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将血 >

第1176部分

将血-第1176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人嘻嘻哈哈的散开,一位口舌油滑些的还大声道:“这大冷天的,大人快进来吧,您这身子骨,轻飘飘的,别被风刮跑了……”

    顿时一群无良家伙又是一番哄笑,一个四五十岁的家伙还在嘟囔,“都恭敬点啊,不定府中又要多一位女主人了呢。”

    这句话颇有威力,顿时一群家伙都没了声息,相互瞅瞅,随即,把守府门的把守府门,回去门房的回去门房,瞬间府门台阶之上,只剩下陆敖孤零零一个。

    长史大人气的直欲发狂,瞅了瞅国公府朱红色的大门,很想上前踹两脚撒气,又想径自回去香侯府哭一鼻子先,但最终,还是揉了揉肩膀,又擦了擦眼睛,昂起头来的时候,又是那位威严矜持的长史大人了。

    于是,府门前响起了长史大人略显尖利的声音,“都给我听好了,今日之事,若让我在旁处听见半点风声,国公也护不住尔等。”

    几个家伙都竖起耳朵,心里则在琢磨着,这么有趣的事情,若不能拿来说叨一番,真个是让人难受的很,不过事涉国公,胡乱说嘴的话,这女人发起疯来,去给国公吹枕边风,那可有些不妙。

    这边陆敖小小的发了一下威风,满心的委屈也无人诉说,只能拾阶而上,办自己的事情去了。

    一路上,稍稍冷静下来的长史大人终于动起了脑筋,练武?领陛下去校场?难道那厮还想揍陛下一顿不成?当真是活的不耐烦了……不过,以那厮的蛮横和胆大妄为,不定真的会……

    自己是不是应该提醒陛下一声,让陛下少来晋国公府为妙?这么一想,心里的羞恼散去了不少,不过又多了新的纠结出来……

    当然,赵石这里也不知道,女人一旦受了委屈,那迁怒之心可一点不比他差了。

    先是正在自斟自饮的孙文通被突然来到的陆长史一通数落,从其懈怠府中公务,家将护卫们越加散漫胡闹,到其回乡太久,府中一应事宜都落在她的肩头,不堪重用,将孙文通的好兴致直接弄去了九霄云外,外加一头的雾水。

    猜测是不是国公那里有了不满意,才借陆长史之口训斥于他,顿时便有些心惊胆战了起来。

    接下来便轮到了李博文,这位正跟新讨的小妾柔情蜜意,差不多已经剑及履及了。

    长史大人直接闯进了内室,将其捉了个正着,顿时便是劈头盖脸一顿的训斥,罔李博文还有着毒舌之称,也被这扑面而来的口水给弄懵了,被骂的羞愧欲死,连这里是自家内室都给忘了。

    蔫溜溜的赶走了被吓的面,待得听说国公欲在书房见他,和孙文通一般,心都直接拎了起来。

    直到陆敖趾高气扬的走了,这货才四处瞅瞅,醒悟过来,这内室也是你个女子能闯进来的?咱在自家行那人伦大礼,还是大晚上的,怎么就叫有伤风化了?

    所以,赵石在书房中见到自己府中长史,司马以及管账的账房先生的时候,这几位脸色都不很好,让赵石有点火大,老子才回来……嗯,陆敖也就罢了,刚挨了排头,你们两个这是怎么了,死了亲爹了这是?

    将几个人这么晚叫来,说的当然是大事,不过见这几位如丧考妣,赵石暗恼之余,也只能先缓和一下气氛,“孙司马回乡,可见了亲人?”

    孙文通一张黑瘦的丑脸上,勉强浮起些笑容,“多谢大帅垂问,还好父母皆在,兄嫂俱全。”

    说起来,跟随赵石多年,孙文通家中之事,其实不用怎么操心,无论田产还是屋宅,都不会缺。

    只是孙文通一直以蜀中未靖,路途多有艰险为由,不曾将父母兄嫂接到长安罢了,这也难免会让赵石心生疑虑……

    至于说孙文通的家乡,蜀中大乱,到处皆是残破无比,孙文通的家乡也不能免,如今剩下些什么还真难说。

    而孙文通的家人,其实已经在成都定居,如今处于宁向岳治下,受到的照看不是一点半点。

    这次孙文通回乡,去到的其实不是成都府,而是他的老家,在剑门北路和利州路之间的一个地方。

    孙文通答的这一句,一下便将赵石气乐了,什么叫父母皆在,兄嫂俱全?若非老子,你的父母皆以不在,兄嫂也是不全才是真的。

    跟这厮没话说,赵石目光瞅向李博文。

    这位更好,不待赵石说话,便已经开始认罪,这一年,他又讨了两个小妾,确实有些贪花好色,国公府的钱财也少了很多,又没有多少进项,确实有负国公重托云云。

    赵石一听,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你没喝多吧?

    目光接着转向陆敖,这位昂着头,脸上表情有些古怪,只是颇为英气的眉毛立着,怎么看都是在憋着火儿。

    见赵石望过来,长史大人便动了动胳膊,蹙着鼻头,“学生胳膊有些不适,若国公无事,学生想回去休息……”

    那两位低眉敛目,看上去没什么动静,其实耳朵却都在微微颤动,拎着的心还没放下呢……

    看了看这三位,赵石终于决定,还是有话直说好了,说到正事还这么阴阳怪气的,可别怪咱翻脸。

    “说正事……陛下已废内衙,所以在枢密之下,设一司,以辖军情探报事,此为军机要害,事涉军国大事,我即为枢密副使,进言之责,便落在我身上了,但这奏折该怎么写,还要你们来商量一下,最好弄的像样点,别没到陛下案前,便先在枢密院被批的体无完肤才好。”

    “这是其一,其二,我欲上书陛下,请于枢密之下,另立一个地方……以往军中军机法规,皆出中军虞候,各处地方军旅,也不脱于此,兵部,枢密虽有所设,但职权并不分明,今次,便要在枢密之下立一衙署,专管监管各处军纪,不法事……”

    (继续各种求,阿草努力中,年关将近,阿草也在发愁,过年的时候能不能把更新攒出来。)(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目的() 
    (一更,各种求啊……)

    无可置疑,这是两件大事。

    而这两件大事也还有着关联……

    说起来,自大秦立国以来,内衙到底创建于哪一代君王已然不可考据,而内衙名声渐显是在大秦昭宗年间。

    这位昭宗皇帝是大秦第三代君王,当时大秦与西夏激战正酣,内衙谍探往来穿梭于西北边境,与西北镇军合作极为密切,战死者不在少数,而其立下的功勋也非同小可。

    而昭宗年间,正是稳定大秦疆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惨烈的三川口之战,正是发生在昭宗年间,可以说,那个时节,秦川男儿用自己的鲜血,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终于在秦夏战争中夺取到了主动,让西夏人在最强盛的时候,没能进入到秦川腹地。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内衙属从的身影真个现于人前,并渐渐为人所知。

    &nbs☆☆~p;可以这么说,设立内衙所属的目的,极可能就是为了西北战事,没有掺杂太多的东西……

    不过世事就是如此,经过几代君王,一直到大秦正德年间,世事变迁,内衙也早已面目全非。

    不管是出于人的野心,还是君王的权术,或者是时事所迫,内衙的权力开始扩张,并在正德年间到达了一个顶峰。

    在那个时候,内衙的职责已经非常之多。

    哨探敌**情就不用多说了,他们目光还转向了大秦内部,监察百官。密奏于皇帝陛下。以及轮值于皇宫内苑。甚至于,稽查国内不法事等等等等。

    可以说,六部之事,皆有内衙中人的影子,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内衙已经成为了皇帝陛下的耳目无疑,也在向着正经的特务机构在转变。

    只是他们的权力还被大秦君臣死死的压制在一个角落,多数地方有着奏事之权。却没有自行处置的权力,而他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历代君王皆用太监执掌内衙,而在大秦,太监从来不得干政,没有一位太监曾经掌握过太大的权责。

    这是有鉴于汉唐两代,太监乱政做出的布置,而太监的权力无法彰显,内衙权责再多,也只能隐在暗处罢了。上不了台面。

    之所以说内衙到了正德年间权力来到了顶峰,还是因为正德末年诸子争夺皇位。无所不用其极,朝政渐趋混乱所致。

    而正德末年的一场场变乱,也让内衙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终于在景兴皇帝登基时爆发了出来,内衙真正参与到了皇位争夺当中来。

    说实话,如果他们成功了,内衙完全可以趁势走到人前,其执掌之人,很可能也会换做外朝人等,他们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是不是能走到后世锦衣卫的地步,谁也说不准。

    但世事没有如果,事实上是,内衙在真正于政治上有所诉求的那一刻,便遭受了重创,他们站错了位置,太子李玄持的搏命一击,并没有成功。

    而之后,内衙迎来的自然是新帝的雷霆震怒,一番清洗下来,内衙也就此走上了末路。

    有鉴于皇位之争中内衙叛乱,皇宫内苑刀光剑影,致使君王驾崩于皇位之上,登基的景兴皇帝陛下虽也借助于内衙之耳目,但对其警惕之心,已然不同于历代君王了。

    而景兴鼎革,让内衙也失去了太多的权力,完全沦为了皇帝陛下的一件工具,肆意舞弄,这反而来,让朝臣们对内衙越加反感,也顺势加速了内衙的衰败。

    来到景兴末年,内衙因渐渐颓败,在新一轮的皇位争夺中,被各方所利用,身不由己之下,无能之态毕露,这一切也都落在了新帝的眼睛当中。

    于是,成武六年间,河南战事失利,皇帝陛下第一个发作的不是前方将士,而是内衙……

    先是执掌内衙的三位大太监去职养老,接着便有明诏下来,内衙就此走进了坟墓,堪堪还剩下一口活气儿,也不过是内衙留下的一些遗产罢了,至于由谁来接手,内衙已经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废止内衙,在朝臣眼中当然是皇帝陛下的英明之举,内衙行的是阴私之事,天然便为朝臣所厌,要知道,谁也不想府中的厨子或者其他什么人是内衙谍探不是?

    来自背后的阴森森的目光,即便是皇帝陛下的,也会让朝臣们如鲠在喉,几乎已经到了不除不快的地步。

    而今内衙终于走到了尽头,自然是拍手称快者众,谁还会为这些阴私小人说话?

    赵石此时提到了两件事,正是要接手内衙留下的一部分权力。

    这是皇帝陛下的提议,朝堂上的情势,也不容赵石拒绝,其实皇帝陛下打算让枢密院接下来的这一部分,也正是之前内衙最核心的权力。

    至于监察百官动向,以为朝中御史台之补充,皇帝陛下又存着怎样的心思,赵石自然不会多问一句,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了,该头疼的除了皇帝陛下应该还有朝中文臣们才对……

    说到正事,还是这样的大事,三位晋国公府的幕僚脸色都凝重了起来,将其他乱七八糟的心思都抛去了九霄云外。

    几个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这是要设立两个衙门,归枢密院统辖,若能成事,之后枢密院威权必然大涨不提,而其中意味,也极为耐人寻味。

    第一件事还则罢了,哨探敌国之事,皆有先例,无论后周,还是南唐,甚或是金国,西夏,都有着这样的衙门,由谁统属,各自不一,但总归有迹可循,于枢密院有着好处,但也只能说是不无小补罢了。

    这事就算成了,枢密院也只是在话语权上,有了更多的份量罢了,这显然是个慢功夫,想从中书手中夺取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说对待敌国之国策这样的大事,需要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也许到了到了中原一统的时候,也不会完成。

    但第二件事就不一样了,如果是第一件事还可以说的添补内衙去后留下的空白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裸的争权了。

    军中军纪之事先且不提,重点在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

    虽然赵石没有明说,但以军纪而及不法事,这些字眼儿,各个都在往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靠拢。

    先开口说话的是孙文通,也只有他对军中之事最为熟悉,但他的语气中却带着明显的疑惑,“大帅之意,文通不太明白,要知道……将领之任免,责在枢密,决于吏部……监察百官,更有这位朝中御史,堪问不法,有大理寺,大帅是想……”

    李博文和陆敖闻言,身子都是微微一颤,脑海中顿时豁然开朗,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心惊……

    军纪,或者是军中不法之事,这些都很笼统,照这个方向想下去,也就清晰的多了,若真把这些权责都收归枢密院,老天爷,两个人想想,都觉着有些不寒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