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普京的“双翼外交”也是由俄罗斯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利益考虑决定的。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因而它必须同时面对欧亚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以利于俄罗斯的复兴。特别是面对北约的继续东扩和美国NMD的发展,面对全方位的挤压,俄罗斯必须从军事安全的深远战略考虑,积极发展同西欧的合作,同时抓紧同东方发展关系,以图建立稳定的战略大后方,并努力推动经济合作,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京外交以巩固独联体为依托,推行平衡东西方的“双翼外交”。
普京执政以后,就外交问题先后签署了两个纲领性的文件:2000年4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总则》,2000年7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在《构想》中,普京明确提出:“俄联邦的对外政策应该旨在:推行积极的外交方针;巩固关键性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进程多边管理机制,首先是联合国安理会;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确保全球和地区稳定;保护侨居国外的俄罗斯公民的合法权利与利益;根据国际法准则发展同独联体成员国的关系,发展独联体范围内与俄罗斯利益相适应的一体化进程;确保俄罗斯作为享有充分权利的一员加入全球与地区经济、政治机构;协助解决冲突,包括参加联合国、安理会及独联体所领导的维和行动;谋求核武器监督领域的进步,维护战略稳定,维护和加强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地位;履行削减与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常规武器领域的相互义务,实施巩固信任与稳定的措施,确保对商品和技术出口以及提供军用及双重用途服务,实行国际监督;就限制和削减军备问题修改或签订新的法律所要求的协议,就加强信任与安全措施拓宽政治义务;促进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建立;在打击跨国犯罪与恐怖主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而在具体的外交策略方面,这两个文件则突出强调了几个方面:其一,愿在降低武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方面进一步与美国合作;其二,把欧盟看做是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伙伴,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传统的优先方面;其三,认为其亚洲外交是极为重要的方向之一,而要发展亚洲外交,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其四,认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是保证与独联体国家进行的多边和双边合作符合国家安全的利益,重点在于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客观对待“老对手”(一)
俄美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中最复杂、最棘手,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普京上任之后,面对俄美关系的挑战,适应不同的形势,以灵活、务实、进取的精神处理双方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其中又以9·11事件为转折点和契机,开创了俄美外交关系的新局面。
普京上台执政之时,正面临着苏联解体以来俄美关系的最低点。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美关系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恶化,美国及北约对俄罗斯的不断
挤压,俄美两国在北约东扩、波黑危机、车臣事件、科索沃危机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并且由于美国加快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使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面临新的、更严重的挑战,俄美关系急转直下。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俄美关系如何发展,是继续合作还是走向对抗,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但是鉴于当前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又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这一严酷事实决定了俄的对美政策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点上。2000年经普京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再次确定了俄美关系应在合作框架内发展。它指出,“……尽管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许多情况下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俄美的相互关系仍是改善国际形势和保证全球战略稳定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和美国积极对话的情况下才可能解决限制和裁减核武器的问题。为了相互的利益,要保持所有级别上的经常不断的双边接触,而不允许关系停滞。”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最严峻的外部挑战就是美国加紧研制NMD。1999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无视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签署了完全违反该条约的关于建立NMD的法案。此后,美国政府一再增加拨款加速NMD的研制。同年10月,美国军方对NMD的导弹拦截技术进行了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根据美国政府的计划,美国定于2000年1月和7月再进行两次类似试验,然后克林顿根据试验结果于9月份正式决定是否立即着手部署NMD。
俄罗斯认为美国部署NMD、推翻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计划,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必将打破国际战略平稳,加深国际形势的危险性,使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在俄罗斯国内还普遍存有这样一种看法:美国推进反弹道导弹系统研制计划,归根到底是要降低俄核力量的潜在能力。而俄当前的经济状况使俄没有任何可能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与美展开核竞赛。如果俄没有强大的核遏制能力,将会使俄罗斯丧失大国地位,而只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二流角色。俄领导层还认为,美国加强核力量的计划还有经济上的目的。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在《独立报》上指出,美国部署NMD,“不排除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人又想让俄国卷入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企图阻碍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因此,俄罗斯为维持俄美军事战略平衡这一影响美国政策的有利因素,保障国家安全利益和大国地位,对美国部署NMD和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计划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因此,普京非常明确地把阻止美国部署NMD确定为俄对外政策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在NMD问题上,普京也认识到,分歧与对抗难以达到阻止美国发展NMD计划的目的,因此,他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措施,在强烈反对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方案,并力图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普京的推动下,俄国家杜马批准了搁置多年的《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TARTⅡ)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普京通过此举强化了俄维护《反导条约》的立场。但俄罗斯同时也表示将把“STARTⅡ”与《反导条约》挂钩,即如果美国发展国家反导系统,俄将废除包括《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在内的一切军控条约。
同时,普京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寻求英、德、法、意等西欧大国和加拿大的支持。这些国家担心核裁军进程逆转和出现新的军备竞赛,普遍对美国部署NMD持反对或消极态度。普京在2000年访问了所有的西欧大国和加拿大,寻求各国在反导问题上对俄罗斯的支持。普京甚至建议与北约和欧洲联合建立导弹防御体系,并就这一建议与欧洲各国领导人交换看法。这些都表达了俄愿与各国一起认真解决所谓“导弹威胁”问题的诚意。此外,普京还积极谋求在此问题上同中国等国家的合作。2000年7月普京访华时,与中国签署了《中俄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充分表达了两国反对美国部署NMD的坚定立场。通过这些努力,使得美国坚持发展和部署国家反导系统遇到了来自俄罗斯、几乎所有北约盟国、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在此情况下,克林顿出于各种考虑宣布推迟做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虽然如此,美国并没有放弃发展NMD,俄美在此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依然存在。
此外,比叶利钦更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普京的上台,使得俄美之间早就存在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和加剧了。
首先是在车臣问题上,美国以“人权”为由,不断批评俄罗斯的车臣政策。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负责人权和难民事务的高级官员在华盛顿会见了所谓“车臣共和国副议长”巴沙耶夫。俄外交部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指出这种接触只能被看做是美国“公然对俄采取的不友好步骤”,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普京坚决主张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他担任俄政府总理后不久,俄政府就于1999年9月再次出兵车臣,开始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分子。美国指责俄军侵犯了人权,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要求俄停止军事行动,与车臣当局进行政治谈判以解决问题,并要求充当调解人。美国的这些指责和要求遭到俄的坚决抵制。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1999年度别国人权报告》,指责俄在车臣的军事行动侵犯了人权后,俄外交部强烈表示,美国务院对俄的人权状况充满偏见,这份报告是无法接受的,并发表公告批评美国“无权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
其次是在争夺独联体国家方面。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外交上对独联体国家的重视不足,以及俄本身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独联体国家“离心力”的不断上升。美国抓住时机,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影响力慢慢加强。1999年4月20日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另辟他径保障国家安全。而在美国的支持下,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于1999年4月成立了“古阿姆”联盟,明显带有反俄罗斯的倾向。而美国更通过经济手段拉拢独联体各国,特别是乌克兰。据统计,美国每年向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提供的援助和各种专项资金高达22亿美元。乌克兰早在几年前就已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埃及的第三大美援接受国。美国方面也毫不掩饰地声称,援助“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而且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独联体国家“非常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普京上台后也加大了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力度,先后通过出访和邀请访问的方式实现了同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会晤。普京与这些国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签订了许多军事和经济协定。普京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明显地改善了与多数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使多年来许多独联体国家疏俄亲美的倾向有所变化。
客观对待“老对手”(二)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同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了北约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表示北约将会继续东扩,其对象自然是某些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认为,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将会使俄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战略态势面临实际威胁,因此强烈反对北约继续东扩的计划。普京在2000年6月明确指出,北约进一步东扩的计划“是不友好的、与欧洲安全相矛盾的计划”。他警告说,“北约跨过前苏联的边界将导致一种对俄罗斯和欧洲都是崭新的局面的出现”,这将“对整个安全体系和欧洲大陆
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后,俄国家杜马于2001年5月23日通过了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
但是,面对美国及欧洲盟国对北约东扩的坚决的态度,普京也力图通过灵活的方式解决或者缓和。2000年2月,在普京建议下,俄外交部邀请北约新秘书长罗伯逊访问俄罗斯,使自科索沃危机后冻结的俄与北约的关系得以缓和,俄罗斯也与北约恢复接触。而普京在会见罗伯逊时,公然提出了加入北约的意向,更是使北约措手不及。虽然这可能只是普京的一种外交策略,北约也对这一提议加以了拒绝,但这毫无疑问反映出了普京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普京当选后,在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的问题上,俄罗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的考虑,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矛盾仍然存在。多年来,美国一直向俄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俄停止向伊朗出售核技术,声称伊朗可能会利用俄提供的核技术制造核武器,但是普京顶住了美国的压力。2000年3月,伊朗总统哈塔米访俄,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双方签署了两国关系基础和合作原则条约,关于黑海法律地位的联合声明,达成了有关军事技术合作和俄帮助伊朗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协议,武器交易金额达300亿美元。2000年10月俄宣布将继续同伊朗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再为伊朗修建三座核电站。在伊拉克问题上,俄多次重申对伊问题的立场,要求国际社会尽快取消对伊制裁,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