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鉴宝秘术 >

第2360部分

鉴宝秘术-第2360部分

小说: 鉴宝秘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天元心道,这人把他当成那些普通游客了。

    不过他还是瞧了瞧那匹彩陶马,东西大概跟真正的陶马是十比一的比例制作而成的。

    陶马的身体比例十分匀称。

    全轮廓优美。

    肌肉富于弹性。

    骨骼和肌肤都有非常细腻的起伏变化。

    马的头部的耳鼻。

    目刻划清。

    马的表情也十分丰富。

    双目圆睁。

    鼻孔翕张微微张开的嘴似乎在发出阵阵的嘶鸣。

    不得不说,这制作工艺,还是比较上档次的。

    “东西不错嘛,多少钱?”

    兰特急忙问道。

    这家伙老毛病又犯了,还没搞清楚情况就问价钱,这可是大忌啊。

    人家说了你要不要?

    不等那老板回答,张天元突然转移了话题:“这是汉代的彩陶马?”

    “对对对,老板您可真是好眼力啊,这可是东汉时期的彩陶马,您不愧是中国人啊,听您的英文,就有中国味,没想到对古董居然也这么了解啊。”

    老板兴奋地说道。

第三七四二章 东汉彩陶() 
张天元笑了笑道:“那可惜了,我不太喜欢东汉时期的陶器,要不然再让我瞧瞧别的?”

    这话,完全是搪塞的话,如果真是东汉时期的彩陶马,他能不买吗?

    陶器虽然在市场上价值不高,但张天元现在已经不完全向钱看了,他更主要的目的是搜集失落的古董啊。

    他之所以说不买,那是因为这东西根本就不是真的。

    走到一旁,那店老板又开始打盹儿,这个时候刘金宝才压低了声音问道:“师父,那东西是假的吧?”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当然是假的,不然你师父我怎么可能会放过呢?”

    “可是师父,您都没仔细看啊,就那么随便瞄了一眼,便如此肯定了?不怕错过好东西啊?”

    李云璐问道。

    张天元笑了笑道:“我还真仔细看过了。

    不得不说,那匹彩陶马从总体造型以及烧制水平上来说,都非常的精致。

    但作为东汉彩陶马,它却犯下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什么错误?”

    李云璐问道。

    “啊,我知道了。”

    刘金宝突然说道:“马鞍,一定是马鞍吧师父,虽然影视剧里面为了更安全的骑乘,一般马匹都有马鞍,包括商周时期的马都有。

    然而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一直到三国后期,马鞍和马镫才出现的。

    那个时候,严格来说已经不属于汉代了。

    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

    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

    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

    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

    师父我说的对吧?”

    刘金宝看起来很是兴奋。

    “嗯,还不错,尽管有很多的文献证据证明汉代鞍镫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实证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

    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湘南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

    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

    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省北票十六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

    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如果刚刚那件彩陶马是真的,那可就了不得了,简直是为中国的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啊。

    只可惜,咱们的运气似乎没那么好,那东西并非东汉的东西。

    其实我之所以判断它是假的,主要还是因为它所用的彩陶技术,存在严重的问题,东汉时期的彩陶马,颜色基本不可能保持那么好。

    你们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里面的那些陶俑其实一开始都是彩色的吗?”

    “不会吧,我去过兵马俑,明明都是一个颜色啊。”

    兰特惊讶地说道。

    “呵呵,其实,兵马俑在制作的时候,工匠们都是烧制好上了颜色的,在封闭的墓穴环境中保存了几千年,直到今天。

    遗憾的是当年兵马俑遭到盗掘,没有办法,考古学家们只能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抢救性挖掘。

    当色彩绚丽,造型威武的兵马俑出土时,由于接触到空气,他们身上的颜料在15秒内就卷曲了,4分钟后就开始脱落了。

    由于当年没有很好的保护技术,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兵马俑掉色,逐渐变成现在这灰土色的样子。

    1997年,对于彩绘脱落的问题,中德双方终于研究出既能抗皱又能加固彩绘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也首次保护了整体兵马俑,使用了这种技术的兵马俑在10年后的今天也基本没有变色。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复原出刚出土时的大红大绿的兵马俑了。

    秦始皇兵马俑身上的彩绘是由褐色的有机底层和彩色颜料层构成的,兵马俑身上彩绘所用颜色基本有红、绿、蓝、中国紫、黄、黑、白等,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

    其中中国紫和白色为人工制造,中国紫这种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曾发现,而兵马俑却是目前已知的使用中国紫最早使用这种颜色的实物。”

    张天元笑着解释道。

    “可是师父,一般的彩陶应该不会褪色吧?”

    刘金宝问道。

    “原理不一样,彩陶是烧制过程中就有的颜色,已经融为一体,自然不容易褪色,而兵马俑这种则是烧制好了之后才上色的,情况不一样。

    彩陶马跟兵马俑是一样的原理,如果它真是东汉时期的东西,那么就那么随意摆在那里,其实应该早就变得灰色了。”

    张天元回答道。

    “原来如此。”

    刘金宝恍然大悟。

    “师父,您快看,这些人物陶俑长得真可爱,就算不是真的,只要价格便宜,买几个回去摆在家里也不错啊。”

    就在这个时候,李云璐或许是听专业的知识听得有些无聊了,便将目光投向了店里其余的陶器上面。

    这古玩店的玻璃柜里面还摆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陶俑,有不少陶俑都是人物陶俑。

    造型各有特点。

    有的在杂耍。

    有的在演奏。

    它们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体态上去憨可掬。

    因为提醒比较小,称之为可爱,倒也不为过。

    陶俑的兴盛期比较短。

    主要在秦汉时期。

    六朝之后就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

    它们的外形确可爱。但如果知道其用处,那就不可爱了。

    因为多数的人物陶俑都是用于殉葬的冥器。

第三七四三章 文房奢侈品:臂搁() 
在张天元看来,陶俑用于殉葬这绝对算是一种伟大的社会进步。

    用这些东西殉葬总比把真人推去人殉要好很多的。

    都说秦始皇暴虐嗜杀,然而在人殉改为陶俑殉葬这件事情上,他可是做了表率的。

    不然那么多的陶俑如果全部换了真人,那得死多少人啊。

    “啊!”

    张天元正准备瞧瞧这些陶俑究竟怎么样的时候,那位店老板忽然间叫了起来。

    几个人都猛然回头。

    毕竟美国这地方,治安可没有中国那么好,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走在外面,那可是一定要慎之又慎的。

    然而回头去看的时候,那店老板却指着张天元,手里头还拿着一张节目海报。

    那海报正是前不久举办的《世界古董之门》。

    “您就是那位张教授吧,哎呀,你看看我,真是班门弄斧了啊。”

    店老板突然间变得有点不好意思了,笑呵呵道:“您见笑了,我那里面,大多数都是现代的工艺品,卖的也不贵,都是忽悠那些游客的。

    当然了,也不算是忽悠,毕竟东西做的不错,还是值那个价的。”

    或许是知道张天元是个行家,店老板也不瞎胡说了。

    “那个彩陶马怎么回事儿?”

    张天元笑着问道。

    “那个啊,那是从中国弄来的工艺品,人家没说是东汉的,是我瞎说的。”

    店老板呵呵笑着道:“您在节目上的表现,那可真得是太厉害了,我见过很多专家,硬是没见到您这样的,太牛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您都能说出来个道道来,简直厉害。”

    张天元笑了笑,对于这样的夸赞,他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就像是吃家常便饭一样普通。

    “你这里有没有真古董?”

    既然把话都说开了,张天元也就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了,他对那些现代艺术品自然不感兴趣,所以开门见山地就询问对方有没有真正有价值的古董。

    “有,还真有,而且不止一件。”

    店老板兴奋地说道。

    “都是陶器?”

    张天元问道。

    “不是,有一件是陶器,另外一件,说实在的,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是朋友放在这里让我卖的,我没好意思拿出来,您要不要看?”

    店老板回答道。

    “既然这样,那就拿出来看看吧。”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

    店老板对古董,应该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就看这一嘴帝都味的英文就知道了。

    估计是见惯了帝都客,结果连自己的英文都给带偏了。

    很快,店老板将两样东西都拿了出来。

    张天元没去看那陶器,而是先将目光放到了另外一件东西上面。

    “这可是稀罕物啊,文人用的东西。”

    张天元笑道。

    根据他的判断,这是一件清代竹雕“烟波垂钓”竹臂搁。

    目测长27厘米,宽7。4厘米,厚度为0。7厘米。

    从外观上看,此臂搁的正面左上方怪石嶙峋,险峻的山石之间,一株松枝伴崖伸展,彰显着强劲的生命力;

    图案中央,一叶扁舟静立水中,舟上老者头戴斗笠,手握竹竿,目视水面,正潜心垂钓;

    右上方有繁体行楷“烟波钓叟,少谷”的字样,字体飘逸,如行云流水,令人叹服。

    纵观全图,有山有水,见物见人,构思精巧;

    寥寥数刀,堤岸立现,而老翁背后的船舱,用刀细致,甚至可见芦苇舱顶,两者对比,可谓疏密有致。

    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这件臂搁的刀工,山、岸、船、人依托原竹,有意保留青皮,下刀简洁而不失老辣,深浅把握得当,极富画面感与层次感。

    老翁表情怡然,下颚胡须仿佛根根可见,颇有鬼斧神工之妙。

    此臂搁坚润如玉,日久变红,图画神采兼备,包浆自然熟旧。

    如同笔筒、笔洗、墨盒、印泥等其他辅助用具一样,臂搁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必要的补充。

    臂搁的称谓是从古代的藏书之所—“秘阁”转化而来。

    在古代,“秘阁”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代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

    “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

    大概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笈大都只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木片,而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

    故明代时用来枕臂的臂搁也沿用了“秘阁”一名。

    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

    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

    于是,聪明的明代文人们发明了臂搁。

    据闻,古代大考—科举考试时,为防舞弊,都是由相关人员誊写考生试卷,十几份试卷抄写下来手臂累得不行,而有了臂搁的帮助就轻松多了。

    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另外,文人墨客们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