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mba案例精选-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略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EPSON实现“全面超越传统”战略的三个主战场。
★惠普:强化优势
据悉,惠普为实现在数码影像产业链“零”的突破,特别召开了黄山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惠普制定了分阶段的惠普数码影像解决方案,重点突出其在“打印”方面的传统优势。“与康柏合并,惠普准备了8个月,但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惠普准备了5年,那就是迎接数码影像时代的到来。”惠普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总经理柯玉樟说。惠普影像数码战略的近期目标是,“要普及数码影像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并感受数码影像技术所带来的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
3
战术
★在数码市场上,通常把200万像素以下的产品划入低端市场;200万~300万像素的产品归属于中端市场;300万像素以上的产品称之为高档产品。但是各厂商显然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区分出不同的市场,而是“搅和在一块扭打”。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下,2002年国内外厂商各显身手,佳能、惠普、爱普生等国际巨头纷纷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展开了一系列的阵地争夺战。数码产品成为各大IT厂商试图打破市场沉寂的重要武器,厂商期望它像当年的PC一样,能不断激起市场的兴奋点。
★这一年,佳能公司首先宣布,
从2002年起公司的新目标将是传统影像和数码影像的双料冠军,显然是将矛头直接指向数码相机的全球老大索尼。而仅在一年以前,佳能在数码相机(这是数码影像最重要的一块)市场还只是一个新进者,柯达、奥林巴斯、富士、索尼等随便一家的份额都远远走在它的前面。佳能之所以这样做,据悉主要是基于佳能已经完成了多项数码相机的技术创新。2002年7月15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发布“数码影像解决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整合+创新”。佳能的“数码影像解决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改进数码照片的输入输出。值得一提的是,佳能S530D彩色喷墨打印机是世界上首台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照片打印机,它第一次解决了不用通过PC、内存卡等中间手段,便可直接进行从数码相机到打印机的输出打印工作。佳能公司照相机部负责人渡边先生说,凭借强大的财力支持和图像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围绕互联网的环境,整合摄影、摄像、打印、扫描等业务,佳能将向“全面的数码影像提供商”方向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佳能将把原来的以照相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影机为核心的业务,转换为充分整合多种影像产品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影像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富士中国宣布,今后富士在国内销售的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将是全球同步上市的,从而确保国内用户能及时地购买到最新、最先进的产品。而采用最新技术和全球同步上市是富士提升中国市场战略地位的重要决策。富士还对自己的经销渠道网络体系做了全面调整,重新选拔了一批能力强、负责任的经销商。富士中国公司的原则是,无论是计算机产品经销商还是数码相机专卖店、传统相机经销商,只要有好的销售量、较强的面向最终用户的销售能力,如销售终端规模、经营规范、店面形象等,都可以成为富士数码相机的经销商。事实上,拥有良好零售店面或深厚行业基础的经销商都是富士中国的重点考核及授权目标。从中选出的经销商不仅将大大增加富士数码相机与用户接触的机会,还将切实地负起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服务的责任,与富士中国公司一起树立富士数码相机的声誉和形象。
★在把数码相机从商用引向民用机的进程中,柯达以其在全国拥有6000家以上的传统冲印店,而处于一种无人能及的地位,而也正是这样的地位,导致了柯达在关键的时刻摇摆不定。传统化学冲洗依旧很大的市场和刚刚起步的数码冲印使柯达迟迟下不了决心。不过从2001年的一系列的调整来看,柯达公司终于下决心把业务重心转向数码影像。目前,柯达的研发经费70%以上投在了数码技术上,尽管数码业务的营业收入只占柯达营业额的21%。在中国,柯达拥有12亿美元的投资、3家感光产品制造厂和两家器材制造厂、遍布700个城市的6500家快速彩色店。
★富士与柯达在数码影像的投入是不相上下的,业内人士戏称,富士与柯达的竞争是绿与黄的竞争。富士在中国拥有超过3000家的授权冲洗店,并且在数码冲印服务方面走到了柯达的前面。在数码相机本地制造方面,柯达去年在上海和海鸥照相机厂合资成立了达海照相机公司,生产柯达的数码相机(DX3500)。而富士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苏州设立了数码相机的生产基地。当时的相机主要用于出口,供应日本和美国市场。2001年4月,富士宣布在上海设立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致力于富士数码产品及其相关技术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工作。同年9月获得了第一张国内数码相机的销售许可证。开始了全系列产品的本地化生产销售。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富士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策略的战略构思,同时大大加速了富士数码相机民用化的进程。
★在数码冲印领域,柯达和富士风头最劲,而且互相之间明争暗斗,竞争十分激烈。而在数码打印领域,则以打印巨头爱普生与乐凯之间的合作最为引人注目。5月21日,爱普生与乐凯高层在京宣布,将在乐凯的3000多家传统冲印店里导入爱普生的数码打印设备,并建立以“爱普生乐凯数码快乐印”为标志的店中店,共同进军数码影像市场,并放出豪言:“打印店的数目年内将达到500家。”与柯达、富士争夺数码影像市场的雄心溢于言表。10月15日,爱普生发布了针对中国数码影像市场的“PHOTO”战略,标志着爱普生在数码影像市场的动作将全面提速。其实,1997年爱普生就曾推出第一台照片喷墨打印机,而“PHOTO”战略的核心,也正是基于对数码打印市场前景的看好。这也是爱普生在柯达、富士的数码冲印战场外,开辟数码打印“第二战场”的根本原因。
★而以惠普为代表的IT厂商则贯彻“数码打印”的路线,希望更多的用户能够在家里用打印机输出数码照片。今年8月9日,惠普全面发布了新一代的喷墨打印技术和热喷墨打印机,具有一键打印、自由放大缩小、液晶显示等功能,使用户在家里便可打印数码相片,使用非常简单。据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PG市场部总经理曹明耀介绍,将惠普照片打印机打印的照片和传统照片放在一起,已经无法区分。而且惠普已经做好了冲刺数码影像输出领域的准备,除了家用照片打印机外,普通喷墨打印机和多功能一体机也分别面向家庭用户推出了新品,惠普面对数码影像已经拉开了架势。据报道,其实惠普早在黄山开会时就公开对媒体说要在数码影像上挑战柯达,欲成为数码影像的领导者。事实上,和所有的技术发展一样,用户需求决定一切,数码影像技术也不例外。在这块新市场上,谁将成为领跑者,谁成为跟跑者,相对于这些IT厂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显然还要跑一阵才能见分晓。
4
总结
★数码相机的兴起,确实带动了数码冲印和数码打印市场的蓬勃发展。但事实上,在目前国内的数码冲印领域,基本上还是柯达与富士两强争霸;而在数码打印方面则是佳能、爱普生以及惠普三足鼎立。
★然而,毕竟数码相机市场还处于培育期阶段,只有新品迭出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只有不断炒作新概念才能让这种新产品为大众所接受。虽然,目前有五大数字照相机厂商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份额。结果,由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经常是一种新款数码相机问世还不到半年就会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
★富士公司今年8月份推出了五款新相机,佳能公司也在9月份推出了四款新相机,此外卡西欧、索尼等公司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新产品。可以说,目前的数码相机制造行业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期,用户需求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而利润额则日益增加,尽管来自同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索尼公司负责数码相机业务的总裁表示,机遇与竞争同时存在是目前数码相机市场最诱人的地方,他说:“这一市场还有不少空间未达到饱和状态,这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
★但是,也有人认为,数码相机市场可能重蹈1998年CD光盘播放机红火一时的覆辙。当年的一些日本厂商投巨资加入这一市场,但在几年之后CD机的利润就变得微乎其微,现在日本大多数的CD机制造商都早已转行。因此,虽然目前数码相机市场还非常红火,但专家还是为未来两年这一市场的前景勾划了这样一个蓝图:2003年,数码相机市场将继续繁荣,市场规模可能会增加三分之一,但是到了2004年情况可能会令人担心,市场份额增加率日益降低,市场将趋于饱和,制造商可能被迫降价,从而导致其利润额随之下降。
★事实上,面对风云变幻的数码市场,要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测显然不易,尤其是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本身就处于一个高速扩张、迅速变化的爆发式的上升期。但可以肯定的是:数码相机将会越来越普及,对于厂商来说,抢占市场份额显然是最重要的事情。好在目前国内这块新兴的市场还刚刚起步,稳定的市场格局远没有真正形成,这其实对于新进入者反而是一次机会。
原作者:闫荣伟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个性化:马士基物流的经营理念
今年马士基的惊人之举是毅然撤离新加坡港务集团属下的新加坡港,转而投资马来西亚重要港口,并将其定位为基本港,此举导
致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每年减少180万TEU。这一举动反映了马士基控制港口和码头的经营理念。
马士基海陆班轮公司是世界第一大班轮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雇员约10000人;在100多个国家设有325个下属单位,经营
着250条远洋船舶,每年航行里程3200万海里,平均每年承运700万TEU(约占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15%)。不久前,马士基海陆将其欧
洲地区总部从哥本哈根搬往伦敦。最近马士基公司的定位也从一个全球承运人向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吞掉美国海陆这条大鱼:雄心
勃勃的全球扩张、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点,是多年来航运界人士对马士基的最深刻印象,吞并美国海陆公司是其令航运界震惊的代表性
大手笔。凭借其强大实力和影响力,马士基可以独自受理全球任何货主、任何货种的运输及物流要求,而不需借助于合作伙伴或舱位
互租。公司的经营目标是紧盯全球大货主(尤其是跨国公司),不放过中小规模的货主。例如,公司在北美地区共有3000名货主。马
士基历来注重用实力奠定自己在本行业的强大影响力,而且致力于巩固和强化这种影响力。
来源:all56
2002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十大新锐
编者按: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相当分散,物流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至今还没有一家物流企业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2002年是中国物流市场中第三方巨头集中亮相的一年,也是市场竞争格局初现的一年。随着本土物流航母的集中启航以及国外物流巨头的加速扩张,群龙无首的混战局面逐渐被重量级的对话所取代,市场中各大阵营的划分与力量对比逐渐清晰起来。
可以预言,中国物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走向,将由以下10大新锐企业及其所代表的市场力量所决定。
评选过程中,采取了专家提名与读者推荐的方式,对在2002年新诞生或有革新换面动作的大型物流企业,逐一进行了严格筛选,最后把对市场格局可能产生影响的10家企业,评选为“2002年中国十大第三方物流新锐企业”。由于是一次尝试,可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刊希望各界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今后的评选能够更加客观、公正,有真正的代表性。
中国远洋物流公司
2002年1月8日,中远集团旗下的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京宣布成立。这是进入2002年后,我国物流业中诞生的首个“航母”级物流公司。它的出现,奠定了“航运派”物流公司在中国物流市场中独霸一方的地位,成为重新划分中国物流市场格局的导火线之一。
背景资料:
一年来,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携品牌优势及网络资源之威,在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展品物流、汽车物流4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