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投资王道 >

第28部分

投资王道-第28部分

小说: 投资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90                    24;400     
         1815                74;500     
    巴黎交易所(Paris Bourse)成立于1724年,可算是世界上股票交易所的始祖;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Amsterdam Bourse)成立于1784年;伦敦交易所成立于1801年。伦敦交易所的成立还得多谢法国及荷兰的帮助,原因是在1789年期间,法国发生大革命,后来拿破仑横扫欧洲,荷兰以至各国的有钱人都跑去英国避难,从各地涌入的庞大资金,最后促成了伦敦交易所的成立。     
    美国的费城(Philadelphia)交易所于1790年成立。当时费城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当地的主要人口是来自欧洲的清教徒(Quakers),清教徒崇尚节俭,生活清淡,储蓄能力很高,当日费城是资本累积得最快的地方;所以美国独立战争时,这些清教徒借了很多金钱给华盛顿将军作军费。反而当时纽约曼哈顿的主要经营者,是来自荷兰的西印度公司,他的资金主要来自欧洲,不需要在本土集资。因此早期在纽约的合资企业较少。直至美国独立战争后,开始大量兴建运河、食水运输系统时才需要进行本土集资,才刺激了股票买卖。在纽约交易所未成立前,股票或国债的转让,好像早期欧洲市场一般,都是在街头达成的。这情况一直维持至1817年纽约交易所成立。但当时以规模计,无论是费城或纽约,都只是“新兴市场”而已。时至今天,纽约交易所已是全球最的大交易所了。     
    以上的数据说明了早期交易所的业务,以国债交易为主,辅以合资公司的股票买卖。在十八世纪,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期,大部分的企业仍以合伙人形式经营。发展至十九世纪,大量投资铁路及其他基建工程时,英国的合资公司数量才大幅增加,包括运河开发公司及铁路公司等;可以说,拿破仑时代之后的十九世纪,股票交易才真正开始活跃起来。     
第五部分英、美资本主义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每况愈下。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库囊空如洗,在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工党抬头,实行福利主义,用加税来“劫富济贫”;当时个人入息税率竟高达97%!公司利得税也在70%以上!因此没有商人愿意投资,结果公司纷纷破产,失业率上升;终于煤矿、铁路等较大型生意都由国家接管。尽管是国宝级的劳斯莱斯公司,也不能幸免。当时该公司正要发展747飞机引擎,但在政府的苛刻税制下无法获利,没有足够资金来做科研,终于在1974年宣布破产。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股市变得乏人问津了。     
    美国方面,1929年股市大跌后,美国经济陷入史无前例的大衰退,当时罗斯福总统利用凯恩斯理论,大量投资基建,废除“金本位”,禁止市民用钞票换黄金,才令美国的经济慢慢复苏过来。1929年后,股市一直沉寂不起,直至韩战后才有一个较象样的牛市出现,整整衰退了二十五年!直至1954年,道指才能恢复1929年的300点高位,再从300点升至1964年的900点。     
    六十年代,越战的支出令美国出现大量财赤,伴随而来的是庞大贸易赤字。当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以黄金作结算的,规定每安士黄金可兑换35美元,到了1971年,美国没有足够的黄金支付贸赤,于是美国政府宣布,贸易不再用黄金作结算。黄金与美元正式分家。     
    黄金与美元脱钩后,美国便出现了“三高一低”的情况,那就是所谓的高通胀率、高失业率、高利率及低增长率。政府每次均要用大量财赤来刺激经济。1974年的石油危机打击经济至为严重,令经济始终没法真正复苏。1964年道指高见900点后,直至1982年才升破1;000点。在18年间股市只是反复上落,只因经济问题实在是沉疴不治。     
    在1964-1982年间美国经济可谓举步维艰,所以美国基金经理邓普顿(John Templeton),早在越战时便主张向新兴市场如日本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英国的商人自六十年代开始,已向海外投资。日本是当时最大的新兴市场,其经济蓬勃发展,吸引了很多资金。     
    日经指数从1955年的374点上升至1989年12月29日的38;916高点为终结。日本股市上升迅速,主要是反映其蓬勃经济。日本采用固定汇率:270日圆兑1美元,所以其经济是由出口带动的。在六十及七十年代,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及英国,均同时面临经济崩溃。适逢其会,日本产品包括汽车、钢铁、造船、纺织品及家庭电器用品等,则已打入美国及其他已发展地区,横扫全球。     
    英国的维高达证券行(Vickers da Costa),早在六十年代,已开始引导英国及欧洲资金投资日本股市。当时伦敦没有直航机前往东京,飞机要经过许多中途站:包括罗马、香港等。香港股市从1969年开始显著上升了,因缘际会,路过的分析师,开始留意香港的经济表现。他们发觉香港作为发展中地区,像日本一样,也是由出口带动经济,香港的纺织制衣、玩具、钟表、电子产品、假发及塑料花等产品的出口数量,均名列世界前茅,而旅游业亦有不错发展,美国官兵来香港度假,兴旺了洋服店生意。日本是发展中经济的“龙头大哥”,香港、台湾、韩国及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其中,韩国及台湾股市并未向外开放,新加坡股市市值相对于香港则细小得多。     
    维高达认为香港的“新兴股票市场”有发展空间。1971年来香港设立办事处,招聘分析员。1972年笔者受聘于维高达,成为在职受训的分析员。同时另外一间英国经纪行嘉惠父子(W。 I。 Carr)亦来港设立办事处。他们为香港股市带来“基础分析”。               
第五部分投资普及平民化(1)   
    在七十年代后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时,看见英国的经济已病入膏肓,决定要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她采用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及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的理论来挽救经济。这套理论与凯恩斯理论刚好相反,主张“小政府,大市场”。“小政府”的意思是政府尽量不干预,只负责制定及监管法例的执行;而“大市场”的意思则是要打破垄断,减低税率,鼓励竞争及投资,从而制造就业。这套理论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撒切尔夫人首先将一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革重点在于全面发展资本市场,利用上市的形式,将国有公司的股票卖给国民,国民可以成为监管者。由于公司要向股东(国民)负责,董事局便不会随便向工会让步,无止境地加薪。方案提出后,英国煤矿工人发起大罢工,当时煤是主要能源,因此影响巨大;但撒切尔夫人并未让步,坚持改革,她亦因此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     
    八十年代,因势利导她加速将那些国家企业(即那些曾经破产,但国家为保持就业率而收购的企业)再重新上市私有化,由市场监察,提高其效率。这改革令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再加上北海石油的产量,终于扭转了英国的财赤问题。顺理成章便能够减低税率,进而刺激了私人投资。因此,英国的经济在八十年代便开始复苏。时至今日,英国还坚持不加入欧盟市场,英镑并没有与欧元挂钩。英国可以说是将国企私有化的始祖。在八十年代中期,法国亦修订其银行法例,容许国有的法国银行陆续上市。整体来说,法国的私有化步伐比英国迟了十多年。     
    推动英国国企上市的资金源自市民大众,投资普及化的重点,便是鼓励小市民参与投资。因此,在1986年英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次名为“Big Bang”的大改革,主要是废除固定佣金制度,以增加竞争,令佣金更趋便宜,让小市民可以积极参与股票市场。     
    另外,经纪行不再沿用旧有的私人或合伙人经营方式,可以用有限公司名义成立,大规模发展。第三个改革是把伦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容许外资银行收购英国证券行及金融机构,例如:1986年花旗银行收购维高达、瑞士联合银行收购Philip & Drew,Security Pacific收购当时英国最大的经纪行Hoare Govett。同时,英国银行亦加入收购战,巴克莱银行收购英国De Zote,其他银行争相效法,包括汇丰银行收购詹金宝(James Capel)。这个金融改革令到经纪行业起了重大的变化。有了银行的支持,经纪行可以经营很多跨国业务,包括作为保荐人,筹组大型公司上市及参与衍生工具。     
    英国的成功例子,可能启发了中国领导人对股票市场的认识,借用英国的成功例子来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股票市场模式来改革国企。1985年上海先有“法人股”股票的“台底交易”。1990年及1991年,上海和深圳股市分别正式成立。     
    美国方面,里根总统在1980年就职,并立刻采纳芝加哥学派理论,解决“三高一低”的困境。有鉴于英国国企私有化成功的例子,美国便提出供应经济学:削减联邦政府的开支,减低税率,抽紧银根,打击通胀,打破垄断,拆墙松绑,鼓励竞争和投资,由投资带动就业。里根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通过立法把美国电话公司(AT&T)由一家公司分为七个地区性的公司,把原来由AT&T垄断的美国长途及固网电话,分由“七姐妹”经营,互相竞争。这做法对经济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从一个分为七个行政架构,也就制造多六倍的职位。另外,公司间互相竞争,降低收费,鼓励了消费者用更多电话,制造了更多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设备。     
    但有利必有弊,AT&T失去专利后,本身的盈利能力被削弱了,因此其债券评级由原来的“AAA”下跌至“垃圾级别”。     
    表52:1977-1996年英国私有化国企一览     
                 公司名称            私有化年份     
           英国石油British Petroleum     1977     
           英国航天工业British Aerospace 1981     
           大东电报Cable & Wireless     1981     
           阿母生国际Amersham International  1982     
           英国联合港Associated British Ports 1983     
           企业石油Enterprise Oil     1984     
           积架汽车Jaguar         1984     
           英国电讯British Tele     1984     
           英国煤气British Gas     1986     
           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     1987     
           劳斯莱斯Rolls…Royce     1987     
           英国机管局British Airports Authority     1987     
           英国钢铁British Steel     1988     
           英国食水公司Water panies     1989     
           电力网络公司Electricity Distributors 1990     
           英国电厂Electricity Generators 1991     
           苏格兰电厂Scottish Generators 1991     
           佛德港口Forth Ports Authority 1992     
           北爱尔兰电力North Ireland Electricity     1993     
           英国铁路Rail Track     1996     
           英国能源British Energy     1996     
           AEA科技AEA Technology     1996     
第五部分投资普及平民化(2)   
    里根在鼓励商业竞争的另一个好例子是开放天空(Open Sky Policy),鼓励外国航空公司班机飞往美国。基于国与国之间有对等航权的条约,这做法令美国的航空公司受惠,获得其他国家的着陆权,直接鼓励更多航空公司加入国际航线的竞争,打破了原本只有泛美(Pan AM)及环球(TWA)的垄断局面。     
    现时泛美及环球已不再存在了,新公司如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西北航空纷纷出现,互相竞争的趋势至今还没有停下来,他们利用全球化争取“第五航权”。什么是第五航权呢?举例说:联合航空从旧金山经香港飞往曼谷;在香港只可落客,不可以上客再飞曼谷;第五航权则容许联合航空,可以在香港落客后再上客,才飞曼谷,收入因此增加了。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了;不过,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便加剧了。     
    整体而言,“小政府,大市场”的供应经济学,对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