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雍王-第3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朱厚煌不能容忍失去薛神医,毕竟再找到这样的神医,根本不好找了。
王阳明说道:“殿下莫要担心,薛神医的弟子说,薛神医只需静养就可以了,无有大碍。”
朱厚煌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王师安南情况如何?”
王阳明说道:“这数月以来,臣一边坐镇清化,一边关注莫氏动静。数月之前一战,莫氏损失惨重,即便几个月的修养。也没有恢复过来。如今莫氏已经重回升龙,只有五万之众,守有余而攻不足。只要雨季过去,土地干燥之后,就能大举北上,一举歼敌。”
朱厚煌松了一口气,说道:“如此看来,升龙不足为惧了?”
王阳明说道:“说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在臣看来,安南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打下来,而是如何治理便是。”
朱厚煌说道:“王师有何良策?”
王阳明说道:“臣在清化这一段时间,接触黎氏,郑氏,阮氏等世家,还与安南士林一脉接触过。臣不得不说,安南民心在黎氏,不可妄夺。所以臣以为殿下与黎氏约为婚姻,并借助黎氏之力,整合安南。这才能让安南的人力物力为殿下所用,否则,定然会重蹈成祖事的覆辙。”
朱厚煌一听婚姻这两个字,想起王阳明为他挑选的黎氏,郑氏,阮氏的美人。就觉得头大。朱厚煌虽然满心的不愿意,但是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他说道:“孤想控制安南,王师可以为孤坐镇安南吗?”
不是朱厚煌一定想让王阳明坐镇安南,而是朱厚煌知道,除却王阳明。朱厚煌麾下根本没有别的人才能适应了安南复杂局面。
唯独王阳明能文能武,既可以镇守一方,又可以合纵连横将安南为东雍所用,简直是非他莫数了。
王阳明也是明白这一点,说道:“殿下有命,臣自当遵命。”
朱厚煌说道:“早有半个月时间,雨季就要过去。我们就能出兵了,不自当清化能出动多少兵力。”
王阳明说道:“臣可以征发十万大军,并提供足够的军粮。随时等殿下的命令。”
朱厚煌大喜说道:“多谢王师。”
东雍在安南的兵力,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雍兵,另一部分是安南兵。
第五百七十二章安南情势()
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势
其中的安南兵也要分为数部分。
一部分就是清化军,另一不部分就是王阳明麾下的新军。
虽然半年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足够王阳明整合安南了,清化一带,是后黎王朝的龙兴之地,很多世家勋贵根基深厚,可以参考当初的关陇贵族集团,所以清化一地,王阳明采取了放弃手法,委托给清化勋贵管理。
而安南其他地步,都被王阳明一一整合过了。
当然了整合最好的地方,就是安南南边,从海云关道清化平原之南这部分地区,因为这正是朱厚煌一路北上的行军路线。
在行军的时候,朱厚煌就担心,给王阳明带来麻烦,所以都一一处理过当地的刺头。王阳明整合力度最大的地步就是这里了。
这这数个府县之中,王阳明足足征召了数万大军。
虽然这数万大军没有什么训练,但是摇旗呐喊,重做民夫,还是可以的。
王阳明所说的十万大军,就是雍军近八个营的兵力,四万余人,清化军数万,王阳明的新军数万。
这些兵力,足够发动一场大战了。
朱厚煌细细询问了王阳明一番,也就放下心来。
王阳明绝对是国士无双,朱厚煌甚至想,如果将北上进攻莫氏的事情交给王阳明来办,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逝,随即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大明不在是东雍身后的后盾的时候,朱厚煌感觉自己的威望远远比不上当初东雍刚刚开拓的时候。
这个时候,朱厚煌万万不敢将这种机会让给别人。
朱厚煌的根基在军中,如果有人在军中的威望胜过了他,就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不管这个人是谁?
想要保持军中的威望该怎么办?
只有不断打胜仗。于莫氏一战,几乎是必胜之战,朱厚煌又怎么肯将这个平白捞功劳的机会,让给别人啊。
“王师,这一战,王师觉得该如何打?”朱厚煌问道。
“兴堂堂正正是师,只要殿下持重为之,则升龙必克。只是万万不能起轻敌之心啊。”王阳明说道。
朱厚煌说道:“弟子受教。”
朱厚煌反省来了一下自己,是不是觉得这一战已经胜券在握,有了轻慢之心。须知道战场之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任何轻敌之举,都是失败之因。
越是胜利在望的时候,就越是要谨慎慎重,要知道从古到今,在阴沟里面翻船的人,有很多很多。
朱厚煌送走王阳明之后,再次召见了俞大猷。
俞大猷现在已经成为朱厚煌最看中的将领,节制雍军。
“军中如何?”朱厚煌问道。
与俞大猷说话,朱厚煌就随意多了。
俞大猷说道:“军中情况尚可,只是瘟疫已经平息,虽然天气不好,臣也坚持训练,上次大战的损失已经补充完了。”
朱厚煌说道:“补充?从哪里补充?”
俞大猷说道:“是从岘港府,乃至王大人新定之地补充过来的。”
朱厚煌皱起眉头。他觉得有些不对。
虽然这些新定的府县,有补充士卒的义务。但是朱厚煌还是觉得不舒服。
因为军队与地方有亲密的联系,是地方割据的根基所在,所以这样的情况触动了朱厚煌敏感的神经。
但是朱厚煌随即将这些不舒服压制下去。
行军打仗,自然有从权之举,如果真的让所有人都规规矩矩做事,根本做不到。想让这个时代的军队,好像是现代军队一般无二,几乎是不可能的。
兵者凶器也,的确是至理名言。
大战之时,胜利是第一位,所有条条框框的都要忍着。不过,朱厚煌越发觉得,东雍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东雍发展。
东雍的体制,不过是府县一级的。而现在的东雍扩大数倍,将来还有很多地方纳入东雍版图,东雍原本的体制,根本不足以容纳。
朱厚煌问道:“再有月余安南就要转为旱季了,大军可以出动吗?”
俞大猷说道:“只要是殿下之命,我军随时可以出动。”
“好。”朱厚煌说道:“只是对付莫氏,俞将军可以什么良策?”
俞大猷说道:“臣以为当兵分两路进军。”
俞大猷不等于王阳明。
王阳明觉得大势已定,细节上的东西就不多说了。但是俞大猷却一心一意放在军事身上,安南的局势,被他研究了不知道千百遍,被朱厚煌一问,立即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
“臣早已派夜不收探测安南的兵力,还有锦衣卫的情报,莫氏兵力还在十万以上,不过,足够出动作战的机动兵力大概有五六万之多。故而,敌弱我强,臣以为当一支偏师进住海防城,另一支大军由宁平城北上。如果莫氏南下御敌,则海防兵西进,直捣升龙府。如果莫氏大军不南下。则升龙以南,可以不攻而破了。两军汇合升龙府下。升龙城虽然坚固,调集重炮轰击,定然能攻破升龙。只要升龙一破,则安南大定。”
朱厚煌推敲一下俞大猷的想法,觉得不错,他立即同意了俞大猷的想法。
虽然雨季还没有完全过去。就开始调兵遣将了。
清化这边蠢蠢欲动,升龙方面立即就知道了。
“雍王就已经回到清化,并从东雍带来数万士卒。并且在清化接见各路臣子,在清化举兵十万。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囤积在清化以北,一路出海,不知所踪。”
莫登庸脸色有些阴沉说道:“不知所踪,还能去哪里,不就是在海防吗?”
莫登庸起身踱步。
数月前宁平城北一战,莫军精华丧尽。莫登庸这半年来来,费劲心思,才纠集了六万可战之军。
莫登庸在宁平之战后,只剩下两三万败军。莫登庸令各地建立新军,而将各地的老卒抽调在自己手中,虽然莫登庸手中的兵力不多,但战斗力并如当初南下大军差不多。
但是莫登庸即便再加把劲,将军队恢复到十万之数,但是勉强拉来,也上不了战场。并不是谁都可以三个月训练之后,与老卒相差无几的。
这个时代从新兵到老兵的训练周期,大概在一年左右。莫登庸即便再努力,也不能整出十万大军。
除非,莫登庸不用正统的练兵之法,而是用人命填,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士卒,上过战场数趟而不死。也遍成来了老卒了。
但是是损失的青壮就太多了,不管是从青壮,从兵器储备,都不足以打造十万大军了。
莫登庸发泄一番,镇定下来,清化方面是莫登庸的心腹大患,让莫登庸日日夜夜不能安枕。
莫登庸说道:“广西巡抚怎么样了?到底有什么话?”
“臣等没有见过广西巡抚,只是见了广西都指挥使沈大人,沈大人说道。如今道路泥泞不能行军,所以只能等旱季之后,才肯出兵。”
“不必说了。”莫登庸一挥手说道。
莫登庸心中一阵烦恼,他感觉到,大明方面也不是很靠谱。莫登庸心中暗道:“这一战,大概只能坚守升龙城,等待大明的援军。”
莫登庸不喜欢这种主动权放在别人手中,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他没有一点办法了。只能指望大明了。
莫登庸感觉心中浮动,感觉阵阵不安,暗道:“希望我能守住升龙城,也希望大明真正能信守承诺出兵,也信守承诺退兵了。”
莫登庸内心深处涌动一阵阵不安,他对大明并不是太放心的,只是他别无选择。
第五百七十三章沈希仪的准备()
第五百七十三章沈希仪的准备
就在莫登庸焦急的等待援兵的时候。
沈希仪也在做最后的准备。
沈希仪联络各第土司,从岑猛开始,一个接着一个联系土司,用半年的时间联系了整个广西土司。
大大小小的土司手中总共抽调出十万大军。
不过,这十万大军分到每一个人,都是山林之中奔跑的汉子,矫健的很。但是放在一起,只有用一个词来形容:“乌合之众。”
的确是乌合之众。
每一个土司派出的兵力不同。最多的如同岑猛,有数万人之众,几乎掏空岑猛的底子。有的不过应付沈希仪而已,只派出百余人而已。
这本来就已经够混乱了。还要处理土司之间的矛盾。大明政府对这些土司从来是拉一派打一派,从来只怕土司之间相处和睦,却不担心土司之间的矛盾。
而且土司之间,也有自己的矛盾,比如争夺水源,争夺土地,等等矛盾,汇集在一起,几乎都成了血仇。比如岑氏几个土司之间,就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彼此之间恨不得杀了对方,如果没有大明压制,早就打成一团浆糊了。
所以,沈希仪要处理的事情就复杂多了。他首先要做是,要确立各地的土司兵马召集在一起,这些土司之中。
沈希仪希望好更好好的准备一番,这才南下,让麾下乌合之众,好好的整顿一下,所以提前派出人信使,但是由于道路的缘故,各地土司的狼兵,也在陆陆续续的到达。
沈希仪为了弹压大军,也带了五千士卒,这五千士卒都是从整个广西所有军队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装备有最好的火器。
以一省之力武装五千人。这五千人的战斗力还是可以保证的。
不过,沈希仪还是低估了其中的难度。
沈希仪停留在太平府,等待各房土司来汇合,却不想陆陆续续不过来三分之一而已。其余的土司都没有到了。
至于什么问题,沈希仪也不知道。
单单是不到也就罢了。
对这一点,沈希仪早就有所准备。他不指望这些土司个个都听话,但是另一个问题,却已经破在眉睫了。
不是别的,就是狼兵的军纪问题。
狼兵的军纪想来被诟病,或者说,在舆论的评价之中,似乎狼兵根本就没有军纪这个东西。
当然说狼兵没有军纪是完全错误的。盖因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有组织,就必须有规矩,反正是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是如此。
狼兵的战斗力不错,证明他们本身也是有组织性,只是在他们的心中却不把劫掠当一回事情,甚至当成了家常便饭,谋生的一种手段。
所谓之穷山恶水出刁民。正是如此也。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