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毕业-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习分别去了老家的社会保险局和省政府办公厅。为了在学术方面增添一些砝码,我和同学合作在学校“挑战杯”的论文竞赛中小试牛刀,略有斩获,另外又拼着老命在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大三下学期意外地得到一次去香港大学交流学习半年的机会。
在折腾了三年之后,大四来了。一切都该见个分晓了。可是现实很快告诉我,再细致精确的人生规划在命运面前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我的大四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戏剧性。最开始是在保送经济中心读研的申请中受挫,疯狂进入了申请出国的风潮中。
求职历程
进入十一月,校园招聘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看着宿舍兄弟倒腾着简历和求职信,置办了行头,人模狗样地跑去城东的CBD面试,俺也坐不住了,决定找一份工作作为保底,于是也开始留意BBS Job 版上的消息,也开始跑去听各式各样花里胡哨的宣讲会。由于只是想要一个保底,主要精力仍放在出国申请上,同时对我们专业的毕业生能找到多好的工作表示强烈怀疑,所以只投了有限的几个不限专业背景的公司或单位,包括P&G; PWC; KPMG; A。T。Kearney和 商务部,当然在ChinaHR上也投了一些。
无论结果如何艰涩,宝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是值得纪念的,我的第一次应聘,第一次笔试和第一次面试都献给了它,解难测试、TOEIC考试以及一面都异常顺利,但Final的时候,我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壳,于是还没进入状态就突然Game Over了。现在回过头看,宝洁的面试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七个问题每年基本不变,因此是可以准备,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求用中文回答,所以在语言上基本无障碍。可能由于前面几关比较顺利,所以掉以轻心,没有认真准备,结果第二天那场也许是我平生最重要的面试,被我当成了职业生涯的热身。
本来决定只要拿到一个offer就收手的,结果被宝洁“鄙视”后,本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开始扩大撒网范围。第二批进入我的视野的是四大会计师事物所。PW的笔试和一面一起进行,笔试是写一篇作文,我的题目是“如何使中东更加和平”;接着被带到一个小会议室,面我的是一个叫Monica的经理。记得她让我用英文说一个团队合作的例子,我乐呵呵地便把准备好的说出来,说了一半被其打断,让我不要重复网上申请时写过的那个,我只好郁闷地重新想了一个。我提到这学期在学会计课,她便让我举几个备抵帐户的例子,还让我做了几个简单的分录。普华二面是一个由十个人参加的Assessment Center(评估中心),就是传说中的“群殴”。我们十个人被分成了两组,分别坐在一张长条型的桌子两侧,两个经理JJ坐在一端,对着笔记本给我们打分。面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限定时间内用英语和坐在你对面的应聘者聊天,然后向其他人介绍你的搭档。第二部分是中文的辩论,题目是“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全球化”,我们这组是正方。一共有20分钟时间准备,大家围成一圈讨论,其中一个经理会在旁边听。面试的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是关于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如何互动以实现组织目标。也是20分钟准备,然后做一个Presentation(演讲)。 我们把英文案例分成几部分,每个人阅读一部分,读完后向小组成员简述大意,再根据内容的相对重要性来分配发言时间。对方那组用英文做的Presentation;我一琢磨,那帮local Manager也都是人阿,这几天连续面试还不都累趴下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将心比心,谁不觉得母语听着爽,况且他们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思路和逻辑,于是决定用中文。我事先已经在板书上列好了大纲,自我感觉讲得比较清晰和有条理。整个过程结束后,经理把我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里,进行隔离审问。
No one told you life was gonna be this way(2)new
二面完了,我拿到了传说中的订书机。
KPMG几乎给了所有申请者笔试的机会。笔试由两部分组成,中文的数学和英文的阅读理解。KP招聘开始得比其他几家晚,但效率还是很高的,很快通知一面。一面中,觉得自己有以下一些亮点:比较流利地回答出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强调在香港大学做交流学生的有趣经历;突出自己优异的本科成绩;在回答不保研的时候,说明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当被问到下个学期有多少课时,心领神会,表明自己非常愿意来实习,显得smart(机智)。回答得不够好的,比如为什么放弃专业来做审计,虽然有所准备,但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最后我还问了一个比较笨的问题:当时您大学毕业的时候,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 为什么选择做审计,她可能认为涉及个人隐私,说“It is not your business(不管你的事)”,我当时甚是尴尬,其实我也只是想请教一下过来人的经验而已。 最后一轮时见到的合伙人可能是我见到过的最tough(难对付)的面试官了。他是香港人,所以整个面试用英文进行。怎么说我也在香港呆了半年,可愣是没法适应他的香港英语,于是不断地说“Pardon”; 靠着个别关键词来猜意思。最难受的是,无论我说的是什么话题,从西贡的海鲜到蓝桂坊的酒吧,从周星星他姐到李超人他妈,他都自始自终没有任何表情,搞得现场整个气氛异常压抑,问的问题也都很尖锐。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肯定没戏了,没想到后来还是给了我Offer。后来才从同学那边听到所谓“压力面试”一说。
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每天几乎都是笔试、面试、准备笔试、准备面试中度过的。每天强打着精神,穿梭于人群,上下于公车和地铁,往返于学校与东城的商务区,强颜欢笑去面对那些HR; Manager; Partner。然后拖着一身疲倦回来,路上还一直不断地回想面试的得失,以至于经常坐车坐过了站。偶尔抬起头,看见车窗上自己的倒影,真的很怀疑那个憔悴的面容竟然是自己。
12月12日是普华正式发offer的日子。等这一天等了好久,直到普华上海的Office打来电话,告诉我被录用了。我长出了一口气,哎……我该说些什么呢,也许有那么点现代版“范进中举”的感觉。
反思
虽然那段时间我的一部分精力仍放在出国申请上,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其实想法已经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次走出校门,接触到这么多行业、公司和形形色色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也蛮精彩,而自己在象牙塔里读了这么多年书,两耳不闻窗外声,社会经验极其缺乏,待人处世和思考问题都很不成熟。很多朋友师长劝我先到社会上锻炼一下,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再有针对性地给自己充电,我觉得挺有道理,而且我非常喜欢穿着正装走在现代化写字楼里的那种非常Professional(职业化)的感觉,当然这种想法本身就很幼稚。然而和Professor Cheung 的那次谈话进一步动摇了我出国的决心。我在香港大学学习的时候选了他的两门课,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多帮助,而且还答应为我的出国申请写推荐信。1月初的时候,他来北京开研讨会,我请他喝茶并告诉他我拿到的工作的offer。 他问我是否决心当faculty(教职)做研究,我实话告诉他,其实并不很感兴趣。于是,他强烈建议我去KPMG (大概KP在香港很强),然后blahblah说了一堆理由,大概意思是说,中国现在和未来二三十年内都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 就像六、七十年代的东亚四小龙,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国内有大量的机会,而书什么时候读都行,学校反正跑不掉,但机会失去了就没有了。连我出国申请的推荐人都这么说,我不得不重新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春节期间看了一期央视“对话”栏目,标题是“海归变海待”,惊恐地发现大量留学归国人员因为水土不服而找不到工作,接着又看了徐小平写的《途穷对话录》,居然发现以留学咨询著称的新东方副校长什么时候开始劝人不要留学了,于是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这个时候,申请出国的材料都已经寄出去了,虽然还没有消息,但此时已经动摇了出国读PhD的计划。
在自己求职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对于找工作最重要的Qualifications(素质):1)GPA;中国学生太多,申请者太多,有些公司只好依据这个硬指标来筛选,特别是简历关;2)英语口语,重要性远大于TOEFL 和GRE,同时不同的行业会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和知识体系,平时要注意积累;3)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是你的leadership (领导能力); teamwork (团队合作) 和munication ability (沟通能力) 的重要体现;4)实习,最好是与目标公司相关行业的知名公司;5)最好有国际交流经验; 有些院系这些国际交流的机会比较多,有些机会则是全校范围内选拔的,争取抓住这种机会。如果给我一个机会重新安排大学四年,我会围绕求职这个目标,集中精力来培养上述几个方面的Qualifications。另外,最好吸取我的教训,不要一边找工作一边申请出国,或者一边准备考研。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四面出击,两个拳头打人,最后肯定是伤其十指而不能断其一指。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我当时能果断放弃出国,找到的工作或许能更好一些。
No one told you life was gonna be this way(3)new
专业在求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对于在校生来说几乎没法改变。有些企业很现实,不愿意花太多成本来培养员工,巴不得能够直接“剥削”剩余价值,相对而言,外企反而对专业看得更淡一些,像宝洁这样的公司基本不限专业,而四大中也有一部分是非财会类的,还有一些公司,比如投行和咨询,虽然原则上不限专业,但在面试过程中会体现出专业的因素。对于专业门槛较低的职位,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我的身边就不乏冷门专业的同学击败热门专业的例子。
结语:No one told you life was gonna be this way
当大学开始进入第四年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要找工作,更没有想到会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商务部,可是就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鬼使神差地放弃了为之努力了三年的保研和出国留学的计划。几个急转弯过后,生活在你尚未完全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驶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就在本文结稿的时候,又意外地收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国学校的Offer。Sigh;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是怎样。所以我对自己说,尽人事,知天命。
求工记(1)new
胡文静,女,四川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现就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
刑法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你怎样选择,就怎样生活。”我微微一笑,我想这就是北大,她不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却提供给你可能的选择。我选择了直接工作,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我也会努力使自己无悔于这样的选择。
求工记
胡文静
我是一个很坚决的人,在面对抉择的时候,颇有一点破釜沉舟的味道,以至后来回想的时候,隐隐有点害怕。但是也许人生就是一种习惯,像我这种偏爱果断的习惯可能不容易改变。
还清晰地记得四年前的初夏,我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嚣张地宣布我非北大不读,那果敢的表情和语气让我终生难忘。四年之后的秋天,同样的语气,同样的果敢,我在心里跟自己说,我非外企不去。
当然,我有我自己的思考。在工作和出国之间,我曾经有过痛苦的挣扎。
高二的时候我曾经去美国念过很短时间的书,回来之后出国的愿望一直很强烈。然而上大学之后才了解到原来法学院出国很难,几乎没有奖学金。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但是终究还是屈从于金钱的压力。我可以承受压力,但是我不希望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加辛劳。
大三的暑假我咨询一些出国和工作的师兄师姐,开始精打细算出国对我而言的投入产出比,然后慢慢形成了终身教育的想法。我知道出国读研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早迟的问题,因为 我对校园生活依然流连不已。也许我应该等到我更清楚自己需要读什么样的专业和学校的时候再深造,那样的效果一定更好。
无论如何,我决定了要直接工作。可能是自己平时小说看多了的缘故,从小就向往外企白领的工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