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全三国文 >

第68部分

全三国文-第68部分

小说: 全三国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第五
    孔子曰:“为政以德。”又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然则
德之为政大矣,而礼次之也。夫德礼也者,其导民之具欤?大上养化,使民日迁
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让,处劳而不怨,此治之次也;
其下正法,使民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此治之下也。
    夫善御民者,其犹御马乎。正其衔勒,齐其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能不
劳而极千里。善御民者,壹其德礼,正其百官,齐民力,和民心,是故令不再而
民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防乱之所生
也。是以至人之为治也。处国于不倾之地,积政于万全之乡,载德于不止之舆,
行令于无竭之仓,使民不争之途,开法于必得之方。(“处国”下四十二字依
《意林》加。)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
化。则故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夫君子欲政之速行,莫如以道御之也。
皋繇而为大理,有不贵乎言也;师旷盲而为大宰,有不贵乎见也。唯神化之为
贵。是故圣王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纩充耳,所以掩聪也。观夫弊俗偷薄之政,
(当有“广”字。)耳目以效聪明,设倚伏以探民情,是为以军政虏其民也。而
望民之信向之,可谓不识乎分者矣!
    难哉为君也!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
之则国亡,爱之则国存。(当有“故曰”二字。)庶民水也,君子舟也。水所以
载舟,亦所以覆舟,(“庶民”下十八字依《意林》加。)御民者必明此要,故
南面而临官,不敢以其富贵骄人,有诸中而能图外,取诸身而能畅远,观一物而
贯乎万者,以身为本也。夫欲知天之终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万之情,一人情
是也。故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当有“之情”二字。)然后民乃从
令。己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从乎?故善政者简而易行,则民不变;法
存身而民象之,则民不怨。近臣便嬖,百官因之而后达,则群臣自污也。是以为
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人主正而夫号令安得曲邪?天下大恶
有五,而盗窃不豫焉:一曰心达而性险,二曰行僻而志坚,三曰言伪而辞辩,四
曰记丑而喻博,五曰循非而言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可以不诛;况兼而有之,
置之左右,访之以事,而人主能立其身者,未之有也。(《群书治要》。)
    ○法第六
    夫淫逸盗窃,百姓之所恶也。我从而刑之、残之、刻剥之,虽过乎当,百姓
不以为暴者,公也。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遁而陷于法,我从而宽宥之,
虽及于刑,必加隐恻焉,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我之处重,百姓之所憎也。
我之所轻,百姓之所怜也。是故赏约而劝善,刑省而禁奸。由此言之,公之于法,
无不可也;过轻亦可,过重亦可,私之于法无可也。过轻则纵奸,过重则伤善。
今之为法者,不平公私之分,而辩轻重之文;不本百姓之心,而谨奏当之书:是
治化在身而走求之也。圣人之于法也,已公矣,然犹身惧其未也,故曰“与其害
善,宁其利淫”。知刑当之难必也,从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务也。后之治狱
者则不然。未讯罪人,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下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
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则名利随而与之;驱
世而陷此,以望化道之隆,亦不几矣!
    凡听讼决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叙,测浅深之量,悉其
聪明,致其忠爱,然后察之。疑则与众共之,众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非为
法不具也,以为法不独立,当须贤明共听断之也。故舜命皋繇曰:“汝作士,惟
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谇。”(“谇”与“讯”通。)众所谓善,然后断之,是
以为法参之人情也。故《春秋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而世
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也者,取货赂者也,立爱憎者也,亲戚者也,陷怨雠
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无乃风化使之然邪?有司以此情疑
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不通相疑也。不通相疑,欲其尽忠立
节,亦难矣。苟非忠节,免而无耻。免而无耻,则民安所厝其手足乎?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偷薄之政,自此始矣。
逮至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至于始皇,兼吞六
国,遂灭礼义之官,事任刑罚,而奸邪并生,天下叛之。高祖约法三章,而天下
大悦。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论议务在宽厚,天下化之,有刑厝之风。至于孝
武,征发烦数,百姓虚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宄不胜。于是张汤赵禹之属,
条定法令,转相比况,禁固(旧校云,“固”疑“罔”。)积密,文书盈于机格,
典者不能遍睹,奸吏因缘为市,议者咸怨伤之。
    凡治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之主,不放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
明也。故律正其举效(旧校云,“效”疑“劾”。)之法,参伍其辞,以求实也。
非所以饰实也。但当参伍聪明之耳目,不使狱吏断练节治,成辞于手也。孔子曰:
“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也。”故斥言以破律,诋案
以成法,执左道以逢政,皆王诛之所必加也。(《群书治要》)
    ○听察第七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
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人主
以独听之聪,考察成败之数,利害之说杂而并至,以干窥听。如此,诚至精之难,
在于人主耳,不在竭诚纳谋,尽己之策者也。若人主听察不差,纳受不谬,则计
济事全,利倍功大,治隆而国富,民强而敌灭矣。若过听不精,纳受不审,则计
困事败,利丧功亏,国贫而兵弱,治乱而势危矣,听察之所考,不可不精,不可
不审者,如此急也。
    凡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也;在听察所考,精
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验其然乎?在昔汉祖者,聪听之主也。纳陈恢之谋,
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
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氵氐水败。由此观之,汉祖之听,未必一暗一聪也。
在于精与不精耳。广武之谋,非为一拙一工也。在用与不用耳。不可谓事济者有
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也。吴王夫差拒子胥之谋,纳宰之说,国灭身亡
者,不可谓无深谋之臣也;楚怀王拒屈原之计,纳靳尚之策,没秦而不反者,不
可谓无计画之士也。虞公不用宫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
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
不审耳。由此观之,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或丧师败军,危身亡国者,
诚在人主之听,不精不审。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群书治要》)
    臣以为忠良虑治益国之臣,必竭诚纳谋,恳恻而不隐者,欲以究尽治乱之数,
舒展安危之策耳。故准圣主明君,莫不皆有献可退否纳忠之臣也。昔者帝舜,大
圣之君也。犹有咎繇献谟,夏禹纳戒;暨至殷之成汤,周之文武,皆亦至圣之君
也,然必俟伊尹为辅,吕尚为师,然后乃能兴功济业,混一天下者,诚视听之聪
察,须忠良为耳目也。由此观之,忠良虑治益国之臣者,得不师踪往古,袭迹前
圣,投命自尽,以辅佐视听乎?
    夫人君者,以至尊之聪听,总万机而贤(旧校云:“贤”当作“监”。)之,
以至贵之明察,料治乱而考焉,将当能皆穷究其孔要,料尽其门户乎?其数必用
有所遗漏,不有忠臣良谋辅佐视听者,则凡百机微有所不闻矣。何以论其然乎?
夫人君所以尊异于人者,顺志养真也。欢康之虞,则严乐盈耳,玩好足目,美色
充欲,丽服适体。远眺回望则登云表之崇台,逍遥容豫则历飞阁之高观。嬉乎绿
水之清池,游乎桂林之芳园。弋凫与雁,从禽逐兽。行与毛嫱俱,入与西施处,
将当何从体觉穷愁之戚悴,识鳏独之难堪乎?食则膳鼎几俎,庶羞兼品,酸甘盈
备,珍馔充庭,奏乐而进,鸣钟而彻,间馈代至,口不绝味,将当何从(据前后
文当有“体”字。)觉饥馁之厄艰,识困饿之难堪乎?暑则被雾谷,袭纤,处
华屋之大厦,居重荫之玄堂,褰罗帷以来清风,烈(当作“列”。)凝冰以遏微
暑,侍者御粉扇,典衣易轻裳,飘飘焉有秋日之凉,将当何从体觉炎夏之郁赫,
识毒热之难堪乎?寒则服绵袍,袭轻裘。绵(旧校云:“绵”疑“锦”。)衾貂
蓐,叠茵累席,居奥密之深室,处复之重幄,炽猛炭于室隅以起温,御玉卮
之旨酒以御寒,炎炎焉有夏日之热,将当何从体觉隆冬之惨烈,识毒寒之难堪乎?
此数者诚无从得而知之者也。凡百机微如此比类者,必用遗漏有所未详也。如此
则至忠之臣者,得不辅佐视听以起寤遗忘乎?(《群书治要》)
    ○用兵第八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故兵之来也久矣,所以威不轨
而昭文德,所以讨强暴而除残贼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
也。昔五帝不能偃,况衰世乎?
    滥杀无辜之民,以养不义之君,非兵之体也;殚天下之财,以赡一人之求,
非兵之体也;怙其率卒之强,矜其变诈之谋,欲以定威取名,非兵之体也;虏其
君,隶其臣,迁其社,易其民,非兵之体也。故夫霸,王之用兵也,始之以义,
终之以仁。将以存亡,非以危存也;将以禁暴,非以为暴也。
    兵之来也,以除不义而援德。克其国而不伤其民,废其君而不易其政;尊其
俊秀,显其贤良;赈其孤寡,恤其穷困;百姓闻之欣然,箪食壶浆,以迎其君,
奚之迟也。汤武之师,用兵之上也。谁与交锋而接刃哉?
    所谓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若乃征之以义,以责其过;振之以武,
以威其淫;怀之以德,以誓其民;置之以仁,以救其危;此四者,用兵之体,所
谓因民之欲,乘民之力也。
    治家国,理境内,施仁义,布德惠,明劝赏,黜幽昧;功臣附亲,士卒和辑,
上下一心,君臣同德,指麾而响应,此上兵之体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能,国富
赏罚信,未至交兵而敌人亡遁,此次兵之体也;知地之形,因险厄之利,明奇正
之变,审进退之宜,援χ而鼓之,黄尘四起,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非兵之体
也。
    夫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怠,选举足以得贤才之用,则兵
之所加,若劲风振槁,此兵之体也。(已上六条,并《御览》二百七十一)
    恕性疏惰,但饱食而已。家有书传,颇尝涉历。父忧行丧,在礼多愆,孝声
不闻。后除中郎,又作黄门郎,同朝友人问余志,余答曰:“见大臣论议,或党
甲苦乙所亲。或党乙谤甲所亲,余处甲乙之间,幸无毁誉耳。”(《意林》)
    以为人伦之大纲,莫重于君臣;立身之基本,莫大于言行;安上理民,莫精
于政法;胜残去杀,莫善于用兵。夫礼也者,万物之体也。万物皆得其体,无有
不善,故谓之《体论》。(《三国志》本传引《杜氏新书》,盖用《体论·自叙
篇》。)
    ○笃论
    谨案:《隋志·杂家》,梁有《笃论》四卷,杜恕撰,亡;旧、新《唐志》
著于录,至宋复亡。《魏志》本传称恕所著有《体论》《兴性论》,无《笃论》。
据《意林》引《笃论》,“水性胜火,人性胜志”,考实性行二事,证知《兴性》
即《笃论》之首篇;据《意林》及《御览》,证知裴讼之所引《杜氏新书》,即
《笃论》之末篇。其书前数篇出恕手,后述叙家世历官,引及《魏书》,并引及
王隐《晋书》,证知东晋时编附,故称《新书》,犹今之全书,而《笃论》其总
名也。故梁《七录》、《唐志》有《笃论》无《新书》。余既校辑《体论》,因
并采录《笃论》,依《意林》次第编定之。本传三疏,皆当在《笃论》中,既入
文集,不复载也。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二月十九日。
    水性胜火,分之以釜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