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将血 >

第1214部分

将血-第1214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两晋南北朝战乱的时候,儒家在北地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但在偏安一隅的南方,却来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一个令大部分人不满,却又有些绝望的极端。

    其实,直到唐时,开放的风气以及活跃的政治氛围,才让儒家學派再次展示出它的活力,并渐渐兴盛起来,但大唐作为当时整个亚洲的中心,多元化的文化交杂在一起,让文人士子们眼花缭乱。

    那个时节,正是文人们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文人们多数自认孔子门下,但却并不将儒家學说当成金规玉律,而文人中最杰出的那一部分人,更是以寻找孔子學说中的漏洞为乐事。。。。。

    在那个时代,创新才是主题,洒脱不羁,不拘一格者,得享盛名,墨守成规者,自受鄙夷厌弃,而佛道之流,趁势而起,更让那个时代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令后人向往不已。

    而在另一个时空中,唐末乱世来临,诸国纷争,外族入侵,如此经过数百年,天下思安,有识之士求治之心大切。

    于是,儒家學派在大宋立国之初,便得到了明确的承认,整个宋代,皆成儒家一派之言,再无其他。

    许多人都说宋代是华夏文风最盛的一个时代,也是汉家一个黄金时代,这么说其实没错,但在另一个方面看。

    宋代也是继汉唐之后,最保守的一个时代。

    除了一小部分圣人门下能在这个时代活的逍遥自在以外,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就没那么有趣儿了。

    军人在这个时代是最为悲惨的一个群体之一,被文人揉搓的没了一点血性,世人在渐趋保守的儒家學说教导之下,也开始变得唯唯诺诺,到了最后,盗匪从来没有这么多过,土地兼并也从来没这么严重过。

    军人从来没有这么软弱过,皇帝也从来没这么好说话过,文人们从来没这么快乐过,汉人国家也从来没这么卑躬屈膝过,半本论语治天下,也正是这个辉煌而又悲哀的时代的写照。。。。。。

    到了明朝,其实就更不必说了,在宋时便被誉为最为保守的理學儒家學派成了明时上下推崇的主流,于是,道學先生遍地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人们的思想,也彻底被禁锢于一个小圈子当中,此时,可以说儒家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儒家始于春秋乱世,兴于汉,盛于唐,在宋代来到巅峰,而没落于明,流毒于清,最终走向消亡。

    说的有些远了,而此时此刻,在唐末乱世延续至今的大秦,说的再多,其实也不得不承认,儒家學说,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方方面面。

    只要能够自称一声读书人的,都可以说是教门弟子,影响力的消退,也不过是相对于南唐,后周那里的情形而言罢了。

    而起于秦地的大秦,却秉承了许多唐时的遗风。

    以晋国公赵石为首的将领们,在战争中逐渐成长了起来,并得到了巨大的权力,而大秦的帝王,也在雄心勃勃的欲要重现汉唐盛世,做个人人称颂的开国明君。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的靠拢在一起,隐约的挑战着既定俗称的那些旧有框架。

    而遍观天下,实际上也没有比国武监这样的地方更合适作为战场了。

    可以说,赵石并没有那样远大的眼光以及谋略,更没有想要就此动摇儒家统治的基础,只能说是身为军人的他,敏锐的抓住了这个人心思变的时机,来稳固军人的地位,踏实军队的基础。

    还是那句老话,无论其出身还是经历,无论主观和客观产生了怎样的偏差,在他的主持之下,国武监的方方面面,必定会是一个极力排除文人影响力的地方。

    而国武监操典的出现,更为这一切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香侯府的女人,权力欲也许并不算太过旺盛,也许行事之间,依旧受到许多儒家學说无形的制约,但她们却是最为希望得到承认和尊重,也是最看不惯文人说教嘴脸的那一群人。。。。。

    若有若无的挑衅一下,也就在清理之间了,可惜,老头儿虽然心里明白,对于在青楼那样的地方之外,女人能大大方方坐到桌上,同男人共饮十分的看不惯,但秉着惟女子小人难养也的圣人教诲,只做不理罢了。

    只是玛丽安娜受到鼓励,咯咯咯的笑了起来,还搂了陆晨一下,“那就好,我只怕做的不好,惹了。。。。。。。。。嗯,他不高兴。。。。。。。。先说好啊,我可也不识字的,那些字,太难學了。。。。。。。”

    陆晨满脸无奈的将她推开,汉家女子,可不惯与人这么亲近,女人也不成,只是心里却也有些高兴,因为对面那老头儿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黑了下来,因为这又是个不识字的。。。。。。

    其他男人,脸上神色也多古怪,只是这两个女人的身份实在特殊,让人不好取笑罢了。

    说来确实有些好笑,国武监操典必定还是会成于文人之手,只是即将换上来的这些主修之人嘛,大部分也只是识字而已,远远谈不上有什么學识。

    而之后编修汉胡篇语言文字一门的胡娘,却不识几个汉人文字,就真的只能成为一桩笑谈了。

    吴小妹听的津津有味儿,又能时不时喝上几口好酒,对于她来说,今天的际遇,足以让她回忆上很多年了。

    胡烈哼哼了几声,没敢露出什么多余的神色来,就势将目光转到那竹竿相仿的中年人身上。

    “关。。。。。。。。夫子,你怎么说?”

    (中间一段有些啰嗦,大家别见怪,写的也不过是阿草个人的一点见解,阿草也自觉没资格去评论古代先贤的短长,只是书写到这里,必须说的明白一些而已,大家别喷啊,呵呵。)(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聚饮(六)() 
    其实,在座诸人,除了胡烈之外,没一个认得此人,只是此人悄没声的寻上门儿来,自称应邀而来,也便坐在席上。

    听这称呼,众人还以为是个文人,看其穿着,做派,应该还是个比崔老头更酸腐几分的文人才对。

    但听了两句之后,众人才知道,真的是人不可貌相……

    关夫子的声音听上去有些黯哑,让人听着很不舒服,而且,即便在众人瞩目之下,这位依旧头也不抬一下,更让人察觉出了其人的倨傲。

    “咱一个孤魂野鬼,却去学人著书立说……我看还是算了吧……”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交托() 
    国武监操典,就是胡烈出现在此地的最大原因,所以,邀请这些人加入编修国武监操典,也是他最大的目的。∧↗

    所以,谈完了这事儿,其实正事也就过去了。

    但除了早早离席的那位关夫子,其他人却都没动地方。

    因为除了哒懒和玛丽安娜之外,都渐渐开始明白,他们将要参与编纂的国武监操典,和他们预想的,可能有着很大的不同。

    试想一下,不算那些战阵之學,只说包括了各种匠技,堪舆之术,医术,天文等等,甚至还专门请了一位刺客,在其中加入刺杀这一门类。

    如此庞杂的一部典籍,真的只会在国武监中刊行吗?

    别说面对世人,就说之后最终锁入皇宫密室之中,参与之人,也必定会在世间得享大名才对。

    自三皇五帝,到前秦,一直来到如今,遍观数千载岁月,这样的著述又有几本?

    只是心里够数,想想就能明白,这是足以流芳千古的事业。

    面对这样的诱惑,即便是对赵石有着不满,并对其如今所作所为很是反感的崔老先生,也是拒绝不了的,而其在齐子平等人离开国武监之后,还能对编修国武监操典之事如此上心,其实就能看的明白,这位老先生的心理了。

    相比于他,其他人读的书也许不会比他多,看的也不会如他那般透彻,但惟其如此,他们心中才越发炙热。因为对他们而言。机会更加难得。

    所以。有太多的话想要打问,有太多的疑惑想要得到解答,但很快,他们便发现,没有前例可循,有些问题更不好开口,面对的人也不对,但要说当面问上国公两句。却又少了些机会和胆量。

    所以,众人最关切的事情,谈的反而越来越少,话题最终流于泛泛,看来啊,还得听国公过后安排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所得都没有,他们知道兵部那些零零碎碎的随军纪要,都将在整理之后,编入操典之中。

    他们还知道了,之后很可能会延请形形色色的人才。加入到国武监操典的编修当中来,看来他们以后能够保有怎样的地位。还很难说,现在他们只不过是占了一次先机而已。

    其实最终,他们无奈的发现,胡烈知晓的东西也并不太多,大多还都很模糊,试探再多,也是无用。

    至于国公为何没有亲自,或者说是大张旗鼓的跟他们一一相谈。。。。。。。。也许是他们身份太低,也许是有别的顾忌。。。。。。。。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此时吴小妹吃喝的也差不多了,又瞧了一番热闹,已是心满意足,便打算告辞出去,像往常一样,去照看一下战马,赶紧将活计做完,也好回去休息,要知道,后日里还要参加军演呢。

    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休息不好,只会在军演中丢人现眼,她虽是个女子,却是最要脸面的一个人呢。

    不过刚想趁着话缝儿,站起来告辞,却两个人的对谈牢牢给吸引住了。

    这个时候,酒桌上的气氛,已经开始向正常的酒宴转变,玛丽安娜和陆晨在窃窃私语,自成一方世界。

    军人们在谈论经历过的战事,崔老头儿百无聊赖,则揪住同样跟众人没话儿的王匠工,大谈齐民要术。

    而吸引住吴小妹的,正是宋人逢和胡烈之间的谈话。

    宋人逢酒量不高,喝了几杯,已经满脸通红,有了些酒意,而胡烈只是浅尝辄止,很有节制。

    “听说大帅又要出京了?”

    胡烈明显愣了愣,其实这事儿算不上什么秘闻,但外面的人想要知道,却也不太容易。

    不过他转念一想,这也不是什么说不得的事情,再者说了,宋人逢是什么人?这位乃是他们这些衙卫正经的前辈,可以和他父亲平辈论交,又与晋国公府中许多人有交情,知道些旁人不知道的消息也是正常。

    不过他不知宋人逢什么意思,也就没把话儿说死,“嗯。。。。。。。估摸着是要随太子一起出京,只是圣旨还没下来,也就没个准数。。。。。。”

    宋人逢嘿嘿一笑,却是回头道:“阿满,给你胡大哥倒酒。”

    一直侍立在他身后,不曾稍离的少年,立即应声,给有点不明所以的胡烈满了一杯酒。

    这时,宋人逢才道:“贤侄看我我家这小畜生怎么样?”

    胡烈这会儿终于有点明白了,眨了眨眼睛含糊道:“您这不是说笑吗?贤弟家學渊博,将来定然能够青出于蓝。”

    宋人逢抚掌道:“说的好。。。。。。。说起来,咱当年误结匪人,虽说后来迷途知返,跟了大帅,如今也算薄有微功,混了个国武监教头当当,但一辈子也就这点出息了,还得是看你们这些小辈儿的,你说是不是?”

    胡烈还能说什么,只能无奈的连连点头,心里却在想,他娘的,你哪里是误结匪人,根本就是绿林出身的匪类好不好。

    不过虽说心里腹诽不已,但无论是宋人逢,还是哒懒,甚或是府中一些家将,他却都得罪不起,这些人可以说是大将军最早的一批护卫,与大帅的情份远非旁人可比。

    当然,准确的是,这些人算不得最早一批,但也差不多,因为那些大部分出身显锋军,少部分出自羽林卫的最早的一批护卫,皆都战死于吕梁山下了。

    至于杜山虎,胡离,蔫狼,王览,赤摩等人,或身居要职,或战死沙场,或归隐田园,或远飙外域,早已星散。

    而宋人逢这一批人,却是最为尴尬,皆都身有军功不假,但他们自身才干有限之外,还正逢大帅开创国武监,之后重用的,也都是出自国武监的木华黎,杜橓卿,种怀玉等人,没有多少他们用武之地了。

    跟随大帅年头很长,来历很杂,资历很足,却又官位不显,就是这一批人的写照。。。。。。。。。。。

    所以,没人愿意招惹他们,就像之前晋国公府家将挨了长安府衙一顿板子,却让晋国公府长子挨了耳光,又当即掉下来一个提刑官,这还不算完呢,之后不定还有多少人受此牵累,丢了官帽子甚或是性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