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 >

第28部分

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第28部分

小说: 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歇斯底里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带着圆凿方枘的态度踏上人生之路,孩子的认知既不理智也非故诸四海皆准,日后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和人生都感到失望。一方面希望小孩黏着他们,一旦小孩有所要求、变成负担、要他们负起责任时,便出其不意地把小孩弹开。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何在,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这才发现那些信誓旦旦不过是美丽的词藻罢了。歇斯底里的父母无法忍受儿女的批评,觉得委屈不平,认错有如登天那么难——强迫人格的父母不愿承认错误是为了保有权威以及完美主义,歇斯底里的父母则是虚荣心与自恋作祟。如果儿女追究起来,要他们给个说法,他们根本置之不理,再三强调只给孩子最好的,况且为此牺牲颇多等等,使得小孩为自己的不知感激而歉疚不已。要他们严肃面对问题可不容易。

  也很棘手的是他们训练孩子早熟的倾向。孩子应该光耀门楣,不许让父母失望,否则就得不到关爱。最糟者,也是他们最常做的,是赋予儿女重责大任,让自己有面子,逼迫小孩代为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想想那位模特儿的例子。

  政治方面,歇斯底里的人喜欢加人标榜自由或革命的党派,倒不是因为爱慕虚荣,而是基于某种不满,以及对未来模糊的盼望。作为革命分子,他们不像分裂人格那样彪悍坚持:对进步充满天真的信心,新的就是好的,只因它新奇、不一样——与依恋业经认可与考验的旧事物的强迫人格南辕北辙。根据奠洛亚(Andr6 Maurois)的描述,英国有名的政治家狄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的性情就十分歇斯底里。作为政治家,歇斯底里的人魅力十足,演讲的功力让听众如痴如醉,喜欢做大而无当的承诺。他们的领袖气息浑然天成,因为领导者只需发布命令,指点新路线,无须从事繁琐细碎的工作就能实践理想。他们也可能媚惑群众,技巧地利用选民偷渡自己的愿望,不惜工本拉抬自己,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再也不去管这档子事儿;有时他们像大胆的赌徒,下大赌注,遭遇挫折后会像不倒翁一样,立刻站起来。


天生的演员

  歇斯底里的人可以从事任何与其人格特质相符的工作,譬如需要察言观色,机灵,与人交往,适应力强,同时又让众人注意到他们,满足个人心愿的行业。职位级别高,需要周旋交际,具有象征意义的职业,最能让他们发挥,因为他们很容易把荣耀与光环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虽然位居要津,但他们不认为需要履行什么义务,与强迫人格一样,地位与名声的功用在于使他光芒四射,不难明白他为何对勋章和头衔情有独钟。他们也适合与人密切接触的行业,可以满足他喜欢与人往来,渴望“观众”的需求。他们是天花乱坠的产品代言人,强力促销的售货员,把滞销货吹嘘得让顾客怦然心动,有本事让只打算买一条领带的客人买下一整套行头。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很能发挥,与个人魅力、姣好身材、机智敏捷有关的工作最得心应手,是即兴表演、制造惊喜以及突袭战的常胜军。允诺“宽广世界”和不确定希望,或者让他们心动的职业,在在吸引着他们,譬如摄影模特儿、服装模特儿、企业老板,珠宝与美容业、旅馆从业人员。事业有成时,他们归功于个人特质,而非产品优良,因此,对于拉拔他们的人最为感谢。若拥有相当的才华,他们高远的目标与高超的幻想力、绝佳的表达能力以及喜欢上台表演的特质便会升华为艺术,在演艺与舞蹈界适得其所。

  年老与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事实,躲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接受不熟悉的事物和真相,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对于这些,歇斯底里的人能免则免,视若无睹。人当然会老也会死,他并不否认,只不过认为那只适用于别人身上,与他无关。他们用尽方法要青春留步,幻想着永远有一个蕴藏无限可能的未来在等着,乐意尝试保持青春的各种方法与实验,也听得进肉体消逝,精神长存的道理。他们排拒死亡,不愿立遗嘱,也不交代事情。身后往往留下烂摊子要人收拾。年纪渐大,当死神的阴影逼近,他们的行为会突然大逆转,让人莞尔想到年老色衰不得不从良的妓女,仔细观察会发觉他们多为投机分子,所以改头换面的真实性疑点颇多。也许他们真的懂得如何体面地年华老去,个人历史因而被美化,活在人们记忆中,记忆的脚本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思写,担纲主角的当然是他们自己。有些歇斯底里的人果真如愿以偿,连挥别人间都优雅漂亮,谢幕时的演出让人难忘,像巨星陨落般死去。

  艺术是歇斯底里的人的最爱,创意在艺术领域得到发挥,内心的痛苦呼之欲出;有些人有暴露狂的倾向。他们写的信文采斐然,擅长写自传和描绘自己;形象生动、奇异、活泼是他们的特色。形式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特别喜欢耽溺于白日梦,冒险犯难,把不切实际的想法灌注于日常生活中。被梦幻与不可攀的理想牵着鼻子走。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疏离——只有艺术家才能把幻想转化为创造力。

  歇斯底里的人所做的梦中,梦境反映并涉及他们问题的常常是一些很轻松就达成心愿的梦,幻想的色彩浓厚,因为他们知道真实世界的规律,所以做的梦很像童话。经常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妙不可言,譬如当处于没有出路的困境,他忽然之间飞了起来,或是一瞬间有了法术,救星骤然出现,助其脱困。压抑的恐惧也常在梦中表达出来,譬如踩在摇晃松动的地上,突然站在悬崖前——都是骑兵渡过博登湖(B0densee)的画面。他们的梦多半有色彩、生动、情节紧凑,即使梦很长也记得一清二楚。梦中艰巨的任务,往往是由另外一个人承揽,而非做梦的歇斯底里的人。


冒险家

  让我们用渐进的方法,来区分健康的人与轻微乃至严重歇斯底里的人有何不同,大致如下:活泼冲动、爱慕虚荣、自负。水仙自恋般追求肯定、希望成为焦点人物、强烈的虚荣心、社交癖、是爸爸的公主或妈妈的王子、无法离开家庭自立的人——这些都属于不真实的歇斯底里人格。他扮演另一个角色,逃避现实、招摇撞骗、成为不老的二八佳人或小伙子、痛恨男人或女人、不接纳自己的性别、同性恋;“阉割”、毁灭、极端仇视男人的女人;唐璜般的猎艳、借此报复女人的男人、恐惧症——这都是伴随身心症状的严重歇斯底①指不期然的凶险。里人格。最后一种的病征未必全然表现在器官组织上,而比较偏向于肢体(麻痹瘫痪)。

  健康、具有歇斯底里人格色彩的人喜欢冒险、好动、伸开双臂迎接新事物、随和、可塑性高、活泼、心情愉快而且吸引人、热衷于随兴体验新鲜事。他是个很好的旅伴,有趣,在他身上总找得到乐子;他热爱每一个开始,对生活抱持乐观的想法。每一个开始意味着机会大门敞开,住在里面的魔术师将会跳出来实现他的愿望,就像这一章卷首的词句一样。他活力充沛地做每一·件事,向老旧不堪、僵化的传统和教条挑战,擅长直捣人心,有意识地展露自己的魅力。没有什么能让他严肃以待——说不定除了他自己以外——他知道许多人生大道理的另一层面,所以宁可依照自己当下的意愿与冲动行事,不喜欢执行起来旷日费时的计划。正因为他缺乏耐心、好奇、不把过往当一回事,别人忽视的,视为停滞不前或界限的,他却能够看见其中的机会并且掌握住。他特立独行、勇气十足,人生之于他是一场多彩多姿的冒险,生活应该尽可能丰富、深入且多彩。


结语

  “如果我们能多了解别人一点儿,就会比较宽容,骄傲与自大不复存在。”——哈菲思

  本书所探讨的四大恐惧原型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都应该深入了解。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有所付出的时候,心情难免千回百转;把自己交出去,多少会搅乱我们原有的生活、私人的空间以及人格上的完整。每一次打开心扉、心有所属、爱恋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处于手无寸铁、感情敏感脆弱的情境,妥协让步,把一部分的自我交给另外一个人,可说不无风险。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惧油然而生。

  每个人都与害怕做自己的感觉打过照面,害怕做自己的征象不胜枚举,独立自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共通及一致性将缩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孤寂感增加了。越是勇于追求自我,只身处在荒岛上的感觉就越强烈。

  生命、事物终将消逝,这种恐惧纠结在每个人的心头,我们时时要面对故事结束、事情停顿、生命遽逝的事实,虽然我们非常想拥有它,希望它是一首未央歌,然而人、事、物终止的刹那,我们噤若寒蝉,无力抵抗。这是一种对世事沧桑多变所怀有的忧惧。

  定数,约定俗成的规律与事实,也使人想逃。形诸于外的害怕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怕被一成不变的东西给束缚了。越是向往海阔天空、心想事成的自由,现实人生中的各种界限就越令我们闻之色变。

  人活着的一天,这些恐惧便如影随形、寸步不离,而我们是否成长成熟与它们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若试着逃避,焦虑忧愁便不断来侵扰。形形色色的恐惧症不厌其烦地在我们身上投石问路,月的是要引爆埋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炸药,唯有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才能一探究竟,与之斡旋。假设我们不把时不时的一阵寒颤当一回事。淡化处理,乍看之下似乎无忧无虑,其实不然,压缩变形的不安感只会更折磨我们。因此,我们应该把突如其来的恐惧当成一种警讯,暗示着我们“哪根筋不对了”。它或许是一个我们不愿亲历的处境,或是一样我们不曾正面迎战的东西,但它必定十分重要,而我们用害怕作为封条,把它密封在心灵角落。我们的人生能否跨~大步继续向前,端看我们愿不愿意坦然面对心中的忧惧。避而不谈只会使我们的心灵麻木,人性中的关键要素也会被抽离。

  恐惧的基本型态含义深远:它并非我们避之犹恐不及的祸害,而是我们幼年时期成长的重要因子。每当恐惧的巨大阴影笼罩心头,表示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关卡,面临重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先行接纳,并且尝试克服恐惧,新的力量将在我们身上萌生。每战胜它一次,我们就淬炼得更坚韧:躲避恐惧形同不战而降,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书中援引不少真实的个案,我们从中得知,恐惧都有一个前身,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成年人害怕什么,恐惧来袭时的规模与强度,都涉及童年时期的经验。有愉快的童年,没有遭遇不寻常事情的人,人格的基础盘根稳固,一般来说有能力消化恐惧,至少不会在恐惧之前溃不成军。

  有的人小时候独自承受过逾越他年龄的恐怖经验,当时没有人对他伸出援手,长大后,当他再度身历恐惧情境时,昔日未经消化吸收的害怕将与此重迭,心头的压力加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心头乌云密布的原嘲,让我们在心理上重返现场,让我们知道现在的我们有信得过的朋友,生活有希望,行为思虑谨慎周详,也有勇气,都胜过稚弱的当年,足以处理这些难题。

  诗人里尔克听到别人说:“想办法让他再过一次童年,经历懵懂与惊奇,让生命萌芽的初始成为丰富的传奇故事”——很深奥的说法。只町惜大多数人的童年不是这样,我们生命的初始幽黯、充满不确定,既不丰富也不多彩,无知,绝不可能通晓一切,受到的挫折多于惊喜。心理治疗也有助于我们澄清过往对我们的影晌。让旧伤愈合结疤。性情与环境——我们把广义的环境称为定数,这些不容改变的东西捏塑出我们童年的雏形,压铸出来的模式在成年后持续发展。幼年时光那些我们以为无法改变的定数,因而极力忍耐的人、事、物,也可以借着心理治疗,揭开伤口,做适当的弥补。

  必须要提及的是幼年时期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的重要性。如果那个社会若有似无,并不表示它的价值低落,而是因为父母是襁褓小儿的主要关系人,父母亲把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直接传达给小孩,包括专制与否的态度,是否很在意小孩的表现,宗教观以及对性的看法等等。因此,父母所属的社团、文化、社会阶层,所奉行的理想主义,都会把一己的观点、批判与挑战移转到孩子身上,这些价值观会在小孩心中烙下印记,往往具有社会功能。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等都应该好好研究这四大恐惧原型,可以从其中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

  这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