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908远东狂人 >

第21部分

1908远东狂人-第21部分

小说: 1908远东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唯愿天下齐心,戮力以赴,推翻满清!四民平等,创建共和!

    ……

    袁公世凯,项城人氏,世家英才,崛起于朝鲜,扬威于北洋,殚精竭虑,广结英豪,实乃洋务之先锋,立宪之楷模,堪称中华奇男子,汉家好儿郎!麾下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无一不是栋梁之才,天下唯有袁公方有此魄力招徕如此国士英豪。如今国事艰辛,时局动荡,舍袁公外天下何人有此实力、有此雄心统御此四万万之黎庶?九江阖城军民,一致拥戴袁公世凯出任共和中华之大统领!此誓天地为证,日月可鉴!袁公一出,四海升平,天下归心,何愁中华不强耶?”

    袁世凯不想篡清?那就逼他篡清!这就是赵北的如意算盘,也是他“速定共和”的阳谋。考虑到现在是1908年,不是1911年,即使袁世凯没那胆量和决心篡清,也要借清廷的手干掉他,就算干不掉他,也至少要让这个窃国大盗淡出政坛。

    没办法,既然时势未到,那么,也只能依靠自己来推动时势的发展了。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未必不能造时势,前提是这个英雄能够把握住历史前进的方向。

    作为穿越者,赵北就是这个英雄。

    ……

    由于这一通电于24日发出,故而史称“迥电”。

    通电一出,举世震惊!

    首发!~!

    ..

第二十七章 大厦将倾(上)

    雪后初晴,但那晴朗的天空只是转瞬即逝,那天上很快又堆积起了厚厚的阴霾,一场更大的暴风雪眼看着就要过来了。

    这里是北京城,大清国的国都,如果从明代算起的话,这座城市已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雪侵袭,城市岿然不动,但王朝已换了两茬,明代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眼下这个满清王朝也正在风雪中瑟瑟发抖,它赖以生存的统治基础早已被内忧外患掏空,倒塌之势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街上的雪铺得并不厚,但却冷得厉害,街上几乎看不见什么行人,只有那街边的馄饨摊上坐着几个没生意可做的力巴,几个人凑到一起,笼着袖子,倚着那暖和的泥炉,与同样没有生意可做的老板天南海北的闲扯一通,打发着这难熬的严冬。

    一顶裹满白绸的官轿从街角拐了过去,抬轿的轿夫也都是一身的素白,脚步沉稳,无视于缩在街边的这群草民,大摇大摆的拐上了御街,“吭哧吭哧”的向紫禁城方向走去。

    “那是大官的轿子吧?”一个新来京城讨生活的力巴吸了吸垂到嘴上的鼻涕,向馄饨摊老板打听。

    “大官?笑话!你没瞧见那轿子边的护兵帽子上都插着鹅毛么?那以前是插孔雀花翎的,皇上驾崩,这才拔了花翎。”馄饨摊老板小声哼了哼。“那轿子里坐得可是咱大清国的王爷!”

    “哪个王爷?听说京城里王爷比永定河里的王八都多呢。”

    “那可不清楚。奇怪了,这王爷出巡,咋就不带仪仗呢?……嘿,小子,‘永定河里的王八’那是说官老爷的,可不能说王爷,再说了,这京城里的王爷倒是不多,就是贝勒、贝子、辅国将军的铁杆庄稼多,拎块砖头都能砸到几个呢。”

    ……

    草民们猜得不错,那顶轿子里坐着的正是一位大清国的亲王,小恭王溥伟,承袭的是同治、光绪年间那位著名的“鬼子六”老恭王奕�的爵位,按照辈分来说,他是大行皇帝光绪的侄子,新皇帝宣统的堂兄,在如今的朝堂上地位显赫,而且野心或者说雄心勃勃。

    “快!快!都没吃饭是怎么着?走得比小脚女人都慢!”小恭王坐在轿子里,跺着脚催促轿夫们加快速度,拿着电报抄稿的那只手抖个不停,脸上也是阴晴不定。

    那份电报抄稿是一封通电。所谓“通电”。是洋人发明地词。是用电报将自己地主张公诸于世地最便利手段。通常用明码拍发。但不注明收报地点。于是收到电报地每一个电报分局都可以将电报内容公之于众。全世界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这种新鲜玩意不是谁都玩得起地。因为不注明收报局。所以。有线电报网上有几个分局收到电报。就要缴纳几份电报地钱。发一次通电。少则几百大洋。多则上万大洋。不是有钱人是玩不起地。即使是洋人也很少使用这种通讯手段。因为洋人地报纸很发达。登个广告也比发通电方便得多。

    溥伟手里这份通电不是洋人拍发地。而是由中国人拍发地。拍发地点是九江城。拍发人名叫“赵北”。是个名不见经传地乱党。通电地内容不太复杂。但里头地信息却叫人心里直发毛。因为那是一份起义通电。就在昨天晚上。九江城已经不在大清国地统治之下了。而且。通电里更叫人目瞪口呆地是。那帮乱党竟然推举朝廷一品大员袁世凯做他们地首脑。取代大清统治中国。做“共和中华大统领”。

    什么叫做“多事之秋”?这就是!前些时候安庆新军哗变。攻占省垣。朝廷手忙脚乱地调兵调舰。尚未将这股革命地小火苗扑灭。不想九江乱党又扯旗造反。而且从种种迹象来判断。那攻占九江城地叛军就是在太湖举行秋操地新军部队!乍闻此变。不要说朝廷。便是洋人也是大吃一惊。

    过去是人心思安。现在是人心思乱啊。如今地大清国。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只要不是个白痴。就知道这大清国要完。可谁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完蛋了。

    按说今日不该溥伟轮值。他用不着在这么冷地天出门地。但就在刚才。一个内务府地司员和太监匆匆奔来传太后口谕。宣恭亲王入觐。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九江陷落于革命党之手。叛军地通电已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朝廷慌了神。只好叫起。召集亲贵重臣议政。溥伟不敢怠慢。急忙乘了轿子。连仪仗都没顾得上带。便匆匆赶往外务部。抄了份通电稿。又马不停蹄地赶去紫禁城觐见。

    轿子在大清门外停住。一顶二人肩舆已在门前等候。领头地一个四品太监看见轿子过来。急忙领着小太监抬着肩舆靠上前去。

    “奴才给恭王请安!”太监们跪下叩首。

    “免了!这就进宫去吧。”小恭王也没废话,直接上了肩舆,由那群太监抬着,从大清门进去,穿过几道重重宫门,径直向大内行去。

    与皇宫之外一样,皇宫大内之中也是一片素白,满地积雪,宫殿上挂满白绫,两宫大行,尚未奉梓大安,两具棺椁停灵宫中,那些宫殿愈发显得阴森可怖起来,太监宫女一身重孝,行走时头垂得更低了,这皇宫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肩舆在养心殿前停下,那领路的太监尖着嗓子在外喊道:“恭亲王奉旨觐见!”

    小恭王跪在殿前的台阶上,清了清嗓子,跟着喊道:“奴才溥伟,恭请圣安!”

    “都是自家人,甭罗嗦了,进来吧。”养心殿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溥伟站起身,一名守在门边的太监掀开布帘,喊道:“太后懿旨,宣恭亲王入见!”

    养心殿东暖阁里已跪满人,均是身穿朝服头戴顶戴的朝廷重臣,顶戴上的花翎也都拔去,裹上白布,人人也是一身重孝。靠窗的炕头上端坐一人,是个中年旗人贵妇,棉布旗袍,头上的“两把头”也去了络子,怀里坐着一个三岁小孩,那小孩也是身穿重孝,一双眼睛好奇的打量着屋里这些跪着的老头、大叔。

    那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大清国的皇帝,宣统陛下,至于那抱着他的旗人贵妇,则是大行皇帝光绪陛下的皇后、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如今的大清国太后隆裕。

    溥伟走到炕前,打下马蹄袖,在摄政王载沣身后跪下,叩首说道:“奴才……”

    “免了!”隆裕太后叹了口气。“国事不振,这些虚礼也没什么用处。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议一议吧。刚才英国公使拍来电报,说九江英国领事已证实了消息,太湖秋操新军已反,端方、荫昌也被叛军砍了脑袋,现下叛军已占了九江城,嚷嚷着要打江宁、广东,江西巡抚拍来急报,说省垣空虚,只有几千疲兵,叛军随时都会南下抄掠,南昌是守不住了,南昌一失,叛军就能去打广东。前些日子安庆的乱子还没了,现在江西又要大乱,朝廷可该怎么办才好?铁良,你是陆军部大臣,管着天下的兵马,你先说!哪里的巡防营可以调出去,哪个省的新军靠得住?”

    “奴才……奴才无能,有负圣恩!”铁良支吾了半天,只好伏地叩首。这也不能全怪他,叫起之前他还忙着调遣军队,往安徽进剿熊成基,但那毅军马队前脚刚开拔,后脚就传来了九江易帜的通电,再加上各地的民变、会党,现在这大清国是四处冒火,别说是他一个区区铁良,便是当年“同光中兴”的那些满汉重臣一起出马,此时也未必能保持镇定,没人比铁良更清楚现在的军队是个什么样了,如果那些巡防队真靠得住,那朝廷又怎会耗费国帑编练新军?哪支新军可靠?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据密报,各省新军中都有同盟会的人在活动,只是因为纪律涣散,朝廷盯得又紧,这才没敢蠢动,现在安徽、湖北、江苏新军都反了,其它各省新军中的乱党难道就不会趁火打劫?再说了,新军一反,巡防营里的哥老会难道就没点别的心思?

    如今的这个局面,恐怕不是朝廷独自应对得起的。

    首发!~!

    ..

第二十八章 大厦将倾(下)

    听到铁良的话,暖阁里的所有王公大臣都垂下头去,“奴才无能”,这话看上去是铁良在自说自话,可实际上是在打所有人的脸啊。

    “你是有负圣恩!”隆裕脸一沉,白了铁良一眼。“那通电里也不是全没道理,‘尸位素餐之辈高居庙堂’,我看,这就是在说你吧?既然你也知道自己无能,那这陆军部大臣的位置,你先让出来吧。”

    “奴才遵旨!”铁良长嘘口气,这种时候上头让他撂挑子,那是再好不过,免得自己请辞,反被人说不为朝廷分忧。陆军大臣?这个位置谁愿坐谁坐,反正他铁良是不坐的。尸位素餐?这句评语只怕这养心殿里的所有人都当得。

    养心殿东暖阁里顿时安静下去,只有那座西洋座钟“滴答”作响,敲击着众人紧绷的神经。

    底下半天没人说话,溥伟看了眼跪在前头的摄政王载沣,见他仍是垂着脑袋,再仰头望去,却见隆裕太后正盯着他,于是便说道:“奴才接到懿旨,便急着赶了过来,那电报的抄稿还是在半路上从外务部拿的,现下奴才也是心慌得厉害,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什么好的主意。不过,既然这电报是乱党推举袁世凯做魁首的,那么,奴才以为,还是把袁世凯也叫来,不管他和乱党有何牵连,趁他还在京里,先扣起来再说。奴才手上有一把白虹刀,那还是咸丰爷当年赐给老恭王的,万一事急,奴才便可拿着这把御赐之刀,斩了袁世凯那奸臣,那刀奴才带了过来,就在轿子里放着,太后若是想看看,奴才这便取来。”

    “依你意思,袁世凯非杀不可?”隆裕太后问道,前几日小恭王就在进谗言,说趁机把袁世凯杀了,将北洋新军的兵权夺过来,现在不过是旧事重提而已。

    “若太后不忍,幽禁起来也未尝不是办法。”溥伟奏道。

    “不可!”说话的是庆亲王奕劻,本来,他奉旨在菩陀峪监督陵寝工程,可昨晚接到京中密报,得知九江事变,于是不顾礼制私自回京,一听叫起,便递牌子觐见。袁世凯是他保举上去的,这么多年下来,和他早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无论如何也得赶回来参与议政。在接到电报稿的那一瞬间,敏锐的政治嗅觉就告诉他,袁世凯要倒霉了,他奕劻可不能干站着看笑话,谁都知道,他奕劻是袁世凯的后台,扳倒袁世凯也是敲山震虎,不知多少人盯着他的“庆那公司”流口水呢,两年前的那件“杨翠喜案”只是双方交手的前哨战,算是杀了个平手,主力会战还没展开呢。保住袁世凯,就等于收拢了北洋新军的军心,官位就更稳固,他奕劻的钱袋子也就不会被人抢走了。

    奕劻说道:“乱党在电报里通电天下,拥戴袁项城做什么共和大统领,此事颇为可疑,似为离间之计,朝廷万万不可轻率从事。袁项城世受国恩,万不会做辜负圣恩之举,朝廷还是用人不疑为好,索性派他统军南下,刻期荡平乱党,一来报效朝廷,二来也可显示朝廷对他的倚重。”

    “派袁世凯统军南下?此事更不可行!”一旁的肃亲王善耆横了奕劻一眼。“北洋六镇乃朝廷新军精华所在,削平反侧、底定全局全仗此军之力,袁世凯久任军中事务,根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