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 >

第33部分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接到粟陈张14日电报后,毛泽东当即复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1'接到命令后,华野各纵于16日进入休整,战场出现一段沉寂状态。自淮海战役开始以来,华野各纵队已连续作战40天,部队普遍出现极度疲劳和因伤亡严重减员的现象。以四纵为例,战役开始时全纵队为18704人,第一阶段他们伤亡5306人(伤3974人,亡1332 人),第二阶段伤亡4056人(伤2707人,亡1349人)。也就是说,一个月内拼掉了半个纵队。有的纵队伤亡更大,因此,各纵队都在战斗中随时调整编制,实行以俘虏补充部队的措施。对不带伤的俘虏基本上是一个不放,“随俘随补”。上午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士兵,下午就补充到连队参战。各纵队还通过“边打边提”、“随缺随补”和“火线提拔”等办法,解决了基层干部的损失,保证了作战。从黄百韬兵团补充来的俘虏半个月后已经有当班长或副排长的了。据四纵统计,此时“连队解放成分已占80%”。开始华野政治部指示各纵队根据伤亡情况,缺一补一。到后来各纵队抓住俘虏都不放,几乎全部补充到连队,所以各纵队人数是越打越多。到战役结束时,四纵已达到43072人,为战役开始时的两倍多。华野全军从战役开始时的36万人发展到46万人。在休整期间,华东支前部门和华野后勤部门集中大量民工和运输车辆,将徐州缴获的物资和解放区支前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前线,改善了部队生活。使部队战士“穿暖、吃热、吃饱、吃好”。部队实行轮番休息,在前线的部队大力改造战壕,把战壕和阵地变成能休息、能做饭、能活动的场所,真正做到“以阵地为家”。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战士们吃着解放区人民慰劳的猪肉,抽着送来的香烟,送走了1948年,迎来了1949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已经开始酝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军进军江南,夺取全国胜利的总体规划。12月12日,毛泽东给总前委领导人发出指示:“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如粟谭不能分身到总前委开会,则请伯承至粟谭指挥所,与粟谭见一面,了解华野情况,征询粟谭意见,即来中央。” 

  当时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在永城南临涣集的小李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在萧县西的蔡凹村,两地相距近百里。刘邓陈决定前往华野司令部开会。12月17日早上,他们乘车来到蔡凹华野指挥部,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领导人第一次共聚一堂。这次会议也是淮海战役中总前委惟一的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开了一天,鉴于杜聿明集团歼灭在即,未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他们主要研究了渡江战役的计划和部队整编方案。当天晚上,刘伯承、陈毅驱车北上,前往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邓小平回到小李庄,谭震林回到山东兵团指挥部。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则处境悲惨。近20万人的粮食弹药,都要依靠空投补给。刚被包围时,蒋介石为了抢救这支“王牌部队”,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杜聿明集团的生存。平均每天要出动120架次,空投粮食肉类食品240吨、弹药和其他物资160吨,才能满足需要。从12月16日起,南京方面以两个空运大队为主,并租用了中国、中央和陈纳德三个民用航空公司的运输机,昼夜不停地空运。开始空投大米,被围困的部队缺柴禾,烧不了饭。杜聿明来电要大饼、饼干、罐头等熟食。南京城里城外各食品厂和作坊都日夜赶制大饼和饼干,忙得不亦乐乎。开始的时候天气正常,空投频繁。12月18日以后陈官庄地区雨雪交加,天气恶劣,民航飞机都撤出了,只有靠空军负担。包围圈越来越小,国民党飞行员怕解放军射击不敢低飞,在1000米高空就顺风投下去,结果这样少的物资,还有相当一部分落在解放军阵地上。雨雪天气持续了近十天,杜聿明集团饥寒交迫,到了崩溃的地步。'1'杜聿明起初冥思苦想,寻求突围之计。16日黄维兵团覆灭的消息传来,杜聿明的心更凉了。现在共军可以全力来对付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死守待援了。17日蒋介石要他派人到南京商议,他派参谋长舒适存乘小飞机从陈官庄起飞去南京。19日下午,舒适存带回来蒋介石的亲笔信。信中说:现在华北、华中、西北所有部队都被共军牵制,无法抽调;目前惟一办法就是在空军掩护下集中力量突围。杜聿明对突围信心不足。他与邱清泉等商量了三个方案,写信请蒋介石决定:1。必要时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力量与共军决战,这是上策;2。各兵团持久固守,争取和谈,这是中策;3。如果突围,绝对达不到希望,是下策。当他将信写好,请舒适存再次飞往南京时,不料连日风雪大作,飞机无法起飞,一耽搁就到了28日。寒冷恶劣的天气把陈官庄变成了人间地狱。国民党军互相抢夺空投的粮食,空投场变成了厮杀的战场。杜派官员监督空投场,依然不能制止乱抢的混乱局面。没有粮食吃,国民党士兵杀光了牲口。为了烧火做饭取暖,先拆了房子,又扒出地里埋的棺材,最后将阵地的鹿砦也偷来烧了。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在包围圈中,除了编入建制的官兵外,尚有不少的闲散国民党军人员、机关公务人员以及由徐州盲目随军而逃的男女学生、市民、地主之类的难民队伍,他们既不在建制之内,连最少量的口粮也没有。邱清泉乘机强迫将他们编入部队,在快饿死的情况下,只要有点吃的,没有不顺从的。”华野前线部队不失时机地展开政治攻势,瓦解国民党军。有的向阵地喊话,宣传政策。有的乘夜间将食品、香烟送到国民党军阵地前沿,让他们来拿。74军58师官兵收到解放军送的一口宰好的大肥猪,肚子里装满了给国民党军官兵的劝降信和宣传品。邱维达不能禁止部下吃肉,也就无法禁止大家看宣传品。只能哀叹共军攻心政策的厉害。在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下,饥饿的国民党官兵不断越过阵地投诚。开始是零星的,以后越来越多。据四纵12月26日报告:“昨晚收容8军、9军87人,均零星散出,枪械没前几天多了。据供:特务和当官的较过去监视更严,晚上除放哨者外,把当兵的枪支收起,实行集体睡觉。步枪由排长看管,机枪由连长看管。发现士兵向我阵地方向跑即打枪,昨晚就打死好几个。跑出者均借口大小便,或利用放哨时偷跑。很多人是偷人家的枪过来,说:‘不带枪来恐怕不大好。’敌军除营长以上还有大米吃外,连、排长均与士兵一样吃榆树叶、山芋藤,士兵都不愿意再打。想过来,没办法,我送去的饭都收到,吃了,但不敢作声。如向我阵地讲句话,甚至笑一下都杀头。”27日报告:“昨晚来之108人中,有十多人途中跌倒,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实在饿坏了。”'1'李弥得知这些情况,无可奈何地对9军军长黄淑说:“要秘密地向师、团、营长说明,士兵愿意到共军那里,就随他去吧,吃饱了回来也好,不回来也好,惟一的要求是不准带武器去。”从12月16日到1949年1月5日,投诚的国民党军官兵有14000余人,相当于两个师的兵力。这些人投诚后,先要求吃饱饭,然后讲述内部的情况。杜聿明集团的一举一动,都被解放军详细掌握。为了体现解放军的宽大政策,四纵、十纵在包围圈东面的青龙集地区开了一个放人的口子。他们选择一条便于控制的隘路,部署好兵力,然后就大张旗鼓地号召包围圈内的难民和散兵出来。听说解放军网开一面,难民和散兵蜂拥而来。国民党军为了减轻包袱,少些没有用的人吃饭,也睁眼闭眼地随他们走。这些人中有从徐州逃难的百姓,也有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地主。一些国民党军官兵也化装成老百姓,拖着枪想混出包围圈。有几次大队人流向口子涌来,搞得警戒部队十分紧张,轻重机枪一齐开火。这也挡不住人们求生的渴望。到了路口,人群好像受过训练,自觉排成一队,一个个放下武器,举着双手,接收解放军的检查和收容。据华野司令部阵中日记的记录,12月27日十纵报告:“鲁老家跑出敌四五百人,内大部是民众学生,仅十分之三是当兵的,现我全部收容。”1949年1月3日四纵报告:“由青龙集放出老百姓、学生、伤员、太太等一千多人,正在政治部审查。”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野、华野司令部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广播稿,义正辞严地指出:“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恤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璧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惟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1'但是杜聿明、邱清泉等仍然拒绝投降。杜聿明回忆:“当时解放军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我未看到,就是看到,令‘全军放下武器’,仅保证‘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我也不会投降的。国民党军官对个人生命固然看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部队实力,因为他是靠这个升官发财的。”邱清泉私下对参谋长李汉萍说:“只有欧洲人打仗最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降。不像我们中国,明知道不能打,也非打下去不可。”12月29日,陈官庄地区天气转晴。杜聿明立即打发舒适存上飞机,带上他的建议去见蒋介石。次日蒋介石来电说:“听说吾弟身体有病,如果属实,日内派机接弟回京治疗。”邱清泉力劝杜聿明回南京。杜聿明心里很明白,丢了部队逃生,绝没有好下场。他拒绝了邱清泉的建议,复电蒋介石说:“生虽有痼疾在身,行动维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而只身撤走。请钧座决定上策,生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其实蒋介石是无计可施,黄维兵团被消灭后,蒋介石于12月18日密令刘峙将蚌埠的主力转移到长江以南。这说明蒋介石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出兵来救杜聿明集团,只能看着他们被消灭了。29日南京方面恢复了对陈官庄地区的空投。国民党官兵如同饿狼一样到处奔跑抢粮。有的跟着空投伞一直跑到解放军阵地前,不顾死活地抢大饼和生米吃。有的互相冲突,械斗残杀,秩序大乱。李弥兵团得不到粮食,大骂邱清泉。杜聿明命令邱清泉调出若干包大米,分给李弥的一线部队,矛盾仍无法平息。华野抓住天气晴好和国民党军混乱的机会,下午集中各纵队的火炮二百余门,向国民党军前沿工事进行了全面炮击。猛烈的炮火持续了一个小时,由于解放军已经全面掌握了国民党军工事的分布情况,炮弹打得又猛又准。这是总攻前的一次试射,炮击进一步摧毁了国民党军的信心,使其士气低落,人无斗志。1949年1月3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的电令:“照第三案实行,自5日起投足三日粮弹。”这是杜聿明建议的下策——突围。杜聿明复电陈述粮弹不足,将士饥饿,无法执行命令,请继续大量空投。5日蒋介石复电,也是最后的命令:“准再投三日,务必遵照实施。”杜聿明不走也得走了,他与邱清泉、李弥在陈官庄召集军师长会议,部署突围行动。突围时间定在1月9日。各部队根据命令,开始了准备。

国民党军的行动比解放军慢了一步。自12月29日国民党军恢复空投以来,华野就密切注视动向。据投诚士兵说:他们29日开始吃马肉,还让吃饱。投诚的人数也逐渐减少。电台监听不断收到国民党军相互联络的信息,部队集结和汽车、坦克调动的噪音也明显增加。种种迹象表明,杜聿明集团准备突围。华野经过20天休整,部队已经完成整补,战士体力充沛,士气高昂。特纵炮兵和后方补充的弹药也已经到位。华野首长认为:总攻的条件已经成熟。经中央军委批准,1949年1月2日,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张震联名发出了全歼杜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