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雍王 >

第431部分

大明雍王-第431部分

小说: 大明雍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兄。”路声寒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吴凤仪厉声呵斥道:“按官阶,请叫我一声吴大人,而不是吴兄,我可当不起你一个‘兄’字。”

    吴凤仪说完之后,一甩袖子离开了。

    路声寒看着吴凤仪离开也不敢去追,只有微微叹息一声。

    从此之后,吴凤仪与路声寒的关系从来没有好过。

    吴凤仪一直在锦衣卫工作,后来朱厚煌到了北京之后,更是以锦衣卫指挥使的名分统管东厂,然一直被太监压制的锦衣卫扬眉吐气。

    而路声寒却隐藏在御史衙门之中,被人称作御史判官,号称流水的御史,铁打的判官,负责监察文武百官,几乎上所有被御史弹劾的官员的阴私,全部都是路声寒查出来的。

    是一个官卑权重的角色。

    吴凤仪将锦衣卫狠狠的查了好几遍,甚至专门分出了一个衙门,叫做南衙,就是仿造北京南北镇抚司规格的办的。

    毕竟朱厚煌到东雍以来,锦衣卫从来没有清闲过,打仗的时候,整个锦衣卫都要出头打探军情,甚至吴凤仪还陷进升龙城之中,不打仗的时候,按朱厚煌的要求,往外面安插暗桩,最远的一根桩子,都已经插到了西班牙去。

    就在东雍修养生息的这几年,锦衣卫一直在内部调查,可谓人心惶惶。

    不提锦衣卫,路声寒带着自己麾下的人马进入了御史衙门。刚刚组建的御史衙门立即变得人员充沛起来。

    王九川从各地吏员之中挑选人手,不过,十几日的功夫,就在雍王府的东院组建起御史衙门,这个地方,原本是薛神医的院子。但是薛神医最近去了府学医学院之中,这个院子也就空下来,被分给王九川。

    大员本来就是一个县城的规格,现在塞进去这么多的机构,已经很拥挤了。连雍王府的院子也都分出来好几个了。

    所以,单单以大员建筑格局来看,迁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在嘉靖三年下半年之中,大员都开始了陆陆续续的搬迁。

第七百一十六章新都城() 
第七百一十六章新都城

    从嘉靖三年下半年开始的搬迁,到嘉靖三年底,基本结束了。

    星城也算建城。

    不过这城池还没有命名。

    这一座城池,就在中南半岛的顶端,正对柔佛海峡。建立在大块平原之上,虽然柔佛海峡对面有岛屿护卫,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无险可守的。

    所以,这座城池城头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城墙,二是宫殿。

    城墙的建设是垒土包砖城墙。

    有三丈高,城墙之上,可以并行四马,数百步就有一炮台,而且城墙曲折。并不是一条直线,从天上俯视城墙,似乎是一个齿轮的摸样,但是更多人觉得是一朵花的摸样,所有这座城池,又有别名叫花城。

    花城的建设,从正德十五年开始规划道,嘉靖四年地落成,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这六年的时间之中,星城主持者换了数人,终于在张翰,徐爱的主持之下完工了。当然很多地方收尾还没有完成,比如说城头的大炮。

    从朱厚煌结束日本之战后,发现铁料铜料匮乏的状态之后,东雍铸炮的速度明显的降低了。所以这一年来,东雍造船场又完成了一批东雍型船的建造,但是火炮却供应不少了。

    朱厚煌最后却定,先海后陆再城池。

    火炮先分配给海军,然分配给雍军,最后再装上城头。

    按这个顺序,这座城池需要火炮,好好几年才能弄好的。

    这座城池有九个城门,分别对应四面八方。还有一道是水门,可以直接让船入城,但是战舰不行。必须是专门的船只,因为帆船进不去水门。

    城池中有一条水渠从西往东入海,这也是方便所有人生活用水,也是一条便利的水道。

    不过这一条水渠先进入的不是别处,而是皇宫。

    朱厚煌仰慕汉唐的风格,所以整个城池的规模显得大气磅礴,特别是在宫殿的建造之上,特别从日本京都请来不少,营造高手加入。

    宫殿并没有在城池中轴线上,而是坐北朝南,正殿是整个城池之中最高的建造,从地势上来说,皇宫所在的地方,本来就是一座小山,但建设城池所需的土方之大,将所有小山挖平了,不过,即便如此,这里的地势也要高于其他城中其他地方。

    他们又在这里打一丈多高的地基,从地基上看,这里的高度,与城墙高度相差无几。

    整个大殿,都是汉唐之风,从大殿外面的栏杆之上,可以俯视全城。从城池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座宫殿。

    说起功底之大,不得不提起水泥。

    朱厚煌一来到东雍就想过弄出水泥,只是数年之后的现在,最终重要发明出来的,当然朱厚煌不是建筑的专业人事,也不知道这水泥与真正的水泥有多大的差别。不过,因为水泥的存在,朱厚煌提出的钢筋混凝土,得到了应用。

    当然了以这个时代的铁价,朱厚煌也用不起,只能在这座大殿上用。

    整座大殿之中可以并列数千人,高三丈,并排数十个大柱子。而朱厚煌的宝座,要高地面丈余。可以说俯视全场。

    这座大殿,被朱厚煌命名为南斗殿。

    本来朱厚煌想命之为北辰殿。

    政如北辰。北辰向来是被当做天子来看的,但是朱厚煌虽然权柄很大,但是并不是皇帝,不是天子,还是低调一点好,所以命之南斗殿,与北辰相对,既说明了自己没有不臣之心,又说明了,与天子分庭抗礼之事。

    不过整个皇宫之中,也就这一座南斗殿可以看了,后面大殿根本没有建造,大片的围墙将整个皇宫位置给圈了起来。

    但是皇宫之中,其实是什么也没有的。

    只有几座院落,其他的空旷的可以跑马。

    因为财力的问题,朱厚煌用心建造的也就是前宫,当然了前宫并不单单是南斗殿,南斗殿前面是一大片广场。

    一片广场是朱厚煌用来校阅军队时候用的。从这片广场上看南斗殿,最为壮观不过,非壮丽不足以重威。而在南斗殿正对面,就是丞相府。

    丞相府建筑没有大殿,但是层层叠叠的院落,却也说明了这是东雍的要地。而在广场之西,却是枢密院。枢密院东边,乃是御史府。

    以这个广场为中心,大大小小的衙门都在这一带落脚,还有府学。

    当然现在不叫府学了。这是雍国太学了,乃是东雍府学一分为二,精华都被朱厚煌带过来了,剩下的人继续大员,不过却变成了雍南府学了。

    整个城池之中,也就这一点建筑物了,其他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空地。

    朱厚煌搬来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不过,从十月左右,朱厚煌搬进了南斗殿之后,整座城池也渐渐有了生气。首先,李良钦做进行了一次军事行动,向西进军,剿灭了百十个部落,将整个平原地带全部控制正在手中。

    之前,东雍在这里的军事存在不行,只不过占据,沿海岛屿乃至沿岸一些土地,除却更多的土地却是控制在部落酋长手中的。

    沿岸的一些屯田,不过仅仅能供城池修建劳工奴隶口粮而已。更多的什么也供应不上了。

    所以,朱厚煌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开始控制土地,甚至分出军队,强迫被俘虏的土人屯田。

    朱厚煌对这座都城还是非常满意的。

    这一带可以说是南洋的中心,四通八达,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四面进攻的时候容易,可以当做也个出击的基地,但是坏处,就是别人来进攻你也很容易,所谓的争地是也。

    不过,朱厚煌有决心,以此为中心统合整个南洋,创建一个大国出来。但是朱厚煌即便有信心,他也有所准备。

    所以新都城的城墙坚固之极,可以称得上一座要塞了,即便被偷袭,也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朱厚煌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都城填满。

    他首先下命令,将让东雍各级官员将家眷全部搬到新城过去,甚至特别命令安南方面,将那些地方大族,全部搬迁过来。也算是消弱地方豪强的一种办法。

    各地方管理纷纷这样照做。

    比如吕宋徐家,古晋的前渤泥皇族,乃至于占城一些反对的占城贵族,全部被迁移过来。

    一些扎根澎湖的海商家族,乃至于汪直也将汪家迁到新都。

    其实朱厚煌这一道命令固然消弱了地方豪强,但迁到新都城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新都城是未来东雍的中心。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虽然损失了现代的利益,但是将来前景却不可限量。

    这样一来,新城之中也微微有些人气了。

    朱厚煌站在南斗殿之上俯视全城,此刻已经是夜幕降临的时候,有许多星星点点的灯光点起,也不知道是灯光,还是星光。

    朱厚煌下旨了一道命令,改星城为南都。并召集各地大员来南都,召开雍国第一次大朝会,时间就定在嘉靖四年正旦。

    一时间横岗雍国的官场都变得沸腾起来。

    朱厚煌从来务实,不喜欢样子货,所以东雍大事,一般是朱厚煌召集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就定下来了。大朝会什么从来没有过。

    而且大朝会本身就充满了野心的行动。

    如果说雍国在东雍的时候,不过是一草台班子的话,而这一次大朝会的召开,说明东雍从一个草台班子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了。

    从正德十三年,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年了。

第七百一十七章正旦大朝() 
第七百一十七章正旦大朝

    大朝会来得人很多,东雍各级官员都有人来,似乎府一级的正印官都来了,此外还有军队上的人。

    大家都议论纷纷。

    有无数流言在传递,有雍王殿下有正式开国,有的说雍王殿下要打仗了,如是等等。

    但是朱厚煌却没有功夫理会。

    朱厚煌忙得不可开交。

    甚至朱厚煌都有些后悔了,他没事玩什么大朝会啊?

    很多礼仪上的东西都找上门来了,甚至王阳明对制定雍国的礼仪也非常的热衷。

    很多事情,朱厚煌都需要定夺。

    比如说东雍的官服。

    东雍的官服之前与大明的官服,几乎是一摸一样的,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而东雍的官服改还是不改。

    按理说,正德给朱厚煌的权力,朱厚煌改服色什么的,都很正常。但是朱厚煌决定,不去刺激嘉靖了,所有东雍文官的服色都没有该。但是所有官服都进行了紧身射击,袖子从开口变成了收口了,从整体气质上变得干净利落了。

    但是武官的服色却变动很大。

    军中装束尚红,所有的军中都是红衣。但是所有军装都以方便为主而起军中标识却是却把在胸前,看胸前的标识辨认官阶。

    而不是以衣冠禽兽辨认。

    其实有一个问题,要朱厚煌一定解决,就是官阶问题。

    东雍的官阶到底有几品,到底谁的官阶比谁的大?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朱厚煌建立的官制,在县府一级别,是非常明白的。

    县令是七品,县丞是从七品,或者是八品,县尉与县丞一样,从七品或者是八品。县令下面的各级主事,也都是八品,或者从八品,至于当差的人,都是九品,或者从九品,再下面就是临时工。

    虽然朱厚煌没有规定临时工,但是实际运作之中,他们总能冒出来,朱厚煌也没有办法。

    府一级别,一般来说知府是五品上下浮动,而知府助手,府丞,府尉与县丞,县尉一样比知府低一级或者半阶。都是从五品,或者六品。各级主事也都是从六品,或者七品,与县令相差不多。

    然后是省一级别,现在东雍没有设省,唯一近乎省级别的官职,是朱厚煌曾经设立过的东雍留守。

    不过,朱厚煌预定的是三品。

    但是中央官职上没有确定什么。

    因为按大明官职,雍王长史不过是五品官而已。朱厚煌设立的府级别的官员,不过五品。还没有超出这个限制。

    而朱厚煌如果设一个三品,或者一品的雍国相,那么自立门户之心,或者说北京方面认为的不臣之心,就昭然如揭了。

    所以,朱厚煌在东雍的时候,是有所保留。

    但是限制朱厚煌迁都南都,不就是要向北京证明,他没有北向之心,向天下人证明,雍王没有靖难之心吗?

    所以,自立之心,根本不需要掩饰了。

    朱厚煌与所有商议过了。

    设立国相,三品,王阳明担任。

    该御史大夫为廷尉,王九川担任,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