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方-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人异想天开的计划,把苏凯和赵天一两人都给震住了,两人不清楚法国人是被国内的局势逼昏了头,还是他们浪漫的本色在起作用。对于前面的要求,赵天一还是可以考虑的;但对于后者、也就是派人从中国驾驶飞机途径大半个亚洲飞到欧洲法国,他真的不敢想象。不是说不行(也就赵天一有这个能力),而是现在情况下无法大规模进行;几十上百架飞机,从中国飞到印度,再从印度飞往欧洲,沿途超过一万两千公路的航程?以z…1战斗机六百多公里的最大航程,一路向西那得修多少机场?就是h…1轰炸机,想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也很艰巨。何况这样的去飞,得为法国人准备多少飞行员?赵天一可不想让自己花了心血培养的飞行员出任何状况。
另外,法国人还希望自己派出陆军帮助他们,远征军现在是打出威名了,显然吸引了法国人的注意。不过对于一战历史上的绞肉机战役,赵天一可不想让自己的军队去参和,做样子走一趟也不行;或许在美国人派军队打破欧洲,德国快要灭亡时,自己到可以好好考虑考虑。
想清楚这些问题以后,赵天一就对满脸期望的康德说到:“公使先生,请恕我不能完全满足贵国政府的要求。先不说从中国到法国,空中一路多么遥远,光是这么多驾驶飞机的飞行员,我都无法找到,难道贵国会派人到中国来?这一点不用我提出,公使先生也知道贵国现在到底有多少会驾驶飞机的人。我的建议是:我方可以尽快为贵国提供那些换购剩下的飞机,这些飞机可以坐船到印度,然后从印度再想办法飞回法国,这样路程上就可以节省一半左右。不过眼下当务之急是贵国国内问题,必须想法遏制德国人继续进攻的打算。我个人愿意为贵国提供一些战斗机飞行员,并且他们的飞机由我们自己提供;这些飞机将在两天后到达贵国,协助贵国空军作战。
至于陆军的问题,公使先生也知道,最近德国有调一部分军队到了奥斯曼帝国国内,帮助土军协同作战,对付我们在西亚的远征军。远征军能够牵制出一部分德军,已经是帮助了欧洲战场了,最近土军似乎在准备一场大的反击战,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再说了,远征军在外高加索地区展开的攻击行动,也用去了不少兵力。暂时无法调动部队到欧洲大陆。不过这件事我会考虑,并向段总长报告,相信我们的陆军会有登上欧洲大陆的哪一天”。
按道理这么重要的事情赵天一不会在这个场合,这种气氛下说出来;他已经被德军攻占凡尔登要塞的事情给吓住了,害怕欧洲的战局会因为自己的干涉而改变,害怕世界历史大的方向脱离原先的轨道。改变中国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改变世界,让世界历史还是按照他原来的样子走吧!赵天一没有想过,自己改变中国的历史,等于也是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历史;这一点,他可能是选择性的遗忘了吧!
康德可不知道赵天一在想些什么,听到自己提出的要求虽然只满足了一半,但中国人还是同意派空军到欧洲协助作战,自己给国内还是可以交待的,所以还是非常高兴。不过中国人怎么会在两天时间就可以把飞机飞到法国,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有心想问问既然你们可以做到,为什么不帮助我们把那剩下的飞机飞回去,还说做不到,这其中明有出入显。赵天一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对高兴之后满脸疑惑的康德解释到:“我们到贵国的飞机,不是从中国本土起飞的,忘了我们在西亚还有远征军存在吗?从奥斯曼土耳其的巴格达行省,飞机飞越地中海到意大利或者希腊,然后再飞到贵国就可以了。不过进入上面两个国家领口,以及借助他们机场的事情还需要贵国政府出面解决,我随后会把具体的细节让人送一份资料给公使先生,还要麻烦公使先生转交国内尽快安排解决”。
康德二话不说,马上转身离开参谋总部,回使馆准备去了。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已经让他非常满意,想必国内总统等人也会满意的,现在就看军方的表现了,看他们能不能在中国空军未到的两天里面,拼死挡住德国人的攻击。中国人在西亚的远征军,那是很有实力的
看着离去的康德,苏凯有些不解地看着自己的老板,对他今天奇怪的表现和突然的决定有些疑惑。“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决定有些仓促”?赵天一看出了苏凯的疑问,就出声问到。“是,很奇怪总长怎么会做这样的决定,应该是等法国人把条件开出来之后,我们才斟酌考虑如何应对。这可是总长之前告诉我的想法,怎么今天又不一样了?还有远征军空军的事情,难道总长打算将那批新型战斗机派过去?那可是在西亚战场进行检验的飞机,总长就敢冒这个险”?
苏凯所说的新型飞机,是去年十一月份包头飞机研究所新研制生产出来的歼…2战斗机(赵天一要求后续战斗机以“歼”字开头,代表歼击机,也就是战斗机,这是他后世情结在作怪),也就是仿照后世美国霍克…2战斗机研制的飞机;这也是包头飞机研究所这几年时间的成果之一,另外的成就就是对飞机发动机的研究进展很大,变矩金属螺旋桨(此前的各国飞机螺旋桨都是木制螺旋桨,包括赵天一生产的飞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木质螺旋桨一般都是定距的,适合低速的桨叶安装角难以适应高速;同样,适合高速的安装角难以适应低速。所以定距螺旋桨只能在选定的速度范围内效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冯如团队研究出了变距螺旋桨,即通过控制装置改变螺旋桨的桨距,以适应大马力发动机的高速旋转。这个理论和思路可不是赵天一提供的,而是冯如参考了英国航空先驱维纳姆在一九〇〇年的学术报告后产生的;另外飞机研究所成就还包括大型运输机和轰炸机突破。
最初的歼…2战斗机双翼是木头的,这主要是为了减轻飞机重量的原因;全金属机翼蒙皮现在还没有研制出来,铝这玩意现在的冶炼技术,还在处理中。该飞机双层翼结构,半封闭驾驶舱(新式战机没有舱盖可以把飞行员包住,但有前后的玻璃整流罩避免飞行员完全暴露在气流中,其实是一种折中。封闭式座舱的优点十分明显,但使用的最大的阻挠其实来自于飞行员,飞行员们认为关在玻璃罩子里很不舒服,甚至有人说“感受不到风的气息”,早期飞机速度慢,座舱不封闭对速度影响不大,跳伞也方便),固定式后三点起落架,最大速度为三百零五公里/小时(比原机少二十公里);实用升限七千米(比原机低六百五米);装备两挺7。62毫米口径机枪,还可挂装225公斤*,性能非常出色,在这一时期堪称战斗机之最。
这种新型的战斗机,最开始的时候赵天一并不想让工厂生产出来装备部队;他认为这种飞机已经属于超时代的产物了,应该晚一些再出现。历史上霍克战斗机可是在二二年才在美国寇蒂斯公司研发出现的,赵天一担心过早让这种飞机面世会引来竞争对手技术的提升,所以不想马上装备部队。但是最后在冯如等人的劝说下(所有设计师都不想自己研制的产品被搁置,都希望能够看到它们变成现实中的东西,武器设计师更是如此),加上赵天一自己另外一种念头,还是默许生产了少许,包括验证机也就七八十架。
飞机既然生产出来了,就要进行实战检验。亚洲目前是没有什么仗打,赵天一的眼光自然就盯向了正在作战的远征军西亚战场;包括设计团队在内的许多人,也都希望看到这款飞机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于是,一五年十二月,五十架歼…2战斗机连同它们的保修材料零件就被送到了西亚战场,交给远征军空军进行实战检验。结果,这种飞机一到战场,土耳其空军的噩梦更加降临;之前在和远征军空军交战中,他们已经是负多胜少,基本上不敢升空作战。就算是德国空军派人加入土空军,配合土空军和远征军空军交战,西亚的天空仍然是中国人控制的天空,土空军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取得局部的空中优势。
但这种局部的空中优势在五十架歼…2战斗机到来之后马上就被改变了,就连德国飞行员驾驶的福克战斗机升空,都无法取得任何优势,就不要说土耳其飞行员了。连他们以前多架飞机对付一架远征军飞机偶偶尔可以取得一次胜利的机会,都在这种新型飞机的面前变得成为一种奢侈。几名德国飞行员甚至设计出一种陷进,用一架飞机来吸引远征军的单架飞机前去落网,然后埋伏的七八架飞机从不同位置冲出来攻击。可惜的是,他们虽然将远征军的飞机引入了空中陷进,而且还是单架的飞机;但埋伏在空中的同伴出现之后,那架远征军飞机却以令人震惊的灵巧和速度,从包围圈中快速离去,让他们根本就追赶不及。
经过战场检验,新型飞机不但有着良好的机动性,火力、稳定性、防御能力、速度等方面也都超出zh…1战斗机一截。德国人的福克飞机在它面前根本就不够看,不要说是一般的福克dr。i型,就算是比较先进的福克e型战斗机,也远不是它的对手。凡是驾驶过它的飞行员,对这款飞机的评价都非常高,其比较容易操控的性能大受飞行员好评,更不要说另外几项突出的性能了。对于早就了解这款飞机的赵天一,自然有信心派他们到欧洲战场去个德国人的飞机交手;后世二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空军飞行员驾驶这款战机,可是在对日空军作战中起了大作用的。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九〇章 变化的中国留学生()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九〇章变化的中国留学生
一九一六年三月十日上午,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查尔斯河畔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一座教学实验楼的一间办公室内,一名华裔青年正坐在办公桌前观看一份当天的伍斯特电讯公报worcestertelegram&gazette。这是一份本地发行的英文报纸,另外在他面前的办公桌上面,还放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几家着名的报纸。
正当此人全神贯注的看得正起劲时,办公室的门被人从外面推开了,随之从门外快步走进来两个同样是华裔的青年人,而且每人手里面也各拿着一份报纸。看到屋里的的年轻人也在看报纸,其中高一点的年轻人就开口到:“禹朋,我就说你一定也在看报纸,果然是这样”,说完之后,还示威似的看了跟在他自己身边的另一位年轻人一眼,意思是自己赢了。
这三名年轻的华裔青年,都是有背景的人,历史上他们对中国的航空事业曾起过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来仔细认识一下他们。
在屋子里面的年轻人叫王助,字禹朋,河北省南宫县人。外面进来的两人高一点的叫巴玉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出生于江苏镇江);稍矮一点的叫王孝丰,来自河南。他们三人都是在一九〇九年,被前清政府选派到英国留学的佼佼者中的三人。后来王助考入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后又进入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巴玉藻则考入阿姆斯特朗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学习,继入唯喀斯厂实习,而王孝丰考入阿姆斯庄工学院学习。
对于这一批留英的学生,赵天一还是比较关心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他担心这批人在英国的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特意派人以父亲商铺的名义给这些人送去了足够费用,以保证他们学业不受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到一九一三、一四年的时候,这些人在英国的学费大部分都是赵天一出的。一战爆发以后,赵天一担心他们在英国的学习会受到影响,最后在去年九月,让总统顾问英国人莫理循亲自去到英国,和几人见面之后,说服几人(不止王助他们三人,还有曾诒经等人)一起转到美国继续学习深造。
历史上这些人就是在一战时到美国去学习的,也在美国奠基了他们的事业基础;现在赵天一只是让这一过程更加流畅更加的顺畅方便而已。到了美国,和历史上一样,王助、巴玉藻、王孝丰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从事飞机方面的研究,而曾诒经进入美国新伦敦电船公司研究潜艇和发动机。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美第一个开办航空工程专业的大学,该专业于一九一四年开办,去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六月第一届航空硕士毕业,王助他们是第二批该专业的学生。在美国,赵天一对他们的帮助就更大了,美国tianligroup(天力集团)公司担负了他们的所有费用,包括租房费用,让他们更加安心和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深造。另外,该公司还邀请他们去了旗下不同的工厂进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