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鉴宝秘术 >

第2450部分

鉴宝秘术-第2450部分

小说: 鉴宝秘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先生,您原谅我了?”

    鲁正风摸了摸已经出现血迹的额头问道。

    看起来今天张天元不原谅他,他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

    “唉,你这老家伙又是何苦呢?”

    张天元叹了口气道:“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与你之间也算不上什么深仇大恨,顶多就是见面成路人而已。”

    “张先生,是老头子我糊涂了,上一次唯恐您骗了两个小家伙,所以对您态度不好。

    然而您高风亮节,不仅不计前嫌,还将我拯救于水火之中。

    给您三叩九拜,绝对不是威胁您,而是真心实意地道歉。”

    鲁正风急忙说道。

    “你还是起来吧,想要道歉,不必这样,拿几件我喜欢的古董也就是了,你那孙子和孙女答应我的报酬还没给我呢。”

    张天元摆了摆手道。

    其实他跟鲁正风之间,也就那么回事儿而已,又不是玄幻小说里的生死之仇,非要你死我活才能搞定。

    “当然,当然带来了好东西。”

    鲁正风这才在鲁妙和鲁雄的搀扶之下站了起来,然后进了房间。

    张天元将门关上之后,就瞥了瞥鲁雄手里头提着的箱子。

    估计应该是带来了好东西,他还真得挺期待的。

    鲁正风也没废话,直接打开了箱子。

    箱子里有好几件东西。

    鲁正风的手有些颤颤巍巍地取出了其中一件给张天元看。

    “张先生,这个是越窑青瓷蟾滴,听说您喜欢这种东西,我特地从老朋友那里花了重金购得。”

    张天元接过青瓷蟾滴,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如鲁正风所言,从老朋友那里重金购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东西绝对是好玩意儿。

    他的心情忽然间变得畅快了许多。

    越窑青瓷蟾滴,原称“三足蟾蜍水盂”或“三足蟾蜍形带托盘青瓷水盂”。

    这个东西张天元曾经在一本图鉴上看到过,但实物还是第一次遇到。

    全器十分完整,通高7厘米,系在荷叶形托盘中,上置蟾蜍形水盂组合而成。

    淡灰胎,质细腻,通体施湖绿色薄釉,滋润光亮,局部表微泐,足面依稀见有支钉痕。

    从其轻盈端巧的器型特点来看,当属文房用具。

    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

    基此,本器应改称“越窑青瓷蟾滴”为宜。

    蟾滴,造型可分上下两部分:上为水盂,下为荷叶形托盘。

    水盂呈立体的蟾蜍形,横长4厘米、高2厘米。

    蟾蜍躯体作扁圆状,昂首伸颈,口微启,水可从口中溢出,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头颈间有桃叶状角饰,颇富神奇色彩;

    后背微隆,器表满布象征赘疣的灵芝状乳钉装饰,两侧间施以如意形卷云纹;腹腔中空可盛水,上开置注水的圆孔;

    下腹部较为扁平,光素无纹;前有稍曲蹲的两足,趾间有蹼,后端弧收下敛,并有独足(肢)支撑如尾状;

    蟾蜍体态轻盈而又充满灵气,造型取其踌躇满志,以求一搏之势,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逗人喜爱。

    下部的托盘作大口圆唇,浅腹坦敞,卧足。

    口径8厘米、足径5厘米、高5厘米。

    盘体呈两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内腹壁刻划纤细而清晰的叶脉,充分显示出惠风吹卷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将荷叶形托盘与蟾蜍形水盂巧妙地组合成蟾滴,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看到这里,张天元突然说道:“这东西我们国家也有一件,我还记得1985年,那件蟾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于1989年入选《国家文物精品展览》,为越窑青瓷中极其罕见的国宝。

    你这东西真舍得送给我?”

    在鲁正风面前,张天元并未说谎,他曾经在某博物馆看到过同样的东西,绝对精美无比。

    “当然舍得,它要不是国宝,我还不好意思拿来呢。”

    很显然,鲁正风知道这东西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拿来,其余跟张天元缓和关系。

    这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吧。

    “那就多谢了。”

    张天元笑了笑,随即又将目光放到了那青瓷蟾滴之上。

    这可是越窑青瓷啊。

    越窑肈始于商周,青瓷成熟于东汉,源远而流长。

    逮至晚唐、五代及北宋初,以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顶峰,被列为中国瓷窑之首。

第三九一八章 蟾之妙() 
张天元一开始玩古董的时候就知道吴越国时烧造的“秘色瓷”,在越窑青瓷里面属闻名遐迩的高档宫廷珍品。

    依此件蟾滴造型和釉色特点显为北宋早期孑遗,且具有“秘色瓷”遗风,恰为晚唐诗人徐夤盛赞越窑青瓷“窍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生动写照。

    其匠心独具的造型,玲珑典雅的神态,深奥奇特的寓意,令人遐思,玩味无穷。

    蟾蜍,又称蝦蛤、蛤蟆、蟾诸、蛤蚆,属两栖纲,蛙科。

    在今日看来,好像形象丑陋,皮肤燥而多疣状黑斑点,特别是因它性情悠闲,行动迟缓而被俗称为“癞蛤蟆”或“疥蛤蟆”。

    然而,在我们的古人眼中,其貌不扬的蟾蜍,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闪耀着神秘的灵光,注入了神圣的法力,深深地烙印在古人的心中,成为顶礼膜拜的神物。

    认为蟾蜍可超度死者的灵魂,羽化升天成仙,以致在许多汉墓壁画、帛画和石刻上,常可看到神化的蟾蜍图像。

    曰:蟾蜍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

    称,蟾诸头生角,寿千岁;

    而民间又有端午敬祝蟾蜍,可避兵燹之说;

    甚至还有王乔食白蟾蜍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故事流传,反映出蟾蜍不但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同时还具有祈福禳灾的魔力,故文献中有蟾蜍万岁,背生灵芝,为世之祥瑞记载。

    在清代东轩主人所著中,还有“古谓蟾蜍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之类记述。

    脍炙古今,盛传不衰的美女嫦娥因服食西天王母的长生不死“仙药”后,飘然飞奔月宫变为蟾蜍的著名民间传说,更为蟾蜍戴上玉蟾、天上月神、月精、人间仙虫等桂冠,喻为月亮的代称。

    云:“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引曰:“蟾蜍,月精也”;

    李白诗有:“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

    而金代元好问还专为蟾蜍作诗,称“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如虎”。

    人间不起眼的小动物,被赋予神灵色彩,幻化成备受青睐的月宫宠物,擢为古往今来文人填诗赋词的歌咏偶像,于是前植桂树,琼楼玉宇错落有致,华贵富丽的广寒宫,又有了“蟾宫”之称。

    自唐以降,科举选官更益盛行,读书人应试中榜,则常被誉为“蟾宫折桂”。

    这件青瓷蟾滴是文人雅士案前桌上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之一,其上的蟾蜍形水盂,也称水注或砚滴,可盛水以备研墨之用,既实用而又十分美观。

    造型采用蟾蜍形象,显然蕴含着“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祝福主人金榜题名,登科及第。

    蟾蜍头上有角,暗喻长寿吉祥;

    而身作三足,也正同清代所载:“俗语云,三脚蛤蚆无处寻”,“古谓蟾三足”相合,足见它是何等的名贵,寓意更是何等的深刻!

    这里其实有个误会,蟾蜍和青蛙一样有四足,只是从蝌蚪演变成蛙之时,短时间有尾和两足,古人不明底细,误以为“三足”,故有三足蟾蜍为世所珍之说。

    杰出的越窑制瓷大师将情态优雅、形神兼备的蟾蜍,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文人雅士的美好祈盼心态和审美情趣,又是一件富含艺术美感、价值连城的越窑瑰宝。

    其独特新颖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灵性非凡的寓意,堪称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真得是惊喜啊。

    张天元真没想到,鲁正风拿出来的东西竟然是这样国宝级别的藏品。

    看起来他之前帮忙真是没有帮错啊。

    如果他当时拒绝了鲁妙和鲁雄,恐怕今日想要得到这东西,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收起了青瓷蟾滴,张天元又看向了那箱子。

    鲁正风心领神会,取出了另外一件东西:“这个倒是不如青瓷蟾滴那么珍贵,但也是一件好玩意儿。”

    “印泥盒?”

    张天元看到鲁正风手中的东西,不由问道。

    “张先生不愧是张先生,一眼就瞧出来了啊,没错,就是印泥盒。”

    鲁正风将东西送到了张天元的手里,看到张天元心情不错,他似乎也松了口气。

    今天张天元没有将他直接赶出门,其实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这件印泥盒的确算不上国宝,但它也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股东。

    这是一只乾隆时期的粉彩印泥瓷盒,它呈圆形,上下可以对开,直径8。6厘米、高4。1厘米,盒上面的图案,透露着浓浓的“夏之趣”。

    只见一棵缠枝藤萝很是浓绿,一副青葱荡漾的样子,生命力极其顽强。

    藤蔓弯弯曲曲之间,别有一番情趣,在藤萝的茎上,正开出两朵红色的花朵,一朵含苞待放,就像一颗鲜红的桃子,一朵似开未开,就像在聆听风中的鸟鸣。

    仿佛中,便置身于深深的巷子,转弯处的墙角,一簇一簇的爬山虎绿油油地生长着,中间便有两枝,正肆无忌惮地开着花。

    这是夏天的景色,这是生命的本原。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不仅仅是四季有目的性地代代轮回,更是生命的周而复始,在瓷盒的上方,有楷书“夏趣”二字,另有作者的印章,惜乎不识。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这是有“诗圣”之称的大诗人杜甫,他在夏天里,“炎蒸毒我肠”,希望能有“万里风”,可以“飘飖吹我裳”。

    其实,夏天也是极富情趣的,悠悠的蝉鸣,呱呱的蛙叫,爬满山墙的绿色植物,会将夏季装扮得格外幽静和浓荫,这便是夏之趣。

    印泥盒也叫印奁或者印色池,是古人盛放印泥的用具,大约出现于宋朝。

    北宋的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曾在诗中写道:“印奁封罢閤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印奁存在了。

第三九一九章 龙脉玉(一)() 
印泥盒有多种形式,不过为了易于盛放印泥,以扁平、圆形并且矮小者最为常见。

    印泥盒有玉石竹木、金银铜铁、角漆象牙等多种材质,并且,造型丰富,雕刻精美,便于赏玩。

    不过,瓷制印盒由于不沾印泥,因而受到古人的极大喜爱,所以在清代时便流传一句话,“印色池,唯瓷器最宜”。

    时至今日,这些印盒已经不再发挥它的功用,从而成了一件件收藏品,同时,它们更是一份份历史的记忆。

    “好东西,多谢了。”

    张天元依旧是谢了谢,虽然这是他应得的报酬,不过这礼节还是要有的。

    “张先生您真是太客气了,这个是您应得的。”

    鲁正风急忙说道:“先生再看看这个东西,是否认得?”

    最后,鲁正风从箱子里取出了一块玉,这玉看起来跟和田玉几乎没什么区别,成色也很好,入手光滑细腻。

    张天元拿到手里之后,顿时感觉一股充沛的浩然地气涌入他的身体之中。

    他不由惊呼起来:“这难道是传说中的龙脉玉?”

    鲁正风笑着点了点头道:“先生果然高明啊,龙脉玉竟然一看就能辨识出来,在下佩服。”

    “这有何难,我在国内的时候,就经常玩玉,至于这龙脉玉,倒是没见过,只在书上看到过,再加上师父的指点,略知一二而已。”

    张天元摇了摇头道:“你带这个龙脉玉来,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答谢我吧,这么珍贵的东西,对于识货的人来说,是绝对不会随便送人的吧。”

    “先生英明,那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这龙脉玉,只有在龙脉之地才有可能出现,龙脉之地本就不多,而玉石更是稀少,所以有龙脉之地的地方,未必会诞生龙脉玉。

    更何况龙脉玉诞生的时间最少也得是一百年左右,即便是有,也被古代的风水大师给取走了。

    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