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将血 >

第1203部分

将血-第1203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真个追究起来,赵石自然难辞其咎,而这样自行其是,而又有着强大的执行力的谍报机构,就长远看来,也是贻害无穷。

    但还是那句老话,赵石没那个事事为公的觉悟,也就不会纠结于此事的利弊,他看到的,就是结果。

    而明远司的奏报以及天妖那边的密信,让他能更加清晰的判断当前的局面,其实这也就够了……

    (多谢大家支持,阿草努力中。)(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开端() 
    实际上,相比朝堂上的较量,这样阴私的手段,注定上不了台面,而且过于下作,所以搁在平日,非是死仇大敌,断不会出此下策……

    但如今朝堂动荡,这个时机耍弄一些手段,得到的效果,却不是平日可以比拟,也就成了足堪改变朝局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晋国公府这里,晋国公赵石顿时便改了之前的心意,而在他这个位置,于大事之上的心意一旦变了,其实朝局也就改了方向。

    其实,不管赵石心中有多恼火,平静下来之后,也都会发现,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如果此时还存着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想法,那么,结果只能是威望受损,最为可怕的是,软弱之态一旦暴露出来,很多不怀好意的目光,必然会纷纷聚集于晋国公府内后宅,也许麻烦便会接踵而来了。

    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之处,在这个时候,已经显露了出来,即便是到了赵石这个地位,也不能免。

    &≡ 。;所以说,许多时候,朝争与战阵之上的拼杀并无什么两样,手段总在其次,最终看的还是结果罢了……

    这不是阳谋,但时机把握的对了,效果上便与阳谋无异。

    实际上,很快,赵石便在与幕僚们商议的时候,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被人算计的滋味如同吞了苍蝇般让人腻歪,但最终,赵石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次他娘的还真没什么转圜的余地了。

    而他心性想来坚韧。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也不做他想。

    但他做的头一件事,也不再是追究此事的细枝末节,那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也给了天妖等人自行其是的机会。

    所以,在第二日一早,赵石便修书一封,送去了长安城外的公主府。

    而在这一天的午后,大长公主殿下便匆匆入宫。当着皇帝陛下的面,直接拒绝了长安李氏联姻之议。

    这不是意气之争,这也非是你打我一拳,我便踹你一脚的报复,这只是一种姿态,表明晋国公府心意的一种姿态。

    身陷其中的人自然会瞧的明白,看不明白的人也就看不明白了。

    实际上,这样的一个姿态,比千言万语还要重要,为的也不是旁的。而是为了稳固晋国公府盟友们的心思……

    因为这些时候,赵石一言不发。虽说让自己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境地,但无疑,也让唯他马首是瞻的人们,有些无所适从。

    而在长安府衙之事发生之后,赵石头一件事,便是稳定人心,与作战之前,稳定军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么做的结果便是,已是约略感受到了赵石起了退让之心,帝心难测,自觉无法幸免,本已准备好了请辞奏疏,只求最终体面离朝的枢密使李承乾。

    在听闻大长公主殿下坚据李氏联姻之议的时候,在枢密院中,不顾仪态的哈哈大笑几声,一把撕碎了自己的请辞奏疏,随即便召来张承,种燧两人,密议良久。

    当晚,大将军种燧便登了晋国公府的门儿,两位大将军相谈多时,种燧这才告辞离去……

    而这一晚,赵石也接到了明远司和天妖这边的密保,

    其实,到了这个时节,长安府衙之事,已经只能算是一个插曲了。

    密保之上说的再是触目惊心,相比于事关朝局的朝争而言,都只能说是无足轻重了,最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些书生,还是其他人等的嘴里,都无法确切知道,主使之人到底是哪个……

    当然,抽丝剥茧之下,藏在再是隐秘,也定能抓住些尾巴,但时间上,赶不及了。

    而在赵石和他的一班幕僚想来,也不用再查下去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已,能够把脑筋动到晋国公府,又能在长安府安插人手,时机选择的如此恰当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无非就是长安郑氏中人,或者折氏这样既与赵石深有间隙,又相争日急的世家大族罢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眼红长安府府尊的高位,而行险一搏的根由。

    这一晚,晋国公府书房重地,又是一晚灯火不灭,晋国公府主妇有孕的喜意,也早已消失殆尽,剩下的,都是风雨欲来的沉重和压抑。

    待到天明,幕僚们纷纷疲惫的散去。

    晋国公府长史陆敖在晋国公府府卫的簇拥之下,随即出府,在城西转一圈,后面便多了形形色色的一大队人。

    之后,为长安百姓津津乐道多年的一幕便出现了。

    这一队人招摇过市,径直来到长安府衙门之前,一纸诉状,直接将这些人送进了长安府衙门……

    新建不久的长安府衙之前这下可热闹了,衙门之前,是一群横眉立目的晋国公府府卫,外面,则是越来越多的长安百姓围住瞧热闹。

    而此时,晋国公府长史陆敖,已经带着人进入了长安府衙,一直等到执掌长安府事的参知政事周枋亲自升堂,才在长安府大堂之上,侃侃而谈,句句不离长安府判事鲁莽,要还晋国公府一个公道云云。

    即便是那一晚跟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相谈,已经定下心意的周枋,这个时候也是头大无比,暗暗后悔,不该上下查探,又耽搁了一日,没亲自上门,跟晋国公谈上一谈。

    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这是周枋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但既然已经发生,作为长安府尹,周枋抛去了别的心思,就事论事而已,虽然长安府衙经过此事后,必定威望受损,之后想要使治下清明,要付出的努力必将成倍的增加,但今日之局,也只能如此了。

    而周枋也想了很多,他精于刑律,眼前的案子几乎是明摆着的,乃是朝争的延续,只要他办好了这件案子,不定峰回路转,又能见到另一番天地呢。

    所以,这一日,其他几位长安府主官也都不情不愿的被周枋一齐召了过来,也不避讳旁人……

    将一干人犯,包括几个被折腾的已经去了半条性命的文人士子,以及他们的一干随从,还有心怀叵测的草莽人等,不多时,又拘拿来了引诱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参加文会的几位同窗。

    这般一来,不但长安府衙这里可算是热闹了,连朝堂之上,也引起了震动。

    到了这一日午后,已经有御史开始参劾长安府疏忽国事,有负圣恩云云,也有参劾晋国公府太过跋扈的,当然,这些只是凑热的,奏折来到中书,就被压了下来,重臣们稍稍议论了两句,便都不置一词了。

    因为他们都明白,此事也才方兴未艾,等着吧,到时候长安府处置下来,也许才到图穷匕见之时。

    实际上,此时除了那些藏在暗处的始作俑者,在其他中书重臣看来,此事多有蹊跷,但最终却是牵扯了晋国公赵柱国的精力,闹吧,闹的再大,也不过是出一口气罢了,还能靠着此事,保住枢密使这个位置不成?

    而长安府初立,人心未定,不定闹到最后,还能趁机从周枋周定庵手里,把长安府接过来呢。

    所以,在大秦成武七年,闹的京师长安沸沸扬扬的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当街殴斗一案,开始时,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在朝臣不约而同的刻意压制之下,几乎没见多少争论,而事涉晋国公赵柱国,只要稍微有着谨慎之心的京官,也不会妄言什么。

    而朝局还是那般,充满了紧张的气息,从中书,到六部,文臣们蓄势待发,群起参劾枢密使李承乾,逼其辞位就在眼前了。

    逼着一位枢相辞官归老,这在大秦历代都从未发生过,许多已经被知会到了文臣,都兴奋了起来,并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如果成了,他们确实也在创造大秦的历史,不管后果是什么,光就此时而言,留名青史的诱惑,没有哪个文臣能够淡定视之。

    但让这些已经跃跃欲试的文臣们没有想到的是,大秦成武七年二月间,这场起始于枢密使李承乾上书请建新军之议,接着受到文臣们群起攻讦的朝争,到文武争论不休,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毅然上书,参劾枢密使李承乾,欲夺其枢密使之位时,这场突如其来,却又注定如此的大秦内讧终于来到**。

    但之后……却是急转直下,没有人预料的到,结果竟然会是这般……

    即便是参与其中,使尽了手段的赵石等人,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上去生死攸关,事关大秦军事改革,朝廷军权政权交替,以及他们自身荣辱的一场风波,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兴革大政的开端罢了。

    而到了这个时节,大秦成武皇帝陛下的雄心伟略,才真正的稍显端倪……

    (今天两更,不管多晚,阿草一定把第二更码出来。)(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踏青() 
    大秦成武七年二月中,在朝堂上风雨欲来之际,侍御史蒋书上书参劾参知政事周枋,言辞激烈,矛头更是直指参知政事周枋自掌长安府以来,内外混乱,判事鲁莽,不公,使长安府初立,便威望受损,辜负圣心之事。

    洋洋洒洒数千言,引经据典,显然,处心积虑久矣。

    这个时候,中书重臣们便不能坐视不理了,因为侍御史蒋书官儿虽不大,但与大理寺少卿,掌都察院事的张世杰交从甚密。

    而于此时上书,其心难测,若是拖延不决,很可能作为天子近臣的张大人,许就要赤膊上阵了。

    到了那个时候,麻烦定然不小。

    而纠结于长安府事,却是会让如今的朝堂政争,变得更加的扑所迷离。

    在这个上面,中书重臣们自然明白,最让他们头疼的其实是周枋审结的案卷也已经到了……

    &nb≡ 。;其实没多大的故事,这案子太简单了,别说周枋这样审过无数案子的刑名大师,便是从刑部拉来一位牢头,将涉案的这些人挨个刑求上一遍,也能弄出这么一个结果来的。

    不用说了,几个文人士子串通一气,陷害他人,而长安府衙之中,无论当初前去捕拿的衙役,还是最初审案的那位提刑官儿,皆都招认,无论是捕拿人犯,还是审案过程之中,都有着故意为之的成份在里面。

    还是那句话,三木之下,没有什么英雄好汉。也没有什么东西是问不出来的。

    这案卷之上。并没提这些长安府官吏为何人指使。才会去触晋国公府的霉头,许是问不出来,更大的可能则是不想牵连太过,被人当成了刀剑来使。

    当然,让中书重臣们纠结的地方不在于是哪个在乱上添乱,让他们头疼的是,这案子审下来,无异于是长安府自己认下了罪责。清清楚楚,再也改动不得。

    说实话,和晋国公府硬碰,中书重臣中没有谁有这个底气,即便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李大人,轻易也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

    但周枋将案卷这么送上来,让长安府这边干干脆脆的揽下了罪责,还是让重臣们一阵腻歪,凡是看过案卷的,估摸着心中都要嘀咕一句。之前真是高看了这厮,如此毫无风骨可言之人。怎可当此重任?

    其实,重点也还不在此处,中书重臣们皆欲快刀斩乱麻,将此事处置下来,也好全力应对将要到来的风风雨雨。

    那些在他们眼中,都是粗鲁军汉的家伙,并不好对付,唇枪舌剑他们自然不怕,但谁也不想长安之变那样的故事重演。

    之所以,现在朝争的关节之处,聚集在了枢密使李承乾一个人的身上,再没有人提什么限制前方将领兵权,就是因为,没人想将这些将军们逼的太急,以免闹出什么天大的风波出来……

    就算如此,他们的目光,也都在紧张的盯着各处的风吹草动,一旦有变,也好做出应对。

    而现在,长安府这里闹出的乱子,需要一个结果,也顺便让他们意识到,所谓文武之争,只不过是臆想罢了。

    他们中间,不定有谁便存着隔岸观火之心,又或有人还想着趁机渔利,甚至,有些有些人在拖他们的后腿。

    十几位中书重臣,最小的就是周枋周定庵,也已经五十出头,这些老大人,真可谓是老成持重,遇到什么事,都先要讲究一个审明利弊,在无关自己的事情上,有的时候,连一句话都不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