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49部分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49部分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则秋病温疟,溯溯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贰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 
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 
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 酸,体解 。然不去矣。(刺要论) 
凡刺之道,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 
气不出,与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肺,三 
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素问》作“语”。)刺中脾,十五日死,(《素问》作“十”日。) 
其动为吞。刺中肾,三日死,(《素问》作“六日”又云“七日”。)其动为嚏。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中膈,为伤中,其病虽愈,过一岁必死。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 
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膝髌,出液为 
跛。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足少阴 
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 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膺中,陷中肺,(《素》曰∶刺膺中陷中脉。) 
为喘逆仰息。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脊间中髓,为伛。刺 
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缺盆中内陷,气泄, 
令人喘咳逆。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 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 
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俱出刺禁篇)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灸禁
属性:〔垣〕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贰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 
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 
灸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之,则肾主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太过 
则病,固宜灸 ,此阳火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 
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 也。若将有余之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 
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 
实而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并中髓也。(仲景伤寒例第三十) 
按《明堂》《针经》各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 
邪气在表。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见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欲覆浓 
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燥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贰症,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 
时见躁作,或面赤面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贰症,皆不 
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而不浮,亦不可灸,灸之则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睑时痒, 
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是阴伏其阳血,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 
于面赤色而禁之也。更有脑痛恶寒者,虽面赤,亦宜灸风府一穴。若带偏脑痛,更恶风者,邪在少阳,宜 
灸风池,无灸风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麦粒一七壮足矣。若多灸、艾炷大,防损目。《四十五难》曰∶ 
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 
三焦外一筋宜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东垣辨之矣。《内经》中说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皆 
陷下者,灸之,从阴引阳于背 。府会太仓,太仓者中脘也,是六腑六阳之总称也。藏会季胁者,脾之募 
也,在腰背腹募之间,与脐平,是两仪之间也。五脏六腑阳陷者,皆取脾胃,是万物有余,皆出于土也。 
脾者五脏之总称也,带脉者脾之附经血,又其别称也。血会鬲俞,鬲俞者背之上也。骨会大杼,大杼者背 
也。髓会绝膏,绝骨者是骨名也,在足外踝上也,乃是少阳之分。筋会阳陵泉,阳陵泉者,足少阳经中膝 
下外侧也。脉会太渊,太渊者两寸脉也。气会膻中,膻中者两乳是也。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者,谓热陷 
于内,故取百会之穴以灸伸之。此为陷下者炙之,非太过不及。本经所生自病中它邪者,乃以经取之也。 
恐后学所疑,复明其理以证之。陷者皮毛不任风寒,知阳气下陷也。其脉中得必细弦而紧小,或沉涩覆其 
上,知其热火陷下也。虽脉八九至甚数,而阴脉覆其上者,皆可灸。阴脉者,细弦紧小沉涩如上说是也。 
头维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脑户禁不可灸。风府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喑。)喑门禁不可灸。 
(灸之使人喑。)耳门 
耳中有脓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HT 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丝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白环俞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气冲灸之不得息。 
渊液禁不可灸。鸠尾禁不可灸。阴市禁不可灸。阳关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使人逆气。)伏兔禁不 
可灸。地会五禁不可灸。(使人瘦。) 脉禁不可灸。经渠禁不可灸。(伤人神) 

卷之十·肝胆部
诸风
属性:〔《素》〕∶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由?岐伯对曰∶风 
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论》治 
见寒热门” ,陀骨切,忽忘也。栗,惧也)。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治热中 
见黄胆门。治寒中见目泪门)。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 
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治见 
痹门)。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疠者,其荣卫热 肿,其气不 
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 
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 
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治见中风门)。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治见头痛)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治见眼目)。饮酒 
中风,则为漏风。(治见肝门)。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王注∶以劳风为内风。治见 
门)。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治见头痛)。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治见下痢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 
甲乙经》作“故”字)有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 
白( 字,普边切,白貌也。仲景云∶肺中风者口燥而唾,身晕而重,冒而肿胀)。心风 
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舌,其色赤(“吓”字衍文 
也。仲景云∶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则呕吐)。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 
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风者,头目 及胁痛 
常呕,令人嗜甘)。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 
在鼻上,其色黄(仲景云∶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 
其色 
黑(奇病论云∶有 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处,形不瘦,不能食,食少 
,名为何病?岐伯对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不能食善惊而心气痿者死。张子和治桑 
惠民病风,面黑畏风,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脱落作癞,医三年不痊,求治于戴人。戴人 
曰∶非癞也,乃出《素问·风论》云∶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 
面然浮肿。今公之病乃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当如墨色,三刺血变色矣。 
于是下针自额上下排针直至颐颔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 外两傍,盖 
此少阳经少血多气,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贰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角 
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后贰十日余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 
,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但不服除下热之药,病又作。戴人在东方,无能 
治者)。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 
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 
,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 
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 
事,身体尽痛则寒。 
上五脏风症,多汗恶风,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汤之类,孙真人皆灸本脏背 ,兼用续命汤 
治之。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 
病风。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 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 
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五变论) 
〔《素》〕暴厥而聋,偏闭塞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通评 
虚实论此条非风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全文见虚烦)。尺肤滑而淖泽者风也。尺肤滑 
而泽脂者风也。(全文见诊法) 
〔《脉》〕脉浮而大者曰风。病风以日夕死。(全文见诊生死) 

卷之十·肝胆部
中风
属性:中风,世俗之称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 
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国中风时如此也。其 
口眼 斜,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世又称为左瘫右痪,及 腿风,乃中倒后之 
证,邪之浅者如此也;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称为风懿风气,亦中倒 
后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东垣以邪浅为中脉,中腑而易治;邪深为中脏而难治者,得之矣 
。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内经》连名称为击仆偏枯也。后世迷失经意,以偏枯痱病之旨 
,一以中风名之,遂指偏枯为枯细之枯,而非左瘫右痪之症,习俗之弊,至于如此也。殊不 
知仲景云∶骨伤则痿,名曰枯。盖痿缓不收,是筋骨肌肉无气以生,脉道不利,手足不禀水 
谷之气,故曰枯,非细之谓也。或积日累月,渐成细者间有之,非可便指枯为细也。 
〔《素》〕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通评虚实论)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全文见诊病传变。《灵枢》云∶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灵》〕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九宫八风篇)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全文见诸风) 
上经四节论偏枯,前贰节属内伤,后贰节属外感,盖此症内伤外感相兼而成也。至于河 
间、东垣、丹溪则专主内伤,仲景、陈无择、孙思邈则专主外感。今详偏枯邪浅者,宜泻外 
感为主,补内伤佐之;痱病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