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5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河内高朗街的凌晨枪声
1938年1月,日本政府声明“不以国民政府(指以蒋为首的南京政府)为对手”,7月又声称将“起用中国第一流人物”。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垂青、诱降,汪精卫受宠若惊。旋即通过周佛海指使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影佐祯昭、令井武夫在上海密谈,结果达成了《日华协议记录》及《谅解事项》,并商谈了汪精卫的潜逃步骤。12月8日,汪率其党羽曾仲鸣、周佛海、陶希圣等离开重庆至昆明。20日逃往越南河内。22日日本帝国主义的近卫内阁发表所谓三原则的声明,汪即于29日发出《艳电》响应。至此,汪精卫终于堕落为一个汉好卖国贼。成为背叛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汪逃往河内后,寓居在高朗街27号。蒋记国民党在汪精卫出走后,最初并不想采取严厉手段,并派谷正鼎赴河内送护照及旅费,希望汪去欧洲。报纸上还出现“个人进止决不影响全局”的调子。但事实上国民党的一个副总裁的外逃,当然会引起不小的骚动。1939年元旦,国民党中央开会研究汪的问题时,群情激动。在冯玉祥、张继等人的坚决要求下,蒋介石被迫宣布开除汪的党籍。当谷正鼎使命失败,汪拒不接受护照和赠款后,蒋介石就进一步对他采取行动了。
高朗街27号是一座三层楼的小洋房,四周是小花园。汪精卫夫妇和曾仲鸣夫妇分别住在三楼的两间卧室里。二楼为会客厅及其他随从人员卧室,一楼为汽车房及服务人员、卫士居住。1939年3月21日凌晨二时半左右,有六个刺客用斧头砍断竹篱。
爬进花园,用人梯方法攀上窗门,再用钩索爬上三楼,进入走廊。20日晚上,恰好曾仲鸣的妻子带着孩子从香港来到河内。汪精卫临时把自己住的大房间让与曾仲鸣夫妇,他搬到另一间房内住。刺客不知道这个变化,便冲向曾仲鸣住的卧室,砍破房门,枪口集中向曾氏射击。他们以为目的已达,立即逃走。随后被当地军曹捕获数人。曾仲鸣则胸部被击中三弹,伤重毙命,成了汪精卫的替死鬼。
这一次刺汪事件,是蒋介石指使人干的。不论蒋、汪之间存在何种矛盾,汪精卫要投降日本、当汉奸,这是全国人民所不容的,谁知汪精卫又侥幸在枪口下逃脱一条狗命。于是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特务保护下,4月由河内秘密起程,逃往上海。1940年3月,汪记伪政权在南京正式开场,汪精卫也就当上了伪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地地道道的日寇卵翼下的儿皇帝、头号大汉奸。
从志士到汉奸,从刺客到被刺,汪精卫的一生告诉我们:在革命的急流中,一切投机分子和个人野心家,当他们利令智昏地暴露出背叛人民、背叛国家的真面目时,就一定被历史的潮流所吞没,被中国人民所唾弃。而汪精卫就是这么一个遗臭万年的典型。
Number:2221
Title:上海上空生死斗
作者:PeterMichelomore
出处《读者》:总第2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82年6月25日星期日早上,在西安郊外的机场上,十九个美国游客在等候飞机。他们已观光游览两天了,下一站是直线距离一千二百公里以东的上海。
年轻导游小王发给登机证后,这些美国人便与其他旅客走去接受安全检查。只有一位地勤女职员简略地看一下手提行李就算了(没有金属侦查器和爱克斯光机)。
上午8八时零7分,“中国民航”的2505班机一架机龄很老的涡轮螺旋桨机载着72位乘客和8名机员起飞。到上海的飞行时间是二小时又三十五分钟,美国旅客有的看书,有的闭目养神。这些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是老朋友,大多数住在新泽西州农区恒特敦郡。
这个美国旅行团的领队是53岁的朗诺德·罗斯,他坐在飞机中部左边一排近过道的座位上。大多数团员则坐在主舱后方,尽处是一个隔开的小厨房。在罗斯前面有三排座位,在三排座位的左前方是个小厨房,右前方是厕所。再过去是一段较小的前舱和驾驶舱。乘客有中国人、少数日本商人、以及这些美国人,飞机差不多坐满了。
“我们遇见劫机了!”9时50分,2505班机在无锡上空开始准备下降。两分钟后,机中突然响起一声尖叫,只见一个吓得脸色苍白的中国妇人,仓惶奔向后舱,十几个东方乘客紧随着她跑。
“前面有几个人在动刀打斗!”一个乘客用英语喊道。
两个人在前面挥舞刀子,把前舱和主舱的前面几排椅上的人赶走。两人都已脱掉衬衫,露出精壮的上身。一个方脸,怒目而视。另一个扯开嗓门大叫,他那张长脸上的两只眼睛凶光毕露地扫视着。他两手各握一把27厘米长的钢刀。
二人来到罗斯那排座位时,狠狠地打手势叫他与同座的比尔·根瑟坐在原位不要动。罗斯望见驾驶舱门敞开处,有个人拿刀架在机长脖子上。另有两人威胁着副驾驶、领航员和其他两名机组人员。其中一名机组人员的白衬衫已被血染红了。
“天啊,我们遇见劫机了!”罗斯沙哑地说。
机尾挤满了人,过道上起码挤着15个人。两个女服务员站在那里的小厨房内。第三个女服务员一无所畏地沿过道走上来。“不要!不要!”她喊道,眼冒怒火。
站在他们面前的那长脸汉子用中国话在喊叫。坐在飞机右方与罗斯相对的向导小王说:“他要我们坐着不动,不要作声。”长脸汉继续吼叫。
在小王背后两排,76岁的退休银行家韦伯·兰斯与妻子莉拉听见周围的日本乘客在低语。其中一人草草写了几个字递给兰斯。“他们要到香港加油,然后飞往台湾去。”
这时飞机开始陡斜地急转弯,在云中出出入入。机身在湍流扰动中颠簸不已,呕吐声比四个螺旋桨的嗡嗡声还要分明。
根瑟这时频频干呕,罗斯紧靠着椅背。他从窗中外望,看见一团白云,飞机马上钻了进去。罗斯明白机师是故意飞进动荡空气之中,想使劫机者站不稳。
大胆周旋方脸的劫机者张开两腿并弯起膝来承受颠簸,这时取出一块25厘米长的炸药,明知自己为百目所视,笑着把药条一端的褐色胶皮撕开,压进拖着电线的引爆管,然后把一个按钮开关接到电线的另一端。这条炸药放到厕所里,电线则从门缝下引出,开关安放在前舱最近的座位下。
根瑟一边恶心一边说:“我们完蛋了。”他从口袋中取出念珠,开始默祷。
57岁的斯蒂夫·多莫维支是新泽西州安南谷少年惩教所的监督,他也带着同样的劫数难逃的心情注视着。三十多年与不良少年和罪犯相处,他深知劫机者一受刺激,就会引爆炸弹。从他们喊叫挥刀的情形,多莫维支看出他们的神经紧张已极。现在一受压力,他们就会不理后果而动手。
多莫维支的愁思被坐在前面的阿尔·邓尼打断。“嗨,斯蒂夫,”邓尼悄悄说,“咱们在打转呢。”邓尼在刚飞抵上海时所见那有圆顶的运动场现时又在下面了,但更清楚些,也更大些。飞机不仅在兜圈,而且飞低了。他估计客机的高度现在是在上海上空二千米左右。他心情沉重地说:“我们就像看一部没有字幕的外国影片。”
劫机者都没想到看看窗外。他们不会知道飞机在绕圈子。另一方面,驾驶员在使用计策,瞒骗劫机者,但他大概也不知道机上有炸弹。
劫机发动后,头50分钟内,飞行舱里的机组员把精神都集中在劫机者身上,寻找机会攻击。飞机忽然倾侧,副驾驶马上向最近暴徒所持的刀扑去,但倒回来了,颊上鲜血直流。罗斯身旁的女服务员站了起来,咬牙切齿地说:“不要!不要!”
方脸的劫机者走到她跟前喝令她做事。她镇定地退到厨房去,拿了瓶桔子汽水给他。那人用刀背敲断瓶颈,倒些到杯里。喝了一口后,他再吸一口,向面前的美国人喷去,继而轻蔑地把破瓶子扔在过道上。满舱的人面对这种疯狂行动都噤若寒蝉。
胜利之声劫机后两个多小时,那两个机组员获释回到主舱。有一个无恙,但他同事的头和脸上都有血肉模糊的刀伤。他们一同走到后面厨房去。
喊杀之声忽然响起,美国人急忙回转头来,他们所见实难以置信。那两个机组员手执粗大的拖把作为长枪,从过道冲上前来。邓尼看着他们冲过去。老天爷!真是不要命了。
六七个乘客挥舞着汽水瓶和厨房灶上扯下的加热盘管,发出了雷鸣般的呐喊。罗斯和根瑟一同大喊:“不要动!停住!有炸弹!”
罗斯抓着领头那机组员的拖把,根瑟在罗斯背后扑出,也抓住第二根拖把。人群中有个日本人尖叫:“没汽油了,没汽油了!”
这两个美国人望出窗外,只见左翼两螺旋桨都停了。命运已经注定,不如打到底了。他们放了拖把,齐声叫道:“去吧!”
就在这一刹那炸弹爆炸了,把厕所墙壁炸到过道和附近座位上,机身也炸开一个一米半宽的大洞。由于飞得不高,并无气压减低的感觉,只觉大风从洞口吹入,右机翼上两个仍转动的螺旋桨的声音也顿时大了。
袭击的人乘机向劫机者进攻。小王也在其中,用一把收拢的伞拼命挥打。飞机震抖一下,随即下冲。驾驶员在和先前把刀架在他喉上的人搏斗。
罗斯知道前舱在发生恶斗,也听到有人尖叫,有人跌倒。后来有个中国乘客在人堆中举起双手,笑着喊道:“行了!行了!”
没错,那是个胜利的喊声。劫机者都已被制伏。可是罗斯心想太迟了,飞机已控制不住,向地面冲下去。“作强迫着陆的准备吧!”他吆喝,并把头夹到两膝间。
有个美国人在大声背诵“诗篇第二十三篇。”莉拉·兰斯安静地坐着,她恳求上苍,倘若有人可以获救,就让罗勃特·洛贝尔和妻子艾琳不要死掉,因为他们还有子女在读大学。
阿尔·邓尼和妻子卡露搂抱着。阿尔提高嗓子盖过嘈声,他说:“我们已经…同过了35年,孩子们也长大了。他们不会有问题的……”
“幸而你我在一起,”卡露说。她和丈夫勾着手臂。他们准备万一之时,邓尼再向窗外看最后一眼。飞机向青绿的稻田直冲去,越来越近……
然后,邓尼觉得机头抬起了,并且看见机翼垂下降陆襟翼。“驾驶员控制住了飞机!要降落了!”
稻田在他窗下飞过,相去不过数米。
飞机砰然落到地面,把前轮胎爆了,轮下擦出一阵火花。邓尼真不相信,飞机刮着水泥地滑行。“是跑道呢!”他喊得全机都听得见,舱内的美国人纷纷鼓掌。
救伤车和飞机亲驾齐驱,跑道两旁尽是载着持枪士兵的大卡车。
在机场大厦里,美国旅客听见说,当2505班机在天空绕圈子的将近3个钟头里,机场不让别的飞机起落。有辆客车开来接他们,大家都上车后,罗斯回转身跪在自己椅上。
“今天是礼拜天,”他说,说时声音也凝住了。“我看我们应该唱诗赞美上帝。”
歌声起初很低,随后就响彻全车,回音沿着公路,一直传到上海。
Number:2222
Title:一个苦役犯的巨大贡献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2期
Provenance:科普文摘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件震惊全世界的大事,是空间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可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是谁,更不了解这位总设计师的悲惨的遭遇。
这位总设计师的名字叫科罗廖夫。
1907年12月30日,科罗廖夫生于苏联乌克兰的一个教师家庭。他的家境并不好。年轻的科罗廖夫一面在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杜波列夫所领导的工厂工作,一面求学,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念完了中学和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科罗廖夫夭资聪明,又很勤奋,
杜波列夫十分器重他。学校毕业之后,科罗廖夫便正式加入了杜波列夫飞机设计局,成为杜波列夫最得意的助手。
科罗廖夫志向远大,他并不满足于设计仅能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他的理想是到宇宙空间中去飞行。30年代初,他拜著名的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师,参加了苏联建立不久的火箭反推进研究小组,开始研料大型火箭。
1932年,年方25岁的科罗廖夫就写出了一本名为《火箭发动机》的专著,由苏联军事出版社出版。当时,这个研究小组的工作条件是很差的,一没有设备,二缺少经费。为了摆脱军费困难,科罗廖夫大力宣传火箭的使用价值。后来,这个研究小组终于赢得了当时的军队首脑图哈切夫斯基的支持。图哈切夫斯基为这个研究小组提供了许多经费和物资,并让研究小组使用莫斯科附近纳哈比诺军事工程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