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原特种兵 >

第83部分

草原特种兵-第83部分

小说: 草原特种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一个人无依无靠,怎么到得了南朝。四姐我实在是放心不下,跟四姐和你杨大哥到山里去吧。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吃的,我们就一起在这乱世之中讨生活,我就不信老天不给我们这样的人一条活路。”

    杨妙真的话说的真诚恳切,离开草原之后巴根台的心头一次感到温暖。他默默的点点头,杨安儿大笑说道:“这就对了,王兄弟,这叫做合兵一处,将打一家。”

    吃罢早饭,终于到了分手的时候,众人收拾行装,走出野店。雨后的益都山川壮美,几个朋友精神都一振。完颜彝对巴根台一行人说:“乱世春秋,谁也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如果有一天老天安排我们在战场上相见,不管胜负如何,我绝不害诸位的性命。”

    杨安儿抱拳说道:“就是这样!我向苍天起誓,我也绝不害你们兄弟性命。”

    完颜彝对贾瑀说道:“贾公,认识了你,我们知道了南朝也有好汉子。我们兄弟的敌人是鞑靼人,我们今生不会与宋人为敌,不管皇上怎么安排,我们绝不领兵与南朝作战。”

    贾瑀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说道:“我们都是为了江山社稷,黎庶百姓,但愿我们还能活到再相见的一日。”

    巴根台一拱手,说:“二位完颜大哥,前途珍重,将来再会的时候但愿已是天下太平,那时我们再痛饮。”完颜兄弟和巴根台紧紧拥抱,洒泪而别。

    巴根台、贾瑀主仆三人跟着杨氏兄妹一路西行,绕过云门山向南,沿着劈山西麓又走了一日,到了凤凰山脚下。翻过凤凰山,一片广阔的盆地展现在面前,杨安儿的老营就扎在凤凰山西侧山脚下。

    说是老营,其实就是个聚居的大村落,大约有千几百户人家,住在茅草搭成的屋子里。一群衣裳破烂的孩子们正在嬉戏,几个晒太阳的老人默默的看着杨氏兄妹一行进入村庄。杨安儿把巴根台和贾瑀安排住在两个相邻的茅屋,离杨家的茅屋很近。晚上有人送来饭菜,无非是粗茶淡饭,老营每户人家都是这样。

    第二天天色未明,巴根台就一个人深入附近的山里,下午回来的时候背着一长串的野鸡和野兔,还用衣服包着的一大包野山菌,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打到的。

    当晚巴根台和村落里的几个首领一齐聚到杨家,一边吃着喷香的山鸡炖野菌,杨妙真一边给巴根台和贾瑀介绍红袄军的主要首领们,棘七、史泼力、汲政等人。这些人多是破落的农民出身,大字不识却胆大包天,对杨氏兄妹忠心耿耿。

    杨安儿说道:“现在咱们最要紧的是粮食问题,春天青黄不接啊,没有粮食,这山里我们终究还是呆不下去。我们只能去攻打青州城,那里有粮食,但是官府防御甚严,我们没有胜算。”

    巴根台说:“山上有野猪,还有獾,狐狸,野兔什么的,还有麋鹿。明天我要10个人跟着我去打野猪。”

    杨妙真说道:“这山里的野物早被我们打光了,还有野猪吗?”

    巴根台说道:“我闻到了野猪味儿,还不少呢。”

    杨妙真说道:“好,明天我就带10个人跟你进山。”

    要说巴根台打猎的本事,可是说是冠绝天下,在蒙古人里也是出类拔萃的,什么野物也逃不脱他的追踪。但是正是春季,兽类孕育繁殖的季节,蒙古人在这个季节是不打猎的。可是山里的粮荒太严重了,老营每天只有一顿饭,老人孩子和病人孕妇两顿。

    巴根台决定捕而不杀,将诱捕的野猪群和鹿群蓄养起来,这就需要人手了。第二天杨妙真带着10个精壮猎人跟随巴根台进山捕猎,巴根台用了几天时间追踪畜群,巧设圈套,把两群野猪和一群鹿从深山里诱到离村庄不远的地方围起来。这样他们就有了蓄养的肉食,虽然不多,但是暂时能解燃眉之急。巴根台又教村民结网,在西面的淄河和东面的弥河捕鱼,粮食又有了不小的补充。

    粮荒暂时缓解了一些,但单靠打猎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老营上万人都要吃饭,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开荒种田。当巴根台向杨氏兄妹提出要在群山之中开荒地种庄稼的时候,杨氏兄妹和几个农民首领都认为他失心疯了。

    杨安儿说道:“栋梁兄弟,你是猎人,没有种过地。我们可是祖祖辈辈的农民。这盆地是不小,但是没有水,是没法种庄稼的。”

    巴根台拿着一枝小木棍在地上画了一个大略的本地区地图,指给大家看。这些天巴根台打猎的足迹踏遍了这片土地,凭着他深厚的地形学知识,他对这里已经了如指掌。益都地区的地形简单的说是东西两条河夹着一群山,群山中间是一个方圆数百里的盆地,而杨氏兄妹的老营正是在这块盆地的中部偏东方向的凤凰山。

    在东面是南北走向的弥河,河面宽而水流舒缓。弥河西面大约30里就是云门山和劈山。云门山和劈山继续向西是一系列山丘,由北而南依次是黑山、王子山、金斗山、大龙山、凤凰山、凤凰峪、黑山、青山、双山子、玲珑山等。这些山峰西面就是他们现在扎营的一块广阔盆地,盆地的西侧由北而南依次是蛤蟆山、鹰山、仙西顶、马山、大寨、土泉岭、桃花峪顶等等,这些山岭的外面就是淄河,也是沿南北方向流淌。

第111章 人工运河() 
益都,就是夹在淄河与弥河两河之间的城市。

    巴根台在淄河和弥河之间画了一条横线,说道:“如果我们在这两条河之间修建一条人工河,将这两条河联接起来。正好穿过这块盆地中央,我们引这条人工运河的水灌溉田地,足以把这方圆数百里的盆地改造成万顷良田,收获的粮食可以供养百万人口。

    而我们据守在盆地四周的山峰上,就象一道天然的城墙,易守难攻,有金城汤池之固,保卫我们的田地和粮食不成问题。有了粮食,有了田地,四面八方被战乱和饥饿折磨的人民必然扶老携幼投奔我们,我们能救活多少人啊!”

    巴根台简单的说完他的计划,把小木棍往地上一扔。大家愣愣的看着他好半天,终于,杨妙真抬起头,说道:“这个办法可行,栋梁,你真是老天派来帮助我们的人啊。”众人都看到了未来丰衣足食的希望,忍不住欢呼起来。

    只有贾瑀仔细盯着巴根台在地上画的简图,好久才说道:“王兄弟,你的计划确实高明。但是挖掘这么长的一条灌溉渠,需要多少人力啊,就凭咱们山里这几千号人,青壮不到2千,恐怕等不到水渠修好就都饿死了。”

    众人想想贾瑀说的确也是实情,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好像被一瓢冷水又浇灭了。巴根台看着贾瑀,很久才说道:“这是战乱的年代,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如果我们要生存,就必须把蛮荒变成良田,把益都变成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

    我还没有实测过这两条河的具体数据,只能估算。修这条河大约需要挖2千万土方,按每人工每月能掘150方土来算,需要万2千人修1年的时间,如果要算上这1万壮丁的妻小家属,你们益都就有大约5万人口。现在河朔战乱不休,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流民,招募5万流民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贾大哥,要我们益都红袄军臣服宋国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一年的粮食物资支持,使我们能够养活这5万人民。”

    贾瑀不假思索的说道:“只要你们能心向南朝,我一定给你们要来你们所需要的粮饷。只要你们在山东东西两路扯起反金大旗,能牵制金朝多少兵力啊,金军想从江淮地区南下侵宋已经不可能了。一点钱粮就废了金国的东路进攻的道路,这是不战屈人的兵法。我大宋富有南中国,这5万人口的粮饷算什么,总比战事一起的损失小的多。问题是这么多粮,怎么才能运来呢?”

    杨安儿说道:“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走海路。我们红袄军向东进攻潍州、密州,进而攻取莱州、登州和宁海州,占领山东东路的海岸和港口,宋朝的物资就可以从海路运来。”

    贾瑀一拍大腿,叫道:“着啊!就是这样!”

    棘七、史泼力、汲政等人都大声叫好。这样,一个围绕改造益都荒山这个核心的战略计划就这样决定下来了。由杨安率领红袄军主力向东进攻胶东,建立一条直通南宋的海上通道,然后大批物资由陆路运到益都。

    有了粮食,四方饥民必然蜂拥而来,杨妙真、巴根台组织利用这些人力修建运河,开垦农田,把益都建立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一个丰衣足食的乱世天堂,成为益都红袄军的根本之地。贾瑀的任务,就是回到宋国,为红袄军争取粮饷。

    众人饱餐了一顿野猪肉,尽欢而散。巴根台忽然觉得雄心又回到了身上,沙场征战那么多年,流尽了血汗,理想却越来越远。没想到在益都的荒山之中,儿时的梦想却是那么近,那么的触手可及。他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军人,他掌握的知识水平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无论是科技知识还是社会知识。他能改变益都,他能改变世界!

    第二天,杨安儿就开始忙着整理部队,准备东征。杨妙真一早就来到巴根台的茅屋,急着催巴根台组织人手,准备开挖运河了。巴根台摇摇头,说道:“这个先不急,我们现在首先要有计量的标准,否则我们没法测出准确数据,这运河也修不好。”

    杨妙真笑着说道:“我反正什么也不懂,就是给你打下手的,你说怎么就是怎么办吧。”

    巴根台说道:“好!那咱们要先登一次益都的最高峰凤凰山。”

    杨妙真诧异的问道:“上山?这和修运河有什么关系?”

    巴根台说:“大有关系,到了你就知道了。”

    杨妙真见巴根台成竹在胸,知道多问无益,索性就不问。她只管准备干粮和饮水,跟巴根台上山。

    晌午时分,两人登上了凤凰山顶。登高远望,天高地阔,江山如画,二人心情不由得为之一爽。远远的,看到杨安儿的队伍正缓缓向东,红袄军已经出征了。巴根台两世军人,大军出征见的多了,但是红袄军出征实在是目不忍睹,这哪里是军队呦,分明是叫花子队伍。巴根台不由得长叹一声,对杨安大哥和这支军队的前途不由得暗暗担忧。

    但是他现在早已脱离行伍,行军作战自有别人筹划。他现在最头疼的是没有一个计量标准,他登上凤凰顶就是为了掌握计时和长度的标准。

    他先让杨妙真采来一根笔直的树枝,然后让杨妙真比着他的身高截断。他知道王栋梁的标准身高是178cm,这样这根树枝就是178cm了。然后他把这根树枝178等分,这样他就得到了一个误差不大的长度计量工具。

    接着他伐了一棵大木,做了一个圆盘,草原的艰苦生活使他练就了不错的木匠手艺。他截断一根半米长的圆木立在圆盘正中,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日晷。木盘是晷面,晷针就是圭表中竿。忙完了这些,天也渐渐暗下来了,杨妙真跟着巴根台忙来忙去,有一搭没一搭的和他说着话,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二人歇了一晚,第二天日出的时候,巴根台把日晷立在凤凰山最高点。晷针面向正南方向,南高北低放置,这样晷面正好与天赤道面平行。这时晷针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这就是赤道式的日晷。

    太阳由东向西,晷针投在晷面上的影子也由西向东不断变化,当晷针的投影最短的时候就是正午。现在春分刚过,太阳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应该在晷面的上方运行。巴根台知道赤道式的日晷刻度是等分的,只要他掌握了太阳升起、落山和正午三个晷针投影在晷面上的点,就能够在晷面上标出刻度,显示时刻。

    巴根台和杨妙真在凤凰山呆了整整三个白天,反复校正,终于他们得到了一个精确的日晷,他有了相对准确的计时工具。下山的时候,巴根台详细的对杨妙真讲了日晷的运用,告诉他从此村子里可以晨钟暮鼓按日晷准确报时了,杨妙真好像进入了一个她从来也没有想象过的奇妙世界。巴根台对杨妙真说:“数学就是力量,谁掌握了数学,谁就掌握了开启未来的钥匙!”

    但是仅有日晷是不够的,日晷计时没法准确到分钟。巴根台早就掌握了玻璃制造的技术,他根据日晷的时刻制作了一个沙漏,可以计时到分钟,误差不算太大。

    一切准备好,他和杨妙真带着沙漏和米尺在弥河建立了第一个水文观测站。他在河中央打桩,测出了水深,这样他就得到了水流量的数据。顺流而下,又测出了流速的数据。掌握了弥河的水文数据以后,他们又横穿盆地到了西面的淄河,掌握了淄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