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75部分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75部分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发热恶寒,小腹连毛际间,闷痛不可忍。 
栀子仁(炒) 桃仁(炒) 枳实(炒) 山楂(各等分) 
上味,同研细,入生姜汁半合,同水一小钟荡起,煎令沸,热服之。一方加茱萸。 
杨淳三哥,因旧有肾气,上引乳边及右胁痛,多痰,有时膈上痞塞,大腑秘结,平时少汗,脉弦甚。与保 
和温中各贰十丸,研桃仁、郁李仁吞之。 
〔《本》〕治膀胱气痛,x茴香散x。 
茴香 金铃子肉 蓬莪术 京三棱(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为细末,每服贰钱,热酒调下。每发痛甚连日,只三贰服,立定。 
治膀胱气,x金楝散x。 
巴豆(一百粒,去壳) 川楝子(贰十四个,汤浸去薄皮,切作片子) 
上贰味,用麸贰升,同炒令黄赤,去麸与巴豆不用,只将川楝肉一味为末,每服三钱,温酒空心送下。余 
阅古今一切名方,无如此奇特有效。一方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亦妙。 
〔《灵》〕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师传篇 疾饥胃热,痛胀,肠寒也。) 
〔丹〕诸疝痛处,用手按之不痛者,属虚,必用桂枝、炒山栀、细切川乌头等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 
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腹白汤下。 
疝可按者,并于历代独治外寒条下求之。 
丹溪云∶疝有挟虚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大豁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当以参、 
术为君,疏导药佐之。盖疏导药即桃仁、山楂、枳实、栀仁、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类,以佐参、 
术之类是也。 
〔海〕姬提领因疾,服凉剂数日,遂病脐腹下大痛,几至于死。与姜附等剂,虽稍苏,痛不已,随本方内 
倍芍药,服之愈。 
〔罗〕疝气治验 癸丑岁,治火儿赤怜歹病疝气,复因七月间饥饱劳役,过饮 乳,所发甚于初,面色青 
黄不泽,脐腹阵痛,搐撮不可忍,腰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脉得沉小而急。予思《难经》有云∶任之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皆积寒于小肠所致也。非大热之剂,即不能愈。遂制一方,名之曰沉香桂附丸。每服一百丸, 
空心温酒下,间服天台乌药散,旬日良愈,明年秋如故。 
x沉香桂附丸x 治中气虚弱,脾胃虚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退阴助阳,除脏腑积冷,心腹疼痛,胁肋膨胀, 
腹中雷鸣,面色不泽,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及疗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痛不能伸,喜 
热熨稍缓。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川乌(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炒) 官桂(去皮) 茱萸(汤洗 
)茴香(炒。各一两) 
上研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止,空心食前热米饮汤下,日三服。忌冷物。 
〔丹〕x治疝劫痛方x 
川乌头(细切) 栀子仁(去壳) 
上各等分,煎汤服之神效。湿多 肿者,乌头为君。盖川乌头治外束之寒,栀仁治内郁之热也。 
〔罗〕阴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或痛因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肝,宜以蒺藜汤主之。 
x蒺藜汤x 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房欲劳痛不可忍者。 
蒺藜(炒,去尖) 附子(炮,去皮脐) 山栀仁(各半两) 
上研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丹〕又方 
橘核 桃仁 栀子 茱萸 川乌(各等分) 
上研煎服。 
治疝作急痛。 
苍术(盐炒) 香附(盐炒) 茴香(炒,为佐) 黄柏(酒炒,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为臣) 附子(盐水炒) 甘草(为使) 
上研为末,作汤服后,一痛过,更不再作矣。 
〔仲〕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x当归生姜羊肉汤x主之。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一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十片。痛多而呕者,加陈皮贰 
两,白术一两。如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贰合服之。 
〔《衍义》云∶张仲景治寒疝,用生姜羊肉汤,服之无不应验。有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腹脐以下胀 
满,手不敢犯,此寒疝也,师将治之,以抵当汤谓有瘀血,非其治也,可服张仲景羊肉汤,贰服遂愈。 
〔丹〕诸疝痛处,用手按之大痛者,为实也。 
〔罗〕疝气痛,及脚膝无力,控睾证。至真要大论云∶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 
则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经》曰∶邪在小肠也。小肠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贯肝肺。其经虚不足,则风冷乘间 
而入。邪气既入,则厥证上冲肝肺,客冷散于胸,结于脐,控引睾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则冲于心胸, 
盖其经络所系也。启玄子云∶控,引也。睾,阴丸也。 
x控引睾丸x 治小肠痛结,上而不下,痛引心臆。(即东垣茴香楝实丸。按之痛为实,此方有茱萸等刚剂, 
本不可入此条,缘芫花有利性故入之。) 
川楝子 茴香(炒) 吴茱萸(汤洗) 青皮 陈皮(各一两) 芫花(醋炒五钱) 马蔺花(醋炒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食前服。量虚实加减,以利为度。 
〔《本》〕治小肠气痛撞腹,面青唇黑欲死者。 
木香 茵陈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上四件,为末,每服贰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服过此药后,应犯甘草药,皆不得吃,恐与甘 
遂相犯故也。其药甚妙,亦甚有理,屡有验效。 
x 砂丸x 
木香 沉香 巴豆肉(各一两) 青皮(贰两,不去皮) 铜青(半两,研) 砂(一钱,研) 
上以上贰香、青皮三味,细研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为度,去巴豆为细末,入 砂贰味,同研匀,蒸饼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盐汤吞下,日贰三服,空心食前服。 
〔子和〕律科王敏之,病寒疝,脐下结聚如黄瓜,每发绕脐急痛不能忍。戴师先以舟车丸及猪肾散下四五 
行,觉药绕病三五次而下,其泻皆水也。猪肾甘遂皆苦寒,经言以寒治寒,万举万全。但下后忌饮冷水及寒物, 
宜食干物,以寒疝本是水故也。即日病减八分,食进一倍。又数日,以舟车丸百余粒,通经散四五钱,服之利 
下。候三四日,又服舟车丸七八十粒,猪肾散三钱,乃健步如常矣。 
近颖尾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余以导水丸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散三钱,空腹 
淡酒调下,五更下贰三十行,肿痛皆去。不三日,平复如故。 
上治实疝,利大便,形气实,脉有力者宜之。 
〔杜〕三十七太尉,忽患小肠气痛,医官及京城医家,用药皆不效。每一发几死,上召杜至,进药数服不验。 
太尉曰∶我命不久,致良医不能治。上召杜问所以。杜对∶臣用古方书,皆不获愈,今日撰一方,容进上。杜 
曰∶撰方已成,未敢进,先合药以进。太尉一服,十愈八九,再服全愈。然后进方,名曰x救命通心散x。 
川乌头一两,用青盐一钱,酒一盏,浸一宿,去皮尖,焙干。川楝子一两,用巴豆贰十一粒,同炒候黑色, 
去巴豆。茴香半两,石燕一对,土狗五枚,芥子一钱六分,为末。每服三钱,入羊石子,内湿纸煨香熟,夜 
半时,用好酒半升,入盐细嚼石子,以酒咽下,不得作声,小便大利,其病遂去。(曹五家今秘此方。) 
〔《本》〕顷在岳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气作疼不可忍。医者以刚剂与之,痛愈甚,小便不通三日 
矣,脐下虚胀,心闷。予因候之,见其面赤黑,脉洪大。予曰∶投热药太过,阴阳痞塞,气不得通,为之奈何? 
宋尚手持四神丹数粒,云∶医谓不止,更服此。予曰∶若服此,定毙,后无悔。渠求治,予适有五苓散一两许, 
令三服。用连须葱一茎,茴香一撮,盐一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令接续三服。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贰升, 
脐下宽,得睡。翌日诊之,脉已平安矣。续用 砂丸与之,数日瘥。 
上利小便治疝。常治谢人妻小腹疼痛,小便不通,先艾灸三阴交,以茴香、丁香、青皮、槟榔、桂、茱 
萸、玄胡索、山楂、枳实,又倍用黄柏,煎服之愈。 
〔丹〕赤岸朱同道,年四十岁,八月望雨后得凉,半夜后腹痛甚,汗如雨,两脚踏破壁,痛在小腹,手不 
可近,六脉弦而细实,重取如循刀刃责责然。问之云∶六月大热时,于深潭浴水,病或起于此。与大承气汤, 
大便微利,痛遂顿止。至次日酉时,其痛复作,痛在小腹,坚硬手不可近,又与大承气加桂两服,研桃仁同煎, 
大便下紫黑血升余,而痛顿止。至次日酉时,痛复作如初,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与大承气汤加附子两帖, 
研桃仁同煎,下大便五行,得黑紫血如破絮者贰升许,痛遂顿止。一夜得睡,次日酉时,痛复如初,询知小腹 
和软,痛在脐腹间下,脉亦和,似若无病,但呻吟如旧,询知乃食萝卜菜苗羹两顿,与小建中汤一帖而愈。 
〔世〕一妇人少腹痛,百药不效,一医用杉木节童便煎服,下血而愈。 
〔丹〕治膀胱气急,用芜荑和食盐等分,绵裹如枣大,纳下部,或下水恶汁,并下气佳。 
〔《斗》〕治小肠气。用血师一两,米醋一升,以火烧血师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为度,捣罗如面,用 
汤调下一大盏即瘥,如神。血师,代赭石也。 
〔《圣》〕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而痛,自汗出欲死。丹参一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贰钱匕。 
〔丹〕治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贰味为末,生姜汁汤调。亦能治心疼。 
〔《衍》〕木贼细锉微炒,捣为末,沸汤点贰钱服,食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必效。 
〔《本》〕治疝气。 
青矾(一两) 白矾(一两。各为粗末) 
上用小瓦罐子一只,入贰药在内,用麻皮缚紧,捣盐泥封固,以炭五斤, 令通红,尽炭为度,取出埋地 
穴中,伏一宿,出火毒,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或白汤亦可。 
运气 小腹痛有三∶ 
一曰肝病,小腹引胁痛是也。经云∶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是风气助肝盛而然,治法当泻肝也。 
又云∶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痛,小腹痛。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少腹痛。又云∶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腹痛,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金也。又寒 
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全文见诸痛门。) 
贰曰小肠,其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是也。经云∶少阴之脉,心下热,善饥,脐下痛。又云∶少阴之复,燠 
热内作,小腹绞痛者,是热助小肠盛而然,治法当泻小肠也。又太阳在泉,寒淫所胜,与太阳之复,皆病小腹, 
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及太阴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肠虚而然,治法当补小肠,泻寒邪也。 
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是也。经云∶太阴在泉,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者,是湿邪攻膀胱虚 
而然,治法当补膀胱,泻湿土邪也。(以上经文见运气类注。) 
内经刺灸小腹痛共四法∶ 
一曰肝。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取其经,厥阴小肠。(全文见灸刺门五脏条。)又曰∶邪客厥阴之络, 
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者是也。(全文见灸 
刺门六腑条。爪甲上,大敦穴也。) 
贰曰小肠。经云∶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取巨虚下廉。又云∶小肠控睾引腰脊,上 
冲心,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是 
也。(全文并见针灸门六腑条。肓原,气海穴也。)又云∶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灵枢》 
热病为心风疝,而小肠病。经云∶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小腹当有形也。) 
三曰膀胱。经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又云∶小腹痛肿, 
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足太阳大络者是也。(全文见针灸门六腑条。太阳大络,委阳穴也。) 
四曰督任冲脉。经文见如下。 
〔《素》〕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 
病已。(长刺节篇 小腹两股间者,气冲穴也,冲脉起于气冲故也。腰髁间者,王注谓腰尻挟脊平立陷 
者中,按之有骨处是也。疝为寒生,故多刺之,少腹尽热乃止针。) 
〔《灵》〕肾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