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原特种兵 >

第84部分

草原特种兵-第84部分

小说: 草原特种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流而下,又测出了流速的数据。掌握了弥河的水文数据以后,他们又横穿盆地到了西面的淄河,掌握了淄河的水文数据。

    现在,巴根台要测两河间距,就是运河的长度。他在淄河东岸立杆测影,当影子最短的时候就是正午。巴根台用沙漏计时,记下了这个时刻,大约是凤凰山时间12点零3分。巴根台又在弥河西岸立杆测影,杆影最短的时刻大约是凤凰山时间11点56分。两地的时差是7分钟,巴根台知道太阳经过每个经度需时4分钟,这样两地的经度差是:

    74=1。75度

    巴根台知道地球子午线的准确长度是40009公里,每度是111。14公里,两地经度差是1。75度。这样他就得到了两河之间的准确直线间距:

    111。14公里*1。75度=194。495公里

    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修的运河长度大约195公里。同时他还得到了两个重要数据,即弥河到凤凰山经度差是:

    34=0。75度

    这样他就得到了弥河到最高峰凤凰山的距离是:

    111。14*0。75=83。355公里

    而淄河到凤凰山的经度差正好是1度,这样淄河到凤凰山的距离是111。14公里。

    他制作了半圆的角度尺,分别测算出弥河和淄河到凤凰山顶点的夹角。再有这两条河到凤凰山的直线距离,根据函数算出了高度差。即:如果以弥河为基准算,凤凰山的垂直高度是823。12米。

    如果以淄河为基准算,凤凰山的垂直高度是759。67米。这样他得到了一个重要数据,就是淄河的水位比弥河的水位高出足有62。45米。这就意味着他将要修建的运河将有62。45米的落差。

    而且根据他的测算,淄河的流速是弥河流速的2。3倍。如果简单的把淄河和弥河联接起来挖通,奔腾而下的淄河水会冲入弥河的河床,将弥河河道冲垮,造成洪水泛滥。所以,如果要想将运河修筑成功,必须要建水坝,把奔腾而下的淄河流量量和流速都控制住。

    巴根台勘察地形以后,决定修建三个水坝,由西向东依次是:马山水坝、凤凰山水坝和劈山水坝。这样奔腾而下的淄河水将得到有效控制,舒缓的流入弥河水道,不会造成灾难。更要紧的是,当山洪暴发,淄河水位上涨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坝调控运河水位,不会造成盆地内的洪水泛滥,冲毁农田。

第112章 艰难开拓() 
此时,巴根台已经掌握了未来运河的所有关键数据,对运河的修建已经成竹在胸。将来,这将是一条宽30米,水深5米的人工运河。由这条运河引水,不仅要修建密集的水网灌溉农田。还要修建南北两个大型水库,准备为百万人口提供生活用水。

    巴根台以专业军人的眼光早就看出了这一地区的防御弱点,南面由马山到土泉山、双山子一线,东面黑山、火龙山、王子山、凤凰山一线山势低平,且山峰稀疏,防守不易。巴根台计划引运河水,在东侧和南侧修建两条宽阔的城防濠,加强这两侧的防御。杨妙真完全赞同。

    这些天相处下来,巴根台给了杨妙真强烈的震撼,她简直不敢想象人间还有这样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人,这还是当初那个饿的要死的小叫花吗?她的心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同情,到信任,到敬佩,到对他无所不能的依赖。他看起来冷漠锋利,可是内心却有一团火,支撑着自己,照亮着别人。他始终恪守着人类的准则和尊严,诚实、坚定、自信、热情、忍耐痛苦,不畏艰难。他不言不语默默的工作,偶尔抬起头来,眼睛里寒光闪闪,深不可测。

    她经常想,这个人绝不是抚州山里普通的猎人,他到底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他的过去有过什么?她多次用言语试探他,巴根台总是沉默不语,目光中满是落寞。他一定有过伤心的往事,不愿意提起过去,杨妙真以女人的敏感觉察到了这些,他拼命的工作是为了忘掉过去么。

    杨妙真不知道巴根台的一切,但是她执拗的坚信巴根台的品德,她绝对信赖这个人。不管他来自何方,他绝不会出卖朋友,出卖信任他的人,更不会出卖她自己。

    巴根台和杨妙真商定,先组织村里留守的老弱妇孺烧荒,为未来的开垦做准备。巴根台沿着盆地边缘划出一片防火带,然后烧光了盆地的灌木,熊熊大火足足烧了十余日,这些灰烬都会成为来年庄稼的肥料。

    巴根台和杨妙真率领百姓沿着设计的运河沿线打桩,每隔1百米打下一个半米高木桩。这个工程量并不小,在这个时代,用简陋工具定位只有巴根台一个人能够完成。

    正当巴根台和杨妙真没日没夜的为修建运河奔波的时候,杨安儿的军事行动也取得了巨大进展。贞祐四年(1216年)夏,杨安儿率红袄军一路东进,沿途饥民纷纷前来投奔,等到莱阳城下的时候,已是数万之众。

    金国莱阳守将徐汝贤见红袄军势大,干脆开城投降。徐汝贤后来成为了杨安儿的得力助手,红袄军的著名战将。

    杨安儿大军继续向东,直达登州,登州刺史耿格也开城郊迎红袄军。此时,杨安儿的势力已经到达了渤海海岸,南宋的大海船把粮饷武器源源不断的运往登州的港口,红袄军声势大振。

    杨安儿趁势沿着海岸继续向东进军,占领了宁海州,又回师西向攻占了密州、莒州。这样,整个山东东路都落入了杨安部红袄军掌握,益都到海岸的水陆交通畅行无阻。大宋支援的物资潮水一样涌入益都,大量人口也向这一地区集中。杨安儿志得意满,在登州称王,置官署,改元天顺。

    杨安儿封巴根台为抚国将军、大司马。使者来到益都盆地,传达杨安儿的旨意,巴根台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根本就没工夫想这是个什么。

    现在,运河工程已经动工,每天都有扶老携幼的人民涌到益都盆地。这里是希望,是未来。巴根台和杨妙真夜以继日的安排这些来投奔的人员,青壮年都投入到兴修运河、平整土地和建造住房的工程中,老弱妇女则负责运输后勤,生火做饭。还有大量的病人要医治,很多儿童要抚养。

    杨妙真体现了非凡的管理才能,把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各项事务有条不紊的展开。巴根台用不着操心别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程建设中。整个益都山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数万百姓都参与到了这项伟大的工作之中,每个人也许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干一件大事情。

    他们能吃饱饭有衣穿,有重要的工作做,有对未来美好的渴望,比起过去饥饿等死的日子,这里就是人间的乐土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公平,有正义,没有抢掠和杀戮,没有欺凌弱小,没有高高在上的主子,也没有天生卑贱的奴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什么样的困难会得到别人的亲切关照。

    不论你是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回鹘人、唐兀惕人、吐蕃人,都要用汗水换来食物。没有不劳而获的压榨,更没有天生的首领,大家服从的都是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所有的人都是这个大团队的一份子,所有的首领也没有特权,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一样的食物,只不过他们对团体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同样,偷奸耍滑和作奸犯科也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惩处。

    巴根台也一样。他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益都盆地的建设之中。他为理想拼命的工作,乌尔罕的美丽灵魂正在看着他,他不能闲着,他要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

    他没有浪费兴修运河挖掘的大量土方,他把挖出的土都脱成坯,建立砖窑,烧成青砖用来建造房屋,建造关隘。巴根台和杨妙真早就商议出了建设计划,他们把房屋都建在四周的山上,形成居住区。

    把中央盆地地区都建造成农业区和工商业区。这些从山腰绵延到山脚的住宅都是青砖建造,建筑群本身就是象城墙一样的坚固堡垒,山上根本就用不着修建城防工事。在山下各个险要隘口,也用青砖修建关卡。

    潮水一样涌入益都老营的流民越来越多,现在只能开挖地窝子,但是绝对无法度过寒冷的冬天,老弱妇孺会冻死。大量的青砖解决了建筑基本材料,山区木材也并不缺乏,但是没有合适的粘接材料。中国传统上是夯土建筑居多,包砖的都是高档建筑,而这些粘接材料是用糯米汤调和而成。在人都要饿死的年代,用粮食做建筑材料那简直就是犯罪。

    巴根台走遍了益都的山山水水,在峱山,杏山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灰石矿,在过船岭、转子山和庙山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这不由得让巴根台欣喜若狂。有了这些宝藏,有了人工运河强大的水利资源,他能创造多少奇迹啊。

    但是他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人才资源。他和杨妙真走遍了修河的流民大军,从选出各种工匠,铁匠、木匠、石匠、洗染匠、补锅匠、瓷器匠、漆匠、织匠、篾匠、裱糊匠、瓦匠、造纸匠等等,编成各个班组,选出有经验的老匠人做班组长。

    巴根台和杨妙真组织了数千青壮,由石匠和铁匠组成开矿队,开采石灰石矿,煤矿,铁矿和碱石灰矿。就在杏山脚下,巴根台开始试制水泥材料,有了石灰石和粘土,就有了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材料,铁矿可以作为校正料。因为我国粘土含氧化铝较高,但是氧化铁含量较少,这就需要加铁矿粉校正。

    将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研磨后按比例配好,就是水泥生料,经过1400度的煅烧,就成为了熟料。熟料按比例和石膏粉配好,就是硅酸盐水泥。石膏是生产水泥必须的缓凝剂,但是益都并无天然石膏矿。但是这难不住巴根台,因为他懂得现代烟气石膏脱硫技术。

    现代去除煤炭燃烧的二氧化硫废气,一般是用石灰石和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就会产生石膏。最简单的就是湿法脱硫技术,用石灰溶液和和烟气直接反应,就会形成石膏沉淀,经过煅烧研磨之后,完全可以作为水泥中的缓凝剂。

    益都地区有丰富的石灰和煤炭资源,原料方面不成问题。虽然这样生产石膏成本过高,但是现在也只能先做出来再说。

    在杏山,巴根台建造了第一个立窑和回旋窑,试制出了第一批水泥,经过不断改进,水泥的质量已经接近了现代水泥的质量水平。随后,他任命颇有天赋的泥水匠莒州人王七专门负责水泥的生产,他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水泥在现代社会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划时代的东西。这不仅仅是盖房子,修城堡的问题,这还牵涉到水坝的建设。要想修建坚固的运河水坝,并且充分使用运河的水利资源,就必须要有水泥。

    这条运河,将成为益都工业和农业的母亲河。水泥的生产只是一个开始,巴根台要在益都创立一个超越时代的水利工业体系。这,就是他理想之国的开始,他坚信这才是结束战乱和苦难的唯一出路。

第113章 问题重重() 
“王七,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这样下去不行,大家都会得烟尘肺的。”

    看着从一片烟雾中走出来的王七,巴根台不由得喊道。水泥厂大量的工作是原料手工研磨,造成粉尘弥漫,工作环境极其糟糕,这也是水泥厂耗费大量人力,但是产量迟迟上不去的原因。没有人能在那种环境里呆1个时辰以上,工人干一个时辰就得换班。

    王七苦笑着说道:“咱们益都人口越来越多,到处都在盖房子,天天伸手向我要水泥,都快把我逼疯了。我也明白,不盖起房子来,这冬天就过不去,除了加班加点的干还能有什么办法。”

    巴根台埋怨的说道:“那也不能不要性命啊。我刚从过船岭的煤矿过来,那里也是天天出事故,矿工死伤甚多,这样下去还了得啊。你们这里也是这样,这要是得了烟尘肺,这人也就完了,没救。”

    工作环境恶劣,工具简陋,安全意识差,缺乏必要的机械设备,造成大量的工伤事故。巴根台头疼不已,照这样下去,工业生产的士气会越来越低,这可不行。他转过头,对身边的衡水人刘真槐说道:“你立即回老营,找杨四娘要一批棉布,安排被服厂生产一批口罩,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杏山水泥厂里来。”说着,他画了一个简单的图样交给刘真槐。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巴根台和杨妙真等,在凤凰山老营已经建立起了一批作坊,满足益都起码的生活要求。瓷器坊,木器坊,被服场,鞋袜坊,织染坊,砖窑场,铁器作坊,造纸坊,篾匠坊等等,整个凤凰山老营,成了物资集散,和生产的基地。

    王七看着巴根台画的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