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番言论似乎有着哗众取宠之嫌。半年后的7月23日,马云在给集团员工的电邮中又一次表示,要做好“过冬”的准备,而这次已经没有人再认为他是杞人忧天了。
与此同时,TCL总裁李东生、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华为集团公司总裁任正非等许多企业界领袖级人物都纷纷向企业内部和同行发出做好“过冬”准备的声音。
李东生说:“这次冬天肯定不是几个月就能够结束的。经济周期的冬天要以年来计算,这次冬天不算太乐观也不算太悲观的时间应该是至少有两三年。我们会做好积累,为过冬做好准备。”
经济学家郎咸平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能将有50%的中国企业无法度过这次冬天。他建议企业家应该多保留现金以准备过冬。
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个人投资者更是苦不堪言。
2008年,广州市精神病院已经收治了数名因炒股导致强烈精神刺激而诱发精神病的老人。
其中一位因股市大跌亏损数万元的退休老人属于典型的躁狂症状。据说这位老人在炒股之前性格开朗,精神也没有任何问题,自从他炒股赔钱之后,便开始出现反常现象。股市大跌,无法获得收益,老人便转为研究彩票,希望能赚回股市上赔掉的钱,这位老人的精神一直处在亢奋的状态下,每天仅睡三到四个小时,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研究彩票,还总是说自己很了不起,能成就大事业。
家人发现情况不妙,连忙将他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刚到医院时,老人竟然激动地说自己将成为未来的李嘉诚,并说他将会把钱用来资助希望工程,资助医院和医生。
广州市精神病院诊断后认为老人患有中度躁狂症,直接原因是炒股亏损造成的精神刺激。
突然来临的股市寒冬使得许多股民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百万富翁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以前只在国际新闻中听说过的由于炒股失败而自杀的事,现在就发生在中国人的身边。
2005年,武汉陈先生的塑料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妻子也带着儿子离他而去,但是这次挫折并没有击倒陈先生,他一边工作一边炒股,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从股市上赚了几十万元。谁知2007年下半年股市风云突变,措手不及的陈先生和大多数股民一样损失惨重,不甘失败的他又借款6万元投资风险更大的权证,希望拼死一搏,挽回自己的损失。
在这种心态下投资,结果可想而知。陈先生不但亏得一干二净,也丧失了自信心。2008年7月24日晚,万念俱灰的他躺在了京九线的铁轨上,千钧一发之际,幸好被巡逻的铁路民警发现,才没有酿成惨剧。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历史上最恐慌的时(3)
命虽然保住了,可看着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看着一泻千里的股市,背负着巨额债务的陈先生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只要还活着,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比起那些因炒股失败而自杀的人们,获救的陈先生还算是幸运的。
2008年6月21日凌晨,杭州方正证券分析师华欣从自家所在的公寓楼上跳下,当场死亡。据他的同事们说,华欣生前人缘很好,工作表现也很认真,在去年还被评为“公司十佳员工”之一。他和妻子都拥有很好的工作,感情也非常融洽,二人经常一起去高档健身中心游泳、打球。据邻居们说,他“还很热心,会主动出面,给小区居民维权”。这样一个让不少普通人又羡又妒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会狠心抛下自己年仅6岁的孩子、抛下海誓山盟的爱妻、抛下白发苍苍的父母,选择这条绝路呢?
原来,华欣生前做过的几期投资策略分析曾广受股民非议。在今年4月初,他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认为“西南合成作为国内五大维E生产厂商之一,目前价值尚未被发现,可重点关注”。文章发布后,有股民指责与事实不符,还有股民经核查发现,西南合成目前原料采购困难,年内甚至都没有安排生产维生素E产品。此事令许多股民非常不满,在网络上,华欣甚至被许多股民指为“黑嘴”。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中旬,华欣推荐的华资实业股票大跌三天,结果又是骂声一片。
6月17日,华欣向公司申请了15天的年休假,说自己这段时间写东西不在状态,看着电脑屏幕,往往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就在他出事的前两天,方正证券研究中心副总袁海还邀请他参加公司在武夷山的会议,目的是让他能够散散心,放松放松,但华欣以身体不好为由谢绝了。谁知两天之后,便出现了让同事们意想不到的惨剧。
每次出现熊市,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从事证券经纪的券商们。今年8月,沪深两市股票的日均交易额已降至560亿元。国内几家上市券商纷纷压缩开支、削减员工工资,以图度过严冬。2008年上半年,宏源证券支付职工薪酬总额为0。09亿元,而去年同期的这个数字是1。97亿元。此外,中信证券、国金证券、海通证券、太平洋、东北证券、国元证券、长江证券等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大的变瘦,瘦的饿死”,大券商都如此,小券商的日子更不好过。
深圳很多小券商的营业部已开始大面积亏损,许多证券经纪人或被裁员或是自动转行。在高峰时期,深圳市的证券经纪人有1万多人,而现在依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还不到一半。
国内的形势如此严峻,国外的形势更让人们无法乐观。2008年9月15日,道琼斯指数狂泻500点。一位在华尔街工作近20年的金融师说:“这是我在华尔街上见到的最恐慌的时刻。”没有人怀疑他的话。
一年前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余震不断,先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继而,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元收购。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为收购谈判失败而不得不申请破产。至此,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垮掉了三家。
截至2008年8月6日,美国金融企业宣布的损失已达2500亿美元。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9月26日,美国史上最大银行破产案——华盛顿互助银行破产案发生。
华尔街的恐慌目前已波及全球,还没有人知道这次经济危机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美国政府的连续注资到底能不能挽大厦于将倾?人们在思考,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又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衰退还是增长停滞(1)
第二节 衰退还是增长停滞?
有些观点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非常相似,而当时的美国在度过了空前繁荣的20年代之后,简直可以说是戏剧化地迎来了空前衰退的30年代。
现在的中国人对美国的这段历史其实并不陌生,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就有着对这次经济危机的详细描述,许多人都对书中所描述的牛奶被大量倾入河流、大海的场面印象深刻。
现在,我们也许要再次重温经济危机的场面,而这次我们未必仅仅是旁观者。
上世纪整个20年代在美国人的心中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当时的评论家称之为“新时代”,乐观主义情绪弥漫全美。媒体宣扬说美国已取得“永久的稳定”,这时正是柯立芝总统在任期间,因而这次的大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在当时,建筑、汽车、电气工业被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都欣欣向荣。汽车工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和最大的工业部门,而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钢铁、石油、化工、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当时,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以上,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的总和。在整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年年都有预算盈余,联邦债务减少了1/3,而通货膨胀率则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在整个2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持续下跌,曾达到3。2%的创纪录水平。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危机的萌芽已悄悄出现。仔细分析美国当时的经济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那时的“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当时,美国国民收入的l/3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而据192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约有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24%。
在1929年10月24日到来之前,美国纽约华尔街的股市牛气冲天,投机者蜂拥进入股市,转眼之间利润便滚滚而来,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甚至成倍上涨。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的金融界崩溃了,股市一夜之间从天堂化作地狱。所有的人都急于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连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都已跟不上股市下跌的行情。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烟消云散。
股市崩盘的危机直接导致5500多家银行倒闭,美国金融体系濒临瓦解,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就灰飞烟灭,而这仅仅是大萧条的前奏。
美国经济在1929年—1933年间下降了30%,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50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5%,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8812家银行倒闭,上千亿美元化为泡影。
当时,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发生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这时,各国不得不相继宣布放弃金本位。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衰退还是增长停滞(2)
美、英、法、德共有30万家企业倒闭,失业工人达到3000万以上。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但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利润,稳定商品价格,却大量销毁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倾入河流、大海。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维艰。
从现在中国的经济情况来看,美国当时的情况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1.产品相对过剩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产品摆脱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进入内需拉动时期。当时美国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人民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购买力的下降而出现的相对过剩。
早在2006年年底,就有人预知到中国经济正面临产能全面过剩。近年来中国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而市场消费增长却并不明显,内需不旺使得中国产品被迫出口,导致了大量的贸易摩擦,使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
2.居民购买力不足
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
2008年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增幅达35。5%,与1985年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约30倍,财政收入增长约34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1倍。在为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喜悦之余,还应理智地看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大落后于经济增幅,农村居民的收入,竟然落后经济增幅约20倍。相对过低的收入限制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住房、教育等不得不消费的大笔开支,削弱了收入有限的中国消费者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使得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
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8%—79%,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3.经济泡沫过度膨胀
当时美国的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信托、债券、股票等产品供不应求。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