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mba案例精选-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内人士分析,2000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导致整个通信行业发展迟缓,再加上手机市场逐渐饱和,越来越多的后继竞争者的加入使爱立信的销售额大幅下降,没有达到预期利润目标。爱立信虽然整体赢利,但移动电话部分却亏损大约17亿美元。因此,爱立信决定不再“生产”手机,逐步淡化移动电话业务的比重,以削减不良资产,集中优势强化绩优业务,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可以带来更大价值的产品开发设计,以满足爱立信未来发展的需要。
爱立信此次的“不再生产手机”,确切理解应为“手机生产外包”。即把手机生产环节交由社会制造商承担,其他环节仍由爱立信负责,包括前者必须按照爱立信的品质要求进行生产。“生产外包”,是许多全球性公司的通行做法。此次接管爱立信手机生产的Flextronics,目前也在同时为西门子和摩托罗拉生产手机。
天赐良机冬天里的一把火
1月26日,爱立信的供应商——飞利浦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半导体供应厂突发大火,10分钟之内,移动电话的核心部件供应断档。这场大火,可谓“坏事变成好事”,它成了促使爱立信转变的导火索,甚至从某种程度说是爱立信退出的阶梯。打个比方,在手机这个鸡蛋市场里,爱立信开始由养鸡下蛋向专养鸡、培育新品种鸡转移,而不管鸡蛋的行情如何;毕竟,饲养产蛋量高且质优的母鸡更能赚钱。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爱立信的核心业务不是移动电话,而是无线电话网络设备。无线电话网络设备的销售虽只占爱立信公司销售额的54%,却占经营利润的90%。爱立信的无线电话网络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为诺基亚公司的两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与此同时,爱立信现在还进行着第三代移动系统(3G)网络的开发建设,这是爱立信的强项也是爱立信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3G需要遍布世界各地的发射塔,向每一个地方高速传送数据。爱立信已经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射塔基地。3G手机问世后,现在的手机将慢慢地被淘汰,3G的持牌经销商销售的新产品,必须使用爱立信建造的发射塔。目前,爱立信已经和首批获得3G经营执照的21家公司中的16家建立了联系。由此可见,爱立信的此次调整,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手机业务。在生产外包后,爱立信将会以更多的精力潜心于手机的研发,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据有关方面透露,尽管第三代手机尚未正式面世,但爱立信已超前他人开始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爱立信的研究人员声称,新技术将使手机的传输速度比现在快很多,可以说,爱立信的放弃,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战略重点的转移。并且,这种战略转移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前面。也许,在移动通信行业下一轮的较量中,获胜的将是爱立。
国产手机何去何从?
自去年以来,新生的十几家国产手机从国外品牌那里抢夺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使手机价格有了很大的下调空间。
可是国产手机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洋手机厂商那里,洋手机还继续控制着高档产品市场,国产手机与洋手机的竞争还只能是在低端产品上,虽然夺得一些份额,但并未取得决定胜利。当前,世界手机巨头纷纷缩小手机生产战线和进行撤退性重组;国产手机生产却逆水行舟,方兴未艾,似乎违反常理;其实,这未尝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手机,具有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爱立信公司此次结构调整,其中国的合资厂却不在重组范围之中,充分说明爱立信对中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不忍放弃。但是,与网络,电脑,电视,视盘机相比,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及增长速度上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世界巨头的角逐日益剧烈,其程度超过了其他的科技产业,从而使刚进入这个市场的国内厂商举步维艰。更何况国产手机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舆论认为应该用“低档低价”策略来与洋品牌争夺市场,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然而,TCL公司负责手机业务的总经理万明坚却认为,。“那是在出馊主意,而且是一条把国产手机搞死的道路”。他认为“所谓低价手机,实际上意味着极大的技术进步,而且是深层次的技术;只有巨大的技术进步才能导致成本大幅下降,显然我们还没有这个力量”。万明坚认为“要攻就攻对方腹地进入边际利润最高的部分,这不意味着卖高价,只有这样才能首先就赢利,把差异融入产品;再进而把规模做大。”当跨入新千年之际,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上网使手机的技术导向开始出现新的趋势:手机从移动通讯工具渐渐向移动信息终端演变;虽然具体的方向尚未明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是3G还是WAP还是GPRS等等,要作为一个移动的PDA手机的屏幕及机身的载体就必须开始扩大。所以,新一轮的技术更新又开始了,
在这场世界级的较量中,民族通信制造业依靠什么与国外抗衡呢?较之一些国外手机制造商,我们的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品牌影响力、市场反映能力等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事实上,作为一种高技术产品,移动终端在影响市场反映的各个因素中,技术含量是最为关键的。市场的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也许,我们到了反思一下爱立信退出战略的时候了。
组织行为理论案例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难题
一、开场白
1983年,在江南某省的一个小镇上,因投机倒把屡受批斗已出走十几年的刘月突然回到了镇上。此时,投机倒把已不那么令人心悸,乡镇企业已开始萌芽。第二天,镇上就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镇长带着几个干部拎着礼品去了刘月家。这比当年镇长带着派出所干警去刘月家搜捕更令人兴奋。人们议论着,猜测着,预感到有什么重大事件将会在小镇上发生。果然,一个月后,镇政府以原粉丝厂的旧厂房、设备折合资金1。75万元,刘月自行筹资13。5万元兴办的第一家乡镇工业企业——伟业铜带厂正式诞生。
15年后的今天,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6亿资产,下属9家境内独资或控股子公司、4家境外独资公司的大型综合性铜冶炼加工的企业集团——伟业集团公司。铜加工属于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行业进入壁垒高,乡镇企业一般不敢问津。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此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整个行业主要由三家大型国企控制。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中原铜加工厂,它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以下依次是上海铜材厂和西北铜加工厂。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依托机制上的优势,铜加工行业上演了乡镇企业大败国有大型铜加工企业的“灵猴斗大象”的精彩一幕。90年代以后,大型国有铜加工企业已经日趋衰落,困难重重,几乎全面亏损。而乡镇、合资企业则成为行业龙头,一派兴旺。由于资金困难,无法进行必需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企在技术、设备上的许多优势也几乎丧失殆尽,优秀人才更是大量流失,已沦落成为过去意义上的“乡镇企业”。
伟业集团最近刚投资2亿元将中原铜加工厂的一条板带连铸连轧生产线购入。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和流动资金的投入,该生产线一直闲置,日损失数以万计,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伟业集团则在生产线购入后三个月内就生产出第一批优质铍青铜带,并直接出口美国,效益十分可观。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前景一片光明,公司正在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已成功地兼并了几家关联企业,按计划将在5年内成为中国铜业的霸主。对此,年届不惑的刘董充满信心(刘月任伟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人们习惯于亲切地称呼刘董事长为“刘董”)。然而,深谋远虑的刘董并非盲目乐观之人。他隐约感到公司似乎已处在某种生死攸关的嬗变阶段,许多问题操作起来都已不如以前那么得心应手,第六感觉告诉他,潜在的危机越来越大。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之后,他请来了新近才担任公司高级人事顾问的杨教授。
此时杨教授正坐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子上赫然写着的“刘董办公室”的字样,杨教授一定会以为是走进了一间乡村中学教师的办公室:一张书桌,一张椅子,外加一张单人床。办公室有一扇门直通隔壁会议室,公司全体高层管理干部正在开会,门未关紧,本地方言的争论声伴着一股呛人的烟味一阵阵传来,刘董的声音总是最洪亮的。
“真不可思议,这就是一个拥有16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会议室,这屋子里的决策者们竟然没有一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尽管杨教授是长年泡在企业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服务的实务型管理专家,也不得不惊叹于家乡这一知名企业迅速崛起的奇迹。凭经验,他感觉到此行的担子不轻,也预感到面临的可能是中国当代企业所遇到的典型难题。他不由得涌起一种莫明其妙的激动与兴奋……。
两个星期后,通过与公司所有上层管理成员的深入接触,以及一系列规范化的调查分析,杨教授带着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过的初步诊断意见,与刘董花了一整天时间,就有关重要问题专门探讨交换意见之后,得出了一些初步研究纲要。
二、企业管理概况
伟业集团是先有一个核心企业,再由“核”扩散发展起来的,产权纽带紧密,实际上属于一种较典型的母子控股公司模式。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经营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和人事任免均有绝对控制权。刘月先生既是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又是二级控股(独资)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集团公司总部管理班子十分精干,总共不到80人。新老三会在职能上实际是交叉互兼的:党委会、工会与职代会的主要领导是监事会的主要成员。集团董事会是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集团正副总和二级公司总经理组成的理事会实质上是协商和执行机构,无决策权。这是一种较典型的中小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
在职能部门设置方面,董事会实际上只有董事会办公室是实体,其职能并未与董事会的需求相吻合。理事会的一办四部是最近才设立的,职能也未明确界定。从人员配置上看,各部部长都是由对应的主管副总兼任,形式上是直线——职能模式,实质上是职能式组织模式,即职能部门除了能实际协助所在层级的领导人工作外,还有权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向下层人员下达指令。这种模式运行起来可能会不利于集中统一指挥,各副总之间协调工作量大,主要负责人易陷入事务之中,不利于责任制的建立和健全。公司组织机构变动频繁,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位更迭更是像走马灯似的,许多高层经理都弄不清公司现在的组织结构,杨教授三易其稿才确定了如下的集团公司最新组织图。
三、面临的困惑
从刘董自身的角度,他请来杨教授,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三大难题。
一是集权分权问题。刘董觉得自己太累了,每天签审公司上下报账的财务票据就要花2个小时,公司其他大小事情几乎都要他拍板,总有做不完的事。他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最近就有两次晕倒在办公室,再这样干下去肯定不行。
当杨教授听说公司采购员差旅费报销也要刘董亲自签字时,不禁惊讶地问:其他副总和部门负责人怎么不分忧?不分权怎么能经营这种大型企业?刘董敏感地解释道:我也懂得要分权,而且曾坚决奉行“用人不疑”的原则,可是教训太大了。1995年放权,贸易公司经理用假提单卷走了980万元人民币,至今没有下落。我只得集权,工作不到两年,实在不行,只好再度放权,没想到这次是总经理携款1500万元跑到国外去了,他还是我的亲戚,公司的创业元老。我只好再次集权,如今是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每天上午8:00-10:00就成了审批资金报告的专门时间。我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现在实在不知道该相信谁了。该怎么办,到底人家外国人是怎么分权的,请专家们帮助筹划。
二是决策风险问题。公司越做越大,大小决策都集中在刘董身上。“我总是胆战心惊的”,刘董恳切地说,“过去我拍板下去,涉及的资金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就几万、几十万元,现在任何决策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元,弄不好就是全军覆没。我心里没底,但也得硬着头皮拍板,怎么会不紧张惧怕呢?我表面放作轻松,其实心理压力太大了。这不,才四十岁,头发几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