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明皇-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来盐政都会为后世所诟弊,民制官收商卖似乎可行,实则弊诟丛生!官绅如果与盐商勾结,不仅操纵盐价,更可大量贩运私盐!大人若能在此建树必留名千古!”
流传千古黄宗羲自然不敢想,但是他也想在盐政上办出点政绩来。现在虽然理清了扬州转运司的事,但要是换了个御史,换了下边的一批官员之后呢,谁能保证他们就有自己这般清廉的操守!何况还有其它的转运司呢?!黄宗羲一时间无办法可想,只得托词道:
“此事关系重大,若扰乱了盐政,不单是朝廷税收无法收上来,百姓一旦无盐过活,只怕纷乱便起。无论如何需得有个万全之策才能实施!姑娘不仅精通曲艺,对于时事见解亦深,不知姑娘对于盐政有何看法?”
白玉兰微微一笑道:“玉兰不过是一个女子,对于朝廷大事能有什么见解,大人乃国家之柱石,玉兰必能看到大人建功立业!”
说完,白玉兰深深的看了黄宗羲一眼。黄宗羲自然不信白玉兰就这点见识,但后边不管他怎么试探,白玉兰都是微笑不答,只跟他谈论历朝时弊。白玉兰知识广博,往往都有独到见解,比之那些寻常的青楼女子,不由得让黄宗羲大是感叹。
没有什么时候让黄宗羲觉得时间过得如此快,彷佛眨眼间就已经日薄西山!黄宗羲再怎么跟这位青楼的奇女子投缘,也只得告辞。不过让黄宗羲兴奋不已的是,白玉兰在告辞的时候,约了黄宗羲到天香阁聚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已,何况还是一位红颜!
黄宗羲乐呵呵的回到驿站,喝茶吃饭都常常露出笑意,让黄安看得一头雾水!后来几天,黄安看到自己的少爷连李疾坏却辉绫愠鋈ィ砩喜呕乩矗∑娴氖抢瞽也不来了。后来黄安才知道,少爷跟天香阁的花魁白玉兰交上了朋友,但这种事情黄安自然不好说,只是暗暗为未来的少夫人--钱家二小姐担心!
黄宗羲最近过得是不知时日,白玉兰对他颇有好感,每日都约他到天香阁的玉兰小筑。反正他在南京还会呆一段时间,有佳人相伴搞得是乐不思蜀。几天相处下来,黄宗羲不禁对白玉兰有了想法。虽然白玉兰出身青楼是南京城的花魁,但还是清倌人出淤泥而不染,若是能够长久相伴岂不美哉!
是不是要帮白姑娘赎身呢?!
回去的路上,黄宗羲有了这个想法。但是赎身的话要多少银子呢?象白玉兰这样的身份,又还是清倌人!不过,白姑娘又会怎么想呢?她愿意跟自己嘛?!嗯,应该是愿意的,以后找个机会跟白姑娘说说!
黄宗羲一边想着一边进了驿站,他刚进了门,便听到黄安在跟驿站的人说话!
第七卷 辽东攻略 第七十八章 河南之变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29 本章字数:3244
黄宗羲刚进门口就听到黄安在跟人叫嚷,杂七杂八的不知道说些什么!转进门一看,只见黄安拿着个笊篱脸红脖子粗的跟驿站伙夫理论,正说个没可开交。黄安见到少爷回来,便拉着那个人到黄宗羲面前,气呼呼的道:
“少爷你来评评理!我们上个月就将伙食费交给他了,现在他还来跟我们要!”
黄宗羲听了黄安的申诉转而望向那人,那伙夫久在驿站也见过不少达官贵人,虽然知道黄宗羲是清要显贵,但还是镇定的上前回话:
“小的见过大人!”
黄宗羲最近心情极好,和颜悦色的问道:“到底什么事情?”
那伙夫见大人没有怒色胆气更是壮了,把原委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是这样的,虽然黄安给了大人这个月的伙食,但是这个月米价上涨,所以大人给的伙食费就不够用了。大人可以到街上打听打听,现在米铺都要一钱五分才买得到一斗米,小人也是不得已才向黄安要钱。听说这几天米价还会上涨!”
“怎么米价上涨得这么厉害?江南一向不缺米粮!”黄宗羲不由得好奇的问道。整个大明除了湖广就是江浙地区的产粮最多,加上外购的粮食,江南最不缺的就是米!
“小人也不知道,听米铺的掌柜说现在卖米的贩子少了,没了进货,铺里没有屯米了!还有的人说,不知从哪里来了很多粮贩子,把南京城周围附近的余米都收购走了。”
“这样啊,黄安先把不足的钱补上!”黄宗羲顿时感觉到有些不妥,顾不得跟伙夫理论这些小钱。
黄安虽然不爽,但是少爷的面子还是不敢驳的,很不情愿的从兜里拿出几块碎银,掂量来掂量去才挑了块最轻的给伙夫。伙夫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走了,黄安忍不住道:
“少爷你就是心慈,这银子就不该给他!咱们又不知道在这里住多久,能省着就要省着点花!”
“饭总是要吃的!好了,我有事情出去!”说着黄宗羲停了会转而又出门了。
黄宗羲去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来找陈文一。南京米价上涨可不是什么小事情,当初他离京的时候,皇上就嘱咐他多注意地方的物价。民以食为天,如果供应米粮出了问题,则各大城就要闹饥荒了。
陈文一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而且他比黄宗羲知道得还多了一点,这整个江南米价上涨的原因来自河对岸的河南省。
今年入夏之后,河南的降雨比往年要少,土地干旱,促使蝗虫大量繁殖酿成虫害!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蝗虫一来就把今年秋季的粮食给毁了。这意味着河南今年大部分地区都会缺粮,商人们正是看中了这点,趁着灾情还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大规模购入粮食囤积,准备到秋后再高价抛出!
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对于这类奸商是该进行打击。但是,这些商家背后往往都是有高官撑腰,官府在这个时候未必会采取什么行动;而且当今圣上登基后,大大提高商人的地位,收购粮食也未有触犯大明刑律,贸然干涉是师出无名!
不过这样收购粮食的害处显而易见,陈文一也只能看着干着急,他是管刑部的,署理户部的沈缜都没有发话,他还能怎样呢!陈文一跟黄宗羲商量来商量去,只能去海关找李原吉。
李原吉的海关虽然是缴纳税收,但有很多外粜来的米粮都屯在他那!要想做好秋后平定粮价,就得事先准备好大量粮食,随时出粮赈灾。皇上将他们这一大群人调到江南来,当然不是为了历练这么简单,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维持好江南的局面。只有江南不乱,大明财政才不会有大的变动。
李原吉更是为这件事情烦恼,因为他还兼着户部侍郎的衔,粮价的事他更不能不管。但是他手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除了每年运往京师的四百万石粮食不能少,海关每年还要运一百万石到辽东边镇,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多少余粮来赈灾。三人将这笔帐一算后都为这事烦的团团转,最后黄宗羲开解道:
“两位大人不用担心,只要撑过这一段时间,等江南收了夏粮那就不用怕没有粮食了!”
听了黄宗羲的话,陈文一跟李原吉相对苦笑。现在江南的土地兼并极为激烈,各府各县都是官绅占了大部分的良田,江南的米铺都是他们供米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米价仍旧不会得到平抑。皇上一登基便要开始官绅一体纳粮,这个风很快就要催到江南来了。江南官绅自然会趁此机会要挟朝廷,让皇上下召平定民心。
可这是皇上既定的国策,皇上会改变嘛?!
如果皇上执意如此,那么最后河南赈灾、平定米价的最后任务仍旧是回到他们身上。李原吉叹了口气道:
“此事非同小可,咱们三人就各自据实上奏吧!”
陈文一知道李原吉后边的意思,拉着黄宗羲起身告辞道:“那下官就跟黄大人告辞先了,一切还待圣意。”
×××××××××××
先不表李原吉他们写奏折禀明江南粮价,河南的黄道周现在是连坐的时间都没有了!原本皇上让他治理河南,很快就在赋税上出了政绩,但是偏偏河南境内有条黄河,年年都有水患,河南的赋税、米粮、人力全部都扑在了治理河道上。今年好容易黄河安静了,却闹出大面积的蝗害。他这个巡抚比别人做得要辛苦得多,但皇上将这重任交给他,他就不得不拿命去拼!刚从外边视察回来,劳累了几天的黄道周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听下边的人回报:
“大人,郑老大人那说现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啊!”
“陕西也没有余粮,只借了一千石过来!”
“回大人,蝗虫已经由北往南飞了,恐怕洛阳附近也不保啊!”
“禀报大人,南京户部还没有回文!”
黄道周霍然睁开眼睛道:“南京没有消息,那皇上有旨意来嘛?”
一个幕僚道:“回巡抚大人,还没有旨意到!”
“再将这几天的情况整理下,三天一报写成奏折,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是大人!”
“再有,广贴公告,让蝗虫所到之地,全部人等都出去灭蝗,不得苦等拜神。有地方官员不落力灭蝗的一律查办!”
“是,属下这就去办!”
“各府各县的大户不得囤积粮食,违令者全部没收!”
。。。。。。。。。
站在下边的官吏都随着黄道周的命令全部下去办事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官员。他正是皇上派出来到地方学习政务的崇祯元年状元曹文衡,他看人家都走了才上前道:
“大人您也累了,辛苦了这么多天,您要注意身子骨!”
黄道周叹了口气道:“文衡啊,现在这个时候我怎么有心思休息!”
曹文衡从内心上佩服这个顶头上司,他端起桌上的人参茶道:“大人身子要紧,河南的政务还要靠大人推行。这虫害总是会过去的,大人不必太过劳心!”
“唉,我不是担心蝗虫灾害,而是现在眼见到手的粮食就没了,下半年百姓靠什么度日呢?!各处都没有粮食可借,朝野内外还不知多少人想看着我在河南栽跟头呢!”
曹文衡闻言也是皱起了眉头,他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一个法子,一脸喜色道:“大人,属下还有一个办法!”
“哦,说来听听!”
“属下有几个同年在江南,他们跟海关李原吉大人极为稔熟,海关每年从海外贸易来大量米粮,必然有所库存。咱们从他那借来粮食,便可解我河南之难!”
黄道周一拍手道:“好,海关的粮食也是大明的粮食,那文衡速速发文!我亲自写奏折跟皇上禀明此事!”
很快,各地的奏折都纷纷从驿站发往京师。
第七卷 辽东攻略 第七十九章多事之秋(上)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29 本章字数:4423
比之各地时不时有动荡的消息而言,京师繁华依旧,少了欺行霸市的恶少们,百姓安居乐业。相比之下,
京师的官员们则要忙得多,外出公干或回京师汇报的有官员往来不绝。当然最忙的还属六部,几乎没有哪天皇
上不召大臣们议事的。
此时皇上正在乾清宫召见几个内阁大臣及户部尚书毕自严,宫门口,四个带刀侍卫笔直的站着,既没有搭
话,也没有目不斜视,就纹丝不动的站着。而在门外,户部右侍郎王永佶不停的来回走动,神情有些焦急。他
一边往宫门里边望去,一边掂量了下手中的奏折,思虑着如何跟皇上回禀。
过了会,一个小太监走了出来唱喏道:“王大人,皇上有旨传见!”
“微臣准旨!”
行过礼后,王永佶忙跟着进去。乾清宫他们六部官员早已经熟悉,但是今天王永佶却走的异常忐忑。他手
里拿着的是河南巡抚黄道周的告急奏折,河南蝗灾原来由一州之害变成全省之患,已经到了失控的境地。蝗虫
吃的是什么,吃的就是地里的粮食。做了崇祯朝这么多年的户部侍郎,几乎不需要猜测就知道皇上处理的办法
必然是下旨户部全力赈灾。
可粮食从哪来呢?!
前一阵皇上还跟户部商议朝鲜事宜,说海运支助过去的粮食太少,朝鲜已经饿死了不少难民。从去年女真
人入侵朝鲜,大明朝廷已经投入了几十万石的粮食。但是对于数百万的难民而言,这些粮食并不能支持多久,
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要囤积起来做军粮。
而大明北面的九边驻兵粮饷,自从皇上登基后就每月准时发放,优先供应给边军。这一部分的粮食也是不
能减的!京师就更加不用说,每年四百万石的粮食供应着皇宫跟百官,更加不能少!这样算来算去,还真不知
道从何处挤粮食出来。
但是现在容不得他多思虑,进了乾清宫,王永佶跪下行礼道:“臣王永佶叩见皇上!”
“免礼,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