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第3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我发现这两天章节上传后,一开始会出现重复现象,一些段落在章节里会出现两遍,我已经向管理员反映了,争取尽快解决,但这个问题并不增加上传的总字数。
另一个是诉诉苦。写历史,尤其是有真实背景的历史,相当的很不容易,我就拿这一章来讲讲,除了对每一个作者都需要考虑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节的等方面的问题之外,历史作者要想认真,还需要额外做哪些功课。
只拿这一章来说,我想要主角顺利逃出京城,展来猫鼠游戏也是在城外,因为在城里的话,主角必定完败,不可能逆天。而如何出城呢?主角没有魔法斗气,想杀就能杀出去,那他就得有个最好的掩饰身份,尽量显得合理。
好,首先我要去资料,查找明朝当时社会上的各个行业种类,在各行各业里找一个和官府沾边的行业,与官府沾边的检查相对要松懈多了,还要让它具有特殊性,容易混进去,内部管理又不严,对喧嚣京城的时下最重要的大事件也漠不关心的。
要符合这个条件的行业,要翻查好多资料,最后我找到了处理皇宫马桶的部门。
接下来,我要查这个行当的详细资料,人员构成,出入规矩,也许瞎编大家也未见得看出来,但我要尽量贴边儿。
查到这些之后,我想设他们往孝陵方向去,接下来就得查金陵十三城门,哪一座是通孝陵的。我查到了,是朝阳门。
查到之后,我再要查,朝阳门内当时是居民区还是皇城区,这决定了这座城门出入的人是多是少;
查明之后,我还要查资料,查朝阳门外,一直到孝陵这一片儿,当时是住家还是田园
当这一章写下来后,您下来时,我刚才说的这些细节您可能一扫而过了,如果我随意一编,或者你可能仍旧看不出什么来,但我要说的是,我要尽量保证它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在这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绝不是盯着屏幕,脑子里过着电影,就能刷刷地写下来的。
这样的情况,我写一章下来,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到底有多大,您该想得到。比别人同样的一章,要多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还是尽量还是多更吧,不过间或也得歇歇了,自辞职以来,忙着跑手续,忙着码字,还没歇过,身体也没顾得上调理。不过我的歇歇,也未必就比别人慢了,只是跟自己比。
再者,就是许多读者朋友纠结的一个问题:要不要改动历史。
我在书页上设了个读者调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投一票,表明你的意向。
我觉得,改是要改的,但!靖难结束前,尽量写实,大事件,不说百分百,也得好好考据资料,尽最大可能的写实,改不得。
因为朱棣成了永乐大帝,不符合儒家思想,再加上继之的大清酋长们对他一通泼污水,这段历史面目全非。我想还原我心中的历史,这一段必须尽量保持客观真实,如果加入大量改变的历史,那么靖难这一段的是非功过、对双方的评价就没有说服力了,我能用编造的事实来证明谁对谁错么?
所以,靖难结束前,不会大动。
对建文及其一众削藩近臣,儒家文人们用春秋笔法对他们的作为进行了种种矫饰,留下一堆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赞誉之词,根本经不起推敲。夸了他们半天好,却举不出一件实证来。对朱棣呢,则是百般污蔑,甚至编出了甚么朱元璋和他大哥二哥三哥都还活着的十多年前,他就有了反心的弥天大谎。
这些,我在笼中论道一章里提出过一些疑问。
朱棣入南京,先列了二十九个战犯,后又追加了五十三个吧,所杀的,所株连的,只有这些人家,所采用的手段,也是例来封建君主都会使用的手段,比起李世民把哥哥和弟弟全家杀个精光,几个月大的侄子都活活摔死的手段,朱棣对政敌、对朱允炆的家人还算仁慈的了,但是把他描写成什么了?
甚而一提到朱棣,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入南京城这几个月内清洗政敌的“劣迹”,此后他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丰功伟绩远迈汉唐,有谁提起过?在历史教科书上,就连下西洋的功劳,都归功于他的打工仔郑和了,却把朱棣这个真正做决定的大老板抛到了一边。
“诛十族”的民间传说,连编出张献忠入四川,大杀几千万的清朝时期的明史专家们都不敢承认它是真的,因为老方家不要说旁系、娘家、朋友、学生,里边有太多的人当时还活蹦乱跳的,就是他自己的四个嫡子都活了一半,可是这评书传说偏就取代了真正的历史,被传唱、传唱
还有铁铉,只有二子,没有女儿。老婆自尽了,两个儿子逃到关外铁岭去了,清朝的时候他的后代还当过二品的道台,结果也被编出个全家死绝,这还不够,还非要给他编出两个女儿来,用吸引眼珠的妓院来描写朱棣如何邪恶,甚至还编出了栩栩如生的圣旨来
再比如朱允炆宫中纵火自焚后,朱棣进了南京,当时在京不在京的气节之士是怎么做的?榜眼王艮服毒自尽,景清怀揣利刃准备刺驾,卓敬坚贞不屈求死被杀,在外募兵的黄观闻大势已去投河自尽,这都是气节之臣。
然而,在外募兵的齐泰、黄子澄呢?是被抓回京城,名正典刑的。是和皇帝自焚了,燕王进城了,他还好端端地呆在自己府里被生擒活捉的方孝孺一起押上刑场公开处决的,当时已是朱棣登基七天之后了,朱棣入城之前就把他列为了战犯之首,居然有人编出朱棣要他草诏,而他不肯答应的事来,还编了一段很生动的金殿对话。
这里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更多,道衍大师突然神棍了,早在燕王离开北京时就料定他一定能攻进南京,所以特意嘱咐他,对方孝孺这样一个腐儒、对他这样实干的政治家来说根本不可能看得上眼的鼓吹井田和复古的理想主义者,对一个大加迫害他们佛门弟子的方孝孺,千万要留他一命。
因为方孝孺太重要了,孔圣孟圣死了都没天塌地陷,例来改朝换代总有忠于先帝的臣子们殉节,全都没关系,但是老方死了会绝了天下读书种子。
你让后来的于谦、王阳明、杨继盛、张居正、史可法这些人情何以堪呐?
这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事,偏有人当真。
明实录中说方孝孺曾有乞饶之举,有人就说假的,是朱棣污蔑,也许吧,也许真的是假的。可民间传说的就一定是真的?朱棣虽然杀了卓敬,却给了他一个相当高的评价。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明史中都有朱棣说的这么一句话:“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到了方孝孺这儿,就开始污蔑了?
诸如此类,一言难尽。还有许多许多破“腚”百出的所谓历史,我在故事中一一演示吧,这里就不全列举了。
毫无依据的民间传说占了主流,成了历史。真正的历史固然未必全如朱棣修的史,可是野史中对建文及其一党的美化不嫌有太多荒唐和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吗?
朱棣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他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我没打算按照现在的人文观来美化他,可也不应以偏概全,否认他的功绩,不应以他登基前后几个月里清洗政敌的事情,掩盖他一生的丰功伟业。
写作,也总得有点理想吧。
我想根据我搜集的大量资料,推敲的诸多漏洞,写出我印象中应该是那样的一段靖难,所以,在靖难结束前,我不会妄加让主角改变历史的东西,以影响我对还原的努力。想要主角威风八面,弥补历史遗憾,永乐登基后再说。
以上,俺的辛苦,俺的思想。
人家一日两更,两更六千字,可以慷慨求票;有事未更的,也能慷慨求票,俺也不客气了,这么努力,这么认真,更的又多,为什么不能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求月票!求推荐票!”
求票!
慷慨激昂地求票!。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394章 天罗()
朝阳门外就是孝陵卫的卫田,车队出了城,向前走了约两里地,夏浔便向徐茗儿递个眼色,说道:“我去旁边方便一下,你们先走着,马上赶回来。”说完便向路旁的庄稼地走去。
“我我也要方便一下!”
徐茗儿脸蛋儿微微红了一下,忙也跟着跑过去,其他人并没在意,大家都混到这份儿上了,全是干脏活累活挣口饭吃,赚点少得可怜的花销而已,眼下活都干了一半了,你赶都赶不走他,谁还会自己溜掉不成?
夏浔到了路旁庄稼地里,便站在两片庄稼地的中间小径上不动了,片刻功夫,徐茗儿跑了过来。
“快走,这边!”
夏浔向她一摆手,沿着那条小径急急奔去,等他跑到尽头,便看见一条灌溉的小河,河旁栽着一排杨柳,过了小河仍旧是一片庄稼地,夏浔抬起头分辨了一下方向,向徐茗儿一招手,又往西边赶去。
沿着田埂跑了大约一里多地,便见一个农夫打扮的人正蹲在河堤上使一根渔杆垂钓,一见他们跑来,那人立即丢了渔杆,一闪身钻进路旁庄稼地里,片刻功夫又挎了一个大筐出来,那是农家拾粪担土的柳条筐子,不过里边很干净,只放着两套衣裳。
“快!马上换上!”
那人只是奉命接应,却不知道眼前这个被通缉的杨旭就是自家飞龙秘谍的龙头老大夏浔,他把两套衣服拿出来递到夏浔和徐茗儿手里,夏浔接过衣服对徐茗儿道:“快,到庄稼地里把衣服换了。”
“哦!”
徐茗儿答应一声,捧着衣服跑进庄稼地,等他们再出来时,已经变成了一个精神奕奕的小伙子和一个俏丽的小村姑,都是农家打扮,只有肤色还没变。那人仔细打量他们几眼,松了口气道:“好了,这是你们的路引,不过应天府现在风声太紧,搞不到本地出发的路引。
这里有三套路引,以备万一,看情况更换。第一套是经乌江、江宁,到了秣陵关的路引,目前最适用,你们现在跟我走,前边还有人接应,带你们经淳化去溧水,到了那儿另有人安排去处。”
说着,那老农打扮的人打个手势,便急急向前走去,夏浔和徐茗儿紧随其后,这人带着他们一会儿钻庄稼地,一会儿走田间小路,后来又趟河到了小河另一边。
夏浔发现,所谓不管经过多么激烈的运动,始终仪态万千、头发一丝不乱的美女,原来只有古龙里才看得见,旁边的小美人儿现在已经跑得钗横鬓乱,香汗涔涔了。夏浔向她伸出了手,徐茗儿只稍一犹豫,就把汗津津的小手递到了他的大手里边,被他一带,整个身子都轻快了许多。
小手被一个男人的大手握着,傍着他这么跑动着,茗儿心里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迷迷蒙蒙的也不知跑了多久,眼前霍然出现一片树林,林边停着一辆骡车,有个车把式站在地上持着鞭子正翘首望来,跑在前头的老农向他打声招呼,那人便跳上车子,急急招手道:“快些,快些。”
夏浔和徐茗儿钻进车子还未坐好,那车把式便一甩鞭子,骡车急急向前驶去
安立桐安大胖子正在孝陵卫地面上。
锦衣卫能动用的人手全都动用起来了,泡了一年多病号后宣称已经治愈的安胖子也被差派出来。他大哥就是锦衣卫的人,当年锦衣卫权势熏天的时候,在孝陵卫这边弄了几块地,还盖了一处别院,安胖子和大哥就奉命监视着这一带地区,也算熟门熟户。
锦衣卫在这一片的人只有他们两个,另外那些人都是金陵城里的泼皮混混。罗克敌能动用的锦衣卫的力量有限,要讲认真卖力,他又信不过那些惯会阳奉阴违、钻营敬利的巡检差役,便利用官府的力量,逼迫许多老字号的帮派力量协助,充当耳目。
派给安氏兄弟俩的人大概有四十多个,大多是丐伙中的兄弟。这丐伙儿也就是丐帮了,所谓的丐帮其实三五十人就是一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每个团伙的老大一般就叫团头儿,控制着几条街巷,在这片区域里乞讨的叫花子都归他管,不是他的人就算想讨饭也只好去农村走街串巷,大城大阜里边都是有人控制地盘的,哪能容你抢食。
这些人只要官府说一句他们有碍观瞻,那就可以把他们赶走,想告状都不可能,对官府的要求又焉敢不从?再说罗克敌又开出了极高的赏额,所以这些叫花子们三五成群,散落在各处必经的道路上,凭着他们多年乞食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盯着每一个行人。
朝廷当然不会只在城中安排搜检人员,城外也有大批的流动巡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