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后不久,钱收到从中国的来信,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决定回祖国去安抚年迈的父亲。这是他12年来第一次回国。几个月后,在一封长信里他十分详尽地告诉我他在祖国见到的人民贫困和痛苦。当时那里是在国民党人手里。信的结尾他顺便告诉我,他已经和一位名叫蒋英的姑娘在上海结婚,准备把她带来美国。她是一位具有歌唱家天才的可爱的世界主义者,曾在柏林研究过德国歌曲,后来在苏黎世接受一位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的指导。钱爱好音乐,看来他很幸福。我也感到高兴,他终于找到一位具有国际知识的妻子。
有一件事他没有提及,是我后来听说的,他在中国时,曾拒绝接受要他担任交通大学校长职位的聘请。
他值五个师
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两年左右后,钱又回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喷气推进课程的戈达德教授以及丹尼尔和弗罗伦斯·古根汉姆喷气推进中心的领导人。实际上他在1949年已经写过第一篇关于核火箭技术的出色论文,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个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性名著。
这时,在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了全面追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们效忠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加州理工学院,这所素有维护许多奇特的、独立的科学家名声的小小加州学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注意。凡是于1936年至1939年期
间在加州理工学院生活过的人,都有披视为四十年代中不可靠分子的危险。
一天,怀疑终于落到了钱的身上。事情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当时要他揭发一个名叫西德尼·槐因包姆的化学研究负,此人曾在一起与共产主义有关的案件中提供过伪证而正在帕沙迪纳受审。钱同他有过一般交往,为他介绍过职业,还曾去过他家欣赏古典音乐。
钱拒绝揭发他的朋友,1950年7月间,军事部门出乎意外地突然吊销了钱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
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去找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李·杜布里奇,申明失去了接触机密正书,他根本无法继续进行喷气推进的研究。他感情激动地说,宁肯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居留美国。杜布里奇安慰他,希望他保持镇静,建议他对这个决定提出申诉。但是,钱并不想提出申诉,因为他感到,正像他的许多朋友遇到的那样,在当时的气氛下,一个异邦的中国教授不会有多大希望打赢这场官司。何况钱又是那么骄傲,他并不认为他必须向当局证明他不是一个共产党人。
当钱的接触机密证书被吊销时,我正在欧洲。我从杜布里奇院长那里听到这消息后,即刻写信给钱,表示我的震惊,并告诉他我将为他做我能做的一切。许多重要人物出来声援钱。但无济于事。
钱会见过丹尼尔·金布尔。金布尔作为海军次长,对钱在喷气推进中心承担的研究计划负责。钱告诉金布尔,如果不恢复他的证书,他打算回中国去。但是毫无结果。这样,钱就定下决心,打电话给这位次长,说他已经准备动身了。
金布尔十分激动,随即通知了移民局。事后他私下对我说,这是因为怕钱回到中国使共产党人得到美国喷气推进研究的军事机密。然而,后来事情竟然这样快地变糟,我想金布尔也会感到惊奇甚至震惊(据外电报道,丹·金布尔曾说过:“我宁肯把他枪毙,也不愿放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校者注)。移民局不仅搜查他,粗暴地对待他,还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中把他拘留了14天,直到收取了巨额保释金以后才释放了他。
后来事情竟发展到了极点。海关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多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其中有机密材料。全世界各国的报纸都刊登新闻说:一名“共产党间谍”企图携带机密文件离开这个国家。当然,这都是谎言。事实上我听说,钱是足够正大光明的。在他打包以前,曾把所有资料交克拉克·米利根检查过。接着,帕沙迪纳的美国检查官在审查了钱的所有材料之后,辨明钱是无罪的。
可是,1950年10月,移民局根据麦卡锡法案,发布一项放逐令,宣称钱是一名外国共产党分子,因为他在1947年非法地再度进入美国。这样一来。这位仅仅在两年前还获得过美国政府最高赞扬的骄傲而有教养的人,发现自己不仅完全处于被迫害的境地,而且处于被抛离这个国家的危险之中。
终于回国
钱变得十分阴郁。他已经不能集中精力去研究技术问题了。
我和我的所有同事都确实相情,钱并不是共产党员,最多不过曾同某些后来被认出是共产党员或共产党同情者的人有过一般社交关系,移民局捕风捉影的证据是全然不可信的。曾经有好几种说法。我的朋友马勃教授告诉我,其中一个说法是:两名洛杉矶警官说他们曾经在其形容为共产党员登记卡片上,见到过钱的名字,但却不是钱本人的笔迹。“似乎还提出过其他疑点。
马勃教授还告诉我,一位共产党教授曾被要求提供证明,证实钱是共产党。最初这位教授拒绝作证,他说对饯的指控是不真实的。后来他被起诉,政府威胁他说,因提供伪证罪他将被判处四年徒期。他旋即改口,作了“伤害性”供述,说他“设想”钱是一名共产党人,在一次所谓共产党会议上好象看见过钱。
帕沙迪纳移民局下令驱逐钱出境,甚至带有威胁地诣往说,如果钱不承认是共产党员,就要判他以伪证罪。作为事情的完结,钱被滞留美国长达五年,以致中国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一个中国公民。
拘留钱的目的,是要使他当时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变得陈旧过时。钱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执教,但必须每月向移民局作一次汇报。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屈辱。他从未放弃口中国去的打算,因为他觉得,只有中国在真正营救他,而且在那里他会得到应有的礼遇。
钱学森、他的妻子蒋英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于1955年离开了这个回家。有传闻说,他是与一个红色中国手里的盟军俘虏在华沙进行了交换,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真的。无论如何,中国政府乐于请他回到中国。于是,美国火箭技术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我的一位杰出学生,就这样交给了共产党人。
Number:229
Title:萧军印象
作者:纪宇
出处《读者》:总第16期
Provenance:文学报
Date:7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萧军,当代著名作家。本姓刘,学名鸿霖,1907年生,1932年进入文坛。他30年代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并为之作序。解放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十年动乱中深受迫害,恢复名誉后勤奋写作,1981年6月出版了《萧军近作》诗文集。
萧军出生六个多月的时候就丧失了母亲。母亲非生病而死。而是挨他父亲一次殴打,不堪忍受才服毒自杀的。萧军幼年的时候,别人问他,
“你长大了于什么?”
“给妈妈报仇!”嘎崩脆一句,毫不含糊,引起父亲一声哀叹:“这不是我的儿子,这是我将来的敌人,冤家啊!”其实他的父亲也不是坏人,造成他们夫妻悲剧和父子隔阂的根源是大男子主义、“夫权”和“父权”的封建思想。
萧军自小就是旧世界的叛逆者。在高等小学里,他因反抗实行体罚和蛮不讲理,倚持暴力斥骂学生的教员而被开除。一个比他大的孩子欺负他,他竟用石头将对方的脑袋凿了一个洞!父亲毒打他,他既不告饶,又不逃跑。后来他长大了,又学了武术,父亲再打他,他就不客气地对打,使“父权”扫地,父亲又给他下了定论:
“他学徒,会打死师傅;学买卖、能气死掌柜!”
后来萧军进了东北陆军讲武堂,那是“少帅”张学良开办的,等级森严。他仍不安份,被打手板、关禁闭,好容易熬到临近毕业,却又因打抱不平,与中队长发生冲突,盛怒之下,他抡起手中铁锨垄点将中队长劈死,又一次被开除。
在黑暗的旧中国,贫苦的人无疑于菜板上的鱼肉,任凭强者宰割。萧军则不然,如其被杀被剐,他也要做一块剁不烂砍不动的“滚刀肉”。非但砍不动,还要让钢刀卷刃,菜板崩裂!自强方有自尊,逆来岂能顺受!因此,萧军们爱这个绰号,毫无反感。
在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他是身体力行,无愧予这三个字的。
当萧红病重困在医院,医院嫌他们穷,不给认真治疗的时候,萧军抓住医生吼道:“如果你今天医不好我的人,她要是死了,我会杀了你,杀了你的上家,杀了你
们的院长,你们院长的全家,杀了你们这医院所有的人!”
这一骂,那卑怯的医生赶快去给萧红治疗,不敢怠慢。
当他的《八月的乡村》在鲁迅帮助下出版后,张春桥化名为狄克,向他施放冷箭,还和华蒂社的马蜂一起利用小报挖’苫他并影射鲁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给予还击。而萧军并不以此为足。他威风凛凛地扬言,要亲手狠揍张春桥和马蜂这两个小瘪三,这一下把张春桥吓得一声也不敢再吭。
不吭声也不行,萧军下达战书,晚上在徐家汇的草地上决一雌雄。张春桥自知不是对手,推马蜂去挨打,他权充证人。萧军的证人是萧红。萧军带着半截铁棍去赴会,半路上碰见聂甘弩,硬给聂夺下来了,所以赤手相搏,毕竟萧军是讲武堂出来的,刚一交烽,马蜂便被干净利落地摔在地下。萧军着实揍了他几皮锤。马蜂不服气,刚爬起来又被撂倒了,像摔一捆稻草。
“在旧社会,我打架的次数比发表文章的篇数还多!那都是我用拳头写的文章。”萧军这样对我说。
有人曾把萧军在社会上的所作所为告诉鲁迅。萧军问他敬爱的先生:
“我这野气要不要改?”
“不改。”鲁迅先生微笑着回答他,萧军得意地大笑起来:“好,不改!”
后来萧军奔赴了延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由于许多领导同志在场,作家们不好意思先讲,毛主席便点名要他先发言,他便第一个坦率地谈了自己的意见。
十年动乱中,他被“重新揪出来”,和文艺界的许多老作家、艺术家关押在一起。对待那些泛起的沉渣,他不屑一顾。当头日大喝一声:“牛鬼蛇神站起来!”萧军就是纹丝不动。有人要上前动手拖他,他吼道,“谁上?你们敢动手动脚,我叫你们血染会场!”
慑于他的威严,那些人就是不敢近身。
不仅如此,他在自身没有保障的困境里,仍然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他的好友骆宾基,患半身不遂,还要拖着病腿去买菜,照料身体更差、患精神分裂症的老伴。本来这对一个作家的晚年来说就够凄凉的了,却还屡受同院邻居之欺。萧军闻讯怒不可遏,提上铁头藤手杖。招呼儿子和女婿,赶去示威。他一头白发,威风凛凛象半截铁塔立在门前,一下子把素来凶悍的对方给“镇”住了。他对着那家人的大门叫劲,铁头手杖把门窗玻璃砸了个稀巴烂。那家人自知理,又不摸他的细,一声不敢吭。
有谁知,那时他自己的冤案还没有平反,政策还没有落实哩!
Number:230
Title:贝利近况
作者:张守平
出处《读者》:总第16期
Provenance:体育世界
Date:1982。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贝利1979年退出足球界以后,有关他的消息渐渐少起来。人们也许难以想到,昔日的“世界球王”,近来竟也感到“人生寂寞”了。
贝利说,现在留给他的只是“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绿茵场上的纵横驰骋曾给他换来一顶“足球之王”的桂冠,荣誉和金钱又把他推上“天之骄子”的宝座,他一度成了许多人崇拜的偶像和生意场上得宠的“黑天使”。
星转斗移,岁月的长河无情地流淌过去,42岁的贝利如今竟孑然一身,常常独自徘徊在阿美利加僻静的岸边,唯有那只在脚下滚动着的足球陪伴着他……贝利也曾有过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当初他在巴西桑托斯海湾俱乐部踢球时,白人姑娘罗斯·乔蓓爱上了这位身体瘦削、性情温和的黑人青年。当时罗斯小姐芳龄15,贝利也不叫贝利,而叫艾德逊·阿兰德斯·德·纳斯齐缅图。人们叫他“贝利”是后来的事。至于称他为“足球之玉。”据说是贝利在瑞典为巴西队首次夺魁之后法国人给他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