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原特种兵 >

第132部分

草原特种兵-第132部分

小说: 草原特种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刻巴根台一行来到制司衙门,负责制司衙门警卫工作的并非是南军将领,而是许国从淮西带来的大将赵社、朱虎,赵社负责外围,朱虎负责内层。巴根台等来到帅府门前,赵社早在府门前迎侯,先行顿首大礼,然后拦住巴根台警卫部队。说制帅大人有命,节帅府警卫部队停在府外,将官在寅宾馆奉茶。

    巴根台一切按赵社说的办,命部队下马。忠义军人等进到府门,朱虎前来迎接,一样对巴根台行大礼。随后带着巴根台、刘真槐、纳尔丁等5个亲随来到大堂,赵社引时青、黄凯等北军将领入寅宾馆待命。

    许国几乎把整座制司衙门变成了一座军营,2千淮西健儿盔甲鲜明,枪明槊利,杀气腾腾,阵列于帅府内外。

    朱虎在大堂外命巴根台的亲随交出佩刀才能进入大堂,纳尔丁虎目圆睁,朱虎激灵灵的冷汗直冒。巴根台一摆手,令亲随交出武器,当朱虎看到巴根台狼一样眼睛的时候,终于没敢让巴根台也交出武器。

    随后朱虎带领巴根台等进入大堂,许国高坐其上,两旁亲信侍卫幕僚数十大汉环列左右,巴根台和李全2年前大闹制帅府的事情他听说过,他可不想让那一幕重演。

    巴根台龙行虎步走到帅府大堂,帅座前站定,直视着制帅许国,一言不发。

    许国看着巴根台的眼睛,觉得那好像不是人类的眼睛,就象野兽一样,他觉得背上的寒毛都竖起来了,不由得紧紧握住了佩刀柄。

    却看到巴根台慢慢解下佩刀,放置在身前,缓缓跪下,双手拱合,引头至手而不着地,这是空首大礼。

    许国觉得紧绷的身上一阵轻松,意识到自己真的赢了一个强悍的对手,脸上也浮出了笑容。旁边巴根台的亲随看到主帅受此折辱,无不义愤填膺,纳尔丁的眼睛里象是要喷出火来。

    制帅许国高坐大堂,笑吟吟的说道:“王帅身子可大好了。”

    巴根台缓缓说道:“旧病已去,新病又生。”

    许国说道:“哦,王大人可真是多病了,这新病又是什么病呐?”

    巴根台说道:“我病山东百姓又遭兵灾,他们也是大宋子民,江淮诸军居然对大宋国土遭此蹂躏无动于衷,我辈军人难道不是生病了么?何况我军都是山东子弟,亲人罹难,家园毁弃,军心如何维系?我意许制帅心忧天下,爱军如子,想来病的也不轻吧。”

    许国说道:“天下多难,百姓遭殃,天子寝食不安。奸臣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祸乱国家。国身为天子大臣,目尚不敢交睫,岂敢有病。”

    巴根台说道:“奸臣就在你面前,手无寸铁,也无一兵一卒,随你处置。”

第179章 口舌争雄() 
纳尔丁、刘真槐等怒视许国,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畏惧,更无愧疚之色。刘真槐厉声喝道:

    “嘉定十四年,金军南侵,成州、凤州、兴元府沦于敌手,建康危急。我山东忠义军与金将纥石烈牙吾答会战于都梁山。敌数倍于我,我军粮尽,王节使与全军5万将士3日不食,节帅不得已亲率1千敢死之士斫金营。

    当是时也,矢石如雨,枪槊如峰,节帅于千军万马中冒死奋战,刃几及牙吾答身,一战迫使20万金军退出大宋疆土。

    随后节帅追击金军于涡水西岸,临阵亲斩金军大将纥石烈牙吾答,又于化陂湖阵斩金朝四驸马阿海。金军闻王帅之名而丧胆,不敢挽弓而南。试问堂上诸公,本朝哪位奸臣如此舍生忘死,以身许国,为天子分忧!

    嘉定十五年,金军再度南侵,诸军懦弱不前,天子束手。节帅慷慨请缨,亲率5万山东子弟,擐甲而西,金人不敢索战,不得已与大宋言和,国家社稷转危为安,请问哪朝哪代有这样的奸臣?!

    没有这位奸臣,堂上诸公的性命功名能否保全?朝堂能否安稳?百姓能否平安?没有这位奸臣,楚州已是敌国之土,你们还能否在这里作威作福,倚势凌人?!”

    刘真槐满腔悲愤,嘶哑着喉咙怒吼:“天日昭昭,王节帅为国辛劳,功在社稷,请问你们从何而知节帅拥兵自重?又从何而知节帅谋反?人证在哪里?物证又在哪里?无非又是莫须有!刘某敢有一言,天下若再有风波亭之冤,我5万北军将士,4百万山东百姓宁以颈血溅制帅之前!”

    一夫舍命,万夫皆惧。白面书生刘真槐在制帅府的刀枪林中,置生死于不顾。他怒气勃发,愤怒的眼睛里仿佛要滴出血来,连那些从战阵里面杀出来的粗鲁武人都感到不寒而栗,许国一时也无言以对,不知如何是好。

    制帅府计议官苟梦玉悄悄走到许国面前,轻轻耳语了几句以后又悄悄退下。

    许国慢慢挤出一丝笑容,说道:“王帅、刘公,你们言重了。许某深知节帅有功于国,忠于朝廷,一直盼着与诸位相见。怎么会有别的意思呐。不过兄弟是个粗人,肚子里藏不住话。我的部下也都是蠢材,不会办事,让诸位误会了。看在我们一殿为臣的份上,节使大人就不要计较吧。”

    巴根台说道:“只要对国家有利,制帅之命王某和北军无有不从。”

    许国笑道:“说的好啊。现在国家多难,天子心忧,我们做臣子的还是齐心协力的好。千万不要起什么龃龉,耽误了国家大事啊。”

    巴根台说道:“望制帅大人不要轻信小人言,我们北军绝不会有不臣之心。制帅旌麾所指,我们唯公马首是瞻。”

    许国大笑,说道:“好。我这里略备薄酒,咱们杯酒释嫌,同心为国,你看可好么?”巴根台说道:“自然是客随主便。”

    一场剑拔弩张的会面,以欢欢喜喜的酒宴结束。许国真的相信巴根台了吗?当然不会。本来今天他就要扣押巴根台于制帅府,奏罢他的军权,夺回北军的控制权。但是刘真槐的话让他心惊,谋士苟梦玉又提醒他前任贾涉操之过急的前车之鉴。他这才回心转意,决定先放巴根台一马。

    反正巴根台在楚州节帅府里,远离军队,形同软禁,还有什么能为?

    成吉思汗十八年(1224年)楚州内城

    巴根台留在了楚州节帅府,为了赢得许国的信任,他动息必请制司,请则必拜许国。这太让他难过了,许国却志得意满,夸耀诸将:“吾终于折服此虏矣。”

    因为北军最可依靠的饷源山东已经被制司控制,没有被控制的也遭受了战祸。巴根台密书宰相史弥远,举荐杨妙真母舅刘全为扬州总管,以扬州粮接济北军。史弥远当即奏请皇帝,任命很快就下达了。

    为了不引起许国的不满,他事先早就和许国商议过。许国要的就是巴根台和北军服从的态度,既然巴根台主动来商量,自己又阻拦不住,索性卖个顺水人情。

    再有就是巴根台最担心的增援山东问题,他反复向许国陈情。山东军务也归淮东制司羁縻,如果山东糜烂,制司颜面何在,他许国能不担责任?许国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

    金将张惠号称赛张飞,花帽军出身,是金朝后期著名的勇将。被益都红袄军打成残废的花帽军残部,在李霆、张惠等人的努力下,居然慢慢恢复了元气。趁山东忠义军主力南下,居然又进入了山东,而且势如破竹,已经攫取了数个州郡。

    迪烈抱病指挥作战,把金军挡在益都…沂州以西。但是如果没有增援,迪烈也支持不了多久,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了,山东早晚会全部失去。

    许国不愿意承担丢失山东的责任,终于同意北军李全、夏全、岳成等部,还有南军部分部队北上,支援山东宋军。在沂州作战的山东忠义军大将彭义斌请调南军最精锐的淮西部队北上,许国也同意了。

    赵社、朱虎等连夜面见许国密语:如果我等离开大帅左右,一旦再有南渡门之变,制帅该如何应对?

    许国说道:“此事我考虑已久。我把姓王的和李全都派到北面去,让他们和金军厮拼。他们一走,楚州还有谁敢发动南渡门之变呐?何况扬州强勇军彭兴所部还是忠于制司的,关键时候可以依靠。我再留杨妙真为质,她一个孱妇人,谅她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你们在山东的任务,就是监视北军部队,防有他变,不要和金军死拼,空耗实力。”

    既然许国这样说,赵社、朱虎也就不便多言。

    正当巴根台整束部队,准备进军山东的时候,接到一个令他悲痛万分的消息:蒙古统帅木华黎国王病逝了!

    原来木华黎攻取太原以后,战略上的主攻方向定在了关中地区。金军屯重兵于潼关,如果从河南入关中,必要攻取潼关。潼关险峻,敌人又多,木华黎没有把握破关而入。

    他决定从北线入关中。成吉思汗16年,木华黎所部取瑕州、绥德,又在延安地区设伏,击败金军3万余人,阵斩7千余人,关中地区北面的大门由此洞开。

    成吉思汗17年,木华黎率蒙军主力围攻京兆府,金军20万人婴城固守。木华黎久攻不下,约期会攻的西夏军也失约不至。

    木华黎调整部署,遣兵6千与京兆金军对峙,又派3千人扼住潼关,自率主力围攻凤翔,又久攻不下,自己也身患重病。

    这个时候他是多么想念巴根台啊,巴根台和他的特种部队是攻克坚城的利器,有这支部队在手,关中地区早就是蒙古大汗的囊中之物了。

    成吉思汗18年春,蒙军粮尽,木华黎不得已撤出关中地区的作战,东渡黄河。大军到达闻喜,木华黎一病不起,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

    巴根台听到这个消息怎么也不敢相信,木华黎是巴根台的老长官,待他如慈父一般。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巴根台对这位伟人无比崇拜。木华黎身上闪烁着男人的一切美德,他勇敢无畏,深沉智慧,宽厚仁义,忠诚耐劳,诚实正直,气度恢弘,品德高尚,他是古往今来军人的楷模。

    他出身札剌亦儿部,这个部落和速不台所在的兀良哈部,还有伯牙乌部世代都是黄金家族的门户奴隶。他10几岁就被父亲送到成吉思汗处,跟随成吉思汗拼杀了近40年,也终于军中。

    他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原各族人民的英雄。巴根台为这样一位英雄的离世伤心不已,8年前辽河岸边的一别竟然成了永别,他再也见不到这位伟大的战士了,而自己能不能成为象他一样的士兵还是未知数。

    木华黎病逝以后,其子孛鲁继承了他太师国王的职位,也继承了他经略中原的未竟事业。孛鲁的战略与其父不同,这导致了巴根台命运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在这个时候,巴根台还没有深刻感受到这一影响。

第180章 制帅之死() 
坏消息接踵而来,正在益都指挥作战的忠义军大将舒穆鲁迪烈也病逝于军中,使悲痛中的巴根台更加伤感。迪烈在各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大公无私。尽管他也曾对巴根台有过误会和不满,但是他一切都是为了山东百姓,为了军队,为了益都的理想之城。

    有他坐镇益都,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山东忠义军都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基,可进可退。他的去世,不仅是巴根台失去了一个主要的助手,忠义军失去了一位威望素著的老将,巴根台觉得他整个事业的根基都动摇了。

    离了迪烈,谁能掌控山东如此复杂的局面啊,他的热诚,他的经验,他的无私,他的坚定一往无前是巴根台多么需要的啊。在如此危难的时刻他离开了人世,巴根台竟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美丽的海春哭成了泪人,巴根台不知道怎样安慰,只能默默的陪伴她。对海春,巴根台从心里爱惜怜惜,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

    这个原来天真烂漫的姑娘离开老家,跟随自己刀里火里的挣命,如今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些年她吃过多少苦啊,他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能使她好受些。可是军情紧急,山东正在战火中挣扎,他岂能为了儿女子的私情置数百万百姓的安危而不顾。

    三日后,部队准备就绪。巴根台下令北军全军缟素,祭奠死于国事的忠义军大将迪烈,随后誓师出征。

    巴根台留统制官刘庆福部8千强悍步兵,岳成所部1千5百骑兵仍屯淮北大营。杨妙真的直属卫戍部队5百人随她进驻楚州。给扬州总管刘全留下8百精兵,以防他变,保证山东军的粮饷。

    他亲率其余全军参加此次北征,加上南军部队3万人,总计7万余众。巴根台本意留海春在节帅府,好好调理休养。但是海春执意随军出征,巴根台拗不过,只得同意。

    北征大军由海城至沂州,与镇守沂州的忠义军大将彭义斌汇合。老战友多日不见,均欣喜异常。彭义斌随后向总参汇报了敌情和战况,巴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