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32-内外伤辨 >

第2部分

232-内外伤辨-第2部分

小说: 232-内外伤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 
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 
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 
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卷上
辨外伤不恶食
属性:辨外伤不恶食,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 
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 
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内外有余不足二证也。伤寒证虽不 
能食,而不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 

卷上
辨渴与不渴
属性: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 
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 
故渴也。又当以此辨之。虽渴欲饮冷水者,当徐徐少与之,不可纵意而饮,恐水多峻下,则胃气愈弱, 
轻则为胀,重则传变诸疾,必反复闷乱,百脉不安,夜加增剧,不得安卧,不可不预度也。 

卷上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属性: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 
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但风来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医解 
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虚劳,气血皆弱,不能完复。且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 
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证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 
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 
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以上诸辨证,别有治法 
用药正论,故作此说,分解于后。 

卷上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属性: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 
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 
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 
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 
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 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 
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卷中
饮食劳倦论
属性: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 
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 
以为常也。”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 
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 
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 
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 
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 
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 
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 
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 
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卷中饮食劳倦论
补中益气汤
属性:黄 (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 
当归身(酒洗) 白术(以上各三分)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卷中饮食劳倦论
立方本指
属性: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甘草次 
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 
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 
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 
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 
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 
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脾胃气虚,不 
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 
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 
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 
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 
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卷中饮食劳倦论
朱砂安神丸
属性: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 甘草(五钱五分) 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 当归(去芦, 
二钱五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 
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上件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 
津唾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缓也。 

卷中
四时用药加减法
属性:《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 
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 
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 
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 本(以上 
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 
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脉弦, 
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 
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 
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 
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 
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 
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 
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 
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 
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除风湿羌活汤
属性: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以上各五分) 本 苍术(以上各一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大温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通气防风汤
属性: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以上各五分) 本 青皮(以上各三分) 白豆蔻 黄柏(以上各 
二分) 升麻 柴胡 黄 (以上各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 
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