出夔门,大小数十战,夺取瞿塘,巫峡,西陵峡沿路险关要隘十数,彻底控制住了出川水路。

    因南宋,南唐水军大集,势有不敌,接战几场,赵方率军退兵。

    之后在长达数载的战争中,南唐,南宋为夺回封锁川中水军的出川水路要隘,在长江狭窄处,跟赵方部纠缠不休。

    在水战当中,秦军无疑处于劣势,这个缺陷,在短时间之内,也无法补足,赵方部只能处于守势。

    不过,相比于水战,陆战之上,便是秦军的天下了。

    一直到秦军频临江上的时候,南唐水军也没将入蜀水路上的要隘夺回来,秦军在其上,设置投炮等物,让南唐水军也吃尽了苦头。

    奈何,水军就算逼退了秦军水师,只要上了岸,就算人再多,也拿那些关隘没有半点法子……

    不过,中原战争就是这般,在长江上厮杀混战的汉人水师,也顺便锻造出了大秦日后称雄海上的大秦水师劲旅。

    中原混战,往往能磨练出一只只精锐的汉家精锐,震慑四方,这已经是一种规律了,就像三国混战之时,汉人都杀的你死我活了,北方的匈奴等族,却还是被边塞处的诸侯们杀的闻风丧胆,就是这个原因了,所以在这里不用多做赘述……

    大秦成武十三年,对于秦人而言,真真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大秦没费什么力气,便灭亡了东宋,占据了开封。

    大秦君臣都觉着,在定鼎天下的道路上,大秦又猛然前进了一大步。

    稍微有点美中不足的是,种燧,魏怀德未能攻下樊城,不然的话,两淮指日可下,到了那时,大秦面前,也就只剩下长江天险了。

    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感觉,大秦一统**,名正言顺的成为天下之主的日子,不远了……

    在这个时节,大秦都城长安,繁华富庶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许,整个世界上,也就是南方的南唐都城可以比拟一下,其他亚欧大陆,没有那座城池,会像长安一般,这样的耀眼,这样的繁盛,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

    越来越自信的秦人,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

    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然显露出了雏形,并在努力的将触角伸的更远。

    而前方的捷报,让大秦君臣都松了一口气,长安也渐渐喧嚣了起来。

    差不多到了年关的时候,后周柴氏宗族,以及东宋朝臣解送入京,让大秦京师的百姓,这个年关过的更是兴高采烈。

    不过,在大雪飘飞的腊月头上,一队数十人,裹着皮袍子,戴着尖顶皮帽,骑着矮小的健马,在大秦骑兵的护送下,迤逦来到长安城外。

    马上的蒙古骑士们,虽然都冻的脸色泛青,胡须鬓发上,都挂满了霜花儿。

    但这些皮肤粗糙的好像砂纸一般的胡人汉子,却并不觉得怎么寒冷。

    因为他们都曾在遥远的东北冰原上摸爬滚打,也曾享受过辽东那刺骨的风寒,长安这里的天气,在他们看来,已经暖和的和春天差不多了。

    为首的是个少年人,十二三岁年纪,却已经能和其他成年战士一样,骑着战马,长途跋涉,而不惧艰辛了。

    这个时候,他的脸上,手上虽然都有被冻裂的口子,脸色也要比旁人差许多,但他却好像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反而好奇的看着这座雪中的大城。

    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在征战中长大的他,远不如他看上去那般柔弱,反而坚韧的可怕……

    “张大哥,你说有人迎接我们,我没看到……”

    汉话说的很生硬,语义也不算畅通,但说到这种程度,在蒙古人中间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他身边陪着一个大秦军人,从官服上看,这是一个军中都尉。

    他则一口熟练的鞑靼语,“王子殿下,您会看到他们的,只是还要再行一段路程,现在我们虽然看见了长安城,但离他并不算近,迎接您的人,不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的。”

    拖雷控着马缰,笑了起来,“张大哥,说了很多了……你是个真正的勇士,让拖雷很敬佩,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应该结成安达,长生天在上,她不会让你后悔今天的决定的……”

    后半段,终于换成了地道的蒙古语。

    都尉扯扯嘴角,这话已经听了很多遍了,但和一位蒙古王子,结成兄弟……还是算了吧,军中都传,大帅很不喜欢蒙古人,尤其是那位蒙古大汗,他才不会为了一个看上去还算聪明的小孩子,而干这样的蠢事呢。

    “殿下,离别的时候就要到了……请您记得,到了城中,一切都会有人为您安排妥当,您的护卫,也要严加约束,这里的人们,不喜欢过于……蛮横的行经,您明白我的意思吗?”(未完待续。)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空文() 
    拖雷自然是明白的,就算他不明白,他身旁的智者,也会仔细的跟他解释。△↗,。

    这支使节队伍,虽然以拖雷为尊,但正使肯定另有其人。

    “多谢你的忠告,我的老师也是汉人,他教了我很多汉人的礼节……”

    那都尉听了不由一笑,暗道,早就听闻,辽东的汉人过的猪狗不如,你们蒙古人和女真人,党项人也没多大的分别,學些礼节又管什么用呢?

    不过,这样的话,自然不是他一个军中都尉管得了的。

    他之所以说这么多,也不过是看在这殿下还算和善,从大同过来的一路上,这些蒙古人也都还算老实,没给他找什么麻烦的面子上罢了。

    很快,前面便出现了迎接使节的队伍,其他的事情,也就不用这些大同边军操心了。

    这位都尉也没再理睬蒙古王子殿下殷殷相邀,想要让他陪同在侧,一起入京的请求,而是和迎接的队伍略略交接,便径自带领属下军兵进了长安城。

    他还需要到兵部报备,拿到兵部文书,然后便要返回大同。

    当然,大同边军派人回转,张大将军还有书信在他手里,需要转交给晋国公亲阅。

    蒙古人来使觐见,在这年关之际,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不过赵石在看完张锋聚的来信之后,却已经觉得,时机渐渐成熟了。

    蒙古人此来,无非是想要窥探大秦虚实,想要在中原战乱中,分得一杯羹罢了。

    至于蒙古使节提出的,想要和大秦结盟,互易,遣返合撒尔,不得庇护篾儿乞人等等,不过是蒙古人的漫天要价。

    嗯,也许。蒙古人接收了些金国降人,听信了他们的一些话语,认为汉人朝廷都软弱不堪,只要口头上足够的强硬。便能得到他们在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也说不准。

    在蒙古人的事情上,他之前已经说的足够多,其实不必要再开口说什么了。

    但想来宫中还要召见,因为草原诸事,大多为他一手操办。想要一言不发,也不太容易……

    还说什么呢?

    说蒙古人野心勃勃,跟女真人一样?或者说辽东汉家百姓如何如何?

    没必要,太没必要了……

    这些事情,大秦上下,又有哪个不明白呢?

    就像当年女真代契丹而起的时候,后周君臣难道都不明白,和女真签订盟约,共同攻打契丹人,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吗?

    但事情摆在那里。选择面对强大的辽国还是选择将来要面对崛起中的女真人,选择很少,也很简单,不是吗?

    像现在的大秦,平定中原的战事如火如荼,朝臣们是不会允许节外生枝的,至于辽东的汉人过的如何,别说朝堂上的帝王臣子们,便是他赵石,也不会升起多余的怜悯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大义。合用的时候,拿来口头上说说,不合用的时候,高高挂起。谁又会去理会呢?

    而自古以来,国家之间,便在进行着这样的游戏,看的只是谁手中的筹码更多,实力更加雄厚而已,这个规则。其实从来没有变过。

    显然,大秦在实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个不用多说,只不过,不知道的是,蒙古人自己晓不晓得这一点。

    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胡人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像契丹,女真,党项就是靠着这个,由角落里跳出来,最终立国称帝。

    蒙古人也别无二致,没多大的区别。

    这些不用多做赘述,赵石现在想的是,听说蒙古人在辽东很猖狂,是不是能让他们更猖狂一些呢?

    实际上,这个想法已经不太靠谱。

    到了长安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猖狂的意思,都老实的很。

    可以说,蒙古人如今已经不是那个从漠北南下的原始游牧民族了,他们也正在睁开双眼,打量着南方富饶的土地。

    成吉思汗,也不再是那个,靠着几匹马,一件貂裘,便敢向人借兵,为自己复仇的亡命之徒了。

    家大业大之下,考量的也不会太少,不然的话,在长安又怎么会见到什么蒙古使节呢?

    而蒙古使节来的也正是时候,他们见到了献俘大礼,见到了长安一片欢腾,也见到了这个强大的汉人帝国最为鼎盛的一面。

    所以,蒙古人没在长安闹出什么事故来,比起回鹘王子的狂妄无知,蒙古王子拖雷表现的中规中矩,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极为难得。

    对于蒙古使节来说,此行最遗憾的地方不在于实际上的得失,可能只在于,他们并未见到大秦皇帝陛下,也没见到大将军赵石。

    他们见到最尊贵的汉人权贵,也只有一位太子殿下。

    这也只不过是因为,太子李珀掌着鸿胪寺诸事而已,不然的话,可能连太子的面也见不到。

    如今随着入贡使节越来越多,接待外使上,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则可循。

    除非一国国王来到长安,不然的话,什么王子公主之类的人物,都不会引起长安权贵们太多的兴趣。

    不过,蒙古人到底还是有些不同。

    皇帝陛下还是召了赵石入宫相询,毕竟,蒙古人的疆域,已经和大秦接壤。

    不管承不承认,一个大国,已然出现在大秦东北,蒙古人掌握着,从东北草原,到河北,山东北部的疆域,虽然,在将军们眼中,这样狭长的一片土地,缺乏最基本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受到了大秦全面的压制,可供攻击的地方,非常之多。

    但无疑,这是个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新生帝国,所以,不能像对待回鹘,吐蕃,以及草原诸部那样对待他们。

    接待使臣上,看上去轻描淡写,实际上,大秦朝廷上下。都表现的很慎重。

    不过,还是不出赵石意料之外。

    不会有任何人,在这个时候能够改变大秦朝廷既定的战略,他赵石也不成。因为无论是中书,还是枢密院,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

    大秦的战略,其实已经悄然从景兴年间开始的先北后南转变成了先南后北。

    所以,在赵石入宫参加廷议后不久。大秦和蒙古人定下来了和议,基本上算是承认了蒙古人的地位。

    当然,签订和议的双方,都没太当回事。

    对于蒙古人来说,撕毁和议不会有任何道德上的束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