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

第16部分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16部分

小说: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分:名人安徒生是丹麦国王的私生子吗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他的故事中多写到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人们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安徒生暗示其真实身份还是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权威的传记作家们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我们,1805年4月2日,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的欧登赛城中一间又矮又破的房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位整日为生活而忙碌的鞋匠,他的母亲则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洗衣妇。贫穷的童年使安徒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陆续写出了《阿英索尔》、《维森堡大盗》等剧本,《阿马格岛漫游记》等浪漫幻想游记和《卡尔里·克里斯蒂安二世》等历史题材的小说。1835年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出版。他的童话世界是美好幸福而快乐的,他知道这些童话对那些贫苦的孩子度过童年是有益处的。每年圣诞节他都出版一本童话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这些礼物很多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例如《丑小鸭》、《夜莺》、《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写作将近40年,发表160多篇作品的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    
    安徒生是平民百姓之子还是一位落难的王子?丹麦人对权威传记作家们所提供的论证并不信服,据说几百个丹麦人曾在1990年,到作家故乡的欧登赛大学举行了听证会,研究安徒生的身世之谜。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写了《安徒生—— 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书中说安徒生其实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后,王室把他安置在了安徒生父亲——这个欧登赛鞋匠的家中。作出这种推论的根据是安徒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身份低微,可是后来竟能进入上流社会,出入于皇家剧院,甚至在皇家宫殿中阿马林堡宫居住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王室的暗中帮助,这些是不可能的。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也有类似看法,他提出了另一种根据,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芙1848年给安徒生的信中曾提到安徒生自己也发出自己是“王子”的慨叹。    
    但是听证会上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是,安徒生在《我一生中的童话》这本自传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自己是王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呢?有的学者找到了180多年前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了1805年4月2日凌晨1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在4月16日那天受洗礼的。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档案表明,国王和贵族与平民妇女偷情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国王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给那个妇女写信,并寄去一笔钱用以抚养孩子。    
    安徒生是否是落难的王子也许并不重要,人们只不过是对这位作家想了解得更多一些罢了,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享誉全世界,他创造的美妙的童话世界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美丽回忆。    
    


第五部分:名人音乐大师贝多芬猝死之谜

    天才似乎总要受到更多的磨难,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便是这样。他一生与病痛为伴,饱受折磨,尤其是耳朵失聪几乎要断送了他的音乐前程。由此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甚至曾一度绝望得企图自杀,终于,这颗音乐巨星于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陨落,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    
    关于贝多芬是什么原因致死的,人们大都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岁时发现患有严重肝病。但是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帕尔福曼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折磨这位作曲家的许多病痛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少见风湿病会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并逐渐侵袭全身。贝多芬禁不住要自杀主要应是因为这种病痛非常剧烈。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还认为,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给他治疗,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贝多芬可以多活许多年,足以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首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阿尔方斯·卡尔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他的《在椴树下》一书为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并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写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来信说自己在维也纳被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只有伯父出面才可以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到信后立即徒步上路。夜宿于一家农舍,到了夜里,贝多芬感到浑身发烧,疼痛难忍。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由于时间呆得太长,夜寒侵骨,回来时他已冷得发抖。主人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为其诊治。最后医生确诊为肺积水。医生说他的命已危在旦夕。得知贝多芬病重的消息后,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已无法与其交谈,他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通过听音筒向他表示他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以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两眼灼灼生辉,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后,他张大嘴,两眼直勾勾地瞪着胡梅尔,溘然长逝。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专家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我国学者赵鑫珊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侄儿卡尔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别人面前称呼贝多芬“老傻瓜”,而且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脸。只要贝多芬对他稍加严格,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如此,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容忍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贝多芬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去日无多的老人。可是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传到卡尔那儿后,他竟无动于衷,依然自娱自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有的学者非常明确地说:实际上,贝多芬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贝多芬真的是死于酗酒所致的肝病吗?亦有人说他的耳聋和他在爱情上的失意使得他的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由此而抑郁成疾。有关贝多芬的死因我们现在去探究似已无必要,我们对他更多的只是崇敬和景仰罢了。    
    


第五部分:名人凡·高开枪自杀是精神失常了吗

    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凡·高,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绘画作品在他死后才被世人视为珍品,他也由此享誉全球。然而他生前命运多舛,贫困、疾病、饥饿以及天才的不得意使得凡·高的境遇十分凄惨。最后,在1890年6月29日他开枪自杀,因伤重不治而亡,年仅36岁。    
    近年来,随着对凡·高所代表的印象派绘画艺术欣赏和理解的人的增多,有关凡·高生平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位艺术家的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一点似乎非常明显,这是他的精神失去控制后,在失常情况下所采取的非理智行为。可是,凡·高精神失常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早已在文化界、艺术界乃至化学界、医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中激烈地展开了。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医学界、化学界的专家所持的自然原因观点。他们从凡·高的生前嗜好、日常活动和生理疾病着眼,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一些人认为:凡·高的精神系统被他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地损害了,这直接导致他因失去控制而自杀。他们指出凡·高生前非常喜欢喝艾酒,而艾酒内含有对动物神经组织极为有害的物质岩柏酮,饮艾酒成了他的癖好,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神经系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凡·高体内含有相当惊人的高浓度的岩柏酮。他去世后一年,他的棺椁就被种植在他坟墓上的一棵喜欢岩柏酮的小树的树根紧紧包裹起来,后来为他移坟的人被迫连此树一起移走。也有人认为,凡·高有癫痫症,为了治疗而长期使用对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的药物洋地黄,最终因这种药物的中毒而导致神经损坏。    
    第二类观点认为,社会原因造成凡·高的精神失常。一种说法是:凡·高精神崩溃而自杀是因为对心理疾病和自身生理感到恐惧和羞愧。直至最后,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大量研究历史资料后指出:凡·高死前不但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而且还患有梅毒症。他自己也清楚,他不久将失去对画家来说最珍贵的视力,而且,他也有很强的“恋母情结”。这给他很大的精神压力,终使他不堪重负而崩溃。也有很多的艺术、文学界人士是从思想方面找寻原因的。他们认为,凡·高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历经了太多的磨难。他干过9种职业,四处颠沛流离,饱经了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他渴望去拯救那些劳苦大众,可现实总是粉碎他的理想。这就足以使他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作为艺术家,绘画是他的生命。而且,他有极高的天分,极强的创造力。他从事绘画不过7年,就创作了大量水平极高的作品。可是在那个时代,世人并不理解和认识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因此作品一点销路也没有。在他生前,只有一两幅画被售出,以至于他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断资助来维持生活。他本来已经脆弱的神经被这些无情的现实极大地撞击着,终于不堪重负,所以他才选择用自杀的方式逃避这个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温暖和快乐的世界。    
    也许,单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凡·高精神失常的原因都有失偏颇,如果能综合而全面地分析凡·高可能会得出对凡·高死因的最好的解释。不管如何,这位画家总算在死后能安息了。    
    


第五部分:名人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之谜

    弗洛伊德是后世公认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也被尊为性学的始祖。然而人们对弗洛伊德为何后来要放弃性诱惑论一事非常困惑,此事在当时也闹得沸沸扬扬。    
    1897年9月,在给弗烈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说:“我想告诉你一个极大的秘密,这几个月来我一直被它所缠绕着,它就是我对我的性诱惑论产生的疑惑。”弗洛伊德不再相信性诱惑论。但他仍旧认为病人讲给他听的故事确有深意。批评家认为,弗洛伊德在他为何放弃性诱惑论上是撒了谎,他说谎的原因更加不可告人,他是为不想让别人发现他放弃性诱惑论的真正的原因而撒谎的。    
    杰弗里·马森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精神分析家。他在1980年以前,本应该顺理成章地继任国会图书馆弗洛伊德档案馆馆长一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森把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朋友弗烈斯的信件全部看了一遍。弗洛伊德的书信选集,曾在1950年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编辑出版。但通过进一步检查档案,马森发现选集中遗漏了大量信件,马森在进一步查证之后,发现这些遗漏的材料与弗洛伊德的性诱惑论有关。这些信件说明弗洛伊德并没有像后来自己指出的那样坚决而迅速把这一理论抛弃;相反,他一直坚持这一理论有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他希望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有一天能被证明。    
    弗洛伊德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发现放弃了呢?马森推断,当时因为这一理论,弗洛伊德不但已受到同事的中伤,而且更因为到处泛滥的猥亵的说法而被含蓄地指控。由于弗洛伊德迫切地想得到同事的支持和赞同,所以就宣布不再相信这一理论。马森在他出版于1984年的书中这样写道:“我极不情愿地发现弗洛伊德之所以放弃性诱惑论说是因为缺乏勇气。”    
    弗洛伊德在给一个病人弗烈斯的信中说,可能身心失调是引起埃克斯坦继续出血的原因,可笑的是,这个诊断荒谬绝顶,是对弗洛伊德性欲望转移和压抑性欲望理论的很明显的模仿。马森认为从这个荒诞可笑的诊断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如何对他的同事曲意迎合,又如何急于把病人的病症归结在幻想上,而不认为是一次医疗事故。弗洛伊德不敢直接与弗洛斯发生冲突,因此,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