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81-伤寒大白 >

第3部分

481-伤寒大白-第3部分

小说: 481-伤寒大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论
宜温经论
属性:仲景于三阴篇,详注温经救里之法。曰∶太阴自利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少阴病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者。通脉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若膈上有 
寒,饮干呕者,不可吐,急温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 
之。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以上皆是三阴经中寒之阴症,故宜温经救里。 

总论
忌温经论
属性:温经一法,但治直中阴经之中寒症,仲景同论《伤寒论》者,原以阴阳并立,互相查考,故同 
列一论,正所以分别伤寒阳症中寒阴症也。后人不达本意,见同在《伤寒论》中将谓伤寒中亦 
有中寒者,则误甚矣。故伤寒表邪发热多恶寒,绝似中寒,忌温经。伤寒协热下利,洞泄水 
谷,绝似寒利,忌温经。伤寒热深厥深,四肢厥冷,绝似阴症,忌温经。伤寒阳邪脉伏,绝 
似阴症,脉伏,忌温经。夏秋暑泻,身冷脉伏,绝似里寒,忌温经。 

总论
宜攻下论
属性: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热结在里,而有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诸承气汤以下燥 
粪,抵当汤、桃仁汤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汤以攻结胸。诸泻汤以攻痞满。然原分急下,可 
下、宜下、微和胃气,俟之,导法缓急轻重。故曰∶身无大热,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宜攻 
下。潮热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时下臭气者,宜攻下。口燥咽干而渴,大便不 
通,手足 汗出,舌上微黄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粪者也。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宜攻 
下。心下胀满,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误下后,身无热,脉不 
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结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详于大便秘结条 
中,反详于自汗条内。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则表邪散者多矣。 

总论
忌攻下论
属性: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里气虚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 
有阳明不实,不必攻下者,有无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虽热无结,本非攻下者;有身热脉 
大,禁攻下者,有 痧未透,攻下则内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则邪伏者;有手足不温,攻 
下则脉伏不出者。故曰∶恶寒身痛,太阳症未罢,不可下。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阳明 
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气汤不失臭气者,无燥屎也,不可攻下。脉浮数者, 
表脉也,不可攻下。脉虚细者,正气虚也,不可攻下。伤寒热久,津液干枯,自汗复发其 
汗,津液重伤,不可攻下。与厥冷、虚家、久病、新产、脉微,并不可攻下也。是以仲景攻 
下真诀,惟以表症之解与不解,腹中气之转失与不转失,脐腹之痛与不痛,脉之浮与不浮。 
实与不实,汗之多与不多,小便之利与不利,里热之甚与不甚,津液之干与不干,屎之硬与 
不硬、溏与不溏,以消悉大下、微下、和之,俟之,导之之法,示后人临症斟酌,庶无早下 
误下之患。 

总论
宜消导论
属性:消导一法,《伤寒》未有条目,然细玩之,有云胸中邪气,胃中有燥粪五六枚,又以川连泻心汤 
消痞满,以栀子豆豉加枳壳治食复,比例而推,则伤寒夹食者,亦可拟以消导之治矣。余尝 
治外感兼有食滞者,用发表之药,汗不出,表不解,后用消导之法而汗出病愈者。又尝用清 
里之药而里热不除,后用消导而热退者。又尝治谵妄,用清热之味不效,后用消导而热退谵 
妄止者。更有 痧内伏,连用升提而不出,用消导而 现邪解者。 痧不化,服化 凉解之 
药,愈见昏沉,用消导而 化神清者。如是则外感门汗、下、和、解温、清、之外,余又不 
得不补消导一法。仲景有下法,治下部大肠之实。余今补消导法,治上部胃家之实。夫大肠 
之实,在下部,行之即是消之。胃家之实,在上部,消之即是行之也。总之,发热不解,胸 
前饱闷,右关脉滑,宜消导;谵妄,口不干渴不消水,脉大不数者,此食滞中焦也,宜消 
导;发狂奔走,强壮有力者,宜消导;口噤不语,如醉如痴,脉滑不数,口不干渴,此痰饮 
食滞也,宜消导。然消导之法,必要详明所伤何物,如谷食则用神曲、麦芽,肉食则用楂 
肉、三棱,面食用莱菔子。气食相凝,多加枳实。甘寒停食,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温以散之。 

总论
忌消导论
属性:消导一法,原为内伤饮食而设。若外虽感冒,内不伤食,又何必消导?况有中气虚弱,不能 
运化,虚痰停结,症形似实,其实因虚致是,此实中有虚之症,原用不得消导者。故胸不饱 
闷,忌消导。右脉空大,胃脉双弦,忌消导。口燥消渴,久病不食,忌消导。时时泄泻,胃 
素有病,忌消导。曾服克伐在前,后乃停滞不化者,忌消导。 

总论
宜补虚论
属性: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故凡外感症,必因元气虚,然后外邪入之。是以仲景一百一十三方, 
用人参者居半。盖以元气虚弱之人,患外感必用人参三五分,或入表药之中,扶元气,助药 
力,逐出表邪;或入和解药中,扶助胃气,敷布药力,和解邪气内外分消;或入清里药中, 
退邪热津液得以自还。例如治太阳表邪不解,脉弱不能作汗,而用人参败毒散者;少阳半表 
半里,用和解方中,加人参于柴胡汤者,阳明口干舌燥,用白虎而加人参者。夫曰补虚不过 
以人参少许,加入发表、和解、清里药中,同建祛邪去病之功。原非以人参加于补气养荣四 
君八物汤中,同行温补之例。 

总论
忌补虚论
属性:伤寒用补,必得邪散病除,然后补其正气。若邪气方盛,不用祛邪,先用补药。则邪得补愈 
甚。方书云∶留而不去,反成其实。是以伤寒初起,未经汗吐下者,忌补虚。阳明胃实,燥 
实痞满,忌补虚。胸膈饱闷,身痛无汗,忌补虚。热结在里,脉数沉实,忌补虚。烦躁闷 
乱,六脉潜伏,忌补虚。阳症似阴,小便赤涩,忌补虚。 痧未出,忌补虚。大便结硬,忌 
补虚。舌刺唇焦,忌补虚。神昏闷乱,忌补虚。热瘀发黄,忌补虚。蓄血发狂,忌补虚。 

总论
误下不宜再下论
属性:太阳症反下之,太阳表症已解,心下满,按之大痛者,为大结胸,用大陷胸汤丸下之。若不 
大痛,为小结胸症,用小陷胸汤以和解,不用下法。若但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为痞气,用 
泻心汤和解心下。要知下后若下症仍急者,不得已而用大陷胸汤以再下。若下后不见下症, 
岂有再行之理?今因误下再下之说,不论有下症无下症,悉用再下,甚至误下太早,表邪内 
陷,内乱神明,亦执误下再下之法。不知恶寒拘紧,身痛发热,皆是皮毛经络之病,未入肠 
胃脏腑者也,切不可下。故外感之邪,从毛窍而入,必使之仍从毛窍而出。若不从表散,反 
用下行,不死不休。夫下之一法,原为内有燥屎,腹满胀实,不得出而用者。苟外邪得解, 
大便自顺,何苦推肠刮腹,伤津竭液乎!不知身发寒热,其病在外,见症治症,发散为捷。 
故《内经》云∶因于暑,体若燔炭,汗出则散。此言因于暑热,若外冒表邪者,尚要汗出,况 
因于风寒者乎!世之治外感发热,不用升发胃气,敷布胃汁作汗外解,良由不识外感发热 
症,必要从毛窍而出耳。 

卷一
恶寒
属性:秦子曰∶恶寒恶风,以一症而分轻重。恶风者,见风则恶,无风即止;恶寒者,即无风亦恶 
寒。恶寒、恶风、发热皆是表邪,虽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恶寒、头疼、身痛、手足冷,即是 
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里攻下。然恶寒有阴症阳症分别,不发热,脉沉迟,口不干,神清 
便清,阴症恶寒,治宜温经。发热脉数,头痛心烦,阳症恶寒,治宜散表。然温经散表各有 
分别,太阳症,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表邪伤营,宜发汗,西北冬月,用麻黄汤,南方 
三时,用加减羌活汤、十味芎苏散。有汗恶风发热,脉浮缓,为表邪伤卫,宜解肌,西北冬 
月,桂枝汤,南方三时,加减防风汤。阳明症,目痛,脉浮大,无汗恶寒发热,宜发汗,葛 
根汤。有汗恶寒发热,宜解肌,防风干葛汤、升麻葛根汤。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少 
阳寒热,无汗恶寒,脉浮弦紧,宜发汗,柴胡防风汤。有汗恶寒,脉浮弦数,宜小柴胡汤。 
以上三阳表症恶寒也。又有太阳病,重发其汗,不发热而恶寒;又有脉微人,不应发汗,误 
汗之,亦恶寒;更有卫气不足,表气虚,误汗之,亦恶寒。以上乃过汗亡阳而恶寒也,治宜 
黄建中汤、玉屏散。例如热病胃寒人,多服寒凉,反变里寒而用温里者也。另有阴症恶 
寒,治宜温经,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阴中寒恶寒也。 
仲景云∶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分别太阳病,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 
太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此分别太阳病,若初起恶寒时即发热者,为风伤卫气,发于阳也。若起初恶寒,未即发热, 
停一二日发热者,为伤营血,发于阴也。旧注发热恶寒为阳症,无热恶寒为阴症,误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分别头痛恶风,发热汗出,乃是风伤卫之中风症,宜用解肌者。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复 
加烧针,因胸烦,面青黄,肤 者,难治。色微黄,手足温者,可治。 
此重言太阳中风症,不应用麻黄汤。若误汗之,则发热恶寒,又复误下,心下痞满,阴阳 
两伤而恶寒。妄加烧针,因胸满烦,面青黄,肌肉 而难治。惟面色微黄,手足尚温,或 
可治之。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申明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之症,一起病,或即发热未发热,若恶寒体重呕逆,六脉皆浮 
而紧急,此名伤寒而非中风。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申上章寒伤营之伤寒,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恶风无汗而喘,当用发汗者。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未发汗而恶寒,表邪也;既发汗后反恶寒,此误汗亡血中之阳,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比 
亡气中之阳,用四逆汤者。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申明伤寒不拘日数,但以微恶寒骨节烦疼,心下支结,外症未去。当以桂枝柴胡等,散 
太阳少阳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汤,用柴胡桂枝汤,以少阳症多于太阳耳。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当攻痞,当先解表,乃可攻里。解表 
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此申明汗下后,痞满若恶寒,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汤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 
痞。不比恶热之痞气,即用泻心汤攻里者。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汗出多,本不恶寒;阳明脉,汗出多,本不迟。今本阳明病,尚见浮迟浮缓之脉, 
汗虽多,仍微恶寒,尚是太阳风伤卫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脉本不浮,阳明病,本有汗。今阳明病,见浮紧太阳脉,又见无汗而喘,太阳寒 
伤营之症,故重申发汗散表之治也。 
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 
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此太阳病,因发汗出不彻,以致转入阳明。若汗虽多,尚微发热恶寒,外邪未解,且未见 
潮热,未可用承气汤。若腹大满,又见大便不通,亦止可以小承气汤,略微和胃气,勿令 
其大泄,以起初汗不透彻故耳。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口苦咽干,腹满阳明症也。但微喘发热恶寒,又见浮紧太阳脉,则不可下,若误下,则表 
邪内陷,腹满而小便不利。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